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永明延寿的万善同归论▪P2

  ..续本文上一页照察自心。

  自心是佛,自心作佛,菩萨修习佛法,庄严国土,利乐有情,都是离不开一心所成。所以应当勤修善法,以般若之智启发自心。在尘境中磨砺身心,以无上的大愿庄严其心,更要精进修诸善法,成就自心。有的人不明白心该万法的道理,认为万法皆心,何必劳心劳力地驱驰于万行呢。这种片面强调心的本性具足,执净执空的观念,忘记了菩萨广修六度万行,也不离一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佛与众生,迷悟一如,然众生因无明所覆,轮回六趣而不得解脱,应增修万行,令心体明净。佛陀告诉我们万行由心,并不是说不修万善,不作佛事。其实万法即心,修诸万善,也不离于自心。

  (三)万善是成佛之基

  延寿禅师认为,修诸福业,成就善行,为成佛的基石,是自觉觉他、自利利他的方便行门。他说:

  夫化他妙行,不出十度四摄之门。利己真修,无先七觉八正之道。摄四念归於一实,总四勤不出一心。严净五根,成就五力。若论施则内外咸舍,言戒则大小兼持,修进则身心并行,具忍则生法俱备,般若则境智无二,禅定则动寂皆平,方便则普照尘劳,发愿则遍含法界,具力则精通十力,了智则种智圆成,爱语则俯顺机宜,同事则能随行业,运慈则冤亲普救,说法则利钝齐收,七觉则沈掉靡生,八正则邪倒不起。乃至备修三坚之妙行,具足七圣之法财,秉持三聚之律门,圆满七净之真要。悟天行契自然之本理,修梵行断尘习之根源。

  作为大乘菩萨利他的微妙善行,不外十度四摄。十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波罗蜜加方便、愿、力、智等四波罗蜜,四摄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等四种摄化众生的法门。菩萨自利之法,不外七觉支八正道。七觉支八正道指修习三十七菩提分法,是自觉的必然途径。

  佛道的圆成需要福德智慧的具足,而修持万善是集聚福德的具体方法。延寿禅师认为三坚、七圣、三聚、七净就是修持万善,断除烦恼而福慧具足的表现。他认为修道者忘却身命,弃舍财宝等世间种种有漏法,而获得无极之身、无穷之命、无尽之财。此三种身、命及财虽经天地焚而不烧,劫数尽而不尽,故称七坚法。万善的修习能成就这殊胜的微妙三坚法,更能具足七种已经见道的圣人所得到的功德法财。这七圣法财是信、戒、闻、惭、愧、舍、慧等,因修诸善而得。对戒律的行持,必要践行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三聚净戒。在三聚的基础上,勤修善法,则成就七净之法(戒净、定净、见净、度超净、道非道净、行断净、菩提分上法上净)。

  修习善法是“以三界之有,为菩提之用。处烦恼之海,通涅槃之津”。万善与真性一体,是度生方便,也是“菩萨入圣之资粮,众行乃诸佛助道之阶渐”。如果只一味强调理体而忘记修行善法,延寿禅师比喻为“若有目而无足”,是永远也不能达到解脱的涅槃境界的。

  万善不仅仅与真性统一,也是真正的菩萨行,延寿禅师援引《华严经》等文论证道:

  所谓虽善修空、无相、无愿三昧,而慈悲不舍众生。虽得诸佛平等法,而乐常供养佛。虽入观空智门,而勤集福德。虽远离三界,而庄严三界。虽毕竟寂灭诸烦恼焰,而能为一切众生起灭贪嗔痴烦恼焰。虽知诸法如幻如梦如影如响如焰如化如水中月如镜中像自性无二,而随心作业无量差别。虽知一切国土犹如虚空,而能以清净妙行庄严佛土。虽知诸佛法身本性无身,而以相好庄严其身。虽知诸佛音声性空寂灭不可言说,而能随一切众生出种种差别清净音声。虽随诸佛了知三世惟是一念,而随众生意解分别,以种种相种种时种种劫数而修诸行。维摩经云,菩萨虽行於空而植众德本,是菩萨行。虽行无相而度众生,是菩萨行。虽行无作而现受身,是菩萨行。虽行无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萨行。

  菩萨行是圆成佛道,历劫修因的行门,延寿禅师认为修持万善即菩萨行,即成佛的必经之路。

  (四)修持万善的具体内容

  延寿禅师提倡修持万善,或坐禅或念佛,或诵经礼拜,或讲经礼忏,将诸善业,回向净土。他说:

  经云,如坐禅昏昧,须起行道念佛,或志诚洗忏,以除重障。策发身心,不可确执一门以为究竟。……若睡眠覆障,即须策动念佛诵经,礼拜行道讲经说法。教化众生,万行无废,所修行业,回向往生西方净土。

  在众多的善行中,延寿禅师最为重视戒律的行持,甚至他说虽然具足智慧而无戒德则如禽兽无异。有的人虽然知识浅薄,地位卑下,但受持净戒而名为“胜士”。他劝导说:

  而能行此戒者,得生好处及得道果。又大恶病中,戒为良药。大怖畏中,戒为守护。死暗冥中,戒为明灯。於恶道中,戒为桥梁。死海水中,戒为大舡。

  又如今末代宗门中,学大乘人多轻戒律,称是执持小行,失於戒急。……故经云,尸罗不清净,三昧不现前。从定发慧,因事显理。若阙三昧,慧何由成。是知因戒得定,因定得慧。

  戒能除诸恶病,除大怖畏,照破昏暗,济渡恶道等,并指出宗门中已经流行以大乘甚深之法为名,而轻视戒律的现象,倡导以戒为戒定慧三学之首,因戒得定,因定发慧,是典型的“以戒为师”的风范。

  在大乘诸度门中,延寿禅师提出以布施(檀施)为先的理念,布施能真正体现大乘菩萨的度世情怀。《万善同归集》载:

  又且诸佛化门,檀施一法,为十度之首,乃万行之先,入道之初因,摄生之要轨。大论云,檀为宝藏常随逐人,檀为破苦能与人乐,檀为善御开示天道,檀为善府摄诸善人,檀为安隐临命终时心不怖畏,檀为慈相能济一切,檀为集乐能破苦贼,檀为大将能伏悭敌,檀为净道贤圣所由,檀为积善福德之门,檀能全获福乐之果。檀为涅槃之初缘,入善人众中之要法,称誉赞叹之渊府,处众无难之功德,心不悔恨之窟宅,善法道行之根本,种种欢乐之林薮。富贵安隐之福田,得道涅槃之津济。

  延寿禅师将布施一法首推为万行之先,十度之首,是入于佛道的首要因素,滋养色身慧命的重要方法。在修习佛道之路上,以身口意三业的净化为基准,而布施波罗蜜中是清净三业的最好手段,所以他说布施为入道之初因。布施,不仅为十度之首,也是菩萨四摄法之首要行法。布施能使人远离无尽的贪婪,对个人的修持及家庭的和睦、国家的富强、世界的和平、宇宙的和协,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延寿禅师重新拈起达摩初祖“藉教悟宗”的古训,认为语言文字在修持佛道中有重要的地位,所谓“谛入圆诠深探佛意,即多闻而成宝藏,积学以为智海。从凡入圣,皆因玄学之力”。这里说的玄学即是佛陀为化导群生的种种言教,即三藏十二部灵文。虽然真性是不能用语言文字所诠表,然语言文字如标月之指,能令人依圣教量而见道起修。所以,“言为入道之阶梯,教是辩正之绳墨”,不能因为直下见性的说法而覆没佛陀开演的广大智慧法门。这是针对有些禅师执于偏空,否认言教的通用而堕入无知的偏见,甚至自蔽慧光,于甚深的般若法门如聋若哑。其实延寿禅师的这种批评是悲心切愿所发,今日的佛教同仁应当深思之。

  佛子不但应当深入教理,广学博究,还要学习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精进求法精神,参寻十方,亲近善知识。延寿禅师引《法华经》中佛陀曾经“亲近百千万亿无数诸佛,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勇猛精进,名称普闻”来引导众生的向进之心,应广泛地学习圣教,亲闻善士。佛教的发扬和传播,善知识的作用极其广大,是众生成佛的一大因缘,所谓“令得见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可轻视而自甘堕落。

  在薰修佛法的过程中,有人倾向于保守的姿态,以为凡是未证佛地就不能说法度人,甚至于说法有损自行。延寿禅师鲜明地告诉我们,说法度人是代佛宣扬的一大福德资粮,即“以凡夫心同佛所知,用所生眼齐如来见”。讲经说法者应当以圣教量为根本,以种种譬喻开显正道,“其福最胜”。甚至说法之人戒足羸劣,然能说法利人,若有“供养是人者,则为供养十方佛”。可见说法利人是住持正法的基本手段,修习万善利人,当讲经说法。

  乐修善法之人,应修礼拜供养之法。礼拜供养的对象是“父母、和尚、师长有德之人”及三宝等。为人谦恭谨慎是一个人德行具足的表现,能礼拜供养三宝及父母师长有德之人者,都是大菩萨历劫修因的历程。

  延寿禅师根据《诸佛福田经》等内容,认为聚集福德因缘的方法应该广泛参与社会福利慈善事业,如修治道路,洁净“佛塔僧房”等,乃至“看病、浴僧、义井、圊厕,扶危、拯急、济用备时”,都是不思议之行。他引《大报恩经》的修福之业说:

  若以饭食璎珞施人,除去嗔心,以是因缘获得二相,一者金色,二者常光。乃至扫塔涂地,给侍众僧,起恭敬心,成殷重业,发一念之微善,成无边之净缘。

  以一念的微善都能成就殷重的道业,何况瞻病施药令众生三业清净,修建浴池净化众生,开凿义井济世饥渴,安设厕所予人方便,甚至济困扶危,救济急难,功德更是难可称计。他还广引经证,开示种种社会慈善事业:

  经云,若种树园林,造井厕桥梁,是人所为福,昼夜常增长。高僧传云,道安法师感圣僧语曰,行解过人,只缘少福,能浴众僧,所愿必果。或平治坑堑,开通道路。或造立船筏,兴置桥梁。或於要道建造亭台,或在路傍栽植华果,济往来之疲乏,备人畜之所行。六度门中,深发弘扬之志。八福田内,普运慈济之心。……或施食给浆,病缘汤药,住处衣服一切所须。安乐有情,是诸佛之家业。抚绥沈溺,乃大士之常仪。……或施无畏,善和诤讼,哀愍孤露,救拔艰危。福受梵天,行齐大觉,因强果胜,德厚报深。华严经云,又放光明名无畏,此光照触恐怖者。非人所持诸毒害,一切皆令疾除灭。能於众生施无畏,遇有恼害皆劝止。拯济危难孤穷者,以是得成此光明。又慈悲喜舍种种利益,度贫代苦轸念垂哀。及施畜生一抟之食,皆是佛业无缘慈因。

  延寿禅师根据《诸佛福田经》所示的慈善事业,从公共、卫生医疗到扶危济困等,关注面非常的广泛。他以为“放生赎命,止杀兴哀”能“续寿量之海,成慧命之因”。以“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的慈悲之心,救护一切生命,乃至斋戒不杀,“或不啖有情,或永断荤血”,以之为长寿之缘,积大慈之种智。因尊重生命及护生因缘,“或代诛赎罪没命救人,或释放狴牢赦宥刑罚,或归复迁客招召逋民,或停置关防放诸商税,或给济贫病抚恤孤惸”,常怀仁恕之心,惠念一切生物,利乐有情。

  总之,诸福田中,以慈心为本,“或尽忠立孝,济国治家,行谦让之风。履温恭之道,敬养父母,成第一之福田”。或称扬善行,褒扬贤德,“助发勇心,喜他之荣,同兴好事。削嫉妒之虿刺,息忿恨之毒风,起四无量之心。摄物同己,成四安乐之行”。

  三、结语

  佛教是现实的佛教,在重视理性的悟入同时,不能远离人民大众,或脱离大乘菩萨利他情怀,堕入灰身灭智的小乘根性。也就是说,佛教固然有超然的一面,也有社会性的一面,片面地强化或执著某一方面,必然导致一定的偏差,如偏执真性而轻视善行的顽空之见,或执著外在的形式主义而否认佛教的神圣与超然等,都是偏离中道正观的边邪之执。

  延寿禅师在五代宋初提出万善同归真实的理念,让人们关注人生与社会,在世俗的磨砺中精进修习,在成就他人的奉献中成长。佛道的圆成,本不偏离生活,在世间成就佛道,在世间践行佛法,奉行世出世间圆融不二的精神。

  若口唱大乘而偏于顽空,实际还不如小乘教有益。现代是多元文化的社会,佛教只是多元化世界的一种价值观,如果中国佛教还偏执于固步自封,以逃避现实人生为终极关怀,该作为时不作为,那么,再优秀的文明也将在我们存在的时空里退出历史的舞台。因此,以延寿禅师的万善同归论为龟鉴,反省中国佛教的现代价值观念,直面人生,在现实的社会作出自已应有的一份心力,则正法住世以济度天下,才不是空口悬谈。

  

《永明延寿的万善同归论》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