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永明延寿的万善同归论

  永明延寿的万善同归论

  中国佛学院研究生道坚

  纵观中国佛教的发展史,汉代自印土传入,经魏晋南北朝而隋唐时代,终于进入兴盛期,成为中国主流文化之一。唐末五代时,佛教宗派林立,而禅宗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明易顿悟法门,成为佛教的信仰主体文化。禅宗的成功,与抛弃皓首穷经式的繁锁义理研究、深入民间教化及修行生活化等特色有莫大的关系。佛教在经过“会昌法难”及“周世宗灭佛”的两次巨变,宋代佛教呈现出避世出尘的山林佛教倾向,佛教现实的人生关怀沦为消极出世的末世信仰,或一味探究幽玄难测的本体世界,佛教的世间教化职能及宗教职能淡化,甚至出现了野狐禅、文字禅等偏邪之见。

  五代吴越国永明延寿禅师深入各大宗派修学,深究法相、华严、天台等,被尊为净土宗第六祖,法眼宗巨匠,集宗派佛教于一身,提出佛教各宗融合而以净士为指归理念,重视念佛、礼佛、供养、放生、行忏等实践性佛教,使佛教进一步社会化和大众化,为佛教振兴、家国昌明,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一、永明延寿及《万善同归集》

  永明延寿禅师(904—975)为唐末五代间人,字冲元,王姓,籍贯江苏丹阳,后迁余杭。他天资聪明,学识渊博,年仅十六岁就献《齐天赋》于吴越王钱镠,为世人所推重。他因出任华亭镇将擅自动用军费买物放生被判死刑,吴越王见他没有贪赃枉法,就释放了他,并许可他从龙册寺翠岩禅师出家。

  延寿禅师在法眼宗文益的弟子德韶座下得法,并注重教理的薰修,在国清寺结坛修“法华忏”,又到金华天柱峰诵《法华经》三年。他于后周太祖广顺二年(952)住持奉化雪窦寺期间,写成《宗镜录》初稿。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受吴越国忠懿王弘俶之请,重兴灵隐寺。次年又住持永明寺,即后来的净慈寺,忠懿王赐“智觉禅师”封号,学法弟子多达二千余人。开宝三年(970),奉诏于钱塘江边月轮峰创建六和塔。时高丽国王非常敬重延寿禅师,遣使及学僧三十六人航海来供养求学,使法眼宗脉流传高丽。

  开宝七年(974),在天台山传菩萨戒,度戒子万余人。开宝八年(975)十二月二十四日示疾,越二日晨起焚香趺坐而逝,世寿七十二,僧腊四十二。太平兴国元年(976)建塔于大慈山,宋太宗赐额曰寿宁禅院。

  延寿禅师著有《宗镜录》一百卷、《万善同归集》三卷、《唯心诀》一卷、《神栖安养赋》一卷、《定慧相资歌》一卷、《警世》一卷,而以《宗镜录》对后世的影响最大。

  延寿禅师的万善同归思想主要在他所著的《万善同归集》中。他广泛地引用经论,阐述礼拜供养等众善皆归实相的宗旨,倡导禅教一致及诸宗融会的统一佛教观,设立顿悟渐习次第,以净土为指归的特色。

  延寿禅师针对禅门出现的种种偏失,在《万善同归集》卷下的第113问中,他从理事无阂、权实双行、二谛并陈、性相融即、体用自在、空有相成、正助兼修、同异一际、修性不二、因果无差等十个方面来论述现象与本体、真俗二谛等事理圆融的关系,提出一切善法不离本性,皆归一实相印的理念。全书分三卷,卷上总述“理事相即、万行由心”等义,列三十三问详加解说;卷中开示波罗蜜等实践行法,以二十七条问答说明;卷下阐述妙行圆修的旨趣,举出五十四条问答详细解说。全书以理事无阂为根本思想,而强调禅净合一及“悟”“修”一致的宗旨。

  二、万善同归论

  延寿禅师说:“法华会三归一,万善悉向菩提。大品一切无二,众行咸归种智。”这说明的万善同归论的源泉主要是天台宗的会三归一思想。天台宗认为,佛所说声闻、缘觉、菩萨三乘,皆以一佛乘为根本,皆归于佛乘。声闻等三乘,是众生根机没有成熟之时的方便施教,是权法。当众生根性成熟时,三乘咸归一乘,则权即实,三即一,这就是“会三归一”的佛教圆融统一思想。后一句所说大品即《大品般若经》,经中所说十二入、十八界及三十七道品等一切法,皆归六度之一的般若波罗蜜。鉴于禅门有的人重视理性的悟入,偏向绝待无为而轻视善行,延寿禅师说“万善悉向菩提,众行咸归种智”,对治这些狂妄的过失,将佛法中的种种善行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一)万善同归论的理论前提

  延寿禅师提出万善同归论是有前提的。延寿禅师所处的五代宋初时期,佛教经过唐武宗灭佛的影响及北方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兴替和南方的吴、楚、闽、吴越、南唐、南汉、北汉、荆南、前蜀、后蜀等十国兴亡的变更,战乱频频,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五代时期的各王朝甚而多次发布取缔或沙汰佛教的诏书,令萎靡不振的佛教更是雪上加霜。后周世宗柴荣在显德二年(955)五月实行灭佛政策,废除寺院据说有三千三百三十六所,使佛教再次蒙受打击。因此,这一时期的佛教是转折性的佛教,如从西域传入的佛教典籍和中国高僧人文撰述因战乱影响而大量流失,中国诸宗派佛教中禅宗却因为民间化的支持而逐渐兴盛,但从整体上来说,是从盛唐佛教鼎盛其转向衰落期。

  在后周世宗灭佛的同时,吴越王却颁布铸造八万四千铜制宝箧印塔,并以杭州为中心建造数百所佛教寺院,大力提倡净土、天台、禅、律、华严等宗派,使吴越国一跃成了中国的佛教活动中心。

  《万善同归集》云:“万法唯心,应须广行诸度,不可守愚空坐,以滞真修。” 说明当时的佛教界里,有许多人喊着“万法唯心”的口号,逃避现实,忘记了大乘菩萨道的利他情怀,甚至有的人空坐山林,变成了乖违佛道的消极避世之徒。延寿禅师亲历颠沛流离的战乱生活,力图以佛教济世救心。救世必先振兴佛教,首先消融宗派分割的散乱局面,倡导佛教统一论,即禅律净密等诸宗一致,强调佛法慈悲济世的同一性。再提出万善归于实相,应广行诸度以体现大乘菩萨道的实践观,化导佛教内部的消极因素,在现实的人间实践佛教的终极关怀和实用价值。

  纵观《万善同归集》中设问所述,当时许多人陷于偏执之见,不外如下等类:

  一是片面强调“泯绝无寄,境智俱空”的无念法门,认为善恶都莫思量,不分别一切事相,就能自然入于心体,否认“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基本信条及劝修等有为功德,落入偏空的迷途。

  二是片面强调本性具足,自心是佛,认为如来法身,湛然清净,“若得理本,万行俱圆”,甚至说众善是外在的形相,“反背真修,但成劳差”,有违无所得的宗旨,否认造作事迹及修行的必要性。

  三是标榜不立文字,以心传心,完全否定语言文字把握真理和表达真理的能力,否定各种佛教经典言教的作用,反对信众听闻、诵读经典,违背了佛教悲智双运的根本要义。

  针对这些执性执空的避世思想,延寿禅师提倡万善同归真实的思想,正是应病与药的契机之说。

  (二)万善与真性的圆融一体观

  万善是以菩萨利他思想为指导,在世间生活中实践佛法的种种行为。那么,这些善行是不是有为的外在的有漏的造作,或与真性相违呢?

  延寿禅师认为,诸多善行最终将归于实相,而真如本性之中“自含众德”,即真性为躯干,万善为肢节。真如之性巍然不动而万行常兴,法界一如而不坏缘生。事理等二元本是一体性,为虚妄分别所成,所谓“俗不违真,有无齐观,一际平等”。如果要不违真性而万行齐兴,毕竟“须依理事,理事无阂”。延寿禅师借用华严事理圆融观法来阐明万善与真性的一体性,他说:

  若论理事,幽旨难明。细而推之,非一非异。是以性实之理,相虚之事,力用交彻,舒卷同时。体全遍而不差,迹能所而似别。事因理立,不隐理而成事。理因事彰,不坏事而显理。相资则各立,相摄则俱空。隐显则互兴,无阂则齐现。相非相夺,则非有非空。相即相成,则非常非断。若离事而推理,堕声闻之愚。若离理而行事,同凡夫之执。当知离理无事,全水是波。离事无理,全波是水。理即非事,动湿不同。事即非理,能所各异。非理非事,真俗俱亡。而理而事,二谛并立。双照即假,宛尔幻存。双遮即空,泯然梦寂。非空非假,中道常明。不动因缘,宁亏理体。故菩萨以无所得而为方便,涉有而不乖空,依实际而起化门,履真而不阂俗。常然智炬,不昧心光。云布慈门,波腾行海。遂得同尘无阂,自在随缘,一切施为,无非佛事。

  延寿禅师认为万善(事)与真性(理)是同体互具的。说它不一,即本体不等于现象,现象不等于本体。说它不异,即万善的根源在真性,真性的表现是万善。因此,二者是相即相成的关系。菩萨以无所得中道正观而行于方便,不著有无等二边之执,因而万善同归真性,真性亦因万善而显用。根据心理性质的分析,人的心理不外是善、恶及无记三种状态,如果修道人过分强调理性的姿态,以为万善仅是外在的、有为的有漏法,否认万善的积极作用,那他的心理没有善念必定堕入恶念和无记,这是地狱的种子。如果说不思善不思恶,不属于善恶,那就是无记业,也是轮回的烦恼状态。既然菩萨道有自利利他、自觉觉他的特色,当然非但不能偏执于万善,也不能仅口谈悟入真性了,应当是涉有而不乖空,履真而不阂俗。以菩萨利他之心,则一切万行,都是度化众生的方便。

  一般人都知道“自心是佛”的名言,以为心性本净,具足万法,就不用修道,不再施行万法,所谓做一个无为闲道人。延寿禅师认为自心本无内外中间,万法与心性本是一体,他说:

  华严经云,解脱长者告善财言,我若欲见安乐世界阿弥陀佛,随意即见,乃至所见十方诸佛,皆由自心。善男子,当知菩萨修诸佛法,净诸佛刹,积习妙行,调伏众生,发大誓愿,如是一切,悉由自心。是故善男子,应以善法扶助自心,应以法水润泽自心,应於境界净治自心,应以精进坚固自心,应以智慧明利自心,应以佛自在开发自心,应以佛平等广大自心,应以佛十力…

《永明延寿的万善同归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