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與自殺危機幹預

  佛教與自殺危機幹預

  內容提要:佛教如何參與自殺危機幹預,尤其是對自殺觀念及企圖的阻止,本文依佛教基本倫理道德理念,將佛教輪回學說、佛性論及戒律學等運用于心靈重建,幫助心靈殘缺兒童、有自傷行爲及觀念者,讓推動生活信心的孤獨靈魂,振作精神,回歸自信而健康的生活。

  關鍵詞:佛教 自殺危機 心靈重建

  作者:道堅,重慶佛學院常務副院長,重慶華岩文教基金會理事長,重慶華岩寺方丈

   2008年可謂多事之秋,世界金融危機暴發,中國汶川大地震,南方大雪災,天災人禍不斷,給精神支柱尚未確立或鞏固的國人上了一堂“無常”課。特別是金融危機來臨,頻傳國內外巨富大亨自殺消息,讓人不知道這個世界究竟怎麼了。巨富自殺,只是當今社會心理危機的表象,而深層的大衆化的心理危機,才是值得密切關注的頭等大事。

   自殺是一個沈重的話題,而自殺之所以稱之爲危機,是這種不正常趨勢已經在漫延擴大。2003年9月10日,是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自殺預防協會確定的全球第一個“預防自殺日”。全世界,每年約有100萬人死于自殺。據官方統計,中國每年有28.7萬人自殺,即中國占世界自殺人數的1/4強。在中國,自殺是總人口的第5位死因,15~34歲人群的首位死因。一個人自殺直接影響到周邊6人的生活,自殺未遂者是自殺死亡者的8至10倍,每年有170萬人因家人或親友自殺出現長期而嚴重的心理創傷,16.2萬未成年人因此失去母親或者父親。

   北京心理危機研究與幹預中心發布的研究報告指出了中國的自殺特征:自殺者79%居住在鄉村,28%從未上過學,58%服用農藥或鼠藥自殺,47%有血緣關系的人或親戚、朋友、熟人有過自殺行爲,63%有精神障礙,27%有自殺未遂既往史,僅9%在精神科就診過。中國是全世界唯一女性自殺率高于男性的國家。80%的自殺者患有抑郁症。誘發自殺的首要負性生活事件是夫妻不和,其次是經濟困難。據世界衛生組織最近公布的報告,中國的自殺率爲每10萬人中22.2人,爲高自殺率國家。

   當人們軀體的疾病和心理上的疲勞、絕望而引發的抑郁,嚴重時可以導致自殺,自殺是個人的精神困擾嚴重到難以控製,精神徹底崩潰的表現。目前的金融危機,讓許多人受到嚴重心理挫折,爲了擺脫抑郁的心理沖突,而選擇徹底的逃避手段。杜爾凱姆在其經典著作《自殺論》(1897年)中將自殺分爲動蕩型自殺、利已型自殺和利他型自殺叁個種類。“利已型自殺是由于人們在生活中找不到寄托;利他型自殺是由于人們覺得生命的寄托超出了現實生活;而第叁種自殺來源于人類行動的缺乏規範以及由此引起的痛苦。”依照赫甯(Bernard Haring)的觀點,只有出于自私的動機或不道德的殺害自己,才叫“自殺”。例如有的人因爲情場失意、事業不順、經濟窘困、久病不愈,或因一時承受不了重大打擊而以自殺來逃避責任,卻把問題留給人間、留給他人來承受,這是一種公認的不道德行爲。

   自殺行爲受諸多因素的影響,有這幾個方面:

  (1)自殺行爲與生活方式、民族傳統、宗教信仰、教育方式等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相關。據有關比較研究資料揭示,墨西哥的自殺率爲2人/10萬;美國爲10/10萬;奧地利爲24人/10萬;日本爲36人/10萬,西柏林爲42·7人/10萬。從這些數據來看,自殺與國家和民族綜合因素如人情淡漠、生活節奏緊張、精神壓力過大等因素有關。

   (2)自殺行爲與社會、政治、經濟因素相關。自殺與其國家的意識自由、政治對抗劇烈、意識形態沖突激烈及經濟發展相關。一般來說,經濟、政治、秩序穩定,人們的心理平衡,自殺率相對就低,而經濟與政治的劇變,引起社會動蕩、秩序混亂,造成了社會與文化的不穩定狀態,破壞了人們的社會支持與交往,削弱了人們生存的能力,信心和意志,感到無法控製自己的命運,對未來感到焦慮、憂愁,由此出現絕望的情緒狀態,從而産生自殺。例如,中國的"文革"期間以及前蘇聯、東歐的自殺率非常高。

   (3)自殺行爲與精神刺激因素相關。人際關系緊張、社會競爭劇烈、經濟狀況不佳、教育方法不良、親人死亡、天災人禍、愛情失敗、家庭矛盾、升學就業不順利、事業無成以及別人的嘲諷打擊、刁難、逼債等不良精神刺激因素,使人們産生嚴重的挫折感,成爲自殺的重要誘因。

   (4)個人的挫折容忍力:如文化、政治、經濟、精神刺激等因素是自殺行爲産生的外在誘因,而個人的挫折容忍力因素則是自殺行爲産生的內在的直接因素。在同樣的政治、經濟、社會因素中,許多人處于同樣的動機沖突、挫折情緒的精神刺激中,但産生自殺行爲的畢竟是極少數人。顯然,這與人們的心理承受力相關。

   自殺行爲的動機多種多樣。有的用自殺作爲一種報複手段。爲了對阻礙自己欲望實現的人施以報複,以死來迫使對方承受法律的責任或道義上良心上的遣責;有的是爲了對抗他所反對的勢力,以死來示威;有的是因爲外界或自身的生理、心理壓力太大深感絕望,以自殺作爲擺脫困境的手段;有的用自殺作爲一種獻身的、進攻的、追求某種心理滿足的手段,例如有的人爲了追求理想與正義事業而獻身,以死喚起當權者或民衆的覺醒。

   對自殺的防治,目前國內外有許多措施,如心理咨詢、自殺者"熱線電話",自殺解救中心等,通過心理治療及抗抑郁藥物協助治療,對自殺危機的幹預,已經放在了各國的施政綱領上。作爲高自殺率國家的日本,已經嘗到了提倡狂熱國家主義、民族主義及武士道精神的惡果,每年將大量資金用于自殺心理危機的研究和預防。

   作爲世界叁大宗教之一,以關注心靈健康與人格發展爲特征的佛教,在幹預自殺危機中能發揮什麼作用呢?針對自殺危機的特性,本應防患于未然,即心靈健康關注或心理重塑爲主。然金融等危機當前,自殺頻仍,我謹提出一些佛教治心方以供參考。

   一、佛教對自殺問題的基本態度

   我通過《大藏經》的檢索發現,“自殺”關鍵詞共有526項,其中關鍵詞出現最高的是《律部》,出現170次;《阿含部》排名第二,出現了56次。佛教的律部是專門論述行爲道德及組織規範的典籍,頻頻出現“自殺”一詞,說明佛教戒律對“自殺”問題的研究非常深入和專業。阿含中記載了佛教行化世間的事迹等,關于“自殺”的56次教誡,證明佛陀對自殺的態度非常明朗——是嚴令禁止的。

   1、佛教以戒律嚴格禁止自殺行爲

   佛教重視戒學,即團契精神的形成,需要一定的行爲規範和精神引導。無論剛剛受持“叁皈五戒”的初信之人,受持“八關齋戒”、“菩薩戒”的淨信居士,辭親出家的行童、沙彌、比丘等,莫不“以戒爲師”,謹尊佛誡。這些戒律次第嚴明,根據信徒的信仰層次,製定了寬嚴不等的佛戒,以期“防非止惡,自淨淨他”,而各種戒法中,殺生一戒,列爲首要。殺生包括“不自殺,不教他殺”等。如《阿含經》雲:“尼拘陀,雲何是汝修行?所持四戒:謂不生自殺生,不教他殺,不隨喜殺。”(《阿含經》卷一第223頁上)不自殺又有不親自殺生,不自殺的內涵。不教他殺包括不教唆他人殺生及叫別人幫助自殺。也就是說,自殺也是一種嚴令禁止的殺生行爲。

   佛陀在《大正藏》卷二中開示:“若有舍此身,余身相續者,我說彼等則有大過。”(P348頁上)殺生罪過極大,《梵網經》雲,凡生者皆爲我父、我母,故殺生即殺父母。因此,自殺無異殺父殺母的極大罪過。

   據《大智度論》載,無論如何勤修福德,若未遵守不殺之戒,亦將失其意義。因此,不殺生包括不自殺,是保證修行進步的基石。《阿含經》中記述了佛陀時代比丘因爲修習不淨觀而出現“極厭患身,或以刀自殺,或服毒藥,或繩自絞,投岩自殺,或令余比丘殺”的自殺危機,佛陀現身說法,說生命的尊貴,以清靜光明觀克服厭世心理,挽救了無數的生命。

   2、佛教以六敬團隊精神安慰自殺企圖者

   佛教注重團隊精神的建設,佛陀要求弟子們“身和同住(共同參與,同事利行),口和無诤(言而有信,慈語互慰),意和同悅(統一思想認識),戒和同修(規範組織管理),見和同解(樹立正確宇宙人生觀念,建立共同願景),利和同均(利益均沾)”,實現六和僧團。這種近于理想化的平等團隊,對于弱勢群體可以達到最大限度的關愛,不致被社會遺棄而産生不良心理。《阿含經》有載,有一個叫闡陀的人想自殺,佛陀的弟子就安慰他,鼓勵他,要他“汝當努力,莫自傷害”,並爲他“來往周旋”,即協調周邊關系化解矛盾,“汝若有乏,我當給汝如法湯藥。汝若無看病人,我當看汝,必令適意”。按照佛陀的理想,在一個人處于心理低谷期時,當全心幫助他,包括精神的開導和支撐,並解決他遇到的實際困難,化解生活矛盾,供給最基本的物質保障,重病的人給予如法治療及心理安撫,令他感到社會需要他,並沒有遺棄他。

   3、自殺有違生命之道

   每一個生命要經過成(生長期)、住(壯年期)、壞(衰老期)、空(死亡)四大基本規律,如果人爲終止其過程,是違反自然之道的作法,佛教明確予以反對。在輪回的六道中,生爲人道尤爲不易,佛教常有“得人生難”的訓示。因爲人生苦樂參半的逼迫性,最易修習佛法而解脫,所以說人生是六道升沈的樞紐,若精進人長壽者。佛教視人格完善的佛爲福慧具足者,而福的具足就有長壽的要求。如《阿含經》雲:“若得大福者,便得生天、長壽。”如果破壞了生命的自然規律,造成不盡命…

《佛教與自殺危機幹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