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忠州石寶寨佛教談

  忠州石寶寨佛教談

  道堅法師

  忠州石寶寨,其山名玉印山,或稱玉山,爲著名佛教道場。其寨面臨大江,四面絕壁如畫,爲天然亦守難攻之天險,是反清複明之重要根據地,夔東十叁家之譚宏(弘)及總戎袁寶善所據。由于譚袁二人忠心佛教,力參鐵壁慧機及叁山燈來,曾大力修複寺院,如與玉印山相對的南城山修複寶聖寺,玉印山崇聖寺等,以佛教團結民衆,凝聚民心,達到反清複明的政治目的。

  一、鐵壁慧機禅師與石寶寨

  忠州高僧鐵壁慧機禅師(1603~1668),四川營山人,俗姓羅,字鐵壁。二十五歲出家,忠州吹萬廣真禅師法嗣。崇祯十二年(1639),吹萬示寂,師繼任聚雲寺住持。後曆住地藏院、吟翁寺、慶忠寺、雲岩院、寶聖寺、治平寺等道場。康熙七年示寂,世壽六十六。慧機禅師著述頗豐,爲一代佛教大德,在西南地區享有極高聲譽,爲時人所重視。

  南城山與石寶寨玉印山相對,山有古刹寶聖寺,鐵壁慧機禅師曾于順治辛醜年受請住持該寺。文可茹《南城山記》雲:“忠南曹溪下十裏許有南城山,與石寶對蒼岩聳峙,怪石崚層峰頭藏古刹,夜半鍾聲出林麓間叩之,乃夙所慕禅丹鐵壁禅師挂錫說法處。”(《慶忠鐵壁機禅師語錄》卷十九)

  其時石寶寨爲譚宏根據地,南城山爲其勢力範圍,建寺弘法,發展生産,使一方保持相對穩定和繁榮。在慧機禅師的弘法生涯中,石寶寨南城山玉印山占有相當的地位。他經常受請爲地方官兵說法。《慶忠鐵壁機禅師語錄》卷六雲:“師問樸素道人參禅念佛,雲:“和尚幾時至石寶?”師曰:“還有奇特事不?”雲:“明日趕場。”師顧叁山、寶善雲:“瞞我不得。””寶善即袁寶善居士,爲石寶寨人,爲譚宏部下,稱袁總戎,是叁山燈來禅師在家嗣法弟子,同聞參禅念佛之理,常常跟隨慧機禅師學法。

  明末忠州態勢非常複雜,史上有夔東十叁家與搖黃十叁家之稱。夔東十叁家爲張獻忠、李自成部將及南明武裝、地方武裝組成,時而聯手對抗清軍,時而相互攻擊,沒有完整的統一管理,以致戰亂不斷,人民生活陷入困境。慧機禅師對此多有感觸,渴望社會生活穩定,戰爭消泯。《慶忠鐵壁機禅師語錄》卷八作《石寶挹勝堂》雲:“江來潮水,岸來玉印。曹溪接地天,試問就中誰是主,赤心片片已多年。”站在石寶寨挹勝堂上,但見江水濤濤,逝者如斯,慧機禅師感歎不已,發出了“試問就中誰是主”的感言。赤心片片,指滿腔愛國熱忱和對衆生的眷顧之情。

  慧機禅師住寶聖寺,尚與嗣法弟子水部尚書熊月崖遊石寶寨,後建庵其中。《慶忠鐵壁機禅師語錄》卷九載:“月崖曾書雲幾二字于石寶壁間,師樹庵于此名幾雲。”慶忠作《幾雲百頌》,其中有載:“十年已前書雲幾,幾十年已後住幾雲。幾雲雲幾誰書住,不是熊生是鐵僧。”幾雲庵應在石寶寨玉印山半山間,依岩而成,可仰觀雲氣接天,俯而坐看江河滔滔。慧機禅師對石寶寨情有獨鍾,常常留連其間,吟詩弄月。又:“石寶形成象洛書,曹溪北而倚前湖。發光海印輝山玉,水底連天一畫圖。”慧機禅師把石寶寨、玉印山入詩,以華嚴“海印發光”之意趣,對社會和諧之未來,滿心期盼。

  依托寶聖寺,幾雲庵雖然不是大寺院,慧機禅師將其作爲重要弘法之地,石寶寨遂成曹溪正脈,受到時下學子所推崇。《慶忠鐵壁機禅師語錄》卷十九中,其在家弟子袁桂作《爲師慶誕請上堂啓》雲:“……囊憩自江漘,雖蟲魚亦化叁毒。曝衣石寶,感兒童解持八關。弟子學步門庭,思窺堂奧,喉下當機半句,竊獲骊龍颔珠,腦後著眼,一番未見,泥牛銜月,叨收爐鞴,敢憚鉗錘,趁茲上壽之辰,乞示無生之旨。痛棒熱喝,不減香蜜沁脾擊磬鳴鍾,卻如冷水澆背。”袁氏以“兒童解持八關,弟子學步門庭”來形容慧機禅師在石寶寨的弘法情形。

  慧機禅師雖然身在忠州,其影響所及,爲夔東十叁家各派所重視。羅心澹《營山紳士請住大蓬山書》載:“豈知時勢變遷,絕音者竟十余年。厥後有本縣夏典史被執,釋回時對家君雲,在石寶寨曾谒法座,得蒙優恤,兼詢及家君。當時家君即命弟子訪便人寄字通問,亦曾修候,未蔔到否?此在壬辰之冬也。”(見《慶忠鐵壁機禅師語錄》卷十九)夏典史被譚軍所執,慧機禅師要求其弟子將他放出,並在石寶寨以學法爲名,得到釋放。從這一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慧機禅師知道南明氣數已盡,希望盡快結束長達叁十多年的夔東險惡戰局。

  在石寶寨修建幾雲庵時,慧機禅師已經五十一歲了。當時玉印山應該有幾座寺院,如袁寶善居士修建的竹庵精舍,古刹崇聖寺,以及幾雲庵,還有與玉印山相對的南城山寶聖寺等,可見石寶寨在譚氏袁氏的統治時期,已是寺院林立,佛法興盛。《慶忠鐵壁機禅師語錄》卷二十載:“(順治)十年癸巳(1653),師五十一歲。因念南濱日久,諸故舊悉遭亂離,存沒者幾思返故居,且欲歸省聚雲祖塔。于是取道靈峰,過楠木嶺,門人爲師預于忠之岸南建慶忠院爲逸老之所。而總戎袁公聯宇,聞師入境叁致書,欲得一見師。由是率衆渡江,館于玉山之竹庵精舍。袁公一見傾投,于四月八日,率門下將士等皈依座下,請師說法于崇聖院,從者如市,乃于玉山之麓爲師建幾雲庵,寅夕問道,四衆爭獻伊蒲,惟恐居後。”這裏記載了慧機禅師弘法石寶寨玉印山,弘法崇聖寺,講法竹庵精舍,闡教幾雲庵的事料。

  順治十一年(1653),慧機禅師師在石寶寨重刻聚雲禅師語錄,“念聚雲老人《廣錄》數經兵火,殘失過半,自爲經理,命工重刊。因囑袁總戎寶善居士請叁山來首座,主崇聖席,兩序學行,一並歸之,唯攜給侍二十余人,渡江之慶忠院”。請叁山燈來爲崇聖寺住持,自已去重興慶忠寺,並大力弘法,因而鐵壁慧機禅師在典籍中被稱爲“慶忠”。

  順治十五年戊戌(1658),慧機禅師“十月返玉山過崇聖”,並在崇聖寺主持冬日禅七。當時夔東十叁家受到清軍的沖擊,聚集忠萬之間,戰情非常緊急,《慶忠鐵壁機禅師語錄》卷二十有詳細的記載:“十二月,大軍南下,舳舻銜尾,千艘相貫。相國文有庵,中貴潘以之,楚宗侯朱玉浪,向化侯譚養元諸護法,同集于江上。養元、有庵,一見傾投,恨相見之晚,盤桓數日乃去。”向化侯譚養元即譚宏,這些地方武裝聚集忠州石寶寨,商討與清軍的最後抵抗。

  慧機禅師圓寂于康熙七年,圓寂前第八年,即順治十七年庚子(1660),此時也是夔東十叁家內部處于矛盾之時,如叁譚(譚文、譚詣、譚宏),其中譚詣和譚宏已在清軍強大的攻勢下失去了反清複明的信心,當時出任川陝總督的李國英對夔東武裝采取懷柔招安的政策,有心歸順朝廷,而譚文卻不受清軍的威脅利誘,以致後來一家之親的叁譚分裂。《慶忠鐵壁機禅師語錄》卷二十雲:“遂順帆而至曹溪,寶善袁公已專舟至矣。玉山崇聖,乃師舊化地,四衆先爲候理,師入院則當歲暮。寶善以昔師所賜磨衲爲供,是日天峰南上座自盤城歸,亦以師所賜黃縧爲供,二物齊至,衆以爲奇。”年近六十的慧機大師再次住持崇聖寺,看似江水平靜,卻是波濤洶湧。康熙叁年(1664),李國英聯合幾路大軍,夾擊南明勢力,夔東十叁家終于瓦解。

   二、叁山燈來禅師與石寶寨

  叁山燈來禅師(1614~1685),爲鐵壁慧機禅師弟子。四川墊江人,俗姓曾。字葦渡,號叁山。叁十歲出家,寓居東明寺,參禮鐵壁慧機。曆住崇聖院、興龍院、五雲院、昙華院、浙江天甯院等。康熙二十四年示寂,世壽七十二。叁山燈來禅師受慧機禅師推舉,首先開法石寶寨。在《叁山來禅師語錄》卷一,留下了大師開法崇聖寺的法語。在石寶寨弘法期間,譚宏的部將袁寶善全家皈依,其妻子還出家爲尼,可謂虔誠致極,對佛教影響非常大。《叁山來禅師語錄》卷五載:“總戎袁寶善居士從派慶忠老人,隨師參叩,力究多載,一朝點胸,更名性炜,師與別號香蓮,有《頌古》刊行于世。”性統《別庵禅師同門錄》卷叁有袁寶善居士傳記,說他是忠州人,世居石寶寨,少年入公門,後在南明任忠州總兵,譚宏歸朝清庭,袁氏同時歸附,被朝庭任以知府之職。袁氏終身信仰佛教,護持佛法,在明末清初,對穩定川東地區,發展生産等,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在石寶寨玉印山上的崇聖寺,叁山燈來禅師爲袁寶善居士傳法,正式成爲聚雲法脈的在家嗣法弟子。《叁山來禅師語錄》卷十四〈示寶善居士〉:“一切見處一切悟,一切悟處一切無。識得無悟無一切,香爐似漆嘴都盧。”這裏所示的“一切無”爲禅門南宗“以無念爲宗”宗旨,亦爲中道正觀的“無所得正觀”,是站在本體論的角度,闡釋宇宙緣起性空的法則。

  自此後,袁寶善成了叁山燈來禅師的虔誠護法。《叁山來禅師語錄》卷十五《盂蘭盆引》:

  

  作善,以其地以其人以其時,叁者合而善以興,弗可強也。石寶善地,居者善人。盂蘭善會,叁者合矣。是故有主之者而善以興,有輔之者而善以興。有一唱而衆和者而善以興,善既興矣,疇無本源之思,而祖宗因之薦拔。孰爲功德之據,而營盆仗作津梁,僧歡喜也,佛歡喜也,叁世宗親累生父母無不歡喜矣。前有賜福之曹,茲則以善而襲福;後有解厄之帝,茲則以善而厄解。當斯時,何罪不赦而尚有不濟拔之先靈也哉。予故曰:作善可謂因其時矣,而其地之善人之善又不待予爲之引也,若僧但將是說以去。

  

  每年農曆七十半盂蘭盆法會,是佛教超度祖先的節氣,袁氏爲功德主。這一篇引文,將袁寶善居士的名字化爲“石寶善地”,此善因時因地因人而有異,此天時地利人和的開示。

  燈來禅師隨機化導,或超薦先亡,或誕辰開示,其接引弟子,充滿了人性化和生活化氣息。《叁山來禅師語錄》卷一載:

  

  寶善誕期上堂。別師雲:“玉印山磊磊落落,曹溪水曲曲灣灣。”進雲:“恁麼則皇宮現瑞,石寶呈祥。”…

《忠州石寶寨佛教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