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關我的事情,每天就是觀照自己這一顆清淨心、無所住心,把它拿出來好好的洗滌,好好的去觀照、去放下,我說:你接近開悟的境界了。爲什麼?以前你拿來批評別人的時間那麼多,回光返照自己的時間少嘛,現在自我回光返照的時間多了,外面的世界就跟我們扯不上關系,因爲他的生死,跟我們扯不上關系。因此我們大部分的人,都不會單刀直入,都會在岸邊跑,所以你想要達到彼岸,就不能沿著岸邊跑。
有一個人來告訴我,當然是舉一個例子啦,他說:師父!我想到河的對岸。然後我就說:過去啊!然後他就在岸邊一直跑、一直跑……師父!我怎麼沒有辦法達到對岸呢?我說:你真是笨死啦!你要單刀直入的過去,乘船這樣過去,或者是遊泳過去嘛,你沿著岸邊跑,你怎麼能夠達到對岸?廣求知見就是沿著岸邊跑,拼命的跑,求了很多知見啊,可是沒有辦法單刀直入的下手,不從心性上下功夫,永遠達不到彼岸。你要度過這個生死的河流,要經過很多的沖激、打擊、攻擊、傷害、貪嗔癡、執著,沒有關系!不要一直在那邊廣求知見,然後學佛一碰到逆境的時候,退道心了。所以說:用一個崇拜的心,用一個感性的心,來崇拜你的師父,來跟著他出家,出家也不會很長,因爲他不是法。法,法才能讓一個徒弟安住,法才可以讓一切衆生安住,而不是說:我今天我崇拜我的師父,師父的學曆、師父的貌相,乃至說師父的辯才,我崇拜他,所以我來跟著他出家。那這樣子的人,不會支持很長的時間。那如果我崇拜師父的某一些優點,所以我來跟著他出家,這個都是感性的作用,對不對?哦!我聽師父的法,我很契機、很受益,能夠解除我內心裏面的煩惱,讓我念佛念得很心安,可以徹底解決我生老病死的問題,所以我要跟著他出家,是因爲師父的法,能夠讓我了生死,能夠讓我解決這個執著、著相,都可以破除掉,那麼所以我跟師父出家,我跟師父學道。那麼你就是真的走對路了,因爲是依法嘛,法才可以讓衆生安住的,用一顆感性的心,崇拜師父,用一顆景仰、仰慕的心,那很快就退道心了。你一進來的時候,你今天看,師父會有缺點的,他不是聖人啊,對不對?你明天看,他也會有缺點的,他忘記他進來是求法的,爲法而來的,是不是?他不是的。所以我們一般人學佛的活,不是感性,要不然就是崇拜的心態,這個沒有辦法的。所以說:例皆廣求知見,多半的衆生都是在這個知見裏面打轉,就是在經教裏面研究研究,死在文字裏面,他不肯放下這一顆執著的心。
【所以求知見者如毛,悟道者如角。】
世間的執著已經夠多了,研究佛法,聽經聞法,是要叫你放下,不是讓你傲視別人,拿這個學佛來誇大自己的,那麼這個就是求知見者如毛,一條牛,身上有很多毛,可是角只有兩只,悟道者如角,學佛的人,求知見的人是多,現在都是這樣子嘛!
【文殊當理,普賢當行。】
【當】就是相應,相稱于理。如果拿這個菩薩來分配的話,那麼文殊應當是相等于理上來說,那麼普賢是配合著行來說的。
【理者,真空無礙之理;行者,離相無盡之行。】
這兩句很重要,這兩句就代表一切修行的依歸,上根利智的人,一悟即入如來地,悟到什麼?真空無礙之理,就是悟到絕對的、不生不滅的佛性,當然他就是無礙了!這兩句,如果你好好的體會,一切法入理的話,都阻礙不了你的,你觀照一切法無常,無常就是空,空就是不可得,我們的覺性就顯現出來。所以我們一切的東西,都可以用這個理來透視它,了解一切如夢幻泡影,是不實在的假相,我們用真空無礙之理,內心裏面充滿著智慧去透視它。
底下說:行者,行者就是事相,在事相來講的話,上面是理,下面是事,在事相來講,也應是在緣起法,我們應該怎麼樣來處事呢?離相無盡之行,無盡就是沒有障礙,當我們心離一切相,它就無盡了。那我們心執著相,就有盡了,譬如說我們內心裏面,愛了一個男人,執著、著相,那我們的生命的盡端,整個就被這個男人捆得死死的,他沒有用繩子綁著你,可是你被他綁得死死的,是不是這樣子?可是我們今天離相的話,那麼一切的法,都障礙不了我們,我們離相,不貪著金錢,金錢綁不到我們;我們不貪名,名束縛不了我們,我們不貪男女,男女束縛不了我們,今天那還有什麼,讓我們值得這麼樣子執著的?所以說,這個離相無盡之行,那就是,我們就可以展現那一種無障無礙,那麼在事相上統統通達。
【觀音當大慈,勢至當大智。維摩者,淨名也。淨者,性也;名者,相也。性相不異,故號淨名。】
什麼叫做性相不異呢?所有的空性,不離緣起的相,所有的相,就是絕對的本體,沒有什麼差別的,所以號叫做淨名。
【諸大菩薩所表者,人皆有之,不離一心,悟之即是。今學道人,不向自心中悟,乃于心外,著相取境,皆與道背。恒河沙者,佛說是沙。諸佛菩薩、釋梵諸天步履而過,沙亦不喜;牛羊蟲蟻踐踏而行,沙亦不怒。】
沙不會因爲說:哎呀!釋迦牟尼佛、諸佛菩薩踏過我這個沙了!沙也沒有什麼喜悅。意思是我們的心境,要象恒河的沙一樣。沙不會說:你們這些牛、羊、畜生、蟲蟻、這個很下賤的人,踏上我這個沙上。它就不高興,沙也不會,沙也不會生氣的。
【珍寶、馨香,沙亦不貪;糞尿、臭穢,沙亦不惡。】
馨香就是芬芳的香氣。沙不會貪珍寶、馨香,也不會去討厭糞尿、臭穢。
【此心即無心之心,離一切相,】
因爲它都不起心、不動念。離一切相,這四個字是學道的根本,你觀無常,也是要你離一切相啊;觀無我,也是要你離一切相啊,這四個字,是一切修行的根本,你要是能夠即相,又離一切相,那就是諸佛了!
【衆生、諸佛,更無差別。】
佛也離一切相,我們也能夠離一切相。所以平常就要訓練我們的心法,平常就要訓練、訓練,如果我們平常如果不訓練的話,那還是不行,如果我們不訓練我們這個心法呀,那麼我們臨命終的時候,會不自在。
【但能無心,便是究竟。學道人若不直下無心,累劫修行終不成道,被叁乘功行拘系,不得解脫。】
【功行】就是功業修行,就是指我拼命的精進,以爲這樣叫做修行,把這個無上絕對的覺性,認爲是可以造作的有爲生滅法,所以拼命的去求,這樣不能得解脫!
【然讓此心有遲疾。有聞法,一念便得無心者;】
聞法即得無心,這個是上根利智的。
【有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乃得無心者;有至十地,乃得無心者。】
這個是菩薩的階位,信、住、向,才得到無心。
【長短得無心乃住,】
不管時間的長跟短,要到了無心的境界,這修行才可以停止,乃住就是究竟的意思。意思就是說,一個修行人,不管它時間是長、是短的,是一大阿僧祗劫,兩大阿僧祗劫,乃至于叁天、叁個月,不管你時間長短,只要到了無心,這個就是究竟。那麼換句話說,我們如果下一個很大的志氣:我現在就可以離一切相,下定很大的決心,放下,就算現在放下不,我每天、每一分、每一秒,都來訓練,放下的滋味是什麼,那佛就接近我們了!
【更無可修可證,實無所得,真實不虛;一念而得,與十地而得者,功用恰齊,更無深淺,只是曆劫枉受辛勤耳。】
一念而得,得什麼?得無心。【齊】就是平等。只要我們一念能夠得到無心,那麼我們的境界,就跟十地得到的境界,功用剛好是一樣的。我們現在反過來,都是顛倒。【辛勤】就是艱辛勤苦。苦得很冤枉,不曉得當下放下,不著相,就是如如不動的本體,我們卻很辛苦的以爲,道有所追求、有可追求,是我們的理想、目標,把真理定成一個方向、方位,全方位,我們拼命的這樣追求,結果弄錯了,求即失,有所求,即失道。
【造惡、造善皆是著相。著相造惡,枉受輪回;著相造善,枉受勞苦。】
著相造惡,這個是比比皆是啦!我今天來,看到報紙,說一個小姐她去當舞女,當了一年,認識一姓王的人,那這個姓王的嫉妒心很強,這個舞女說:我要跟你分手。那這個姓王的說:你要跟我分手,我就給你難堪!這個舞女不信這一套,結果昨天被人家砍了十七刀,砍得面目全非,血流如注,血肉模糊,滿地都是血,死得很慘!所以我們要了解,感情是很不好處理的,有時候我們玩不起的,就不要玩,這種東西,報紙、雜志都在刊登,這一粘住啊,他就有報複的心,他不放手,你就死定了,所以這個叫做著相,衆生是很可怕的。有的人是勒索,擄人勒索,因此我們學佛的人,要把錢啊、名啊、利啊、男女感情啊,稍微放平淡一點。所以師父常常說:得到的東西,並不一定是好的,失去,也並不一定是不好,用這種心態,慢慢的來放下它。造善福報大一點嘛,來世就享受一點,若是沒有聽到佛法,就繼續迷茫了。
【總不如言下便自認取本法。此法即心,心外無法;此心即法,法外無心。】
在我們講話的當下,叫做【言下】,便在自心認取我們不生不滅的心法。簡單講就是,你的起心動念就是一切法,那麼我們爲什麼不在起心動念裏面觀照呢?到最後就沒有所謂能觀所觀了,要契入畢竟空性的思想。所以什麼是禅?我們一定要記住六個字,禅的定義就是【令心絕大舍離】,叫做禅,不是東學學、西湊一湊,打坐姿勢要怎麼樣,這個都是增上緣。我們應當控製飲食、控製睡眠,調整身、調整心,這個都是增上緣,主要的還是要讓心絕大的舍離,就是放下,放不下不是禅啦。如果我們令心絕大的舍離,語默動靜體安然,哪裏都是你本來的面目,因爲令心絕大舍離嘛,沒有恩怨、沒有是非,一個心是那麼的寂靜,清清淨淨的,就是放在那個地方,做早課,早課很有味道,爲什麼?他不受影響嘛!做晚課,晚課很有味道,爲什麼?如如不動,諸佛常現前嘛!可是我們今天有這樣…
《傳心法要講記(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