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圓滿龍欽心髓前行引導儀軌 講記 上篇 共同外前行 第六講 依止上師 下▪P3

  ..續本文上一頁切善知識都是諸佛菩薩之化現,即使面對各種不悅對境,亦將此視爲善知識調伏自心之清淨顯現,而反觀自心、忏悔業障,不會把一切過失歸咎于善知識。如是行者可依止數位具德上師廣聞博學,如阿底峽尊者曾經依止過153尊上師。而不具備如此信心和智慧者,依止上師越多,越容易執分別心品評諸位上師之賢劣而誹謗造業,此時依止上師越少越好。故法王如意寶雲:“若具備信心者,依止上師越多越好;若不具備信心者,依止上師越少越好。”

   目前亞青寺爲漢族傳法的除了我以外,還有普巴紮西活佛、堪布當秋、堪布秋巴讓卓、登曲活佛、慈誠加參活佛和兩位益西降措活佛,他們都是喇嘛仁波切的心子,漢語也說得很好,你們都可以去這些活佛、堪布面前求法。他們不辭辛苦地爲你們宣講佛法時,你們最好能去聽。雖然上師們都是圓滿證悟的成就者,就功德而言無有差異,但我們每一個衆生的根基、緣份不同,,可以聽聞適合自己根基、具緣導師傳法。若不適合自己根機,盲目擠在外面也有過患。最重要的是不要以庸俗的分別心評判導師的賢劣。這種情況藏族弟子很少出現,而漢族弟子比較嚴重。可喜的是,最近這種現象有所改善,希望大家繼續努力保持。

   (4)“依法不依人”與“依人不依法”

   有人雖對釋迦牟尼佛傳講的佛法具有信心,但是由于自己煩惱沈重,未對具德上師生起敬信,故問:“可否依法不依人?”此中當知,“依法不依人”乃針對未依止具德上師的初行者。初行者由于尚未通達法義,對他人(未具正法者)的言說亦不具判斷能力,故當“依法”進行抉擇,不能率意輕信他人(未具正法者),使自己誤入歧途。一旦依止真正的具德上師之後,即當一心一意以信心承事。具德上師身、口、意叁門爲叁金剛,身爲僧,語爲法,意爲佛,故依止上師就是依止法。而且釋迦牟尼佛所傳講的八萬四千法均爲應所化機而宣說,初行者若僅依文字诠釋,極易理解偏頗。而上師則能以遍知智慧觀機授教,使法與根機相應,令行者迅速趨入解脫。故依止具德上師後,隨見解增上,應“依人不依法”,甚至在上師示現一些貌似不如法的顯現時,更應以清淨心觀待,絕不能依自己內心分別所謂的“法”去衡量評判,甚至舍棄、誹謗上師。

   (5)無實修意樂

   有者只重財物供養,並無實修依止之意樂;有者一時心血來潮依止上師,縱有信心,轉瞬即逝,未能自始至終依教實修;有者以爲進入佛門,把自己的叁門托付給導師和諸佛菩薩後,再不必修行,生生世世就萬事大吉、高枕無憂了。此乃大謬矣!將叁門托付給上師之功德固然不可思議,然托付之真實密意乃決心舍棄對自我之一切執著,隨順上師、依教奉行。若不能依止上師教言精進實修,此種付托只能稱爲名言托付。往昔提婆達多跟隨釋迦牟尼佛20余年,雖精通一切法義卻未生信,臨終墮入地獄,方知佛語不虛,抓著如來的腳哀號道:“熾熱極熾熱,焚焦極焚焦!”佛曰:“我爲汝說解脫法,當知解脫隨自轉。”

   誠如經雲:“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衆生苦,非移自證于余者,示法性谛令解脫。”由此可見,善知識救怙衆生之根本在于無謬宣說佛陀正法,引導衆生依法趨向究竟解脫。試想,曆代傳承祖師無不是諸佛菩薩的化現,而仍將畢生精力投入修行佛法之上,何況我等凡夫?故依止清淨具德上師,依教奉行乃爲至要。

   (6)我執熾盛

   上師既非某位弟子的專屬,弟子亦非某位上師的專屬。弟子對上師具有超勝他人的愛戴固爲信心的體現,但是清淨的信心是開放平等的,既不排斥其他道友,亦不排斥其他具德上師。上師以廣大、無緣大悲賜予弟子的加持和關愛平等而普遍,但依弟子的信心、因緣、福報以及調伏弟子等方法的不同,外在顯現上自然有所區別。很多人都希望自己所依止的上師具有圓滿佛陀的普遍慈悲,同時內心又希望上師對待自己最好比別人稍許好點,如此可笑的矛盾正是自己煩惱熾盛的體現。是故,若看到上師對他人的關愛而令你心生不快,則應警惕如是貌似信心的自我執著反會成爲與上師相應的障礙,背離上師引導成熟心相續之密意。

   弟子爲上師弘法利生事業而發心成辦各種善業固然值得稱贊,然若一味固執己見而導致其他金剛道友的煩惱,則不僅未令上師歡喜,反因違背共道密乘十四條根本戒第叁條而種下墮入金剛地獄之因。我等需知,“我執”無處不在,有時即使最善良的動機也會被“我執”所利用,成爲修行的障礙。因金剛道友是吾等解脫路上不離不棄的同行者,金剛道友間的矛盾會擾亂上師的心,爲上師住世和弘法利生事業造成違緣。

   其實,無論我們成辦何種事業,皆是上師爲了成熟弟子心相續而善巧創造的緣起。弟子們以清淨平等的信心齊心成辦,彼此包容和睦,如是過程已令上師歡喜。

   (7)誹謗及舍棄上師

  在漢地,有人對密法、尤其對上師未作深入了解,不懂誓言與學處,視依止上師爲兒戲。懷著好奇心盲目求灌頂和密法,日久無趣就將上師與密法像玩具般舍棄,無形中已經違犯了《密乘十四根本戒》中的第一條與第二條根本誓言。還有人依止上師後,才開始觀察上師,所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慢慢發現自己好像上當受騙了,于是毫無顧忌地大肆誹謗,根本不知道什麼叫“違師過患”,什麼是金剛地獄……我等需知,舍棄一位上師即舍棄一切上師。往昔有叁位修行人向欽哲益西多傑尊者祈求灌頂。尊者說:“如果答應舍棄自己的上師就給你們灌頂。”因爲這次受灌頂的機會極其難得,其中兩人思前想後,最終同意了尊者的要求,而另一位叫沃惹的修行者卻說:“我的上師沒有絲毫過失,就算嘴裏假裝說舍棄,心裏也絕不舍棄。”于是,他被尊者趕出了受灌頂的行列。就在沃惹心灰意冷返回家鄉的路上,欽哲益西多傑尊者派人把他請了回去。尊者當衆贊歎說:“依止上師就應該像沃惹一樣。”隨後把那兩位舍棄上師的求法者趕出了寺院。後來,沃惹依止欽哲益西多傑上師多年,被上師稱爲“與我無二的尊者”。

   因此,依止上師前,應先深入細致地選擇。一旦依止真正的具德上師之後,則不能再觀察上師、尤其是叁恩上師的過失,而應當憶念上師的功德。即使上師顯現超乎凡夫想象的舉止,也應淨觀此乃上師以特殊的不共密行度化衆生。即使發現所依非真,亦當善巧遠離,絕不可恣意誹謗,爲自己創造墮入金剛地獄之因。

   總之,何謂“真實依止上師”?與上師心心相應即爲真實依止。不論我們身在何處,自心與具德上師的智慧、菩提心相應就是依止。往昔兩位比丘去拜見佛陀,途中極爲幹渴,一者因水中有蟲,護戒未飲而渴死;一者谒佛心切,喝水終見佛陀。佛陀曰:“那位護戒的比丘才真正見到了我。”

  我等大恩根本上師法王如意寶曾曰:“我沒有什麼傳記可寫的,但有一點,凡是我所依止過的上師,我都是恭恭敬敬、謹遵師教,從未擾亂過上師的心,從未做過讓他們不歡喜的事。我對上師的所作所爲從未起過邪見,即使上師開玩笑,我也覺得深有密意,視如善妙教言。這是我一生唯一的傳記……”大恩上師最具心要的傳記蘊含了最深的教誡——如理依止上師。

   (叁)依教實修

   如前所述,上師乃引領實修之明炬,從古至今,無有未依止上師而成就者。故依止了具德上師之後,應視上師爲真佛,恒時祈禱,依教實修。而上師瑜伽乃成就之殊勝捷徑道,無論修持生圓次第,上師瑜伽均不可或缺。

   (四)違師過患及忏悔方法

   此中分二:違師過患;忏悔違師罪墮之方便。

    1.違師過患

    此中分叁:今生來世衰損之過患;未生不生、已生退失之過患;親近惡知識與惡友之過患。

   (1)今生來世衰損之過患

   若未如法依止善知識、甚至誹謗上師,則于現世中遭諸疾疫、非人損惱,于未來世當墮惡趣,經無量時受無量苦。如《金剛手灌頂續》雲:““薄伽梵,若有毀謗阿阇黎者,彼等當感何等異熟?”世尊告曰:“金剛手,莫作是語,天人世間悉皆恐怖。秘密主,然當略說,勇士應谛聽。我說無間等,諸極苦地獄,即是彼生處,住彼無邊劫。是故一切種,終不應毀師。””因善知識的功德等同諸佛,而恩德超勝諸佛,故毀謗善知識等于毀謗諸佛。寂靜論師在其著作《劄那釋難論》中,也引用佛經說:“即使在某人面前只聽過一頌法義,如果內心不將其執爲尊長,則將在百世中墮落成狗,而且脫離惡趣轉生爲人時,還會受生爲下賤種姓。”

   弟子若對上師有不如法行爲,果報十分嚴重。《大圓滿龍欽甯提前行引導文》中有這樣一則公案:一位大成就者的弟子是位法師。一次,弟子講法時,上師以乞丐形象來到他面前。弟子不好意思在大庭廣衆之下頂禮上師,便裝作沒看見。法會散後,他立即去拜見上師。上師問:“剛才爲什麼不頂禮?”弟子說:“我沒有看見上師。”話剛出口,兩顆眼珠就落到了地上,弟子于是馬上至誠忏悔。上師加持後,弟子的眼睛才恢複原狀。

   已經依止叁恩上師,接受了灌頂,聽聞了續部教言,並且得到竅訣法之後,如果違背上師的教誨或者誹謗上師等等,其過失和罪障更甚,其果報爲墮入金剛地獄。那麼,何謂“誹謗上師”?一切對上師侮辱性的言行以及損傷,皆爲誹謗上師。如果弟子依止根本上師後,認爲上師不具備功德、上師所言所做都是非法邪行等等,內心對上師生起堅固邪見,且未發慚愧心立刻忏悔,反而付諸言詞,甚至傷害上師,就造下誹謗上師之重罪。

   做爲凡夫弟子,尤其是初行者,往往自認爲對上師的信心很大,其實並非如此。面對上師一些如理如法的言行舉止,弟子一般都有信心;但當上師的顯現異乎尋常時,弟子難免會産生疑惑和分別。此時一定要善于護持和調整自相續,思維一切都是自心不清淨所顯現,憶念上師的種種功德,觀想上師的本體清淨無垢,爲了調伏我等弟子,一切示現都深具密意,如同帝洛巴考驗那若巴般。弟子若未謹慎護持自心,任憑分別妄念滋長蔓延,就有産生邪見、甚至導致誹謗的可能,從而成爲墮入金剛地獄之因。

   假設某人每天殺死萬條生命,壽命百年,則其一生可謂殺生無數,罪惡累累,然死後至多墮入無間地獄,不會墮入金剛地獄。而一個誹謗上師的密法弟子,必墮金剛地獄,其痛苦無間地獄亦無可比擬,極難解脫。即使暫時脫離金剛地獄,在無數劫中也很難見聞佛法。由此可見,誹謗上師的果報非常可怕,行者務必先謹慎選擇具德上師,再如法依止。

   (2)未生不生、已生退失之過患

   若誹謗具德上師,未生功德不生,已生功德退失,生無佛法可成,死而直墮地獄。

   2.忏悔違師罪墮之方便

    末法時代,衆生煩惱極其粗重,大多不了知依師之理,或知亦不行。以致諸聞法者在依止上師之時反造下無量罪業,並且不知生起追悔罪業、防護之心。故應首當數數思維,如法依止上師利益與非法依止之過患;第二應至心忏悔多生累劫非法依止之罪障,防護非理邪行之念;第叁反複思惟善知識的圓滿德相,積集資糧、廣發大願,努力使自己成爲具相法器,由此創造從今乃至菩提間上師恒時攝受自己的正因。

   《叁昧耶莊嚴續》曰:“倘若其人謗上師,至作七次及十次,以大慚愧忏悔淨。若超自歲作忏悔,金剛薩埵不攝受。”作爲弟子,若違犯誓言,應該立刻忏悔;過夜則需付出數倍的代價;數天之後,需要依會供才能忏悔清淨;時間再長,必須依上師做忏悔。如果違犯根本誓言的次數超過自己的年齡再做忏悔,則金剛薩埵也無法攝受——今生不可能忏悔清淨,來世必定墮入金剛地獄!當然,事後的忏悔如同亡羊補牢,會影響于地獄中煎熬時間的長短,並非毫無裨益,但無可避免地墮入金剛地獄是毋庸置疑的。

   因此,我等凡夫衆生在信心不穩固、煩惱沈重的情況下,應當時刻于心中忏悔修持。如每日應念誦108遍金剛薩埵心咒或21遍金剛薩埵百字明,願已生惡令斷,未生惡不生,以具足四力(依止力、破惡力、恢複力、對治力)爲要,每天勤修忏悔儀軌。

   總之,如經雲“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弟子對上師的種種顯現,若觀爲過失,則成墮入金剛地獄之因;若觀爲功德,則成爲解脫成佛之因,關鍵在于善用自心,轉爲道用。因此,我等弟子務必于此産生定解,謹慎行持,如法取舍。

  叁、善巧遠離惡知識與惡友

    中國有句俗話:“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若親近惡知識和惡友,雖然自己不做惡,易沾染惡習。因此,若未加辨析,盲目親近惡知識和惡友,會減損自功德,增長惡業果,今生來世不悅意。故經雲:“若自不作惡,近諸作惡者,亦疑爲作惡,惡名亦增長。人近非應親,由彼過成過,如毒箭置囊,亦染無毒者。”

   因此,智者應當善巧遠離惡知識與惡友。如《親友集》雲:“無信而悭吝,妄語及離間,智者不應親,勿共惡人住。”但有些行者未如實了達觀察、選擇善知識之法而盲目依止,及至發覺上當受騙,雖悔之不及,卻不知如何補救。另有一些惡知識以種種所謂的“密宗誓言”相挾,致使已經依止之弟子,既無法在其面前聽聞只言片語之正法法義,亦無法另擇具德上師,獲得真實的出世間解脫利益。有者威脅弟子說:“如果你不如何如何,你就從此不再是我的弟子。”然細致觀待,諸佛菩薩的心永遠與衆生同體,怎會舍棄有情衆生呢?有者甚至威脅弟子,如果不滿足自己的私欲就用誅法懲罰全家。然需了知,出世間護法以護持佛教正法爲使命,怎會隨某些人貪嗔癡煩惱所轉呢?而且誅法乃斷除貪嗔癡煩惱,非以嗔恨心降伏外境。故應在觀清淨心與忏悔心的前提下,心存對上師叁寶普遍的恭敬之心,外相遠離顯現不如法的上師,不贊不謗。需知,遇到怎樣的上師,與自己內心清淨與否以及業力有著密切關系,故決不能于內心産生嗔恨乃至誹謗,而失毀密宗弟子淨觀之誓言。

   如是內觀清淨,外離煩惱對境,乃智慧善巧之抉擇。

  

《大圓滿龍欽心髓前行引導儀軌 講記 上篇 共同外前行 第六講 依止上師 下》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