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圆满龙钦心髓前行引导仪轨 讲记 上篇 共同外前行 第六讲 依止上师 下▪P2

  ..续本文上一页眷属和金刚道友。谦和融洽,顺从和睦,即使对方恶语中伤、无理取闹,亦应以智慧理智观待,远离容易招致烦恼的环境与聚会,善巧护持信心与誓言。如《功德藏》云:“和睦相处如腰带,融洽交往如食盐,极具忍耐如柱子,亲近师眷与道友。”

   此乃中等供养。

   ③修行供养

   内心恒时祈祷上师,忆念上师,恭敬奉行上师教言,精进实修,善调自心。

   此乃上等供养。

  汝等需知,供养财物、身语承事乃自心相应上师之方便,“依止上师”首重依教实修。若自恃供养上师众多财物或曾经承事上师而生贡高我慢之心,则非真实依止,而是增上“我执”。因此,若不着重修心,表面的善行极可能变成邪行,结果不是依止而是背离上师。故具足敬信之亲近意乐乃为至要。

   喇嘛仁波切与阿瑞仁波切宿有甚深因缘。往昔,阿瑞仁波切于梦光明境界中点燃一盏灯,此灯燃起照亮整个法界。第二天,17岁的喇嘛仁波切第一次拜谒阿瑞仁波切,阿瑞仁波切非常欢喜,曰:“汝乃吾之心子,未来必当高树大圆满无上窍诀法之法幢,利益无量众生”。随后,喇嘛阿瑞仁波切以生生世世永伴依止不离之重誓跟随阿瑞仁波切42年,事师为佛陀,身口意三门无余供养上师,从未对上师生起过刹那的分别心。无论上师说何言,皆视为金刚语;传何法,皆尊为胜教义。无论为上师做什么,例如挤奶、捡牛粪等等藏族妇女才做的琐碎事,喇嘛仁波切都亲力亲为,以欢喜心立即成办,惟愿师喜。非仅如此,喇嘛仁波切不论做什么,心都在修法的状态,恒时护持正念,未曾散乱。喇嘛仁波切坚信,只要毫无保留地听从上师教诲,依教奉行,就能净除业障,决定成就。

   在荒无人烟的雪山深处,连鸟兽的踪迹都难以寻觅。每逢冬季,大雪封山,喇嘛仁波切为了给上师煮茶,经常要费力地扒开深深的积雪,从雪层底下找到一缕缕的枯草,仔细地用刀割下来。漫天的雪静静地下着,喇嘛仁波切浑然忘我地一把一把地收集枯草,终于有了一大束,喇嘛仁波切开心地笑了,迈开冻僵的双腿踉跄地赶回山洞为上师烧茶。

   法难时期,阿瑞仁波切受到冲击。开批斗会时,喇嘛仁波切就将上师背到会场,请上师坐在地上,自己跪在上师身边。每当皮鞭和木棍挥向阿瑞仁波切时,喇嘛就扑到上师身上,用身体护着上师。别人拉他,他就是不动,只是拼命地护着上师,任凭雨点般的鞭子和棍棒打在自己的头上、身上……在那期间,阿瑞仁波切没有受到一点儿伤害。

   在被士兵押往聚集地的路上,喇嘛仁波切双手被捆绑着,坚持背着上师阿瑞仁波切走了几百公里,并一路精心照料上师。管理人员问喇嘛仁波切为什么这么做,喇嘛仁波切说:“他是我的老父亲,我不想让他受苦。”管理人员听到喇嘛仁波切如此真诚朴实的话语,感动地流下热泪,悄悄放走了师徒二人。

   两人一路来到绒地继续修行。当时生活资源非常贫乏,为了供养上师,喇嘛仁波切经常跑到甘孜、德格等地去乞讨。每当讨到一点酥油,喇嘛仁波切自己舍不得吃一口,赶紧收藏起来,留着供养上师。这样一晃三年,喇嘛仁波切没吃过一口酥油。

  阿瑞仁波切圆寂前,慈祥而喜悦地看自己这位虔诚的、相依为命的弟子。由于喇嘛仁波切对上师至诚圆满的信心,他完全与上师相应了。喇嘛仁波切圆满证悟了上师之密意,得到了殊胜大成就,成为阿瑞仁波切的圆满传承弟子。阿瑞仁波切对喇嘛仁波切说:“汝乃吾之殊胜心子,我今即往刹土,汝切莫悲痛。我昌根阿瑞和你喇嘛阿秋早已相应,我的心就是你的心,如如一体,无有分别,亦从未分开。从今乃至生生世世,我和你永不分离!”喇嘛仁波切为我们讲授这段往事时,欣慰地说:“我一生无余奉献自己的三门供养上师,上师圆寂前赐予我如此殊胜的授记,我无比欢喜!在我心里,没有痛苦。”

   4.亲近上师之时间

    依止善知识须发长远心。阿底峡尊者曾曰:“弟子若未获圣地,不能离师自修行。”《戒律根本颂》云:一个修行人若要独立,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精通经律论三藏,二是受比丘戒十夏以上。如果自心尚未稳固,遇到违缘难以转为道用,说明心相续尚未成熟,故需依止善知识。

  那么,亲近善知识的时间以多久合适呢?按博朵瓦尊者所说:“来一位弟子,我的负担就增加一分,离开一位,我的担子就减轻一分;但是如果弟子不能亲近善知识,就无法获得成就。因此需要远近适中的安排,既不会间隔时间太长,也不会间隔时间太近,以便在善知识身边经久修习。”

   5.依止上师之误区

    吾等需知,并非与具德上师结缘就能即生成就。一位具德上师,弟子何止百千,但有者成就与上师无二之功德果位;有者仅获少许利益;有者颠倒依止而反致堕落……此中种种,全在“心”之一法。一切佛法皆归摄于心,依止善知识也不例外。若不着重修心,则流于形相,成为相似依止、虚假依止甚至变相依止。因此,全知麦彭仁波切曰:“外观百法,不如内观自心殊胜。”

   (1)发心不正

   现今有者亲近上师所求非真,意欲借此抬高自身声望、谋求世间福报、希求轮回安乐或自身解脱;有者虽做财物供养或者身语承事,然以此滋生贡高我慢甚至世间夸口之谈资;有者依止上师,表面虽未贪着上师财物,然领受甚深密法的目的仅为拥有炫耀之资本,一旦获取传承即抛弃上师,如同猎人取麝而弃獐、取象牙而弃象。如是大谬,不仅断送自己值遇具德上师进而成就解脱之殊胜缘起,亦令上师显现上心生厌离,缩短正法久住,故非正法行者所取。

   大成就者博朵瓦云:“往昔差遣阿难作佛的侍者时,阿难提出:如果可以不拿佛不穿的衣服、不吃佛剩余的食物、开许无论何时都能到佛陀面前,我就答应侍奉承事佛陀。阿难尊者如此慎重,旨在警醒人们未来亲近上师时,当一心求法而非追求财物。如今有者对法毫无希求,但即使少许茶叶也要计较高下,认为上师心中喜欢他、不喜欢我,这是内心腐烂的征相。”

   (2)伺察具德上师之过失

   有者依止具德上师,日久生慢、懈怠,常寻过失,甚而谤师叛道,此中弟子常犯的过失是:该观察时未予谨慎抉择,轻易依止;不宜观察时,却拿着放大镜检点具德上师的行为,实乃颠倒可悲!具德上师安住于法界密意中,无时无处不在救度众生,然显现之行为则变化莫测。因此,依止上师前,应先谨慎观察抉择。一旦依止真正的具德上师之后,则应思惟功德、莫观过失(尤其是三恩上师)。

   即使上师在街上杀牛、杀羊,弟子也应以清净之心观待:此乃上师以特殊之不共密行善巧调伏弟子、度化众生之方便。假如上师表面上似乎对自己特别厌恶或者显忿怒相,弟子亦不应舍弃上师,甚至生起嗔恨心,而应反省忏悔:上师观察到应以如是方式调伏我的心相续,考验我的信心。过后待上师心情平静时,弟子再到上师面前忏悔。即使弟子亲眼见到上师已堕入地狱受痛苦,亦应将上师观作与普贤王如来无二无别,并生清净信念:上师大悲承担众生业障,到地狱去度化有情。如《功德藏》曰:“倘若上师现忿怒,见己过失呵责调,时机成熟应忏悔,如是智者不着魔。”

   《杂宝藏经》中记载:从前有位诚信三宝的女居士很有智慧。有一次供养一位老比丘毕,为其敷设法座,祈请说法,并在座前闭目静候。然老比丘于讲经一窍不通,情急之下趁女居士闭目而溜走。女居士认为老比丘为她示现了无常苦空的道理,因此至心思维有为法无常、苦、空、无自在,当即证得初果……由此可见,凡夫之心如同雪山——南面充满了阳光,北面却被冰雪覆盖。同样,若观上师功德,当下就在加持阳光的照耀下;相反,若观过失,内心当即就被罪业的冰雪覆盖。故一切皆为自变自缘,关键在于用心善恶。

   五世嘉瓦喇嘛教诫:“若眼前显现了善知识的过失,应知此乃自心迷乱之显现。”众生眼中的显现并不代表真实存在,往昔帝洛巴示现一个烧烤活鱼的怪人、弥勒菩萨示现是一只狗,然此乃大成就者观待业力尚未清净的众生而应机幻化。诚如《普贤上师言教》中说:“若见到圣者上师的行为有过失,则应自相呵责:此乃自己心识、眼识不清净所致。上师的行为无有丝毫过失或罪业,应对上师更加生起信心和清净心。”

   《功德藏》亦云:“自己未调自心前,迷乱观察无量罪,善星精通十二部,见师行为狡诈相,善加思维改自过。”

   总之,作为弟子,应谨慎护持正念,厉力断除寻师过患之邪见,若因烦恼炽盛滋生寻师过患之念,应当下忏悔。面对上师显现的当下,虽然我们不一定具足智慧了解上师行为背后的密意,但是首先要以信心净观。如是生起猛力见德之心,必能遮蔽见过之念,此乃甚深方便。

   (3)分别不同具德上师之贤劣

   具德上师乃九宝之尊,总摄一切诸佛菩萨、上师、本尊、护法之总集。上师之本体犹如皎洁之明月,不同根机之信众如迥异之水境。千江有水千江月,显现之上师虽千差万别,但其本体却为一切上师本体和事业之总集,并无形象及生灭之变化。信众依各自不同的根机、因缘、福报依止不同形象之上师,并非上师本体有任何区别。若以此分别不同具德上师之贤劣,甚至赞自毁他,即为过失。

   有者疑惑:“不同上师对我的影响不一样,是有差别的。有些是主要的上师,有些只教过我几句偈颂……”然需了知,此中何处无差别?何处有差别?对于曾有法恩的善知识,皆应只观功德、不观过失,此中无差别;所有善知识皆为佛陀之化现,功德无二,此中亦无差别;而所谓“有差别”乃恩德的差别。如是观待,方能远离一切成就的障碍、成办一切修法的因缘,万勿以此违犯《密乘十四条根本戒》,而造下堕入金刚地狱之过。

   故,若具备清净之信心,了知一…

《大圆满龙钦心髓前行引导仪轨 讲记 上篇 共同外前行 第六讲 依止上师 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