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圓滿龍欽心髓前行引導儀軌 講記 上篇 共同外前行 第六講 依止上師 下▪P2

  ..續本文上一頁眷屬和金剛道友。謙和融洽,順從和睦,即使對方惡語中傷、無理取鬧,亦應以智慧理智觀待,遠離容易招致煩惱的環境與聚會,善巧護持信心與誓言。如《功德藏》雲:“和睦相處如腰帶,融洽交往如食鹽,極具忍耐如柱子,親近師眷與道友。”

   此乃中等供養。

   ③修行供養

   內心恒時祈禱上師,憶念上師,恭敬奉行上師教言,精進實修,善調自心。

   此乃上等供養。

  汝等需知,供養財物、身語承事乃自心相應上師之方便,“依止上師”首重依教實修。若自恃供養上師衆多財物或曾經承事上師而生貢高我慢之心,則非真實依止,而是增上“我執”。因此,若不著重修心,表面的善行極可能變成邪行,結果不是依止而是背離上師。故具足敬信之親近意樂乃爲至要。

   喇嘛仁波切與阿瑞仁波切宿有甚深因緣。往昔,阿瑞仁波切于夢光明境界中點燃一盞燈,此燈燃起照亮整個法界。第二天,17歲的喇嘛仁波切第一次拜谒阿瑞仁波切,阿瑞仁波切非常歡喜,曰:“汝乃吾之心子,未來必當高樹大圓滿無上竅訣法之法幢,利益無量衆生”。隨後,喇嘛阿瑞仁波切以生生世世永伴依止不離之重誓跟隨阿瑞仁波切42年,事師爲佛陀,身口意叁門無余供養上師,從未對上師生起過刹那的分別心。無論上師說何言,皆視爲金剛語;傳何法,皆尊爲勝教義。無論爲上師做什麼,例如擠奶、撿牛糞等等藏族婦女才做的瑣碎事,喇嘛仁波切都親力親爲,以歡喜心立即成辦,惟願師喜。非僅如此,喇嘛仁波切不論做什麼,心都在修法的狀態,恒時護持正念,未曾散亂。喇嘛仁波切堅信,只要毫無保留地聽從上師教誨,依教奉行,就能淨除業障,決定成就。

   在荒無人煙的雪山深處,連鳥獸的蹤迹都難以尋覓。每逢冬季,大雪封山,喇嘛仁波切爲了給上師煮茶,經常要費力地扒開深深的積雪,從雪層底下找到一縷縷的枯草,仔細地用刀割下來。漫天的雪靜靜地下著,喇嘛仁波切渾然忘我地一把一把地收集枯草,終于有了一大束,喇嘛仁波切開心地笑了,邁開凍僵的雙腿踉跄地趕回山洞爲上師燒茶。

   法難時期,阿瑞仁波切受到沖擊。開批鬥會時,喇嘛仁波切就將上師背到會場,請上師坐在地上,自己跪在上師身邊。每當皮鞭和木棍揮向阿瑞仁波切時,喇嘛就撲到上師身上,用身體護著上師。別人拉他,他就是不動,只是拼命地護著上師,任憑雨點般的鞭子和棍棒打在自己的頭上、身上……在那期間,阿瑞仁波切沒有受到一點兒傷害。

   在被士兵押往聚集地的路上,喇嘛仁波切雙手被捆綁著,堅持背著上師阿瑞仁波切走了幾百公裏,並一路精心照料上師。管理人員問喇嘛仁波切爲什麼這麼做,喇嘛仁波切說:“他是我的老父親,我不想讓他受苦。”管理人員聽到喇嘛仁波切如此真誠樸實的話語,感動地流下熱淚,悄悄放走了師徒二人。

   兩人一路來到絨地繼續修行。當時生活資源非常貧乏,爲了供養上師,喇嘛仁波切經常跑到甘孜、德格等地去乞討。每當討到一點酥油,喇嘛仁波切自己舍不得吃一口,趕緊收藏起來,留著供養上師。這樣一晃叁年,喇嘛仁波切沒吃過一口酥油。

  阿瑞仁波切圓寂前,慈祥而喜悅地看自己這位虔誠的、相依爲命的弟子。由于喇嘛仁波切對上師至誠圓滿的信心,他完全與上師相應了。喇嘛仁波切圓滿證悟了上師之密意,得到了殊勝大成就,成爲阿瑞仁波切的圓滿傳承弟子。阿瑞仁波切對喇嘛仁波切說:“汝乃吾之殊勝心子,我今即往刹土,汝切莫悲痛。我昌根阿瑞和你喇嘛阿秋早已相應,我的心就是你的心,如如一體,無有分別,亦從未分開。從今乃至生生世世,我和你永不分離!”喇嘛仁波切爲我們講授這段往事時,欣慰地說:“我一生無余奉獻自己的叁門供養上師,上師圓寂前賜予我如此殊勝的授記,我無比歡喜!在我心裏,沒有痛苦。”

   4.親近上師之時間

    依止善知識須發長遠心。阿底峽尊者曾曰:“弟子若未獲聖地,不能離師自修行。”《戒律根本頌》雲:一個修行人若要獨立,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精通經律論叁藏,二是受比丘戒十夏以上。如果自心尚未穩固,遇到違緣難以轉爲道用,說明心相續尚未成熟,故需依止善知識。

  那麼,親近善知識的時間以多久合適呢?按博朵瓦尊者所說:“來一位弟子,我的負擔就增加一分,離開一位,我的擔子就減輕一分;但是如果弟子不能親近善知識,就無法獲得成就。因此需要遠近適中的安排,既不會間隔時間太長,也不會間隔時間太近,以便在善知識身邊經久修習。”

   5.依止上師之誤區

    吾等需知,並非與具德上師結緣就能即生成就。一位具德上師,弟子何止百千,但有者成就與上師無二之功德果位;有者僅獲少許利益;有者顛倒依止而反致墮落……此中種種,全在“心”之一法。一切佛法皆歸攝于心,依止善知識也不例外。若不著重修心,則流于形相,成爲相似依止、虛假依止甚至變相依止。因此,全知麥彭仁波切曰:“外觀百法,不如內觀自心殊勝。”

   (1)發心不正

   現今有者親近上師所求非真,意欲借此擡高自身聲望、謀求世間福報、希求輪回安樂或自身解脫;有者雖做財物供養或者身語承事,然以此滋生貢高我慢甚至世間誇口之談資;有者依止上師,表面雖未貪著上師財物,然領受甚深密法的目的僅爲擁有炫耀之資本,一旦獲取傳承即抛棄上師,如同獵人取麝而棄獐、取象牙而棄象。如是大謬,不僅斷送自己值遇具德上師進而成就解脫之殊勝緣起,亦令上師顯現上心生厭離,縮短正法久住,故非正法行者所取。

   大成就者博朵瓦雲:“往昔差遣阿難作佛的侍者時,阿難提出:如果可以不拿佛不穿的衣服、不吃佛剩余的食物、開許無論何時都能到佛陀面前,我就答應侍奉承事佛陀。阿難尊者如此慎重,旨在警醒人們未來親近上師時,當一心求法而非追求財物。如今有者對法毫無希求,但即使少許茶葉也要計較高下,認爲上師心中喜歡他、不喜歡我,這是內心腐爛的征相。”

   (2)伺察具德上師之過失

   有者依止具德上師,日久生慢、懈怠,常尋過失,甚而謗師叛道,此中弟子常犯的過失是:該觀察時未予謹慎抉擇,輕易依止;不宜觀察時,卻拿著放大鏡檢點具德上師的行爲,實乃顛倒可悲!具德上師安住于法界密意中,無時無處不在救度衆生,然顯現之行爲則變化莫測。因此,依止上師前,應先謹慎觀察抉擇。一旦依止真正的具德上師之後,則應思惟功德、莫觀過失(尤其是叁恩上師)。

   即使上師在街上殺牛、殺羊,弟子也應以清淨之心觀待:此乃上師以特殊之不共密行善巧調伏弟子、度化衆生之方便。假如上師表面上似乎對自己特別厭惡或者顯忿怒相,弟子亦不應舍棄上師,甚至生起嗔恨心,而應反省忏悔:上師觀察到應以如是方式調伏我的心相續,考驗我的信心。過後待上師心情平靜時,弟子再到上師面前忏悔。即使弟子親眼見到上師已墮入地獄受痛苦,亦應將上師觀作與普賢王如來無二無別,並生清淨信念:上師大悲承擔衆生業障,到地獄去度化有情。如《功德藏》曰:“倘若上師現忿怒,見己過失呵責調,時機成熟應忏悔,如是智者不著魔。”

   《雜寶藏經》中記載:從前有位誠信叁寶的女居士很有智慧。有一次供養一位老比丘畢,爲其敷設法座,祈請說法,並在座前閉目靜候。然老比丘于講經一竅不通,情急之下趁女居士閉目而溜走。女居士認爲老比丘爲她示現了無常苦空的道理,因此至心思維有爲法無常、苦、空、無自在,當即證得初果……由此可見,凡夫之心如同雪山——南面充滿了陽光,北面卻被冰雪覆蓋。同樣,若觀上師功德,當下就在加持陽光的照耀下;相反,若觀過失,內心當即就被罪業的冰雪覆蓋。故一切皆爲自變自緣,關鍵在于用心善惡。

   五世嘉瓦喇嘛教誡:“若眼前顯現了善知識的過失,應知此乃自心迷亂之顯現。”衆生眼中的顯現並不代表真實存在,往昔帝洛巴示現一個燒烤活魚的怪人、彌勒菩薩示現是一只狗,然此乃大成就者觀待業力尚未清淨的衆生而應機幻化。誠如《普賢上師言教》中說:“若見到聖者上師的行爲有過失,則應自相呵責:此乃自己心識、眼識不清淨所致。上師的行爲無有絲毫過失或罪業,應對上師更加生起信心和清淨心。”

   《功德藏》亦雲:“自己未調自心前,迷亂觀察無量罪,善星精通十二部,見師行爲狡詐相,善加思維改自過。”

   總之,作爲弟子,應謹慎護持正念,厲力斷除尋師過患之邪見,若因煩惱熾盛滋生尋師過患之念,應當下忏悔。面對上師顯現的當下,雖然我們不一定具足智慧了解上師行爲背後的密意,但是首先要以信心淨觀。如是生起猛力見德之心,必能遮蔽見過之念,此乃甚深方便。

   (3)分別不同具德上師之賢劣

   具德上師乃九寶之尊,總攝一切諸佛菩薩、上師、本尊、護法之總集。上師之本體猶如皎潔之明月,不同根機之信衆如迥異之水境。千江有水千江月,顯現之上師雖千差萬別,但其本體卻爲一切上師本體和事業之總集,並無形象及生滅之變化。信衆依各自不同的根機、因緣、福報依止不同形象之上師,並非上師本體有任何區別。若以此分別不同具德上師之賢劣,甚至贊自毀他,即爲過失。

   有者疑惑:“不同上師對我的影響不一樣,是有差別的。有些是主要的上師,有些只教過我幾句偈頌……”然需了知,此中何處無差別?何處有差別?對于曾有法恩的善知識,皆應只觀功德、不觀過失,此中無差別;所有善知識皆爲佛陀之化現,功德無二,此中亦無差別;而所謂“有差別”乃恩德的差別。如是觀待,方能遠離一切成就的障礙、成辦一切修法的因緣,萬勿以此違犯《密乘十四條根本戒》,而造下墮入金剛地獄之過。

   故,若具備清淨之信心,了知一…

《大圓滿龍欽心髓前行引導儀軌 講記 上篇 共同外前行 第六講 依止上師 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