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依止上师-下
2.具相弟子之标准及心态
具德上师乃行者获得解脱之唯一依怙,面对如此殊胜的对境,弟子若令师不乐乃至做少许恼害,必将迅速成熟不可思议之恶果;弟子若做少许供奉乃至令师欢喜,都将圆满二种资粮,最终获得解脱。
如今,我等拥有暇满人身,值遇大乘法宝,作为修行佛法之弟子应该具备何种品格和心态依止具德上师呢?
(1)具相弟子之标准
弟子依止上师应如《功德藏》云:“精进大铠慧极坚,不惜身命做承侍,谨遵师命不护己,唯以敬信得解脱。”
精进大铠——纵遇命难,亦不违背上师之意愿;
智慧极坚——纵遇违缘,亦不改变依止上师之誓言;
承侍上师——宁舍身命,亦遵师嘱承侍上师;
依教奉行——谨遵师教,励力修持,全无护己之心;
敬信解脱——唯以对上师的敬信,方可获得解脱。
密乘弟子依止上师尤为切要,合格的弟子还应具备如《功德藏》云:“具信慧闻大悲心,恭敬戒律三门调,宽宏慷慨净相愧。”
具大信心——将上师视为真佛;
具大智慧——知上师善巧方便行为的密意;
广闻博学——能够受持上师所宣讲的一切正法;
具大悲心——慈爱所有痛苦无依之众生;
敬护净戒——以敬重心、清净护持上师所传授的律仪和三昧耶戒;
三门调柔——身语意寂静调柔;
宽宏大量——内心能容纳上师及道友的一切行为,与人和合;
慷慨大方——尽己所能无余供养上师;
具有净相——内心很少出现不清净的分别恶念;
具惭愧心——时刻护持正念,设若造恶,立即忏悔,并发誓永不再犯。
此外如《功德藏》所云:“极护上师具善巧,厉斥不嗔如良驹,来去无厌如船筏,犹如桥梁承贤劣,犹如铁砧忍寒热,依教奉行如忠仆,断除我慢如扫帚,舍骄慢如断角牛,契经所说依师法。”弟子应时时刻刻随顺上师的心意,不做违背上师意愿之事;无论上师如何严厉呵责、惩戒,亦不嗔怨,犹如驯服之良马;受上师指派而来往奔波不生厌烦,犹如船筏;无论遭遇顺缘或逆缘,皆能坦然承受,犹如桥梁;能够忍受一切艰难、困苦、寒冷、炎热,犹如铁匠的铁砧;听从上师一切言教,犹如奴仆;断除我慢,常处卑位,犹如扫帚;舍弃骄慢,恭敬诸众,犹如断角的牦牛。此乃《华严经》等佛经中所言依止上师的要求。
(2)依止上师之心态
《华严经》以九种心为喻,摄尽亲近善知识之关要。九心即:如孝子心、如金刚心、如大地心、如轮围山心、如仆使心、如除秽人心、如乘心、如犬心、如舟船心(后六种总摄为荷负担已应如何行)。若能以此圆满的亲近意乐依止具相上师,定能获得上师圆满的加持,由此生起一切地道功德,无论上师如何示现,皆生清净之信心。故当如是以信心依止上师,谨慎行持。
1)如孝子心
孝子一切所为皆观父容颜、随父自在,依教而行。故以孝子心依止上师,应舍弃自己一切主观愿望,完全随顺具德上师之意乐。如《现在佛陀现证三摩地经》中云:“彼于一切应舍自意,随善知识意乐而转。”
2)如金刚心
金刚质地极坚,难以摧破。吾等依止上师的心应如金刚般坚固不破,始终如一。天魔及恶友等任何违缘,都无法破离上师和弟子的亲爱之情。有者初见上师非常激动,时隔数月即将上师视若常人;有者见上师同样慈悲道友,即感自己“未受重视”而心生远离;有者外表恭敬随顺,内心常分别计较,亲近上师之心亦随之波动;有者心如墙头草,依止上师的心随他人是非言论而转,飘忽不定……如是“亲睦无常、情面无常”之心态,我等应该远离。
3)如大地心
大地无有贤劣分别、无怨无悔、无有疲厌、懈怠而荷担万物,吾等应以如是之心荷担上师事业之重任。大成就者博朵瓦教示慬哦瓦(噶当派祖师)诸徒众云:“汝能值遇如此菩萨善知识,如教奉行,实属大福。今后莫觉如担,当为庄严。”故我等不论为上师行持何事,均应依教奉行,万勿视其为负担,而应珍惜如此殊胜因缘,以欢喜心圆满承事令师欢喜。一如将军身披重甲,不觉其累,反以此为荣耀。如宋代禅宗杨歧方会禅师,其师慈明禅师性格率真,作事忽略,无甚忌讳。杨歧方会禅师忘我地投身于师尊的事业,唯恐有一事不周、一法不全,即使冒严寒、顶酷暑,未曾爱惜自己。整整三十年毫无懈怠、尽心尽力地辅助师尊,实乃事师楷模。
4)荷负担已,应如何行
此中传讲荷负上师事业重担之后应如何行持的善心,总分六种:①如轮围山心;②如仆使心;③如除秽人心;④如乘心;⑤如犬心;⑥如船心。
①如轮围山心:无论波涛如何汹涌,铁围山岿然不动。我等依止具德上师之心亦应如是,无论遭遇何种痛苦、违缘都丝毫不会动摇依止上师修持正法的心。
往昔慬哦瓦尊者住在汝巴时,公巴德炽因天寒体衰,意欲离开,依怙童曰:“我等曾多次住于帝释天的尊胜宫常享安乐,然如是亲近具德善知识听闻正法仅此一次,故当隐忍寒苦,驻此修学。”《禅林宝训》中记载:慈明禅师与道友结伴参禅,时值寒冬,众人畏惧寒苦,唯有慈明志在道业,昼夜不懈。夜晚每欲昏睡,他就用锥子刺大腿,难过地说:“古人为了生死大事废寝忘食,我是何等人,竟然这样放逸
!生无益于当时,死也无闻于后世,我这是自暴自弃呀!”
②如仆使心
无论尊卑、净秽,仆使皆以平常心毫不犹豫尽力行持,毫无顾惜颜面的虚荣与厌其卑贱的退却。往昔仲敦巴尊者曾经依止大德菩提童子19年,他白天在山上放牧牛羊,晚上骑马持弓,四处巡逻看顾牲畜,如是日复一日,以奴仆般的善心依止上师。
③如除秽人心
经云:“如除秽人心者,尽断一切慢及过慢,较于尊重应自低劣。”所谓“慢”,即自认为超胜下劣者,与平等者比肩。虽为事实,但因内心高举,故称为慢;所谓“过慢”,
即自认为超胜平等者,与超胜者平等。《大乘庄严经论》云:“下心为缘起。”我等应彻底断除慢心,以谦卑、调柔的善心为缘起,承事上师。如善知识敦巴所说:“我慢高丘,不留功德之水流。”
④如乘心
如以车载物,不畏重负与险阻,行难行之路,担难当之重任。吾等面对上师交付的哪怕异乎寻常的重任,亦应如是行持。
⑤如犬心
譬如良犬,无论主人如何呵斥、责打,均忠心耿耿追随主人。往昔善知识画师每次谒见朵垅巴尊者,尊者都严厉呵责,其弟子为此心生疑惑。然画师曰:“汝视其呵责耶?我每受师如此赐教,如得黑茹迦(忿怒本尊)之加持。”故我等依止具德上师,应如良犬般,无论上师如何打骂都视为加持,欢喜承受。
⑥如船心
摆渡船无论往来多少次,全无疲厌。我等承事上师亦应如是,无论多么琐碎、繁重和奔波,都毫无厌倦、懈怠之心,悉心成办。
总之,“信敬爱乐”此四字包括了所有亲近善知识的善心,即毫无疑虑而净信,不傲慢而恭敬,不疏远、不厌背而爱念,不懈怠而乐欲。
3.以三欢喜依止具德上师
《誓言庄严续》云:“十万劫中勤观修,具相随好之本尊,不如刹那念师胜。”一切成就皆来源于具德上师,积累一切资粮的无上福田没有比上师更殊胜。尤其是上师授予灌顶、讲经说法期间,十方三世诸佛菩萨智悲殊胜加持全部融入上师的相续,从而安住于与诸佛无二无别的境界中,所以其余时间成百上千次供养不如此时供养一口食物的福德大。故当珍惜一切机缘,尽心尽力、全力以赴以身口意恭敬承事具德上师。如《功德藏》中说:“决定行持善法者,胜师广积二资时,彼中皆能结上缘,役使信使清扫等,极劳具果胜资道。”
具德上师毫不耽著世间名闻利养,但是弟子为了积累福德资粮,应当向上师供奉饮食、财物、资生之具,身做顶礼、经行、侍奉等,以三欢喜承侍上师:
①财物供养
以清净之心、尽己之力供养饮食、受用等令具德上师欢喜。如《事师五十颂》中云:“恒以诸难施,妻子自命根,事自三昧师,况诸动资财。”对于常人难以施舍的妻子、儿女和自己的生命等,尚且应恒时供养给自己的誓言阿阇黎,何况其余动摇无常而没有实义的资财,更应供献给上师。
就行者而言,如是恒常供养上师,能够创造以心亲近善知识之缘起,等同恒时供养一切诸佛,由此积聚殊胜的福德资粮而获得成就。
此乃下等供养。
②身语承侍
日常行持中,应当恭敬谨慎。如《功德藏》云:“上师起时莫安坐,坐时问安供受用,若行莫随前后右,踏垫坐乘等折福,切莫猛厉敲师门,舍弃弄姿笑怒容,妄乱玩笑无关语,三门寂静而依师。”
上师从座上起身时,弟子应当立即起立,不能依然旁若无人地坐在座位上。上师安坐后,应向上师请安问候,并观察时机承事上师,取悦上师心意。
与上师同行,应走在上师的左后方,不远不近恭敬随行;如需带路或者开辟道路,请求上师开许后走到前面无妨。
不能任意踩踏、骑越上师的坐垫、乘骑、车辆等,开关门、敲门应动作轻缓。
上师面前应怀敬畏之心,言谈举止温文尔雅、寂静调柔,不能搔首弄姿、忸怩作作、愁眉苦脸等,断除妄语、绮语、两舌、恶口、无稽之谈等。
应当在他人面前如实宣说上师的功德。如有人轻慢、诽谤上师,若有能力制止其邪见、诽谤应尽力禁止;实在无能为力,也应远离,不与之为伍。如《功德藏》中说:“詈骂嗔恨上师者,不应为友尽力止,畅所欲言增大罪,失毁一切诸誓言。”
道友和合乃《密乘十四条根本戒》之第三条,吾等在日常行持中应同样恭敬上师…
《大圆满龙钦心髓前行引导仪轨 讲记 上篇 共同外前行 第六讲 依止上师 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