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講 依止上師-下
2.具相弟子之標准及心態
具德上師乃行者獲得解脫之唯一依怙,面對如此殊勝的對境,弟子若令師不樂乃至做少許惱害,必將迅速成熟不可思議之惡果;弟子若做少許供奉乃至令師歡喜,都將圓滿二種資糧,最終獲得解脫。
如今,我等擁有暇滿人身,值遇大乘法寶,作爲修行佛法之弟子應該具備何種品格和心態依止具德上師呢?
(1)具相弟子之標准
弟子依止上師應如《功德藏》雲:“精進大铠慧極堅,不惜身命做承侍,謹遵師命不護己,唯以敬信得解脫。”
精進大铠——縱遇命難,亦不違背上師之意願;
智慧極堅——縱遇違緣,亦不改變依止上師之誓言;
承侍上師——甯舍身命,亦遵師囑承侍上師;
依教奉行——謹遵師教,勵力修持,全無護己之心;
敬信解脫——唯以對上師的敬信,方可獲得解脫。
密乘弟子依止上師尤爲切要,合格的弟子還應具備如《功德藏》雲:“具信慧聞大悲心,恭敬戒律叁門調,寬宏慷慨淨相愧。”
具大信心——將上師視爲真佛;
具大智慧——知上師善巧方便行爲的密意;
廣聞博學——能夠受持上師所宣講的一切正法;
具大悲心——慈愛所有痛苦無依之衆生;
敬護淨戒——以敬重心、清淨護持上師所傳授的律儀和叁昧耶戒;
叁門調柔——身語意寂靜調柔;
寬宏大量——內心能容納上師及道友的一切行爲,與人和合;
慷慨大方——盡己所能無余供養上師;
具有淨相——內心很少出現不清淨的分別惡念;
具慚愧心——時刻護持正念,設若造惡,立即忏悔,並發誓永不再犯。
此外如《功德藏》所雲:“極護上師具善巧,厲斥不嗔如良駒,來去無厭如船筏,猶如橋梁承賢劣,猶如鐵砧忍寒熱,依教奉行如忠仆,斷除我慢如掃帚,舍驕慢如斷角牛,契經所說依師法。”弟子應時時刻刻隨順上師的心意,不做違背上師意願之事;無論上師如何嚴厲呵責、懲戒,亦不嗔怨,猶如馴服之良馬;受上師指派而來往奔波不生厭煩,猶如船筏;無論遭遇順緣或逆緣,皆能坦然承受,猶如橋梁;能夠忍受一切艱難、困苦、寒冷、炎熱,猶如鐵匠的鐵砧;聽從上師一切言教,猶如奴仆;斷除我慢,常處卑位,猶如掃帚;舍棄驕慢,恭敬諸衆,猶如斷角的牦牛。此乃《華嚴經》等佛經中所言依止上師的要求。
(2)依止上師之心態
《華嚴經》以九種心爲喻,攝盡親近善知識之關要。九心即:如孝子心、如金剛心、如大地心、如輪圍山心、如仆使心、如除穢人心、如乘心、如犬心、如舟船心(後六種總攝爲荷負擔已應如何行)。若能以此圓滿的親近意樂依止具相上師,定能獲得上師圓滿的加持,由此生起一切地道功德,無論上師如何示現,皆生清淨之信心。故當如是以信心依止上師,謹慎行持。
1)如孝子心
孝子一切所爲皆觀父容顔、隨父自在,依教而行。故以孝子心依止上師,應舍棄自己一切主觀願望,完全隨順具德上師之意樂。如《現在佛陀現證叁摩地經》中雲:“彼于一切應舍自意,隨善知識意樂而轉。”
2)如金剛心
金剛質地極堅,難以摧破。吾等依止上師的心應如金剛般堅固不破,始終如一。天魔及惡友等任何違緣,都無法破離上師和弟子的親愛之情。有者初見上師非常激動,時隔數月即將上師視若常人;有者見上師同樣慈悲道友,即感自己“未受重視”而心生遠離;有者外表恭敬隨順,內心常分別計較,親近上師之心亦隨之波動;有者心如牆頭草,依止上師的心隨他人是非言論而轉,飄忽不定……如是“親睦無常、情面無常”之心態,我等應該遠離。
3)如大地心
大地無有賢劣分別、無怨無悔、無有疲厭、懈怠而荷擔萬物,吾等應以如是之心荷擔上師事業之重任。大成就者博朵瓦教示慬哦瓦(噶當派祖師)諸徒衆雲:“汝能值遇如此菩薩善知識,如教奉行,實屬大福。今後莫覺如擔,當爲莊嚴。”故我等不論爲上師行持何事,均應依教奉行,萬勿視其爲負擔,而應珍惜如此殊勝因緣,以歡喜心圓滿承事令師歡喜。一如將軍身披重甲,不覺其累,反以此爲榮耀。如宋代禅宗楊歧方會禅師,其師慈明禅師性格率真,作事忽略,無甚忌諱。楊歧方會禅師忘我地投身于師尊的事業,唯恐有一事不周、一法不全,即使冒嚴寒、頂酷暑,未曾愛惜自己。整整叁十年毫無懈怠、盡心盡力地輔助師尊,實乃事師楷模。
4)荷負擔已,應如何行
此中傳講荷負上師事業重擔之後應如何行持的善心,總分六種:①如輪圍山心;②如仆使心;③如除穢人心;④如乘心;⑤如犬心;⑥如船心。
①如輪圍山心:無論波濤如何洶湧,鐵圍山巋然不動。我等依止具德上師之心亦應如是,無論遭遇何種痛苦、違緣都絲毫不會動搖依止上師修持正法的心。
往昔慬哦瓦尊者住在汝巴時,公巴德熾因天寒體衰,意欲離開,依怙童曰:“我等曾多次住于帝釋天的尊勝宮常享安樂,然如是親近具德善知識聽聞正法僅此一次,故當隱忍寒苦,駐此修學。”《禅林寶訓》中記載:慈明禅師與道友結伴參禅,時值寒冬,衆人畏懼寒苦,唯有慈明志在道業,晝夜不懈。夜晚每欲昏睡,他就用錐子刺大腿,難過地說:“古人爲了生死大事廢寢忘食,我是何等人,竟然這樣放逸
!生無益于當時,死也無聞于後世,我這是自暴自棄呀!”
②如仆使心
無論尊卑、淨穢,仆使皆以平常心毫不猶豫盡力行持,毫無顧惜顔面的虛榮與厭其卑賤的退卻。往昔仲敦巴尊者曾經依止大德菩提童子19年,他白天在山上放牧牛羊,晚上騎馬持弓,四處巡邏看顧牲畜,如是日複一日,以奴仆般的善心依止上師。
③如除穢人心
經雲:“如除穢人心者,盡斷一切慢及過慢,較于尊重應自低劣。”所謂“慢”,即自認爲超勝下劣者,與平等者比肩。雖爲事實,但因內心高舉,故稱爲慢;所謂“過慢”,
即自認爲超勝平等者,與超勝者平等。《大乘莊嚴經論》雲:“下心爲緣起。”我等應徹底斷除慢心,以謙卑、調柔的善心爲緣起,承事上師。如善知識敦巴所說:“我慢高丘,不留功德之水流。”
④如乘心
如以車載物,不畏重負與險阻,行難行之路,擔難當之重任。吾等面對上師交付的哪怕異乎尋常的重任,亦應如是行持。
⑤如犬心
譬如良犬,無論主人如何呵斥、責打,均忠心耿耿追隨主人。往昔善知識畫師每次谒見朵垅巴尊者,尊者都嚴厲呵責,其弟子爲此心生疑惑。然畫師曰:“汝視其呵責耶?我每受師如此賜教,如得黑茹迦(忿怒本尊)之加持。”故我等依止具德上師,應如良犬般,無論上師如何打罵都視爲加持,歡喜承受。
⑥如船心
擺渡船無論往來多少次,全無疲厭。我等承事上師亦應如是,無論多麼瑣碎、繁重和奔波,都毫無厭倦、懈怠之心,悉心成辦。
總之,“信敬愛樂”此四字包括了所有親近善知識的善心,即毫無疑慮而淨信,不傲慢而恭敬,不疏遠、不厭背而愛念,不懈怠而樂欲。
3.以叁歡喜依止具德上師
《誓言莊嚴續》雲:“十萬劫中勤觀修,具相隨好之本尊,不如刹那念師勝。”一切成就皆來源于具德上師,積累一切資糧的無上福田沒有比上師更殊勝。尤其是上師授予灌頂、講經說法期間,十方叁世諸佛菩薩智悲殊勝加持全部融入上師的相續,從而安住于與諸佛無二無別的境界中,所以其余時間成百上千次供養不如此時供養一口食物的福德大。故當珍惜一切機緣,盡心盡力、全力以赴以身口意恭敬承事具德上師。如《功德藏》中說:“決定行持善法者,勝師廣積二資時,彼中皆能結上緣,役使信使清掃等,極勞具果勝資道。”
具德上師毫不耽著世間名聞利養,但是弟子爲了積累福德資糧,應當向上師供奉飲食、財物、資生之具,身做頂禮、經行、侍奉等,以叁歡喜承侍上師:
①財物供養
以清淨之心、盡己之力供養飲食、受用等令具德上師歡喜。如《事師五十頌》中雲:“恒以諸難施,妻子自命根,事自叁昧師,況諸動資財。”對于常人難以施舍的妻子、兒女和自己的生命等,尚且應恒時供養給自己的誓言阿阇黎,何況其余動搖無常而沒有實義的資財,更應供獻給上師。
就行者而言,如是恒常供養上師,能夠創造以心親近善知識之緣起,等同恒時供養一切諸佛,由此積聚殊勝的福德資糧而獲得成就。
此乃下等供養。
②身語承侍
日常行持中,應當恭敬謹慎。如《功德藏》雲:“上師起時莫安坐,坐時問安供受用,若行莫隨前後右,踏墊坐乘等折福,切莫猛厲敲師門,舍棄弄姿笑怒容,妄亂玩笑無關語,叁門寂靜而依師。”
上師從座上起身時,弟子應當立即起立,不能依然旁若無人地坐在座位上。上師安坐後,應向上師請安問候,並觀察時機承事上師,取悅上師心意。
與上師同行,應走在上師的左後方,不遠不近恭敬隨行;如需帶路或者開辟道路,請求上師開許後走到前面無妨。
不能任意踩踏、騎越上師的坐墊、乘騎、車輛等,開關門、敲門應動作輕緩。
上師面前應懷敬畏之心,言談舉止溫文爾雅、寂靜調柔,不能搔首弄姿、忸怩作作、愁眉苦臉等,斷除妄語、绮語、兩舌、惡口、無稽之談等。
應當在他人面前如實宣說上師的功德。如有人輕慢、誹謗上師,若有能力製止其邪見、誹謗應盡力禁止;實在無能爲力,也應遠離,不與之爲伍。如《功德藏》中說:“詈罵嗔恨上師者,不應爲友盡力止,暢所欲言增大罪,失毀一切諸誓言。”
道友和合乃《密乘十四條根本戒》之第叁條,吾等在日常行持中應同樣恭敬上師…
《大圓滿龍欽心髓前行引導儀軌 講記 上篇 共同外前行 第六講 依止上師 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