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align="center">靜慮波羅蜜(禅那波羅蜜)
已知具寂之勝觀 能斷一切煩惱障
遠離四處無色心 修禅定是佛子行
已經明白「具寂」即「止」、就能斷所有煩惱。也明白「勝觀」就是空性、智慧的道理,明白且能善用此「止觀雙運」的道理,如此可鏟除所有煩惱處。佛子如法實修,便能明白唯有超越無色界的「四空定」,才是真實的「禅定」修行,也才能成就佛果。
無色界的四空定爲:
〝空無邊處定〞,修行人一心想出離患難重重的色蘊物質牢籠,于是舍色想而緣無邊的虛空,做到心與空無邊相應。
〝識無邊處定〞,是行人又厭棄外在的虛空,而舍虛空而緣內在的識,做到心與識無邊相應。
〝無所有處定〞,是行人又厭棄其識,而觀心識無所有,做到心與無所有相應。
〝非想非非想處定〞,是無麤想(非想)又非無細想(非非想),做到如癡如醉無所愛樂清淨無爲的境界。
「禅」,梵文音〝叁摩地〞,寓意無執智慧定。密乘中的叁摩地,分叁:幻化叁摩地,爲明空雙運修法,如金剛薩埵報身清淨觀想法,所有法的真性本爲空,無有執著;智慧菩提叁摩地,指悲空雙運;緣叁摩地,修法如種子字的觀想等。
佛子依次第修行時,身應安于毗盧遮那佛七支座法,皈依發心後,端正我們自己的身口意,安于無有貪執(若與貪相應,則生愛,著于自地之定或耽著于自身的覺受,是爲位等至,亦爲鈍根貪行之定或稱愚夫近行靜慮。)、無有取舍(若與無貪等淨法相應,是爲淨等至,然仍耽于「對治空執」而修,乃中根行人的定或稱實義分別靜慮)中而住等引(即既不與貪、愛相應,也不執著于淨,舍離空對治的心,安住于法性無分別叁摩地中,則入無漏等至,謂爲如來叁品靜慮),即禅定波羅蜜多的正體。
智慧波羅蜜(般若波羅蜜)
若無智慧以五度 不得圓滿菩提果
故具方便離叁輪 修智慧是佛子行
如果沒有智慧資糧,以上五種方便行品波羅蜜都無法圓滿成就而得佛果位;所以本叁輪體空(即無我、無他、也無所修的法)行方便(如手印、儀軌、打坐時的坐姿等)、智慧(分叁:聞、思、修)雙運的善巧方法修行,于了悟境界、自性本空中,定住于法性空明,是爲般若或稱智慧波羅蜜。
智慧,分叁:聞慧、思慧、修慧。
聞慧,一切法的句義,經由上師的宣說、聽聞成智慧;思慧,聞法後,以觀察心去思考佛法義理而生出智慧;修慧,聞法、思法後仍覺不足,擇寂靜處,精進修持而悟得法性無分別叁摩地本明智慧。
如是了知六度一體、相容並續,無有別出。以講經說法爲例:能說者爲「上師」、所說的是「法」,聽法的是「弟子」,合爲「叁輪」,這弘法就是「布施波羅蜜」;不求利養恭敬等就是「持戒波羅蜜」;所說法不畏其煩,一而再、再而叁反複解說就是「忍辱波羅蜜」;不因疲憊懈怠所擾而仍說法不息,就是「精進波羅蜜」;講說法要句義時,心無顛倒迷惑,法無錯亂,就是「禅定波羅蜜」;說法時,叁輪取重、無分別慧,就是「般若波羅蜜」。
此六度波羅蜜,若總略而言,則可收于大悲空性中(即悲空不二),空性中不離菩提心,如龍樹菩薩雲:「空性大悲藏,唯一菩提行。」,即爲不住涅槃等覺之位。
(佛子應行四要:恒察己誤恒斷之、不宣佛子過、斷貪施主財、斷惡語)
恒察己誤恒斷之
若不細察己迷惑 以法形像行非法
是故恒察己過失 斷除其是佛子行
佛子依以上所述,作爲每天觀察自己行爲舉止標准。早上做,下午即觀察有無過失?有錯即做忏悔,否則外表是個修行人,但所言所行卻是不如法。在此末法時期,更應隨時的觀察自心、忏悔、改過,無有懈怠。這是佛子所應爲。
不宣佛子過
以惑宣說佛子過 以彼減弱自功德
故入大乘士之過 不宣說是佛子行
佛子有任何過失,應沈默而不到處宣說,否則,反而迷惑顛倒衆生對修行人的看法,不只自身的功德日益減失,宣說他人過失而起的煩惱心念,也讓自己在不知不覺中對修行都懈怠退轉了。因此,菩薩道的修行者,不只不宣說他人的過失,反而常反省、觀察自己的過失。渣巴智仁波切告誡我們說:「宣說別人的錯便是自己的錯誤,知道自己的錯乃是自己的功德。」,明白告訴佛子何者應爲。
斷貪施主財
貪欲財敬互爭執 減弱聞思修之業
故于親友施主家 斷除貪心佛子行
爲了八風(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的貪欲心作祟,而互相爭執不休,慢慢的自己聞思修事業也荒蕪、退轉而不見了!所以,應舍離親朋昵友、遠離對施主家的貪戀執著,這才是菩薩道佛子所應爲。
斷惡語
粗語傷害他之心 失誤佛子之行義
故于他人所不悅 斷惡言是佛子行
以惡言惡語相向,不只傷害、擾亂他人和自己的心,也損壞了修行人應有的清淨和戒律,所以菩薩道的弟子,如需糾正別人的錯誤時,除非對方可接受,否則絕對不多說,更何況惡言相向本是違犯居士戒律、絕不可行的啊!
斷煩惱法
煩惱串羽則難治 念知士持對治劍
貪等煩惱初生時 鏟除其是佛子行
當貪、瞋、癡等煩惱初起時,應如戰場上的軍士臨陣對敵,馬上拿起對治的劍砍掉它,否則日久成習,那是砍也砍不斷、理也理不清,菩薩道佛子應日常自我省思,一有煩惱的蛛絲馬迹、即刻消除啊!
居念知、行利他
總之何處行何事 當察自心何相狀
恒以正知與正念 修利他是佛子行
總之,不管在那裏、作任何的事情,應隨時觀察自己的心,是不是都以正知、正念、專注不散亂的走在利他的菩薩道上,無有偏頗和懈怠!這是佛子所應誡慎日察的啊!
功德回向
如是勤修所生善 爲除無邊衆生苦
以淨叁輪之智慧 回向菩提佛子行
以此努力精進寫作及修行所有的功德,爲利益所有衆生能離苦得樂,以作者、讀者和書寫的智慧善業,虔以叁輪體空清淨慧,普皆回向十方有情衆,速得無離﹑無得清淨菩提心,這樣的示現,是佛子所應爲!
【結行,計四段落】
著述緣起
爲利欲學佛子道 顯續論典所言義
跟隨聖賢之口訣 著述佛子行叁七
爲了利益有心修習菩薩道的佛子,乃依據顯密經﹑律﹑論的教法義理和曆代成就者所傳的重要口訣,而寫出這篇佛子行叁十七誦,做爲佛子們參學實修的法本。
所頌無誤
吾淺智慧少學故 雖無智者所喜詩
然依經典教言故 佛子行頌應無誤
我雖無大智慧,佛法也聽聞不多,更沒有優美的詩詞底子,但此篇所述的法教都是依經典和大成就者修行時的重要口訣取出而成,佛子依此實修學習應不會有錯誤。
謙懷與忏罪
然諸廣闊佛子行 愚鈍如我難測故
違理無關等過失 祈請諸聖賢寬恕
但是菩薩道佛子的行止與學處是如此的偉大浩瀚,以我有限的智慧也難探測,內文中如有不合理、不相關等等的過失,那是我的罪業與不對,祈請諸佛菩薩、曆代聖賢衆原諒!
結行回向
以此善業諸有情 依勝二谛菩提心
無住有寂之邊際 願成怙主觀世音
以此所寫作的善業,及以前、現在等一切功德,願一切衆生因世俗、勝義二菩提心恒住自性,證悟諸佛菩薩圓勝慧而不住輪回﹑證悟諸佛菩薩圓滿菩提心而不住涅槃,以此悲空雙運顯現觀世音菩薩的果位。
此文爲利自他講教理之圖美尊者于恩曲仁欽岩洞造也。堪布索達吉、慈誠羅珠譯于五臺山菩薩頂。
(西藏及印度的文章結尾時,都有謙虛文和四圓滿文。謙虛文是在告誡自己和衆生不可有傲慢心,四圓滿則是明確的寫下告訴讀者1.此篇的題材:爲佛子行,2.所爲對象:是「所有衆生」寫下這個法本,3.作者:爲圖美尊者,4.寫作的地方:是恩曲仁欽岩洞的水銀法寨。)
《佛子行叁十七頌淺釋》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