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align="center">静虑波罗蜜(禅那波罗蜜)
已知具寂之胜观 能断一切烦恼障
远离四处无色心 修禅定是佛子行
已经明白「具寂」即「止」、就能断所有烦恼。也明白「胜观」就是空性、智慧的道理,明白且能善用此「止观双运」的道理,如此可铲除所有烦恼处。佛子如法实修,便能明白唯有超越无色界的「四空定」,才是真实的「禅定」修行,也才能成就佛果。
无色界的四空定为:
〝空无边处定〞,修行人一心想出离患难重重的色蕴物质牢笼,于是舍色想而缘无边的虚空,做到心与空无边相应。
〝识无边处定〞,是行人又厌弃外在的虚空,而舍虚空而缘内在的识,做到心与识无边相应。
〝无所有处定〞,是行人又厌弃其识,而观心识无所有,做到心与无所有相应。
〝非想非非想处定〞,是无麤想(非想)又非无细想(非非想),做到如痴如醉无所爱乐清净无为的境界。
「禅」,梵文音〝三摩地〞,寓意无执智慧定。密乘中的三摩地,分三:幻化三摩地,为明空双运修法,如金刚萨埵报身清净观想法,所有法的真性本为空,无有执着;智慧菩提三摩地,指悲空双运;缘三摩地,修法如种子字的观想等。
佛子依次第修行时,身应安于毗卢遮那佛七支座法,皈依发心后,端正我们自己的身口意,安于无有贪执(若与贪相应,则生爱,着于自地之定或耽着于自身的觉受,是为位等至,亦为钝根贪行之定或称愚夫近行静虑。)、无有取舍(若与无贪等净法相应,是为净等至,然仍耽于「对治空执」而修,乃中根行人的定或称实义分别静虑)中而住等引(即既不与贪、爱相应,也不执着于净,舍离空对治的心,安住于法性无分别三摩地中,则入无漏等至,谓为如来三品静虑),即禅定波罗蜜多的正体。
智慧波罗蜜(般若波罗蜜)
若无智慧以五度 不得圆满菩提果
故具方便离三轮 修智慧是佛子行
如果没有智慧资粮,以上五种方便行品波罗蜜都无法圆满成就而得佛果位;所以本三轮体空(即无我、无他、也无所修的法)行方便(如手印、仪轨、打坐时的坐姿等)、智慧(分三:闻、思、修)双运的善巧方法修行,于了悟境界、自性本空中,定住于法性空明,是为般若或称智慧波罗蜜。
智慧,分三:闻慧、思慧、修慧。
闻慧,一切法的句义,经由上师的宣说、听闻成智慧;思慧,闻法后,以观察心去思考佛法义理而生出智慧;修慧,闻法、思法后仍觉不足,择寂静处,精进修持而悟得法性无分别三摩地本明智慧。
如是了知六度一体、相容并续,无有别出。以讲经说法为例:能说者为「上师」、所说的是「法」,听法的是「弟子」,合为「三轮」,这弘法就是「布施波罗蜜」;不求利养恭敬等就是「持戒波罗蜜」;所说法不畏其烦,一而再、再而三反复解说就是「忍辱波罗蜜」;不因疲惫懈怠所扰而仍说法不息,就是「精进波罗蜜」;讲说法要句义时,心无颠倒迷惑,法无错乱,就是「禅定波罗蜜」;说法时,三轮取重、无分别慧,就是「般若波罗蜜」。
此六度波罗蜜,若总略而言,则可收于大悲空性中(即悲空不二),空性中不离菩提心,如龙树菩萨云:「空性大悲藏,唯一菩提行。」,即为不住涅槃等觉之位。
(佛子应行四要:恒察己误恒断之、不宣佛子过、断贪施主财、断恶语)
恒察己误恒断之
若不细察己迷惑 以法形像行非法
是故恒察己过失 断除其是佛子行
佛子依以上所述,作为每天观察自己行为举止标准。早上做,下午即观察有无过失?有错即做忏悔,否则外表是个修行人,但所言所行却是不如法。在此末法时期,更应随时的观察自心、忏悔、改过,无有懈怠。这是佛子所应为。
不宣佛子过
以惑宣说佛子过 以彼减弱自功德
故入大乘士之过 不宣说是佛子行
佛子有任何过失,应沉默而不到处宣说,否则,反而迷惑颠倒众生对修行人的看法,不只自身的功德日益减失,宣说他人过失而起的烦恼心念,也让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对修行都懈怠退转了。因此,菩萨道的修行者,不只不宣说他人的过失,反而常反省、观察自己的过失。渣巴智仁波切告诫我们说:「宣说别人的错便是自己的错误,知道自己的错乃是自己的功德。」,明白告诉佛子何者应为。
断贪施主财
贪欲财敬互争执 减弱闻思修之业
故于亲友施主家 断除贪心佛子行
为了八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的贪欲心作祟,而互相争执不休,慢慢的自己闻思修事业也荒芜、退转而不见了!所以,应舍离亲朋昵友、远离对施主家的贪恋执着,这才是菩萨道佛子所应为。
断恶语
粗语伤害他之心 失误佛子之行义
故于他人所不悦 断恶言是佛子行
以恶言恶语相向,不只伤害、扰乱他人和自己的心,也损坏了修行人应有的清净和戒律,所以菩萨道的弟子,如需纠正别人的错误时,除非对方可接受,否则绝对不多说,更何况恶言相向本是违犯居士戒律、绝不可行的啊!
断烦恼法
烦恼串羽则难治 念知士持对治剑
贪等烦恼初生时 铲除其是佛子行
当贪、瞋、痴等烦恼初起时,应如战场上的军士临阵对敌,马上拿起对治的剑砍掉它,否则日久成习,那是砍也砍不断、理也理不清,菩萨道佛子应日常自我省思,一有烦恼的蛛丝马迹、即刻消除啊!
居念知、行利他
总之何处行何事 当察自心何相状
恒以正知与正念 修利他是佛子行
总之,不管在那里、作任何的事情,应随时观察自己的心,是不是都以正知、正念、专注不散乱的走在利他的菩萨道上,无有偏颇和懈怠!这是佛子所应诫慎日察的啊!
功德回向
如是勤修所生善 为除无边众生苦
以净三轮之智慧 回向菩提佛子行
以此努力精进写作及修行所有的功德,为利益所有众生能离苦得乐,以作者、读者和书写的智慧善业,虔以三轮体空清净慧,普皆回向十方有情众,速得无离﹑无得清净菩提心,这样的示现,是佛子所应为!
【结行,计四段落】
著述缘起
为利欲学佛子道 显续论典所言义
跟随圣贤之口诀 著述佛子行三七
为了利益有心修习菩萨道的佛子,乃依据显密经﹑律﹑论的教法义理和历代成就者所传的重要口诀,而写出这篇佛子行三十七诵,做为佛子们参学实修的法本。
所颂无误
吾浅智慧少学故 虽无智者所喜诗
然依经典教言故 佛子行颂应无误
我虽无大智慧,佛法也听闻不多,更没有优美的诗词底子,但此篇所述的法教都是依经典和大成就者修行时的重要口诀取出而成,佛子依此实修学习应不会有错误。
谦怀与忏罪
然诸广阔佛子行 愚钝如我难测故
违理无关等过失 祈请诸圣贤宽恕
但是菩萨道佛子的行止与学处是如此的伟大浩瀚,以我有限的智慧也难探测,内文中如有不合理、不相关等等的过失,那是我的罪业与不对,祈请诸佛菩萨、历代圣贤众原谅!
结行回向
以此善业诸有情 依胜二谛菩提心
无住有寂之边际 愿成怙主观世音
以此所写作的善业,及以前、现在等一切功德,愿一切众生因世俗、胜义二菩提心恒住自性,证悟诸佛菩萨圆胜慧而不住轮回﹑证悟诸佛菩萨圆满菩提心而不住涅槃,以此悲空双运显现观世音菩萨的果位。
此文为利自他讲教理之图美尊者于恩曲仁钦岩洞造也。堪布索达吉、慈诚罗珠译于五台山菩萨顶。
(西藏及印度的文章结尾时,都有谦虚文和四圆满文。谦虚文是在告诫自己和众生不可有傲慢心,四圆满则是明确的写下告诉读者1.此篇的题材:为佛子行,2.所为对象:是「所有众生」写下这个法本,3.作者:为图美尊者,4.写作的地方:是恩曲仁钦岩洞的水银法寨。)
《佛子行三十七颂浅释》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