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子行三十七颂浅释▪P4

  ..续本文上一页离开,因习惯后易起贪念。」,佛弟子切记慎行!

  

  

胜义菩提心

  

一切现象唯自心 心性本为离边戏

  

领悟彼诸二取相 不作意是佛子行

  凡夫所看和听到的一切,都因自己的贪心和执着心而起,此现象即为万法自心造;自心作成之处,自己信任它而产生迷惑,无明意境中的色、声、香、味、触就是实证,凡夫执着此种幻象便落入轮回。万法本无虚实,心的本质无有来去﹑不生不灭﹑不执不取,这是万法皆空的道理,于此中,菩提心自然生起。因此对自己的执着处(情趣世界)和执着心(是一种内心的感觉和习性)应顿然舍下,此是菩萨道佛子应行。

  历代成就者为让佛弟子了然,并能回归心的本质(心的本质是空﹑无形无色、无父母、无种子、无缘故无生、无生故无灭;无即是空。),多有告诫语,如:渣巴智仁波切说:「学而不懂,观而不见,修而不成,即因业障。」,身体对酸﹑甜﹑苦﹑辣的感觉,空观时不能定心或不见真性的原因就是业障,欲能了知真性,应依止善知识修学菩萨道,并于行住坐卧中不忘「空」、「佛」,日久行之,心不散乱并积造功德,且能成就果位。

  

  

(应断执着贪瞋痴有二:应断执着贪之处、应断执着瞋之处)

  

  

应断执着贪之处

  

会遇悦意之境时 当视犹如夏时虹

  

虽现美妙然无实 断除贪欲佛子行

  自己的贪心执着而造成对美妙外境的贪恋,佛子应反观自心,明白所有一切外相如彩虹﹑如梦幻泡影,无有真实,于此观中,贪心执着自然消失。就如金刚经上云:「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慎记!

  

  

应断执着瞋之处

  

诸苦如同梦死子 实执幻象极劳累

  

是故会遇违缘时 视为幻景佛子行

  所有痛苦也是假的,由自心所造成。如:梦中生子早夭,梦中有苦但梦醒实无。所以,执着痛苦,是很劳累也是不必要的,佛子明白这些道理,于任何挫折、考验中,都知道一切本是虚空,无需执着呀! 密乘修行引导上亦云:「修行者出定之后,五根对于五境,见闻学之境象,如观幻术。」,即告诫佛子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以三摩地对治一切外相,如:眼所见的一切,皆如诸佛菩萨、无有分别,此即「色三摩地」。耳所听的一切声音、话语,都是诸佛菩萨的心咒,此即「闻三摩地」。心中所想,如三宝佛的恩和十善的功德,并时刻不忘也不离发菩提心;而具经验的修行者,则时刻无不持于定中,无有散乱;以上是「意三摩地」。小乘修行者,以观无常来对治痛苦;大乘修行者,则往往以观幻术、观智慧的游戏来对治痛苦。这是佛子所应知!

  

  

(六度波罗蜜)

  

  

布施波罗蜜(檀那波罗蜜)

  

欲菩提者应舍身 何况一切身外物

  

是故不望报异熟 布施便是佛子行

  菩萨道修行者要成就佛果,需如实圆满六度波罗蜜。而首要的乃为「布施」,我们本着三轮体空的精神去做,以清净心做任何善业,无所求,也没有布施这样的念头。布施功德的本身,便是我们的财富,但也不能有希望得报答的念头,更不希望果报很快成熟,所行善业只因自己认为是份内该做的罢了。

  

  布施又分三:财施、法施、无畏施。

  财施,又分为舍施、大施、极施。舍施者,如钱财、食物、衣服等,一般下至斟茶、上至满碗米饭等布施,以在家居士为主而言;诸出家众,唯事修学、少欲知足,依止僻静处,精进修持正道以增上三学,若有断自善行,依于经商、务农而积聚资财,并欲以此财上供下施者,是不依法而修正法,「法」反为恶趣之因。大施,以自己贵重或希有财物等的布施谓之。极施者,以自身生命或肢体布施给饥恶众生称之;如,在十地菩萨经、大般若经内都有记载,释尊于修行时曾遇虎魔,毫无退怯的以色身布施给他们,但这种作法只有七地以上的菩萨成就者才可做,未成就前,则以修善巧方便的〝舍身法〞行之,并当发愿,所有一切身命受用,都不贪恋,为利益有情普皆回向,成就后便能真实舍。

  法施,如,为人讲经说法、灌顶等,印或助印经书、咒轮或护轮等结缘品,修行、念经或参与法会后的功德回向等等....。但如自己贪欲未能舍下,所行任何布施只为自己的功德或贪图供养及货财,那么就算经年累月讲经说法等,也无成就可言。

  无畏施,于诸有情无所依皈而为其依皈、无所护怙为其护怙、无有帮助而给予帮助;世尊也曾赞叹,所有有为法中,以能救渡有情生命最难能可贵,因此有权势的人能禁止山阱河网等,救赎待宰的牛羊等,都是以种种善巧方便饶益有情众。另为地狱、恶鬼道众生超渡也是无畏施的一种。

  一般说来,打坐、闭关修行等功德回向,可帮忙无形众生,念经、讲经、法会则多渡有形众生。但不管布施大或小,最重要的是心中无有贪执、并常具「菩提心」。

  

  

持戒波罗蜜(ㄕ罗波罗蜜)

  

无戒自利尚不成 欲作他利岂可能

  

是故无有贪有心 护持戒是佛子行

  若无持戒,纵有功德也不圆满,便无法渡脱众生,自身也难成就。守戒依清净心、菩提心、出离心,那么持戒的本身即是功德,而安乐、庄严等都是其中功德的显象,因此,持守戒律不应有贪图功德的心。以往诸佛菩萨都以保护戒律作为自己的日常行为,佛子应如此效法呀!

  

  戒律一般分三:禁止恶行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

  禁止恶行戒,重要是身口意三门〝众恶莫作〞,以断所有恶业。

  摄善法戒,戒文内最重要为〝众善奉行〞即以正念正知、不分善大善小,只要是善业,都全力而为。

  饶益有情戒,自身贪欲断尽,尽力实修,凡所修持的利益都为十方有情而作回向。

  

  

忍辱波罗蜜(羼提波罗蜜)

  

欲享善物之佛子 一切损害如宝藏

  

是故诸众无怨心 修忍辱是佛子行

  佛菩萨最大的享福便是救度众生;别人伤害自己时能忍辱,就如得到一个宝藏般,会增长自己的福德。所以菩萨道的弟子,在别人欺侮我们时,不但没有怨恨的心,反而更视之为增上缘,因此「忍辱」是佛子必修的课程呀!

  

  忍辱一般分三种:忍他毁犯忍(生忍)、忍法苦行忍(法忍)、深义不惊忍(无生法忍)

  忍他毁犯忍,别人对我恩将仇报、忘恩负义时,要忍;对我恶言相向、密说毁谤时,要忍!非但瞋恨心不生,反生慈悲心,并饶益他们因无明而造业。阿底峡尊者告诫我们说:「于为害者勿瞋恨,若于为害瞋恨者,尚何谓为修忍辱?」,又经上有云:「若无生瞋境,于说修忍辱。」,又说:「千劫积资一瞋坏」,佛子切记!

  忍法苦行忍,当忍一切苦、痛、寒、热、更苦行勤勇,无有退怯,密续中有云:「火聚刃海亦当越,乃至究竟求正法。」,历代成就者如世尊的六年苦修、密勒日巴尊者的多年寒洞苦修终得成就等,皆为良例。

  深义不惊忍(法忍),在甚深空性实相修行中,尤以听闻自性大圆满的实相,即悲空双运,并勤修无有颠倒,阿底峡尊者有云:「空性中若无有慈悲心,慈悲心中没有空性,都不能成佛。」。大乘修行的佛子,须了然本性本无善恶,修行时以善恶为基,但最终仍须超绝善恶、因果等;且纵闻空性实义时,亦无有骄慢不驯,否则徒增邪见或毁谤,多造「断法之业」。佛子应慎行呀!

  

  

精进波罗密(毗梨耶波罗蜜)

  

唯求自利小乘士 见勤如救头燃故

  

为利众生功德源 发精进是佛子行

  小乘修行者为自身的功德利益,精进修行如同头发着火燃烧会马上灭火般的迫切;大乘修行者,因不忍见众生苦,精进修行为能成就佛果,以救渡广大众生离苦得乐等。

  精进者,寂天菩萨将其分五,但一般仅分三为:披甲精进、加行精进、不满或无厌足精进。

  披甲精进者,指心中明白己身有修行佛法的希望且蓄势待发,如人身已具足,逢具善知识,逢法住世等。

  加行精进者,能心动马上行动的去听闻、参学佛法,但闻后即放下或没有日日精进的修习。

  不满或无厌足精进者,积极的听闻、参学佛法,并能不间断、不停歇日日精进勤修不缀仍觉不足。持明无畏洲有云:「纵为死逼,而于善行勤勇转增者,为修法之人不可转移之相。」。何况,未证等觉的佛子,所修仍有习气与业障,所得之上还有更上的功德,所以更应无有行闲反应励行不懈。

  需知,纵为上根利器者,但忽于精进,此仍为劣等修行人;虽非上根利器,但能精进修行,那么就是胜位修法之人;若无精进,虽有其它的功德,也没有任何利益的!佛子应谨记谨行!

  

  

《佛子行三十七颂浅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究竟一乘宝性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