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離開,因習慣後易起貪念。」,佛弟子切記慎行!
勝義菩提心
一切現象唯自心 心性本爲離邊戲
領悟彼諸二取相 不作意是佛子行
凡夫所看和聽到的一切,都因自己的貪心和執著心而起,此現象即爲萬法自心造;自心作成之處,自己信任它而産生迷惑,無明意境中的色、聲、香、味、觸就是實證,凡夫執著此種幻象便落入輪回。萬法本無虛實,心的本質無有來去﹑不生不滅﹑不執不取,這是萬法皆空的道理,于此中,菩提心自然生起。因此對自己的執著處(情趣世界)和執著心(是一種內心的感覺和習性)應頓然舍下,此是菩薩道佛子應行。
曆代成就者爲讓佛弟子了然,並能回歸心的本質(心的本質是空﹑無形無色、無父母、無種子、無緣故無生、無生故無滅;無即是空。),多有告誡語,如:渣巴智仁波切說:「學而不懂,觀而不見,修而不成,即因業障。」,身體對酸﹑甜﹑苦﹑辣的感覺,空觀時不能定心或不見真性的原因就是業障,欲能了知真性,應依止善知識修學菩薩道,並于行住坐臥中不忘「空」、「佛」,日久行之,心不散亂並積造功德,且能成就果位。
(應斷執著貪瞋癡有二:應斷執著貪之處、應斷執著瞋之處)
應斷執著貪之處
會遇悅意之境時 當視猶如夏時虹
雖現美妙然無實 斷除貪欲佛子行
自己的貪心執著而造成對美妙外境的貪戀,佛子應反觀自心,明白所有一切外相如彩虹﹑如夢幻泡影,無有真實,于此觀中,貪心執著自然消失。就如金剛經上雲:「一切有爲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慎記!
應斷執著瞋之處
諸苦如同夢死子 實執幻象極勞累
是故會遇違緣時 視爲幻景佛子行
所有痛苦也是假的,由自心所造成。如:夢中生子早夭,夢中有苦但夢醒實無。所以,執著痛苦,是很勞累也是不必要的,佛子明白這些道理,于任何挫折、考驗中,都知道一切本是虛空,無需執著呀! 密乘修行引導上亦雲:「修行者出定之後,五根對于五境,見聞學之境象,如觀幻術。」,即告誡佛子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以叁摩地對治一切外相,如:眼所見的一切,皆如諸佛菩薩、無有分別,此即「色叁摩地」。耳所聽的一切聲音、話語,都是諸佛菩薩的心咒,此即「聞叁摩地」。心中所想,如叁寶佛的恩和十善的功德,並時刻不忘也不離發菩提心;而具經驗的修行者,則時刻無不持于定中,無有散亂;以上是「意叁摩地」。小乘修行者,以觀無常來對治痛苦;大乘修行者,則往往以觀幻術、觀智慧的遊戲來對治痛苦。這是佛子所應知!
(六度波羅蜜)
布施波羅蜜(檀那波羅蜜)
欲菩提者應舍身 何況一切身外物
是故不望報異熟 布施便是佛子行
菩薩道修行者要成就佛果,需如實圓滿六度波羅蜜。而首要的乃爲「布施」,我們本著叁輪體空的精神去做,以清淨心做任何善業,無所求,也沒有布施這樣的念頭。布施功德的本身,便是我們的財富,但也不能有希望得報答的念頭,更不希望果報很快成熟,所行善業只因自己認爲是份內該做的罷了。
布施又分叁:財施、法施、無畏施。
財施,又分爲舍施、大施、極施。舍施者,如錢財、食物、衣服等,一般下至斟茶、上至滿碗米飯等布施,以在家居士爲主而言;諸出家衆,唯事修學、少欲知足,依止僻靜處,精進修持正道以增上叁學,若有斷自善行,依于經商、務農而積聚資財,並欲以此財上供下施者,是不依法而修正法,「法」反爲惡趣之因。大施,以自己貴重或希有財物等的布施謂之。極施者,以自身生命或肢體布施給饑惡衆生稱之;如,在十地菩薩經、大般若經內都有記載,釋尊于修行時曾遇虎魔,毫無退怯的以色身布施給他們,但這種作法只有七地以上的菩薩成就者才可做,未成就前,則以修善巧方便的〝舍身法〞行之,並當發願,所有一切身命受用,都不貪戀,爲利益有情普皆回向,成就後便能真實舍。
法施,如,爲人講經說法、灌頂等,印或助印經書、咒輪或護輪等結緣品,修行、念經或參與法會後的功德回向等等....。但如自己貪欲未能舍下,所行任何布施只爲自己的功德或貪圖供養及貨財,那麼就算經年累月講經說法等,也無成就可言。
無畏施,于諸有情無所依皈而爲其依皈、無所護怙爲其護怙、無有幫助而給予幫助;世尊也曾贊歎,所有有爲法中,以能救渡有情生命最難能可貴,因此有權勢的人能禁止山阱河網等,救贖待宰的牛羊等,都是以種種善巧方便饒益有情衆。另爲地獄、惡鬼道衆生超渡也是無畏施的一種。
一般說來,打坐、閉關修行等功德回向,可幫忙無形衆生,念經、講經、法會則多渡有形衆生。但不管布施大或小,最重要的是心中無有貪執、並常具「菩提心」。
持戒波羅蜜(ㄕ羅波羅蜜)
無戒自利尚不成 欲作他利豈可能
是故無有貪有心 護持戒是佛子行
若無持戒,縱有功德也不圓滿,便無法渡脫衆生,自身也難成就。守戒依清淨心、菩提心、出離心,那麼持戒的本身即是功德,而安樂、莊嚴等都是其中功德的顯象,因此,持守戒律不應有貪圖功德的心。以往諸佛菩薩都以保護戒律作爲自己的日常行爲,佛子應如此效法呀!
戒律一般分叁:禁止惡行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
禁止惡行戒,重要是身口意叁門〝衆惡莫作〞,以斷所有惡業。
攝善法戒,戒文內最重要爲〝衆善奉行〞即以正念正知、不分善大善小,只要是善業,都全力而爲。
饒益有情戒,自身貪欲斷盡,盡力實修,凡所修持的利益都爲十方有情而作回向。
忍辱波羅蜜(羼提波羅蜜)
欲享善物之佛子 一切損害如寶藏
是故諸衆無怨心 修忍辱是佛子行
佛菩薩最大的享福便是救度衆生;別人傷害自己時能忍辱,就如得到一個寶藏般,會增長自己的福德。所以菩薩道的弟子,在別人欺侮我們時,不但沒有怨恨的心,反而更視之爲增上緣,因此「忍辱」是佛子必修的課程呀!
忍辱一般分叁種:忍他毀犯忍(生忍)、忍法苦行忍(法忍)、深義不驚忍(無生法忍)
忍他毀犯忍,別人對我恩將仇報、忘恩負義時,要忍;對我惡言相向、密說毀謗時,要忍!非但瞋恨心不生,反生慈悲心,並饒益他們因無明而造業。阿底峽尊者告誡我們說:「于爲害者勿瞋恨,若于爲害瞋恨者,尚何謂爲修忍辱?」,又經上有雲:「若無生瞋境,于說修忍辱。」,又說:「千劫積資一瞋壞」,佛子切記!
忍法苦行忍,當忍一切苦、痛、寒、熱、更苦行勤勇,無有退怯,密續中有雲:「火聚刃海亦當越,乃至究竟求正法。」,曆代成就者如世尊的六年苦修、密勒日巴尊者的多年寒洞苦修終得成就等,皆爲良例。
深義不驚忍(法忍),在甚深空性實相修行中,尤以聽聞自性大圓滿的實相,即悲空雙運,並勤修無有顛倒,阿底峽尊者有雲:「空性中若無有慈悲心,慈悲心中沒有空性,都不能成佛。」。大乘修行的佛子,須了然本性本無善惡,修行時以善惡爲基,但最終仍須超絕善惡、因果等;且縱聞空性實義時,亦無有驕慢不馴,否則徒增邪見或毀謗,多造「斷法之業」。佛子應慎行呀!
精進波羅密(毗梨耶波羅蜜)
唯求自利小乘士 見勤如救頭燃故
爲利衆生功德源 發精進是佛子行
小乘修行者爲自身的功德利益,精進修行如同頭發著火燃燒會馬上滅火般的迫切;大乘修行者,因不忍見衆生苦,精進修行爲能成就佛果,以救渡廣大衆生離苦得樂等。
精進者,寂天菩薩將其分五,但一般僅分叁爲:披甲精進、加行精進、不滿或無厭足精進。
披甲精進者,指心中明白己身有修行佛法的希望且蓄勢待發,如人身已具足,逢具善知識,逢法住世等。
加行精進者,能心動馬上行動的去聽聞、參學佛法,但聞後即放下或沒有日日精進的修習。
不滿或無厭足精進者,積極的聽聞、參學佛法,並能不間斷、不停歇日日精進勤修不綴仍覺不足。持明無畏洲有雲:「縱爲死逼,而于善行勤勇轉增者,爲修法之人不可轉移之相。」。何況,未證等覺的佛子,所修仍有習氣與業障,所得之上還有更上的功德,所以更應無有行閑反應勵行不懈。
需知,縱爲上根利器者,但忽于精進,此仍爲劣等修行人;雖非上根利器,但能精進修行,那麼就是勝位修法之人;若無精進,雖有其它的功德,也沒有任何利益的!佛子應謹記謹行!
《佛子行叁十七頌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