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九色鹿經 佛說鹿母經(白話文參考)▪P3

  ..續本文上一頁,悲傷哭啼著,相繼尋找至此。此鹿必定不是凡庸之類,我觀看世間的士大夫(有文化的人、官吏者),都未能與其相比。雖然說是畜獸身,但內心如同神靈。而我卻長久以來,殘暴不仁。鹿獸持守道義,說話守信,真可說是光明的典範,讓人叩頭受教啊!有誰還敢生起侵犯、傷害之心呢?這時獵人對母鹿更加肅穆、恭謙,推脫不接受母鹿對自己放回之事的答謝,便以偈文說道:

  

神鹿信誓若天發誓言志願大

   今我恐懼動心  豈敢違逆加害

   甯願自殺鄙身  妻兒寸斷分離

   何忍心向天種  加害神靈之想

  《偈文意思》

  神鹿的信守誓言,若比上天。口說誓言,發大志願。今日我又恐懼又動心,豈還敢違逆天理,加害神鹿呢?我甯願自殺這個卑鄙之軀,與妻子兒女寸斷分離,也不忍心伸手對上天之種,有加害神靈的念頭。

  

  獵人說完偈言後,即懷著慈悲心放走了母鹿,並再叁推脫母鹿的答謝。獵人轉而心生懊悔、自責。母鹿見獵人放走了自己,就去往孩子們處。鹿子們望見母親得以生還,鼓勁奔馳、快步疾走、歡跳蹦躍,並發出感人的鳴聲。母子叁者再次相聚,歡喜雀躍。一低頭、一仰頭,唱聲呦呦。母鹿深感自己能夠活命,都是蒙受獵人的大恩。即仰起頭,再次以偈言答謝獵人道:

  

賤畜生于世間中本應充當廚房宰

   即時被分塊烹饪  借辭二子得寬赦

   上天有憐愛之心  必同蒙赦放歸回

   福德獲佑積無量  並非口所能陳述

  《偈文意思》

  低賤的畜類生于世間中,本應充當廚房的宰殺之物,即時被分塊、烹饪享用。卻不想借辭眷顧二子,得以寬赦。上天有憐愛之心,您也必然會同樣被蒙恩赦放,歸回原本屬于的去處。您獲得的福德,轉生成護佑無量,並非是口所能陳述的。

  

  鹿母說完答謝偈頌後,便帶領著兩個孩子,歸還了深林。從此,鹿群鳴聲悠悠,彼此間吹嘯相喚,結伴雲遊四方,或安身于草澤之處,或甯靜于群山峻嶺間。此後獵人,深深地以肺腑之言說道:“鹿只是畜生而已,但卻由于守信用、講仁義,因而保佑了自身。在舍棄生命的當下,就救濟了自己。凡是目睹這場面的,無不加以稱贊。而我卻爲何心中充滿了殘暴?

  獵人當下就醒悟了,回心轉意歸向了仁慈。獵人放下了弓弩,毀壞了圈套,不再懷有殺心。他走到寺廟,請求面禀出家人。他對著出家人跪下叩頭,額面著地,自己作了皈依,又陳述了自己的過去所爲。獵人接受了慈悲的開示,順從奉行,一心立志追求真實的佛法。獵人前往國王處,詳細敘說了母鹿所說過的話。國王聽了獵人的話後,心中歡喜驚歎:“鹿獸講仁義,而我卻一再貪圖、凶殘。再有,此鹿智慧深廣,言教達意,知道敬重佛、法、僧叁尊。而我國民衆卻昏暗無知,聽信那些妖言之辭,作出了傷害之事。現在只有真心地將它舍棄,才能永久得以保全。我要普告國民,讓他們無不聽聞知道:畜獸也行仁義之事。現在已經獲得了可信的證實。大道的教化,真是無處不彰顯啊!”

  于是國王,當即邀請群臣前來集會,宣告國民:“我從前頭腦昏暗,不能辨別真僞。受邪師的誘導,敬畏虛假的神。邪妖的祭祀,殘暴衆生,毫無道義。還不如鹿畜,明識佛、法、僧叁尊。從今以後,我要率領普國人民,廢棄那妖邪之辭,全部歸向正確的真道之中。到佛寺去,請求賢聖僧衆們,接受其教化。希望在將來之世,可長久地獲得福報。”

  從此,不論是群臣、官員、還是國民,不分大小都信仰佛、法、僧叁尊,奉行五戒、十善。叁年中,國家豐饒,太平無事。民衆仰仗神鹿的開示,改行正確真道,因而獲得保佑,都長壽歡樂。

  《注釋》

  五戒:戒殺生、戒偷盜、戒邪淫、戒妄語、戒飲酒。

  十善:離殺生、離偷盜、離邪淫、離妄語、離兩舌搬弄是非、離惡毒語言、離花言巧語、離貪欲、離嗔恨恚怒、離邪見。

  

  

  佛對賢者阿難說:“我只是在累劫中,以善巧方便接受的方式,行恩惠之事,去救濟衆生。這些衆生,便可獲得這般信心。那時的母鹿,就是我的前世之身;那時的兩個鹿仔,就是羅睺羅和朱離母「貝可」(古字已無法查證)的前世之身;那時的國王,就是舍利弗的前世之身;那時的獵人,就是阿難的前世之身。那個對國王蠱惑妖言之辭,令民衆遠離通往上界之路的,就是調達的前世之身。”

  佛當時說完話後,于鹿腨腸處(叁十二相之一,小腿肚處)放出大光明,遍照東西南北,四方邊際,十方各千佛土。其光明所照之處,各化現出“導獅子座及寶蓮花”。在其座上,或現身爲法師比丘;或現身爲帝王;或現身爲長者子;或現身爲卑賤的凡夫俗子;或現身爲畜獸,處在人群中。他們各以光明,引導、調禦、說法,那時都在說教母鹿信守誓言的功德,作爲法訓。法音入心,沒有不相信接受的,聽者都歸于無上真道。

  佛即時以相等光量回照,其光遍照閻浮提世界,悉令徹耀。蒙受其光照者,心中生起安隱之想。這時,大衆中有八百位比丘,志向聲聞、緣覺、菩薩、佛,這成道之路。他們聽說母鹿于畜生身中,發起大願心,以誠信得成正道。由此受感悟,轉而變化,即時自我反悔。他們到佛面前,說道:“願意立信誓,成菩薩道。但願佛哀憫有加,幫助我們得著利益。我們必將以實際行動,背負、救濟一切衆生,至死不離棄真道。他們于當下,便得著大弘誓莊嚴铠甲(原文,僧那僧涅弘誓之铠)。”

  《注釋》

  比丘:受持具足戒的出家人。

  僧那僧涅:即指菩薩修行時,發心的四弘誓。不同經本,對此有不同解釋。

  一:對未救度者,令其得救度;對未解脫者,令其解脫;對未安隱者,令其安隱;對未成就涅槃者,令其涅槃。

  二:發誓救度一切衆生;發誓斷除一切煩惱;發誓休學一切法門;發誓證得一切佛果。

  

  也有解釋說,僧那僧涅應爲摩诃僧那僧涅陀。摩诃意思是大,僧那爲铠,僧涅是莊嚴,所以就是披著大铠甲的意思。

  

  以上種種解釋,即是指菩薩修行佛法時,發下了弘大誓願。願心是諸多菩薩修行的根基和目的,是讓菩薩時時不忘自己修行的目的,並不只是爲自己,也是菩薩通往更高境界的根基。

  

  

  當時,阿難整理衣服,長跪著對世尊說道:“這些比丘,對大乘佛法心感困惑,不能接受正谛。如今得著佛法見證,心得開悟,遠離深淵,越過陷坑,是何其快啊?這實在不是小乘道法之人,所能相信明白的。在會大衆對此有疑問,唯願世尊敘說其中緣由,以爲將來大衆心得開解。”

  佛言:“善哉,阿難。你能問得這麼快,是因爲前世的識想在起功效,並非今日所爲。這些比丘,乃是昔日中母鹿遊走之國的民衆。他們受國王的命令,相信、奉行、順從叁寶,再加上被母鹿所感化,所以都願意接受無上真道。但對于其中道理,昏沈不懂,所以便不再修習了。今日雖然再次遇到我,得作出家人,但忽然放棄了原本的心願,所以迷途于大乘法中。現在又聽我說了前世的本末,打開了他們心中的結扣,便得著無想安隱。這都是前世中的識想在起功效啊!”

  佛正在說教之時,八百位比丘,都得著不退轉。前來聽法的力士(護法神)中有八千人,聽聞這見證後,心得開解,除去了放逸的行爲,都發心追求無上真道。在得以聽聞令人升起信心的聲聲教化後,隨即獲得安隱、無想的定中。共有七億二千位天龍和世人,都發心追求無上真道。

  佛對阿難說:“我前世爲畜生身時,不忘菩薩廣大的救濟之心,引導、利益衆生。直到今日,也獨爲了衆生,而勤苦無極限。縱使還剩一人,因滅失本性,沈沒于世間水流中,未能得著救拔,我也終不會放棄舍離。一切要想求得安隱,獲得功德,疾速成佛者,都應當完全發自內心,真心誠意地信奉,將自己皈依于佛、法、僧叁尊,世世中不可廢忘。我今日這般示現般涅槃,都是誠信所致啊!

  阿難,你當接受奉持此經,並廣爲宣說,不要令其滅絕了。” 阿難,即便向前叩頭作禮,受持背誦。

  《注釋》

  般涅槃:指煩惱熄滅,到達覺悟境界。佛教以此爲最終完美境界。

  

  

  

《佛說九色鹿經 佛說鹿母經(白話文參考)》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