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含經 遊行經(白話文參考)

  阿含經-遊行經

  (白話文參考)

  

  

  

遊行經

  

  我是這樣聽說的:

  

  一天,佛在羅閱城耆阇崛山中,與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們一起。那時,摩竭王阿阇世准備討伐跋祇。摩竭王自我念道:“跋祇勇猛健壯,民衆也豪強。以我的實力去贏取他們,不一定有十足的勝算。”阿阇世王,即命令婆羅門種族大臣禹舍,說道:“你到耆阇崛山中世尊處去,持我的名分,向世尊的足頂禮,並向世尊問好:“世尊起居輕快便利嗎?走路強健嗎?”然後再問世尊:“跋祇國人自恃勇猛健壯,民衆豪強,所以不順服我的管束。我准備去討伐他們,不知道世尊有何告誡?”如果世尊告誡的話,你就用心記下,不要有所遺漏,要和世尊說的一樣。如來所言,終不會虛妄。”

  

  大臣禹舍領受了大王的命令,即乘著寶車前往耆阇崛山。到了那裏,停下車來,下車步行進入,直至世尊處。問好後,坐于一面,然後對世尊說:“摩竭王阿阇世,來向佛足跪拜叩頭。阿阇世恭敬殷勤地問候:“世尊起居輕快便利嗎?走路強健嗎?”又問世尊:“跋祇國人自恃勇猛健壯,民衆豪強,所以不順服我的管束。我准備去討伐他們,不知道世尊有何告誡?””

  

  這時,阿難在世尊身後,手持扇子,正在爲佛扇風。佛問阿難:“你有沒有聽說過,跋祇國民衆之間,經常集會討論正道?”

  

  阿難回答,聽說過。

  

  佛告阿難:“若能這般的話,那麼長幼之間和順,民力轉而更加興盛。國家長久安定,不會被侵犯毀壞。阿難,你有沒有聽說過,跋祇國的君臣間和順,上下級互相尊敬?”

  

  阿難回答,聽說過。

  

  “阿難,若能這般的話,那麼長幼之間和順,民力轉而更加興盛。國家長久安定,不會被侵犯毀壞。阿難,你有沒有聽說過,跋祇國人奉行法度,知曉禁戒,不違背禮節?”

  

  阿難回答,聽說過。

  

  “阿難,若能這般的話,那麼長幼之間和順,民力轉而更加興盛。國家長久安定,不會被侵犯毀壞。阿難,你有沒有聽說過,跋祇國人孝順父母,尊敬順從師長?”

  

  阿難回答,聽說過。

  

  “阿難,若能這般的話,那麼長幼之間和順,民力轉而更加強大。國家長久安定,不會被侵犯毀壞。阿難,你有沒有聽說過,跋祇國人恭敬宗廟,敬重鬼神?”

  

  阿難回答,聽說過。

  

  “阿難,若能這般的話,那麼長幼之間和順,民力轉而更加強大。國家長久安定,不會被侵犯毀壞。阿難,你有沒有聽說過,跋祇國人的女子,真正、潔淨、無穢。不說戲笑之言,也不會去做怪誕之事?”

  

  阿難回答,聽說過。

  

  “阿難,若能這般的話,那麼長幼之間和順,民力轉而更加興盛。國家長久安定,不會被侵犯毀壞。阿難,你有沒有聽說過,跋祇國人尊奉僧人,敬仰持戒者,瞻視、守護、供養,未嘗感到懈惓?”

  

  阿難回答,聽說過。

  

  “阿難,若能這般的話,那麼長幼之間和順,民力轉而更加興盛。國家長久安定,不能被侵犯毀壞。”

  

  這時,大臣禹舍對佛說:“那國的民衆,只要遵行一門法度,尚且不可去圖謀,何況是具備七種法度?世尊,因爲本國事物較多,今日先請辭歸回了。”佛言:“可以,是時候了。” 這時,禹舍即從座而起,繞佛叁圈,作揖而退。禹舍去未久遠,佛告阿難:“你叫羅閱祇城附近的比丘們(受持具足戒的男性僧人稱爲比丘,以下在特定處外,簡稱出家人或僧衆),全都集合到講堂去。”

  

  阿難回答,好的。于是便到羅閱祇城,將僧衆全會集到講堂處,對世尊說:“僧衆已經集合完畢,正等您呢。”

  

  這時,世尊即從座而起,到了講法堂,順座而坐。告僧衆道:“我將爲你們演說七種不退轉的方法。認真聽!認真聽!好好思想啊。”

  

  僧衆回答道:“好的,世尊!願意樂于聽聞。”

  

  佛告僧衆:“七種不退轉的方法是: 一,相互間屢次集會,講論正道。那麼長幼之間和順,正法不可壞。 二,上下級間,和氣同順,互相敬重、順意、不違逆。那麼長幼之間和順,正法不可壞。 叁,尊奉法度,知曉禁戒,不違反製度。那麼長幼之間和順,正法不可壞。 四,若有出家人,有大能力守護衆生。有情衆生們,就應當對他尊敬、侍奉。那麼長幼之間和順,正法不可壞。 五,念護自己的心意,在一切事物中,把孝敬放在首位。那麼長幼之間和順,正法不可壞。 六,修行清淨除欲,不隨自己的欲望放縱身體。那麼長幼之間和順,正法不可壞。 七,先考慮他人,後考慮自己,不貪圖名利。那麼長幼之間和順,正法不可壞。”

  

  佛告僧衆:“更有七種方法,能令正法增長,無有損耗。 一,安于少事,不喜好忙從多爲。那麼正法增長,無有損耗。 二,樂于安靜寂默,不喜好多言。 叁,睡眠精少,不昏沈糊塗。 四,不結黨群爭,說無益之事。 五,不以無德,而自我稱譽。 六,不與惡人,結爲伴黨。 七,樂于在山林閑靜之地獨處。 若出家人能像這般修行,那麼正法增長,無有損耗。”

  

  佛告僧衆:“更有七種方法,能令正法增長,無有損耗。是哪七種呢? 一,有信心者,相信如來是至真、正覺、十種稱號具足的。 二,知道慚愧。對自己的過錯,感到可恥。 叁,知道愧疚。對自己所犯的惡行,感到羞澀。 四,多加聽聞。懂得所受持的上、中、下善法,其中的深奧道理。清淨無穢,修行清淨除欲具足。 五,精進、勤苦修行,滅惡修善,勤加修習而不舍離。 六,對昔日所學習的佛法,憶念不忘。 七,修習智慧,知道生起、滅亡的道理。心中趣向于賢聖法要,滅盡一切苦的根本。 依照這七種方法修行,則正法增長,無有損耗。”

  

  《注釋》

  十種稱號:佛的十種稱號,分別是:應受供養、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上、中、下善法:佛法原本便是上法,並不區分上、中、下。但由于每個人的根性不同,決定了暫時間內接受佛法的程度不同。佛爲了能讓一切衆生接受理解,特意以下、中、上,分別開示,教其修習,種下得度因緣,開智慧之眼,漸漸趨向無上佛法,也就是一乘法。

  

  

  佛告僧衆:“更有七種方法,能令正法增長,無有損耗。是哪七種呢? 一,敬佛; 二,敬法; 叁,敬僧衆; 四,敬戒律; 五,敬定; 六,敬順父母; 七,敬不放逸。 依照這七種方法修行,則正法增長,無有損耗。”

  

  佛告僧衆:“更有七種方法,能令正法增長,無有損耗。是哪七種呢? 一,觀身體不潔淨。 二,觀食物不潔淨。 叁,不樂于世間。 四,心中常憶念:世間萬物終歸滅亡。 五,心中生起念想:萬物無常變化。 六,心中念想:無常變化之苦。 七,由無常變化之苦證悟到:其實一切如幻,並不存在。 依照這七種方法修行,則正法增長,無有損耗。”

  

  佛告僧衆:“更有七種方法,能令正法增長,無有損耗。是哪七種呢? 一,修行念覺支。閑靜無欲望,修行出離心,趣向無爲。 二,修行擇法覺支。 叁,修行精進覺支。 四,修行喜覺支。 五,修行猗覺支。 六,修行定覺支。 七,修行護覺支。 依照這七種方法修行,則正法增長,無有損耗。”

  

  《注釋》

  令正法增長的七種方法,又稱爲七覺支。

  念覺支︰念是憶念,即修諸道法時,能覺了、能憶念而令定慧均等,不昏沈、不浮動。

  擇法覺支︰擇即揀擇,以智慧觀察諸法時,能簡別真僞,不謬取虛僞的法。

  精進覺支︰對于所修法,努力精進不懈,專心一意,無有間歇。

  喜覺支︰心契悟于真法而得歡喜時,因此而住于真正的法喜。

  猗覺支:又名除覺支。斷除諸見解、煩惱時,能覺了、棄除虛僞法,並增長真正的善根。

  定覺支︰定指禅定,即禅定時,能覺了諸禅不生煩惱妄想。

  護覺支:又名舍覺支。舍是舍離,即舍離所觸境界時,能覺了且永不追憶虛僞不實法。

  

  

  

  佛告僧衆:“有六種不退轉方法,能令正法增長,無有損耗。是哪六種呢? 一,身體常行慈悲,不傷害衆生。 二,口宣仁慈,不說惡言。 叁,心懷慈心,無損害破壞念頭。 四,得清淨的供養,利益衆生。與衆生共事,平等無二。 五,受持賢聖的戒律,沒有缺漏,也無垢穢,堅定不動搖。 六,顯現賢聖之道,救拔衆生滅盡苦際。依照這六種方法修行,則正法增長,無有損耗。”

  

  佛告僧衆:“更有六種不退轉方法,能令正法增長,無有損耗。 一,憶念佛。 二,憶念法。 叁,憶念僧。 四,憶念戒律。 五,憶念施舍。 六,憶念天。 依照這六種心念修行,則正法增長,無有損耗。”

  

  當時,世尊在羅閱祇城,隨所適宜,安住之後。告阿難言:“你們都整裝一番,我要去往竹園。”阿難回答,好的。即整裝衣缽,與大衆們一起,侍從著世尊,路經摩竭,到了竹園。在堂上坐後,佛便與僧衆演說戒、定、慧。 由修行戒律,獲得“定”這個大果報。由修行安定,獲得“智慧”這個大果報。由修行智慧,獲得清淨心,等同于得著解脫,滅盡叁漏 —— 欲漏、有漏、無明漏。既然已經得著解脫,便生出解脫智慧 —— 生死已經滅盡,清淨除欲的修行已經…

《阿含經 遊行經(白話文參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