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慧的佛弟子。其他修行人卻不都這樣,不願舍離清淨的信仰。一人統領著大衆,內心汙濁但外表看似清白,外表遮蔽著奸邪的痕迹,而實際上卻心懷放蕩。不要看人的外表容貌啊,不要乍一得見,便上前親近敬仰!外表遮蔽著奸邪的痕迹,而實際上心懷放蕩。
周那取來一個小座,坐于佛前。佛漸次爲其說法,開示教導,令其得著利益和歡喜後,便在大衆圍繞、侍從下歸回了。路到中途,止步于一棵樹下。佛告阿難言:“我背部疼痛,你鋪設個座位吧。”
阿難回答,好的。隨即鋪設了座位,世尊便休息了。阿難又鋪設了個小座,坐在佛前。
佛告阿難:“剛才那位周那,有沒有悔恨之意?假設有此念頭,是從何處生出來的呢?”
阿難回答佛:“周那擺設供養,沒有福報和利益。爲什麼呢?因爲如來在世間的最後時刻,才接受他的飲食供養,之後便要取涅槃了。”
佛告阿難:“不要這麼說,不要這麼說。周那今日獲得了大利益,得著長壽命,得著健康的身體,得著氣力,得著好名聲。生時多有財寶,死時往生天界,凡心中所想,自然得成。爲什麼呢?因爲凡在佛最初成道時施舍飲食,和佛在臨近滅度時施舍飲食。這兩者的功德,相等無異。你現在可去告訴周那:“我親自從佛處聽聞,親自領受佛的教言:“周那擺設飲食,今日獲得了大利益,得著了大果報。”
那時,阿難承蒙佛的教導後,便前往周那處,說道:“我親自從佛處聽聞,親自從佛處領受教言:“周那擺設飲食,今日獲得了大利益,得著了大果報。這是因爲,凡在佛最初成道時施舍飲食,和佛在臨近滅度時施舍飲食。這兩者的功德,相等無異。”
周那舍食已 始聞如此言
如來患甚笃 壽行今將訖
雖食栴檀耳 而患猶更增
抱病而涉路 漸向拘夷城
那時,世尊即從座起,以小步前行。到了一棵樹下,又告阿難:“我背甚是疼痛,你鋪設個座位吧。”
阿難回答,好的。隨即鋪設了座位,世尊便休息了。阿難向佛足頂禮後,便坐于一面。
那時,有位成就了阿羅漢果位的佛弟子,名叫福貴。他在拘夷那竭城通往波婆城的半路上,見佛在一棵樹下,容貌端正,身體諸根寂定,意念得著最勝的調禦,第一寂滅。猶如大龍,以水沐浴後,清淨而沒有汙穢。福貴見到後心生歡喜,生出善心,即走到佛處,向佛足頭面頂禮,坐在一面,對佛說道:“世尊,出家人在清淨處,心中向往清閑的安居,甚是奇特。就算有五百輛乘車經過身邊,既不聽聞、也看不見。有一天,我的尊師在拘夷那竭城和波婆城中間的路邊樹下,靜默而坐。那時有五百輛乘車經過他的身邊,車聲轟轟,師尊雖然醒著卻不聽聞。當時,有人來問我尊師:“剛才有一群車駛過,難道你沒有看見嗎?”師尊回答,沒有看見。那人又問:“那麼你聽見了嗎?”師尊回答,沒有聽見。那人又問:“你在此處,還是在它處?”師尊回答,在此處啊。 那人又問:“你醒著嗎?”師尊回答,醒著。 那人又問:“你睡著了嗎?”師尊回答,沒有睡著。 那人心中默念:“真是稀有啊。出家人專心精進,竟能這般。即使車聲轟轟,醒著也不聽聞。” 當時,那人便對我尊師說道:“剛才有五百輛車,從這裏道路經過,車聲震動,你尚且不去聽聞,何況是其它聲音,豈會去聽聞呢?”那人便向師尊行禮,歡喜而去。”
佛告福貴:“我現在問你,你隨意而答。群車發出震動聲,醒著卻不聽聞,和雷聲震動天地,醒著卻不聽聞,這二者比較,哪個更難?” 福貴回答佛:“千萬輛車的聲音,豈能與雷電聲相比?不聽聞車聲,還不是很難。雷聲震動天地,卻能醒著不聽聞,這才是難啊。” 佛告福貴:“我有一天,遊走于阿越村,在一草廬中。那時,空中的雲異常急聚,雷電霹雳,霹死了四頭公牛和正在耕地的兄弟二人,並聚集了很多人前去觀看。當時,我走出草廬,自由自在地散步遊走,正好經過那裏。那大衆中,有一人來到我處,向我足頭面頂禮,並跟隨著我一起經行。我明知故問:“那些大衆聚集一起,是爲了什麼事啊?”那人當即問道:“佛剛才在何處?是睡著了嗎?”我回答道:“在這裏,沒有睡著啊。”那人也是又驚歎、又稱贊稀有。從未聽說有人得定,如同佛的。即使雷電霹雳,聲音嘈雜囊括天地,卻仍然只是處于定中,醒著也不去聽聞。于是對佛說:“剛才空中有雲異常急聚,雷電霹雳,霹死了四頭牛和正在耕地的兄弟二人。那些大衆聚集,正是爲此事而來。” 那人因爲從佛的現身爲證,得著了法,所以心中愉悅喜樂,禮佛而去。
當時,福貴身披二條金色的絹帛,價值百千。福貴即從座起,雙手合十,長跪著對佛說道:“今日以此絹帛,奉上給世尊,但願垂顧受納。”
佛告福貴:“你把一條施舍給我,一條施舍給阿難吧。” 福貴承領佛的旨意,一條奉上給如來,一條施舍給阿難。佛因憐憫他的緣故,即受納了。那時,福貴向佛足頂禮後,坐于一面。佛漸次爲其說法,開示教導,令其得著利益和歡喜:論施舍、論戒律、論生天之道。欲望是大禍患,不潔淨、穢汙,是阻礙上進的漏洞,只有出離此大障礙,才得以上進。
那時,佛知道福貴的意念柔軟,又充滿歡喜,沒有陰影遮蓋和纏縛,容易被開化,如同諸佛在成佛前得法一樣。即爲福貴演說四聖谛之法:苦、集、滅、道。這時,福貴信心清淨,如同潔淨的棉布,容易被著色。即于座上,遠離塵垢,傳承諸法的法眼生出。見法得法,決定正住,不墮惡道,成就大無畏。福貴對佛說:“我今日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但願如來,接受我在正法中成爲優婆塞。我從今以後直至命終,受持:戒殺、戒盜、戒邪淫、戒欺妄語、戒飲酒。但願如來,接受我在正法中成爲優婆塞。”
福貴又對佛說:“世尊,您若是遊走化緣到了波婆城,但願您屈尊,到貧家中來相聚。這是因爲,我想要盡家中所有的飲食、床臥用品、衣服、湯藥,奉獻給世尊。世尊若是接受,家內便獲得了安定。”
佛言:“你說的好。”
當時,世尊爲福貴說法,開示教導,令其得著利益和歡喜後,即從座而起。福貴向佛足頭面頂禮,歡喜而去。離去還未久遠,阿難隨即把絹帛,奉上給如來。如來慈哀憐憫,即受納了,披在身上。那時,世尊容顔從容,威光熾盛,身體諸根清淨,面色和悅。阿難見到後,自我默念道:“自從我侍奉世尊二十五年以來,從未看見佛的光色如同今日。” 即從座起,右膝著地,雙手合十,向前對佛說:“自從我侍奉世尊二十五年來,從未看見佛的光色如同今日。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很想聽聞其中的道理。”
佛告阿難:“有二個因緣,使如來的光色,殊勝于平常: 一,佛初時成就正道,成就了無上正等正覺時。 二,將要臨近滅度,佛舍棄了性命,示現般涅槃時。 阿難,正是這二個因緣,使如來的光色殊勝于平常。” 那時,世尊即說頌曰:
金色衣光悅 細軟極鮮淨
福貴奉世尊 如雪白毫光
《注釋》
絹帛:原文黃疊。從世尊說的偈頌,知道此布泛光、鮮豔、細軟、潔淨,而且是金色的。
從經文看,此布極其昂貴。由于無特定注釋,暫且先理解成絹帛吧。
四聖谛:見前,有注釋。
佛派遣阿難:“我口渴了,想要飲水,你取些水來。”
阿難回答:“剛才有五百輛車,從河水的上流渡過。河水因此渾濁,還未清淨。可以洗足,但不適合飲用。”
如來這般叁遍地告言:“阿難,你取些水來。”
阿難回答:“拘孫河離開這裏不遠。河水清冷,可以飲用,也可以洗澡沐浴。”
當時,有鬼神居住在雪山,一心信仰佛法。他即以缽器,盛來八種清淨水,奉上給世尊。佛因爲憐憫他,隨即受納了。並以偈頌說道:
佛以八種音 敕阿難取水 吾渴今欲飲 飲已詣拘屍
柔軟和雅音 所言悅衆心 給侍佛左右 尋白于世尊
向有五百車 截流渡彼岸 渾濁于此水 飲恐不便身
拘孫河不遠 水美甚清冷 往彼可取飲 亦可澡浴身
雪山有鬼神 奉上如來水 飲已威勢強 衆中獅子步
其水神龍居 清澄無濁穢 聖顔如雪山 安詳度拘孫
當時,世尊前往拘孫河,飲用完又洗澡沐浴後,便與大衆離去。在半路上,止步于一棵樹下休息。佛告周那道:“你取僧衣來,折疊四下後鋪開。我背部疼痛,想暫時止步休息下。” 周那領受教言,鋪設置辦後,佛便坐在其上。周那向佛禮敬後,坐于一面,對佛說:“我要般涅槃了,我要般涅槃了。”
佛告言道:“是時候了。” 于是,周那便在佛前,般涅槃了。佛偈頌道:
佛趣拘孫河 清涼無濁穢 人中尊入水 澡浴度彼岸
大衆之元首 教敕于周那 吾今身疲極 汝速敷臥具
周那尋受教 四牒衣而敷 如來既止息 周那于前坐
即白于世尊 我欲取滅度 無愛無憎處 今當到彼方
無量功德海 最勝告彼曰 汝所作已辦 今宜知是時
見佛已聽許 周那倍精勤 滅行無有余 如燈盡火滅
這時,阿難從座而起,向前對佛說:“佛滅度後,當如何葬法?”
佛告阿難:“你暫且靜默,思想你…
《阿含經 遊行經(白話文參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