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行本起經(白話文參考)

  

  

《修行本起經》

  

白話文參考

  

  

第一 現變品

  我是這樣聽說的。一天,佛在迦維羅衛國 —— 釋氏精舍尼拘陀樹下,與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們一起。這些大比丘都是阿羅漢,曾經在過去世中跟隨過佛,修清淨的梵行,煩惱已盡,意念開解,內心沒有汙垢。大比丘們得著衆智慧,隨心自在,明了一切境界的真義。他們能遠離重擔,心中所願如意。大比丘們貪嗔癡已盡,對正見開解明了,叁神足圓滿具足,並進入了六種神通力。

  《注釋》

  

  叁神足: 一)神通變化;二)觀察他人的內心;叁)教導告誡

  

  六種神通力:一) 如意通,即自由無礙,隨心所欲;(二) 天眼通,能看見種種形象,沒有阻礙;(叁) 天耳通,能聽聞種種聲音;(四) 他心通,能知道衆生種種心思;(五) 宿命通,能知道自身及衆生的千萬前世之事;(六) 漏盡通,斷盡一切叁界見思惑,不受叁界生死。

  

  另外,有不可數算的比丘尼們,和五百位甚愛真道、內心俯伏者。不可數算的優婆塞、優婆夷們,不可數算的異端修學者、婆羅門、尼揵(二十種外道之一)等,普衆廣泛地前來集會。以下一切諸位:四天王、忉利天王、炎天王、兜率天王、尼摩羅提天王、波羅尼蜜天王、梵天王、甚至阿迦膩吒天王,他們各與無量無數的大衆,全都前來集會。又有諸位龍王: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休勒、一一尊神,他們也各與眷屬們,全都前來集會。白淨王、無怒王、無怨王、甘露淨王、以及迦維羅衛國中的九十萬(原文,九億)位長者們,各自帶領著官屬,一時間前來集會。大衆們向佛行禮,然後退卻,坐于一面。當時,佛身放出叁十二種相好光明、八十種隨形好光明,普照叁千世界,如同月亮中盛滿了星星,特別明亮,威神堂堂。

  《注釋》

  

  九億:古代一億,代表十萬。下文與億有關的具體數字,依此計算而得。

  

  衆位聖賢的大王們以及一切在場會衆,都心存疑問,各自念道:“太子出生在迦維羅衛國,成長在白淨王家中。他舍棄家族,放棄了王位,修學真道,得成佛號。那麼佛在樹下是修行了六年得道的,還是修行了十二年才得真道的?” 他們又念道:“佛陀本是修行了什麼方術,以致這般的崇高偉大?佛陀是侍奉跟隨了哪位導師,以致今日特別的尊貴?佛陀初始是修行了那種法門,得以成佛?” 佛知道在場大衆心中都有疑問,便對大目揵連說:“你能爲如來演說:佛本初是從何處結下因緣起源的嗎?”

  于是目揵連,即從座起,向前整理衣服,雙手合十,長跪著對佛說:“好的,世尊。今日承蒙佛的威神,持佛神力,爲了一切大衆的緣故,將廣爲演說。佛曾經說過:“佛在過去世中,無數劫以前,本也是凡人。從本初求學佛道以來,靈魂和身軀,周遍曆經了五道。一個身軀壞死,再去受報另一個身軀,如此曆經了無數的生生死死。假如說將天下所有的草木,都斬下來作爲籌碼,來數算我世世中受報的身軀,也不能數盡。天地的開始和終結,稱爲一劫。而我生生世世中的身軀,就算以天地開始和毀壞爲單位來數算,也不可數算記載。所以我感傷世間衆生,他們緣由貪欲,在長久之中,流淌沈沒在愛欲海中。而我卻獨要反其道而行之,複原本初的樣子。我勉勵自己,通過獨特的反行,才得以出離。我世世代代在勤苦中,而不感到疲勞。我虛心又樂于安靜,無所作爲,沒有欲望。我破損自己的財物,去布施他人。我至誠地持守戒律,謙卑忍辱,勇猛精進,一心思想著微妙的道理,學習聖人的智慧。我以仁慈救活天下那無窮無盡的悲傷和困苦,又以安慰澆灌著天下憂愁。我養育著衆生,救濟苦痛中的人們。我承蒙侍奉諸佛,離別世間諸多障礙,得以覺悟,成爲真實的人。累積的功勳,不可敘述。

  往昔,錠光佛 興盛世間時,有聖王在世,名號 燈盛治,國名 提和衛國。那國人民長壽,慈心、孝順、仁義。國土肥沃,産出豐盛。那個世代,國家太平祥和。那時,聖王生下一太子,名叫 燈光。太子聰明,智慧遠廣,世間少有人能與匹配。聖王愛念太子,驚訝太子竟然如此奇異。聖王臨終之時,把國家托付給了太子。

  太子 燈光 心中念道,世間無常變化的道理。便又將國家傳給了弟弟,自己即時出家,成爲了沙門。太子修行成道,佛號 無上至尊。那佛神德光明,不分晝夜。跟隨佛陀的比丘有六十二萬之衆。那佛遊行世界,開導教化群生。又即將歸回 提和衛國,度脫各種姓的民衆以及國臣。那佛與大衆們,遊行回到了本國。

  那時,國中的百官和群臣,認爲佛引領著大衆前來,是要攻打奪取王位,便共議論道:“如今應當興師搬兵,前往抗拒,不要將國家交給他。” 國家率領著兵師,准備抗拒佛。佛以六種神通力,逆照其心。他幻化出一座大城,城池廣大嚴峻,與提和衛國的那座城相對。佛哀愍國人,想要令其得著解脫,即幻化變出二座琉璃城。那二座城通透洞達,內外相照。佛又幻化出六十二萬位比丘,他們如佛無異,變化出種種示現。

  國王看見此番場景後,內心惶恐,本初對佛的疑慮得著開解,進而心懷俯伏。于是,國王出城,前往佛處,向佛陀叩頭自我懊悔:“我禀性無知凶暴,竟然向佛心懷惡意,真是被那些愚昧人誤導了。幸好明白了真相,但願佛回到精舍,我在七日之中,當修建供養場所,前來奉迎至尊。” 佛知道國王心意,便默然接受。于是國王問群臣:“當如何奉迎聖王呢?” 大臣們回答:“迎接遮迦越王,采用的禮節是這樣:先修整裝飾國土:將面積四十裏之內的道路鋪平整治,然後將香汁灑在地上。用金、銀、珍寶、美玉等七寶修建欄杆橫木。起造諸多懸挂著彩色絹帛幡旗的幢,頂上安置花織的幢蓋。城門、街巷都修整裝飾。同時,彈琴鼓樂,如同忉利天一般。散花燃燈,燒衆多名貴的香,敬重地陪伴在道路邊。” 這些供養在七日內辦妥後,國王下令,親自在群臣百官的引導和跟從下,躬身迎接佛。

  佛哀愍人民,告訴比丘們:“應國王的邀請,大家都准備收拾下自身,然後出行。” 比丘們接受命令,前行至本國。佛告訴比丘:“你們看這些供養和擺設莊嚴嗎?它們看上去光彩奪目嗎?我在往昔遠古時期,前往諸佛處,莊嚴供養。如今他們也是這樣對我。”

  當時,有位修行外道的儒童出家人,名叫 無垢光。 他雖然年幼,但聰明睿智,志向遠大,心胸弘大包容。他隱居在山林,安守清靜,修行禅法。研習書中的奧秘知識,並對書中內容無所不知。他心中思想,要以供養來回報導師的恩典。他辭別了山林,出遊教導開化衆生。無垢光路過一個村莊,村中有位外道出家人(以下稱之爲外道師),名叫 不樓陀。那外道師盛大地祭祀 大自在天 等諸神殿廟,滿了十二個月,又以飯食供養八萬四千位外道門徒。到了年底,他又准備著金、銀、珍寶、車、馬、牛、羊、衣被、缯彩、鞋子、七寶之蓋、錫杖、澡罐,布施給那位應受這些供養的最智慧之人。

  當時,七日還未滿(民衆還在整治各處,准備迎奉佛)。儒童菩薩,進入那些人群中,向他們講論真道,演說其中意思,這般過了七日七夜。當時,人群聽儒童菩薩講道後,歡欣踴躍無量。不樓陀心中甚是歡喜(認爲儒童菩薩是最智慧之人,配受這些供養),于是將女兒 賢意,施給了菩薩。

  菩薩不接受女子,只是在其中選擇了傘蓋、錫杖、澡罐、鞋子、金銀錢各一千,來奉獻報答給本師。菩薩的導師歡喜,又將這些供養共相分散布施。儒童菩薩,再次辭別了導師,外出遊行。當時,菩薩的諸位同修,(按導師吩咐布施供養)每人贈送人衆一銀錢。儒童菩薩隨即前行入國,他看見國人正在歡欣匆忙地整治道路,灑水打掃、燒香,即問行人:“爲何要這樣做?” 行人回答:“錠光佛今日要來此,所以將施舍物擺設供養。” 儒童聽到“佛”後,歡喜踴躍,恭敬地連同體毛都豎起。他問行人:“佛從哪裏前來,當如何供養呢?” 行人回答:“只有持著花香、缯彩、幢幡。” 于是菩薩,便前行進入了城,勤求供養物品。他在片刻間,尋遍了整座城,但卻什麼也沒得到。國人說:“國王下令,禁止花香交易,七日中獨獨用以供養佛。” 菩薩聽後,內心甚是不樂。片刻之間,佛陀已到。佛知道童子的心思。當時有一位女子,手持瓶子,瓶中盛著花。佛放出光明,徹照花瓶,花瓶變成了琉璃,內外都能相見。菩薩內心相中了這花瓶,便前往說偈頌:

   銀錢凡五百  請買五莖花

   奉上錠光佛  求我本所願

  《偈頌意思》:我以世間的五百銀錢,懇請買您這五莖花。我以此奉獻給錠光佛,求圓我本來的心願。

  女子說偈頌,回答菩薩:

   此花直數錢  乃顧至五百

   今求何等願  不惜銀錢寶

  《偈頌意思》:這些花只值幾個錢,爲何要出價五百呢?你現今求的是什麼心願,要不惜珍貴的銀錢?

  菩薩即時回答:

   不求釋梵魔  四王轉輪聖

   願我得成佛  …

《修行本起經(白話文參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