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修行本起经(白话文参考)

  

  

《修行本起经》

  

白话文参考

  

  

第一 现变品

  我是这样听说的。一天,佛在迦维罗卫国 —— 释氏精舍尼拘陀树下,与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们一起。这些大比丘都是阿罗汉,曾经在过去世中跟随过佛,修清净的梵行,烦恼已尽,意念开解,内心没有污垢。大比丘们得着众智慧,随心自在,明了一切境界的真义。他们能远离重担,心中所愿如意。大比丘们贪嗔痴已尽,对正见开解明了,三神足圆满具足,并进入了六种神通力。

  《注释》

  

  三神足: 一)神通变化;二)观察他人的内心;三)教导告诫

  

  六种神通力:一) 如意通,即自由无碍,随心所欲;(二) 天眼通,能看见种种形象,没有阻碍;(三) 天耳通,能听闻种种声音;(四) 他心通,能知道众生种种心思;(五) 宿命通,能知道自身及众生的千万前世之事;(六) 漏尽通,断尽一切三界见思惑,不受三界生死。

  

  另外,有不可数算的比丘尼们,和五百位甚爱真道、内心俯伏者。不可数算的优婆塞、优婆夷们,不可数算的异端修学者、婆罗门、尼揵(二十种外道之一)等,普众广泛地前来集会。以下一切诸位:四天王、忉利天王、炎天王、兜率天王、尼摩罗提天王、波罗尼蜜天王、梵天王、甚至阿迦腻吒天王,他们各与无量无数的大众,全都前来集会。又有诸位龙王:阿须伦、迦留罗、真陀罗、摩休勒、一一尊神,他们也各与眷属们,全都前来集会。白净王、无怒王、无怨王、甘露净王、以及迦维罗卫国中的九十万(原文,九亿)位长者们,各自带领着官属,一时间前来集会。大众们向佛行礼,然后退却,坐于一面。当时,佛身放出三十二种相好光明、八十种随形好光明,普照三千世界,如同月亮中盛满了星星,特别明亮,威神堂堂。

  《注释》

  

  九亿:古代一亿,代表十万。下文与亿有关的具体数字,依此计算而得。

  

  众位圣贤的大王们以及一切在场会众,都心存疑问,各自念道:“太子出生在迦维罗卫国,成长在白净王家中。他舍弃家族,放弃了王位,修学真道,得成佛号。那么佛在树下是修行了六年得道的,还是修行了十二年才得真道的?” 他们又念道:“佛陀本是修行了什么方术,以致这般的崇高伟大?佛陀是侍奉跟随了哪位导师,以致今日特别的尊贵?佛陀初始是修行了那种法门,得以成佛?” 佛知道在场大众心中都有疑问,便对大目揵连说:“你能为如来演说:佛本初是从何处结下因缘起源的吗?”

  于是目揵连,即从座起,向前整理衣服,双手合十,长跪着对佛说:“好的,世尊。今日承蒙佛的威神,持佛神力,为了一切大众的缘故,将广为演说。佛曾经说过:“佛在过去世中,无数劫以前,本也是凡人。从本初求学佛道以来,灵魂和身躯,周遍历经了五道。一个身躯坏死,再去受报另一个身躯,如此历经了无数的生生死死。假如说将天下所有的草木,都斩下来作为筹码,来数算我世世中受报的身躯,也不能数尽。天地的开始和终结,称为一劫。而我生生世世中的身躯,就算以天地开始和毁坏为单位来数算,也不可数算记载。所以我感伤世间众生,他们缘由贪欲,在长久之中,流淌沉没在爱欲海中。而我却独要反其道而行之,复原本初的样子。我勉励自己,通过独特的反行,才得以出离。我世世代代在勤苦中,而不感到疲劳。我虚心又乐于安静,无所作为,没有欲望。我破损自己的财物,去布施他人。我至诚地持守戒律,谦卑忍辱,勇猛精进,一心思想着微妙的道理,学习圣人的智慧。我以仁慈救活天下那无穷无尽的悲伤和困苦,又以安慰浇灌着天下忧愁。我养育着众生,救济苦痛中的人们。我承蒙侍奉诸佛,离别世间诸多障碍,得以觉悟,成为真实的人。累积的功勋,不可叙述。

  往昔,锭光佛 兴盛世间时,有圣王在世,名号 灯盛治,国名 提和卫国。那国人民长寿,慈心、孝顺、仁义。国土肥沃,产出丰盛。那个世代,国家太平祥和。那时,圣王生下一太子,名叫 灯光。太子聪明,智慧远广,世间少有人能与匹配。圣王爱念太子,惊讶太子竟然如此奇异。圣王临终之时,把国家托付给了太子。

  太子 灯光 心中念道,世间无常变化的道理。便又将国家传给了弟弟,自己即时出家,成为了沙门。太子修行成道,佛号 无上至尊。那佛神德光明,不分昼夜。跟随佛陀的比丘有六十二万之众。那佛游行世界,开导教化群生。又即将归回 提和卫国,度脱各种姓的民众以及国臣。那佛与大众们,游行回到了本国。

  那时,国中的百官和群臣,认为佛引领着大众前来,是要攻打夺取王位,便共议论道:“如今应当兴师搬兵,前往抗拒,不要将国家交给他。” 国家率领着兵师,准备抗拒佛。佛以六种神通力,逆照其心。他幻化出一座大城,城池广大严峻,与提和卫国的那座城相对。佛哀愍国人,想要令其得着解脱,即幻化变出二座琉璃城。那二座城通透洞达,内外相照。佛又幻化出六十二万位比丘,他们如佛无异,变化出种种示现。

  国王看见此番场景后,内心惶恐,本初对佛的疑虑得着开解,进而心怀俯伏。于是,国王出城,前往佛处,向佛陀叩头自我懊悔:“我禀性无知凶暴,竟然向佛心怀恶意,真是被那些愚昧人误导了。幸好明白了真相,但愿佛回到精舍,我在七日之中,当修建供养场所,前来奉迎至尊。” 佛知道国王心意,便默然接受。于是国王问群臣:“当如何奉迎圣王呢?” 大臣们回答:“迎接遮迦越王,采用的礼节是这样:先修整装饰国土:将面积四十里之内的道路铺平整治,然后将香汁洒在地上。用金、银、珍宝、美玉等七宝修建栏杆横木。起造诸多悬挂着彩色绢帛幡旗的幢,顶上安置花织的幢盖。城门、街巷都修整装饰。同时,弹琴鼓乐,如同忉利天一般。散花燃灯,烧众多名贵的香,敬重地陪伴在道路边。” 这些供养在七日内办妥后,国王下令,亲自在群臣百官的引导和跟从下,躬身迎接佛。

  佛哀愍人民,告诉比丘们:“应国王的邀请,大家都准备收拾下自身,然后出行。” 比丘们接受命令,前行至本国。佛告诉比丘:“你们看这些供养和摆设庄严吗?它们看上去光彩夺目吗?我在往昔远古时期,前往诸佛处,庄严供养。如今他们也是这样对我。”

  当时,有位修行外道的儒童出家人,名叫 无垢光。 他虽然年幼,但聪明睿智,志向远大,心胸弘大包容。他隐居在山林,安守清静,修行禅法。研习书中的奥秘知识,并对书中内容无所不知。他心中思想,要以供养来回报导师的恩典。他辞别了山林,出游教导开化众生。无垢光路过一个村庄,村中有位外道出家人(以下称之为外道师),名叫 不楼陀。那外道师盛大地祭祀 大自在天 等诸神殿庙,满了十二个月,又以饭食供养八万四千位外道门徒。到了年底,他又准备着金、银、珍宝、车、马、牛、羊、衣被、缯彩、鞋子、七宝之盖、锡杖、澡罐,布施给那位应受这些供养的最智慧之人。

  当时,七日还未满(民众还在整治各处,准备迎奉佛)。儒童菩萨,进入那些人群中,向他们讲论真道,演说其中意思,这般过了七日七夜。当时,人群听儒童菩萨讲道后,欢欣踊跃无量。不楼陀心中甚是欢喜(认为儒童菩萨是最智慧之人,配受这些供养),于是将女儿 贤意,施给了菩萨。

  菩萨不接受女子,只是在其中选择了伞盖、锡杖、澡罐、鞋子、金银钱各一千,来奉献报答给本师。菩萨的导师欢喜,又将这些供养共相分散布施。儒童菩萨,再次辞别了导师,外出游行。当时,菩萨的诸位同修,(按导师吩咐布施供养)每人赠送人众一银钱。儒童菩萨随即前行入国,他看见国人正在欢欣匆忙地整治道路,洒水打扫、烧香,即问行人:“为何要这样做?” 行人回答:“锭光佛今日要来此,所以将施舍物摆设供养。” 儒童听到“佛”后,欢喜踊跃,恭敬地连同体毛都竖起。他问行人:“佛从哪里前来,当如何供养呢?” 行人回答:“只有持着花香、缯彩、幢幡。” 于是菩萨,便前行进入了城,勤求供养物品。他在片刻间,寻遍了整座城,但却什么也没得到。国人说:“国王下令,禁止花香交易,七日中独独用以供养佛。” 菩萨听后,内心甚是不乐。片刻之间,佛陀已到。佛知道童子的心思。当时有一位女子,手持瓶子,瓶中盛着花。佛放出光明,彻照花瓶,花瓶变成了琉璃,内外都能相见。菩萨内心相中了这花瓶,便前往说偈颂:

   银钱凡五百  请买五茎花

   奉上锭光佛  求我本所愿

  《偈颂意思》:我以世间的五百银钱,恳请买您这五茎花。我以此奉献给锭光佛,求圆我本来的心愿。

  女子说偈颂,回答菩萨:

   此花直数钱  乃顾至五百

   今求何等愿  不惜银钱宝

  《偈颂意思》:这些花只值几个钱,为何要出价五百呢?你现今求的是什么心愿,要不惜珍贵的银钱?

  菩萨即时回答:

   不求释梵魔  四王转轮圣

   愿我得成佛  …

《修行本起经(白话文参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