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双手合十,长跪着对佛说道:“但愿世尊再留住世间一个时劫,不要取灭度。以慈哀怜悯众生,饶益天、人。”
世尊默然不回答,阿难仍三番这般请问。佛告阿难:“你相信如来传授的正觉之道吗?”
阿难回答:“是的,确真地相信。”
佛言:“你若是相信的话,为何三番这般请问,来烦扰我呢?你亲自从佛处听闻,亲自从佛处受教:“凡多加修行四神足,常念不忘者,只要意念中愿意,可在一时劫余,得不死之身。”佛已经多加修行四神足,专念不忘,只要意念中愿意,岂止是一时劫余,得不死之身呢?佛为世间除去黑暗,多所饶益众生,使天、人获得安定。你在那时,为何不一再劝请我留于世间,使我不取灭度呢?你第二次听闻我示意时,尚可劝请我留于世间,以致三番听我这般示意,你仍不劝请我留于世间一时劫,或一时劫余,为世间除去黑暗,多所饶益众生,使天、人获得安定。现在你才开口,岂不是愚蠢吗?我三次示意,你却三次沉默无语。你在那时,为何不回答我说:“如来岂止是存留一时劫,或一时劫余,为世间除去黑暗,多所饶益呢?”且止吧,阿难。我已经决意舍弃性命了,已经舍弃,已经吐出。要使如来违背自己的话,绝不可能。就比如富豪、贵族、长者,将食物吐在地上,难道还肯再取来吃的?”
阿难回答,不会。
“如来也是这样。已经舍弃,已经吐出了,岂还会自食其言?”
佛告阿难:“全都前往庵婆罗村。” 阿难即整装衣钵,与大众们一起,侍从着世尊,路经跋祇,到了庵婆罗村。那时,世尊在一山林中,为大众们演说戒、定、慧:
由修行持守戒律,获得定 这个大果报。
由修行定,获得智慧 这个大果报。
由修行智慧,获得清净心。等同得着解脱,灭尽三漏 —— 欲漏.有漏.无明
(参考游行经上,佛陀在竹园对僧众的说法)
解脱既然已经得着,便生出解脱的智慧 —— 生死轮回已经灭尽,清净除欲的修行已经立定,须作的已经办了,将来不再遭受果报了。”
当时,世尊在庵婆罗村,随所适宜,安住之后。佛告阿难:“你们全都整装一番,我们将前往瞻婆村、揵茶村、婆梨婆村和负弥城去。”
阿难回答,好的。即整装衣钵,与大众们一起,侍从着世尊,路经跋祇,渐渐接近负弥城北的其他城,止步于尸舍婆林。
佛告僧众:“我将为你们演说四大教法。认真听,认真听,好好思想。”
僧众回答:“好的,世尊。乐于听闻。”
“是哪四大教法呢?若有出家人说这般的话:“诸位贤众,我在那村、那城、那国,亲自从佛处听闻,亲自领受这般的教言。”听闻其言者,不应当不信,也不应当诋毁。应当依据诸经典,从中推究虚实。依据戒律、依据佛法,推究其本末。若其人所说的,并非经典、并非戒律、并非正法,就应当对他说:“佛没有说这些。你所领受的,是否错误呢?这是因为,我依据诸经典、依据戒律、依据佛法。你先前所说的,与佛法相违背。贤士,你不要受持,也不要对他人演说,应当舍弃。” 若其人所说的是依照经典、依照戒律、依照佛法,就应当对他说:“你所说的,是真佛所说。这是因为,我依据诸经典、依据戒律、依据佛法。你先前所说的,与佛法相应。贤士,你应当受持,并广为他人演说。谨慎啊,不要舍弃了!”这便是第一大教法。
还有。若有出家人说这般的话:“我在那村、那城、那国,和合了那些多加听闻佛法又年长的僧众们,亲自听闻其言,亲自领受这般的法、这般的戒律、这般的教导。”听闻其言者,不应当不信,也不应当诋毁。应当依据诸经典,从中推究虚实。依据佛法、依据戒律,推究其本末。若其人所说的,并非经典、并非戒律、并非佛法的话,就应当对他说:“佛没有说这些。你在那些民众中,所听闻领受的,是否错误呢?这是因为,我依据诸经典、依据戒律、依据佛法。你先前所言,与佛法相违背。贤士,你不要受持,也不要对他人演说,应当舍弃。”若其人所说的是依照经典、依照戒律、依照佛法,就应当对他说:“你所说的,是真佛所说。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我依据诸经典、依据戒律、依据佛法。你先前所说的,与佛法相应。贤士,你应当受持,并广为他人演说。谨慎啊,不要舍弃了!”这便是第二大教法。
还有。若有出家人说这般的话:“我在那村、那城、那国,在受持佛法、受持戒律、受持威仪戒律的僧众处,亲自听闻其言,亲自领受这般的法、这般的戒律、这般的教导。”听闻其言者,不应当不信,也不应当诋毁。应当依据诸经典,从中推究其虚实。依据佛法、依据戒律,推究其本末。若其人所说的,并非经典、并非戒律、并非佛法,就应当对他说:“佛没有说这些。你在僧众那里,所听闻领受的,是否错误呢?这是因为,我依据诸经典、依据戒律、依据佛法。你先前所说的,与佛法相违背。贤士,你不要受持,也不要对他人演说,应当舍弃。”若其人所说的是依照经典、依照戒律、依照佛法,就应当对他说:“你所说的,是真佛所说。这是因为,我依据诸经典、依据戒律、依据佛法。你先前所说的,与佛法相应。贤士,你应当受持,并广为他人演说。谨慎啊,不要舍弃了!”这便是第三大教法。
还有。若有出家人说这般的话:“我在那村、那城、那国,在一位受持佛法、受持戒律、受持威仪戒律的出家人处,亲自听闻其言,亲自领受这般的法、这般的戒律、这般的教导。”听闻其言者,不应当不信,也不应当诋毁。应当依据诸经典,从中推究其虚实。依据佛法、依据戒律,推究其本末。若其人所说的,并非经典、并非戒律、并非佛法,就应当对他说:“佛没有说这些。你从那位出家人处,所听闻领受的,是否错误呢?这是因为,我依据诸经典、依据戒律、依据佛法。你先前所说的,与佛法相违背。贤士,你不要受持,也不要对他人演说,应当舍弃。”若其人所说的是依照经典、依照戒律、依照佛法,就应当对他说:“你所说的,是真佛所说。这是因为,我依据诸经典、依据戒律、依据佛法。你先前所说的,与佛法相应。贤士,你应当受持,并广为他人演说。谨慎啊,不要舍弃了!”这便是第四大教法。
那时,世尊在负弥城,随所适宜,安住之后,告贤者阿难:“全都前往波婆城去。”阿难回答,好的。即整装衣钵,与大众们一起,侍从着世尊,路经末罗族之地,到了波婆城的阇头园中。那时,有位工匠师,名叫周那,听闻佛从末罗族之地前来此城,即整装衣服,来到世尊处所。向佛足头面顶礼,坐在一面。 佛即渐次为周那演说佛法,开示教化,令其得着利益和欢喜。周那听闻佛说法后,心中相信又欢喜。即邀请世尊,于明日接受施舍供养。佛默然接受邀请。周那知道佛默许后,即从座起,礼佛而归。随即于当夜,设置饭食等供养之物。明日时到,只等佛陀前来。
那时,世尊身着僧衣,手持钵器,在大众围绕下,前往其屋舍,就座而坐。周那随即摆设饮食,供养佛和僧众,又另外煮了世间珍奇的栴檀树耳汤,单独供奉给世尊。
佛告周那:“不要拿这珍奇的栴檀树耳汤,供养僧众(包括佛在内的所有僧人)。” 周那领受教言,不敢独行。当时,在大众中有一位年长的出家人,他在年老时才出家,正坐着用器具盛取。
周那见食物已经用完,便撤下了钵器,用水洗涮完毕后。即在佛前以偈文问道:
敢问大圣智 正觉二足尊
善御上调伏 世有几沙门
世尊以偈文回答道:
如汝所问者 沙门凡有四 志趣各不同 汝当识别之
一行道殊胜 二善说道义 三依道生活 四为道作秽
何谓道殊胜 善说于道义 依道而生活 有为道作秽
能度恩爱刺 入涅槃无疑 超越天人路 说此道殊胜
善解第一义 说道无垢秽 慈仁决众疑 是为善说道
善敷演法句 依道以自生 遥望无垢场 名依道生活
内怀于奸邪 外像如清白 虚诳无成实 此为道作秽
云何善恶俱 净与不净杂 相似现外好 如铜为金涂
俗人遂见此 谓圣智弟子 余者不尽尔 勿舍清净信
一人持大众 内浊而外清 现闭奸邪迹 而实怀放荡
勿视外容貌 卒见便亲敬 现闭奸邪迹 而实怀放荡
《偈颂意思》:
如你所提问的。出家人有四种类型,他们志趣各不相同,你应当去识别。一类,修行正道殊胜;二类,擅长演说正道义理;三类,依着道义,规范地生活;四类,充当着道义之职,实际上却肮脏作秽。
什么是修行正道殊胜?什么是擅长讲说正道义理?什么是依着道义,规范地生活?什么是充当着道义之职,实际上却肮脏作秽?
能够拔出恩爱的心刺者,必定被救度入于涅槃,超越天人之路。所以说此道殊胜。
善于开解第一道义,演说正道无有垢秽。以仁慈开解众生心中疑惑。这便是善于演说正道。
善于将佛经字句,一一展开明列,依靠佛理而生存。遥望此人存世之地,清净无垢。这便是依道生活。
内心怀着奸邪,外表看似清白。虚假欺骗,没有真实。这便是为道作秽。
什么是良善和邪恶并存,清净和不清净混杂?外表看似相好,好似铜质涂上金。世间人见后,便称作圣洁而智…
《阿含经 游行经(白话文参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