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雙手合十,長跪著對佛說道:“但願世尊再留住世間一個時劫,不要取滅度。以慈哀憐憫衆生,饒益天、人。”
世尊默然不回答,阿難仍叁番這般請問。佛告阿難:“你相信如來傳授的正覺之道嗎?”
阿難回答:“是的,確真地相信。”
佛言:“你若是相信的話,爲何叁番這般請問,來煩擾我呢?你親自從佛處聽聞,親自從佛處受教:“凡多加修行四神足,常念不忘者,只要意念中願意,可在一時劫余,得不死之身。”佛已經多加修行四神足,專念不忘,只要意念中願意,豈止是一時劫余,得不死之身呢?佛爲世間除去黑暗,多所饒益衆生,使天、人獲得安定。你在那時,爲何不一再勸請我留于世間,使我不取滅度呢?你第二次聽聞我示意時,尚可勸請我留于世間,以致叁番聽我這般示意,你仍不勸請我留于世間一時劫,或一時劫余,爲世間除去黑暗,多所饒益衆生,使天、人獲得安定。現在你才開口,豈不是愚蠢嗎?我叁次示意,你卻叁次沈默無語。你在那時,爲何不回答我說:“如來豈止是存留一時劫,或一時劫余,爲世間除去黑暗,多所饒益呢?”且止吧,阿難。我已經決意舍棄性命了,已經舍棄,已經吐出。要使如來違背自己的話,絕不可能。就比如富豪、貴族、長者,將食物吐在地上,難道還肯再取來吃的?”
阿難回答,不會。
“如來也是這樣。已經舍棄,已經吐出了,豈還會自食其言?”
佛告阿難:“全都前往庵婆羅村。” 阿難即整裝衣缽,與大衆們一起,侍從著世尊,路經跋祇,到了庵婆羅村。那時,世尊在一山林中,爲大衆們演說戒、定、慧:
由修行持守戒律,獲得定 這個大果報。
由修行定,獲得智慧 這個大果報。
由修行智慧,獲得清淨心。等同得著解脫,滅盡叁漏 —— 欲漏.有漏.無明
(參考遊行經上,佛陀在竹園對僧衆的說法)
解脫既然已經得著,便生出解脫的智慧 —— 生死輪回已經滅盡,清淨除欲的修行已經立定,須作的已經辦了,將來不再遭受果報了。”
當時,世尊在庵婆羅村,隨所適宜,安住之後。佛告阿難:“你們全都整裝一番,我們將前往瞻婆村、揵茶村、婆梨婆村和負彌城去。”
阿難回答,好的。即整裝衣缽,與大衆們一起,侍從著世尊,路經跋祇,漸漸接近負彌城北的其他城,止步于屍舍婆林。
佛告僧衆:“我將爲你們演說四大教法。認真聽,認真聽,好好思想。”
僧衆回答:“好的,世尊。樂于聽聞。”
“是哪四大教法呢?若有出家人說這般的話:“諸位賢衆,我在那村、那城、那國,親自從佛處聽聞,親自領受這般的教言。”聽聞其言者,不應當不信,也不應當诋毀。應當依據諸經典,從中推究虛實。依據戒律、依據佛法,推究其本末。若其人所說的,並非經典、並非戒律、並非正法,就應當對他說:“佛沒有說這些。你所領受的,是否錯誤呢?這是因爲,我依據諸經典、依據戒律、依據佛法。你先前所說的,與佛法相違背。賢士,你不要受持,也不要對他人演說,應當舍棄。” 若其人所說的是依照經典、依照戒律、依照佛法,就應當對他說:“你所說的,是真佛所說。這是因爲,我依據諸經典、依據戒律、依據佛法。你先前所說的,與佛法相應。賢士,你應當受持,並廣爲他人演說。謹慎啊,不要舍棄了!”這便是第一大教法。
還有。若有出家人說這般的話:“我在那村、那城、那國,和合了那些多加聽聞佛法又年長的僧衆們,親自聽聞其言,親自領受這般的法、這般的戒律、這般的教導。”聽聞其言者,不應當不信,也不應當诋毀。應當依據諸經典,從中推究虛實。依據佛法、依據戒律,推究其本末。若其人所說的,並非經典、並非戒律、並非佛法的話,就應當對他說:“佛沒有說這些。你在那些民衆中,所聽聞領受的,是否錯誤呢?這是因爲,我依據諸經典、依據戒律、依據佛法。你先前所言,與佛法相違背。賢士,你不要受持,也不要對他人演說,應當舍棄。”若其人所說的是依照經典、依照戒律、依照佛法,就應當對他說:“你所說的,是真佛所說。爲什麼呢?這是因爲,我依據諸經典、依據戒律、依據佛法。你先前所說的,與佛法相應。賢士,你應當受持,並廣爲他人演說。謹慎啊,不要舍棄了!”這便是第二大教法。
還有。若有出家人說這般的話:“我在那村、那城、那國,在受持佛法、受持戒律、受持威儀戒律的僧衆處,親自聽聞其言,親自領受這般的法、這般的戒律、這般的教導。”聽聞其言者,不應當不信,也不應當诋毀。應當依據諸經典,從中推究其虛實。依據佛法、依據戒律,推究其本末。若其人所說的,並非經典、並非戒律、並非佛法,就應當對他說:“佛沒有說這些。你在僧衆那裏,所聽聞領受的,是否錯誤呢?這是因爲,我依據諸經典、依據戒律、依據佛法。你先前所說的,與佛法相違背。賢士,你不要受持,也不要對他人演說,應當舍棄。”若其人所說的是依照經典、依照戒律、依照佛法,就應當對他說:“你所說的,是真佛所說。這是因爲,我依據諸經典、依據戒律、依據佛法。你先前所說的,與佛法相應。賢士,你應當受持,並廣爲他人演說。謹慎啊,不要舍棄了!”這便是第叁大教法。
還有。若有出家人說這般的話:“我在那村、那城、那國,在一位受持佛法、受持戒律、受持威儀戒律的出家人處,親自聽聞其言,親自領受這般的法、這般的戒律、這般的教導。”聽聞其言者,不應當不信,也不應當诋毀。應當依據諸經典,從中推究其虛實。依據佛法、依據戒律,推究其本末。若其人所說的,並非經典、並非戒律、並非佛法,就應當對他說:“佛沒有說這些。你從那位出家人處,所聽聞領受的,是否錯誤呢?這是因爲,我依據諸經典、依據戒律、依據佛法。你先前所說的,與佛法相違背。賢士,你不要受持,也不要對他人演說,應當舍棄。”若其人所說的是依照經典、依照戒律、依照佛法,就應當對他說:“你所說的,是真佛所說。這是因爲,我依據諸經典、依據戒律、依據佛法。你先前所說的,與佛法相應。賢士,你應當受持,並廣爲他人演說。謹慎啊,不要舍棄了!”這便是第四大教法。
那時,世尊在負彌城,隨所適宜,安住之後,告賢者阿難:“全都前往波婆城去。”阿難回答,好的。即整裝衣缽,與大衆們一起,侍從著世尊,路經末羅族之地,到了波婆城的阇頭園中。那時,有位工匠師,名叫周那,聽聞佛從末羅族之地前來此城,即整裝衣服,來到世尊處所。向佛足頭面頂禮,坐在一面。 佛即漸次爲周那演說佛法,開示教化,令其得著利益和歡喜。周那聽聞佛說法後,心中相信又歡喜。即邀請世尊,于明日接受施舍供養。佛默然接受邀請。周那知道佛默許後,即從座起,禮佛而歸。隨即于當夜,設置飯食等供養之物。明日時到,只等佛陀前來。
那時,世尊身著僧衣,手持缽器,在大衆圍繞下,前往其屋舍,就座而坐。周那隨即擺設飲食,供養佛和僧衆,又另外煮了世間珍奇的栴檀樹耳湯,單獨供奉給世尊。
佛告周那:“不要拿這珍奇的栴檀樹耳湯,供養僧衆(包括佛在內的所有僧人)。” 周那領受教言,不敢獨行。當時,在大衆中有一位年長的出家人,他在年老時才出家,正坐著用器具盛取。
周那見食物已經用完,便撤下了缽器,用水洗涮完畢後。即在佛前以偈文問道:
敢問大聖智 正覺二足尊
善禦上調伏 世有幾沙門
世尊以偈文回答道:
如汝所問者 沙門凡有四 志趣各不同 汝當識別之
一行道殊勝 二善說道義 叁依道生活 四爲道作穢
何謂道殊勝 善說于道義 依道而生活 有爲道作穢
能度恩愛刺 入涅槃無疑 超越天人路 說此道殊勝
善解第一義 說道無垢穢 慈仁決衆疑 是爲善說道
善敷演法句 依道以自生 遙望無垢場 名依道生活
內懷于奸邪 外像如清白 虛诳無成實 此爲道作穢
雲何善惡俱 淨與不淨雜 相似現外好 如銅爲金塗
俗人遂見此 謂聖智弟子 余者不盡爾 勿舍清淨信
一人持大衆 內濁而外清 現閉奸邪迹 而實懷放蕩
勿視外容貌 卒見便親敬 現閉奸邪迹 而實懷放蕩
《偈頌意思》:
如你所提問的。出家人有四種類型,他們志趣各不相同,你應當去識別。一類,修行正道殊勝;二類,擅長演說正道義理;叁類,依著道義,規範地生活;四類,充當著道義之職,實際上卻肮髒作穢。
什麼是修行正道殊勝?什麼是擅長講說正道義理?什麼是依著道義,規範地生活?什麼是充當著道義之職,實際上卻肮髒作穢?
能夠拔出恩愛的心刺者,必定被救度入于涅槃,超越天人之路。所以說此道殊勝。
善于開解第一道義,演說正道無有垢穢。以仁慈開解衆生心中疑惑。這便是善于演說正道。
善于將佛經字句,一一展開明列,依靠佛理而生存。遙望此人存世之地,清淨無垢。這便是依道生活。
內心懷著奸邪,外表看似清白。虛假欺騙,沒有真實。這便是爲道作穢。
什麼是良善和邪惡並存,清淨和不清淨混雜?外表看似相好,好似銅質塗上金。世間人見後,便稱作聖潔而智…
《阿含經 遊行經(白話文參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