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 三,若菩萨刚刚离开兜率天,灵魂降临于母胎,一念不乱,地因此大震动。这是第三个因缘。 四,菩萨刚刚出生于母胎,从身体右侧的腋至腰部生出,一念不乱,则普地震动。这是第四个因缘。 五,菩萨刚刚成就无上正觉,正在当时,地大震动。这是第五个因缘。 六,佛刚刚成就道果,转动无上*轮(弘扬佛法),是魔、若魔、天、沙门、婆罗门、诸天、世人所不能转动的,因而普地震动,这是第六个因缘。 七,佛的遗教即将完毕,一念不乱,准备舍弃性命,因而普地震动。这是第七个因缘。 八,如来入于无余涅槃界,示现般涅槃时。地因而大震动。这是第八个因缘。以上八个因缘,令地大动。” 那时,世尊即以偈颂说道:
无上二足尊 照世大沙门 阿难请天师 地动何因缘
如来演慈音 声如迦毗陵 我说汝等听 地动之所由
地因水而止 水因风而住 若虚空风起 则地为大动
比丘比丘尼 欲试神足力 山海百草木 大地皆震动
释梵诸尊天 意欲动于地 山海诸鬼神 大地为震动
菩萨二足尊 百福相已具 始入母胎时 地则为大动
十月处母胎 如龙卧茵蓐 初从右胁生 时地则大动
佛为童子时 消灭使缘缚 成道胜无量 地则为大动
升仙转*轮 于鹿野苑中 道力降伏魔 则地大为动
天魔频来请 劝佛般泥洹 佛为舍性命 地则为大动
人尊大导师 神仙尽后有 难动而取灭 时地则大动
净眼说诸缘 地动八事动 有此亦有余 时地皆震动
《注释》
大地震动:地动有两种,或是地动,或是大地动。小动名叫地动,大动名叫大地动;小声音名叫地动,大声音名叫大地动;只是地动,名叫地动。山河树木及大海一切都动,名叫大地动;一个方向动,是地动。周回旋转四处都动,名叫大地动;动,名地动。动时能震撼众生的心,名叫大地动。详见《大般涅槃经》寿命品第一之二。
游行经 中
佛告阿难:“世间有八类众生。有哪八类呢? 一,刹帝利众; 二,婆罗门众; 三,居士众; 四,僧众; 五,四天王众; 六,忉利天众; 七,魔众; 八,梵天众。 我忆念自己在往昔时,与刹帝利众互相往来,或坐下或起身,共相言语者,不可称数。我以精进的定力,在那边示现能力。他们中有形象好看的,我就以形象胜过他们;他们中有声音奇妙的,我就以声音胜过他们;他们中有让我辞别退去的,我却不辞别他们;他们所能说的,我也能说;他们有所不能说的,我也能说。阿难,我广为说法,开示教导,令众生得着利益和欢喜后,即从那处隐没。他们不知道我是天,还是人?我同样得像这般,往返梵天众处无数次,广为说法,却没人知道我是谁。”
《注释》
刹帝利:古印度第二族姓,掌握政治军事权利,为世俗的统治者。过去称为皇族,也就是指国家的统治阶级。
婆罗门:古印度第一族姓,是主管宗教祭祀、解释律法和传教的僧侣阶层。掌握着神权,享有种种特权。
阿难对佛说道:“甚是奇特,世尊!未曾有过啊,竟能成就这般的神奇事!”
佛言:“阿难,这般的微妙希有之法,甚是奇特,未曾有过。只有如来能成就此法。” 佛又告阿难:“如来能感知承受:生出、存留、灭亡,这无常变化的过程。思维:生出、存留、灭亡,这无常变化的道理。观见:生起、存留、灭亡,这无常变化的因缘。这就是如来甚是奇特,未曾有过的法,你应当受持。”
这时,世尊告阿难:“你我前往香塔,寻找一棵树,在下面铺设座位。”
佛告阿难:“现在令香塔附近的僧众,全集合到讲堂来。”
阿难领受教言,就宣令,让僧众全都集合。阿难对佛说:“大家已经集合,正等您呢。”
世尊即前往讲堂,就座而坐,告僧众道:“你们应当知道,我以此法身为证,成就了最上正觉,也就是所谓的四念处、四意断、四神足、四禅、五根、五力、七觉意、贤圣八道。你们应当在此正法中,和合、同心、尊敬、顺从,不要起诤讼。你们都是受同一导师的教导,受同一水乳的养育,应当在我传授的法中勤加修学,共相兴旺,共相愉悦喜乐。出家人啊,应当知道我在此法中,以自身作证,流布示现那些教化:《谓贯经》、 《祇夜经》、 《受记经》、 《偈经》、 《法句经》、 《相应经》、 《本缘经》、 《天本经》、 《广经》、 《未曾有经》、 《证喻经》、 《大教经》。你们应当好好地受持,根据程度,随所修行。为什么呢?因为如来在不久后的三个月,要示现般涅槃了。
僧众听闻这话后,全都惊愕,如同迷途于荒凉处,死亡般地仆倒在地,放声大呼道:“佛取灭度,实在太快了!世间之眼灭亡,心中何其痛啊!我们还剩不多时,便要长久陷于衰亡了。” 在场的出家人或有悲痛哭泣;或有仆倒在地;或有蹬脚踊跳,辗转嚎啕大哭,不能自已。犹如斩杀的蛇,身体辗转扭动,不知道如何接受这个事实。
佛告僧众:“你们且止,不要忧愁,不要悲伤。天上、地下、人类和万物,没有一个不经历出生、灭亡的。要想使由因缘聚合之物,不发生变化,绝不可能。我在先前也说过,恩爱之事无常变化,相会终有离别之时。身体并非是真实的自己,性命不会长久地存在。” 这时,世尊以偈颂说道:
我今自在 到安隐处 和合大众 为说此义
吾年老矣 余命无几 所作已办 今当舍寿
念无放逸 比丘戒具 自摄定意 守护其心
若于我法 无放逸者 能灭苦本 尽生老死
佛又告僧众:“我今日为何要告诫你们这些呢?因为天魔波旬,前来请我示现涅槃道:“佛意念中没有欲望,可以示现般泥洹,现在正是时候,应当速速自取灭度。”我回答道:“且止,且止,波旬,佛自己知道时候。我必须集合比丘众,直至诸天普见神通变化。”波旬又说道:“佛昔日在郁鞞罗尼连禅河水边——阿游波尼俱律树下,刚刚成就佛道时。我就对佛说,佛的意念中没有欲望,可以示现般泥洹,现在正是时候,应当速速自取灭度。那时,如来即回答我道:“且止,且止,波旬,我自己知道时候。如来现在还未可取灭度,我必须集合诸弟子们,直至天人见到神通变化后,才自取灭度。” 时日到,天魔波旬又来说道“今日如来的弟子们已经集合,乃至天人见到了神通变化。现在正是时候,可自取灭度了。”我说道:“且止,且止,波旬,佛自己知道时候。我住于世间不久了,将在此后的三个月,示现般涅槃。” 时日到,魔即心中念道:“佛果然不说虚言,今日必是要自取灭度了。” 因而欢喜踊跃,忽然消失不见了。魔离去还未多久,佛即在遮波罗塔,意念入于正定,心中舍弃性命,准备终止寿命。正当那时,大地出现大震动,天人惊慌恐怖,全身体毛竖起。佛放出大光明,彻照无穷无边。凡幽暗之处,无不蒙受光明照耀,各得相见。我那时以偈颂说道:
有无二行中 吾今舍有为
内专三昧定 如鸟出于卵
《注释》
四念处:一、身念处:即观身不净。二、受念处:即观心中的感受是苦。三、心念处:观心无常变化,如幻如化,瞬生瞬灭。四、法念处:观法本是虚空。
四意断:又称四正断,或四意端。:一、为除断已生起的恶,而勤精进。二、为使未生之恶不生,而勤精进。三、为使未生之善能生,而勤精进。四、为使已生之善能更增长,而勤精进。
四神足:参考《游行经 上》 注释。
四禅:佛陀涅槃前,入定于四禅中。参考《游行经 下》
七觉意:就是七觉支,在《游行经 上》中有注释。
这时,贤者阿难即从…
《阿含经 游行经(白话文参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