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含經 遊行經(白話文參考)▪P2

  ..續本文上一頁立定,須作的已經辦了,將來不再遭受果報。”

  

  《注釋》

  欲漏、有漏、無明漏:欲漏是欲界的煩惱,有漏是色界、無色界的煩惱,無明漏是叁界的癡煩惱。這分別是阻礙衆生脫離叁界的煩惱。滅盡這叁種煩惱,也就得著解脫了。

  

  

  

  當時,世尊在竹園,隨所適宜,安住之後。告阿難:“你們都整裝一番,將要前往巴陵弗城去。”

  

  阿難回答,好的。即整裝衣缽,與大衆們一起,侍從著世尊,路經摩竭,而後到了巴陵弗城,在巴陵樹下坐著。

  

  這時,志願清淨的居士們(以下簡稱居士),聽說佛與大衆們,遠道而來,現正在巴陵樹下。即一起出城,遠遠地看見世尊坐在巴陵樹下,容貌端正,身體諸根寂定,善于調禦最勝。猶如大龍,用水沐浴後,清澄無有塵垢。叁十二種相好、八十種隨形好,莊嚴其身。大衆看見後,心生歡喜,漸漸地走近佛處,向佛足頭面頂禮,然後坐于一面。

  

  這時,世尊漸次爲其說法,開示教導,使其獲得利益,心生歡喜。諸位居士們聽聞佛說法,即對佛說:“我想要皈依佛、法、聖衆。唯願世尊慈哀憐憫,接受允許我成爲優婆塞。從今以後受持:戒殺、戒盜、戒淫、戒欺妄語、戒飲酒,並奉行這些戒律,不廢棄遺忘。明天,我們准備擺設供養,但願世尊與大衆們垂顧、憐憫、屈身光顧。”

  

  《注釋》

  優婆塞:受了叁皈依、五戒,並持守戒行圓滿的男性居士,才稱爲優婆塞。優婆塞與志願清淨的居士不同,居士是信仰佛法而不懷疑,但不一定真正按照佛法持戒修行,而優婆塞相比要精進的多,可以真正稱爲佛弟子中的修行人。嚴格地講,優婆塞應該以《優婆塞戒經》爲准則。

  

  

  當時,世尊默然許可。居士們見到佛默然許可,即從座而起,繞佛叁圈,作禮歸回。居士們隨即爲如來,建起了大堂舍。並將堂舍處整理平整,打掃、灑水、燒香,莊嚴地鋪設寶座。供養所需都置辦完後,便前往世尊處,說:“置辦已齊備,正等您呢。”

  

  于是,世尊即從座而起,身體著衣,手中持缽。與大衆們一起,到了那講堂。洗手洗足,在講堂中間坐下。僧衆坐在左面,居士們坐在右面。

  

  世尊告訴居士們:“世間人毀犯戒律,會有五種減損。有哪五種呢? 一,求財,但不隨心所願。 二,即使得著,也將日益減損。 叁,所在之處,不被大衆尊敬。 四,醜惡名聲遠揚,流布聞名天下。 五,身體毀壞命終後,將入地獄中。”

  

  佛又告居士們:“世間人受持戒律,便得著五種功德。有哪五種呢? 一,諸多所求,總能如願。 二,所有財産,增益而無減損。 叁,所在之處,被大衆敬愛。 四,好名聲,周遍聞名天下。 五,身體毀壞命終後,必往生于天界。”

  

  

  

  這時,已經是半夜。佛告諸居士們,該各自歸回了。居士們即承蒙佛的教言,繞佛叁圈,向佛足頂禮而歸。

  

  世尊在當日後半夜,天空星光顯明時,到閑靜處,天眼清徹,見到諸大神天各封宅地,連同中神、下神也各封宅地。正在當時,世尊回到了講堂,順座而坐。世尊明知故問阿難道:“是誰建造了這座巴陵弗城?”

  

  阿難回答:“這是大臣禹舍所造,用來防禦跋祇襲擊的。”

  

  佛告阿難:“建造這座城的人,正合天意。我在後半夜,天空星光顯明時,到閑靜之處,以天眼見到諸大神天各封宅地,連同中、下諸神也各封宅地。阿難,應當知道:諸大神天所封的宅地中,所居住之人,安樂熾盛。封與中神的宅地中,居住著中等人。封與下神的宅地中,居住著下等人。各人隨己功德多少,止界于所在之處。阿難,這座巴陵弗城,賢人居住其中,商人聚集,國法真實,沒有欺壓陷害之事。這座城最勝,無論從哪個方向去推,也不可破壞。此城在久後,若是毀壞的話,必定是遭遇了叁大災難: 一,大水; 二,大火; 叁,國民與外敵串通、合謀。 如此方能毀壞此城。”

  

  當時,在巴陵弗城中,有諸多居士們,通宵達旦,置辦供養。居士到佛處說:“食物器具已經置辦好了,正等您呢。”

  

  居士們在陳設齊全後,開始倒飲舀取。飲食完,用水清理後,另外鋪設了個小座,坐在佛前。

  

  世尊開示道:“你們現在所在之地,賢人、智者居住其中,多有受持戒律者,修行清淨除欲。善神心生歡喜,即說咒願道:“可敬,配受敬仰。可侍奉,配受侍奉。廣博施舍兼備愛心,有慈憫心,被諸天所稱贊,常與良善一起,不與惡勢相會。””

  

  世尊說完法後,即從座而起。在大衆圍繞、侍奉下,相送歸回。大臣禹舍走在佛的身後,心中作念道:“今日這位姓瞿昙的沙門(佛陀)是從這座城門走出的,就命名這門爲瞿昙門。”又看見如來在渡河處,就命名此處爲瞿昙河。世尊離開了巴陵弗城,到了水邊。當時水岸上,民衆頗多。其中有乘船渡河的、有乘筏渡河的、有乘小筏子渡河的。這時,世尊與大衆們一起,如同壯士屈臂伸手間,忽然到了對岸。世尊顯示了施救後,即以偈頌說道:

  

  

佛爲海船師  法橋渡河津

  大乘道之輿  一切渡天人

  亦爲自解結  渡岸得升仙

  都使諸弟子  縛解得涅槃

  

  當時,世尊經由跋祇,遊走至拘利村。在一處樹林下告誡僧衆:“有四種深奧法: 一,聖戒律; 二,聖定; 叁,聖智慧; 四,聖解脫。 此法微妙,難以明解其意。我和你們,因爲不知曉其中道理的緣故,所以長久在生死中,流轉無窮。” 這時,世尊宣明了無私的得救之法後,以偈頌說道:

  

  

戒定慧解上  唯佛能分別

  離苦而化彼  令斷生死習

  

  《注釋》

  戒定慧:上文中,佛在竹園與僧衆演說了戒定慧,請回顧。

  

  

  

  世尊在拘利村,隨所適宜,安住之後。告阿難道:“全都前往那陀村。” 阿難領受教言,即著衣持缽,與大衆們一起,侍從著世尊,路經跋祇,到了那陀村,止步于一處磚瓦屋舍。

  

  阿難在閑靜處靜默,自我思惟道:“這那陀村有十二位居士。 一,名叫伽伽羅; 二,名叫伽陵伽; 叁,名叫毗伽陀; 四,名叫伽利輸; 五,名叫遮樓; 六,名叫婆耶樓; 七,名叫婆頭樓; 八,名叫薮婆頭樓; 九,名叫陀梨舍逸; 十,名叫薮達利舍逸; 十一,名叫耶輸; 十二,名叫耶輸多樓。 這些人,在今世命終之後,會生往于何處呢? 另有五十人命終,更另有五百人命終,那些人會生往何處呢?” 如此作念後,即從清靜處而起,到世尊處。向佛足頭面頂禮,坐在一面,對佛言:“世尊,我剛才在清靜處自我默念:“這那陀村裏的十二位居士,如伽伽羅等,在命終之後,會生往何處呢?另有五十人命終,更另有五百人命終,他們將生往何處呢?但願佛陀爲我們解說。”

  

  佛告阿難:“伽伽羅等十二人,已經斷除了出離欲界的五結扣。命終之後,往生天界。在往生處,即現般涅槃,不再回歸此世間。另有五十位命終者,已經斷除了叁結扣:淫、怒、癡薄,並得著了斯陀含果位。返回此世間一次,便滅盡苦痛根本。更另有五百位命終者,已經斷除了叁結扣,並得著須陀洹果位,不再墮落在惡趣中,必定得成正道。他們往返此世間,曆經七番生死,便滅盡苦痛邊際。阿難,人出生後,必定有死,這是世間自然常事,何足怪異?若將每個人的死,都來問我,豈不是攪擾嘛。”

  

  阿難答言:“的確是。世尊,實是攪擾。”

  

  《注釋》

  五結扣:結扣,即繩子類打的結扣,也可以理解爲束縛。有情衆生被這五種煩惱束縛著,所以不得出離欲界。一,貪欲。生起貪心,沒有厭足。 二,嗔怒。違背自己的意願,生起嗔心。 叁,將虛妄身體當真實體。 四,外道修行者,將非戒律,守爲戒律。 五,心中迷惑,道理荒謬,對佛法懷疑不能肯定。由此疑惑,迷失真理,追逐虛妄,不得出離叁界。  

  

  

  

  佛告阿難:“現在將爲你演說法鏡,使聖弟子們,知道所生之處。得著須陀洹果位者,已經滅盡了墮落于叁惡道的惡因緣。此人不過往返世間,曆經七番生死。此人必定滅盡苦痛邊際,也能爲他人,像我這般演說這些事。 阿難,法鏡的意思,就是聖弟子們得著不壞的信仰:

  歡喜地相信佛 —— 如來、無所著、正等正覺、十種稱號具足。

  歡喜地相信法 —— 真正微妙之法,自然無拘束地演說,不分時節,開示涅槃之道,被智者所修行。

  

  歡喜相信僧 —— 共善、和同,所作所爲都出自直白的心,沒有歪曲谄媚。成就正道之果,上下和順,法身具足。學向須陀洹,便得著須陀洹果位。學向斯陀含,便得著斯陀含果位。學向阿那含,便得著阿那含果位。學向阿羅漢,便得著阿羅漢果位。四果位,互相教授修學的八輩弟子,即是如來賢聖之衆,甚可恭敬,世間的福田。

  

  相信賢聖的戒律 —— 清淨無穢,沒有缺漏,被明哲人所修行,因而獲得叁昧正定。

  阿難,這便是法鏡。使聖弟子們知道所生之處。叁惡道的因緣滅盡後,便得著須陀洹果位,不過曆經七番生死。此人必定滅盡苦痛邊際,也能爲他人,像我這般演說這些事。”

  

  《注釋》

  七番往返世間:《佛說四十二章經》第叁十四章,記載道:有位沙門求道心切,佛勸導他,心若調順適中,真道就可以得到了。如果急于求道,身體就會疲勞。身體如果疲勞了,意識就會生出煩惱。意識如果生出煩惱,修行就退卻了。修行既然退卻了,罪惡必會加于其身。但是如果心中清淨…

《阿含經 遊行經(白話文參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