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游行经
(白话文参考)
游行经 上
我是这样听说的:
一天,佛在罗阅城耆阇崛山中,与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们一起。那时,摩竭王阿阇世准备讨伐跋祇。摩竭王自我念道:“跋祇勇猛健壮,民众也豪强。以我的实力去赢取他们,不一定有十足的胜算。”阿阇世王,即命令婆罗门种族大臣禹舍,说道:“你到耆阇崛山中世尊处去,持我的名分,向世尊的足顶礼,并向世尊问好:“世尊起居轻快便利吗?走路强健吗?”然后再问世尊:“跋祇国人自恃勇猛健壮,民众豪强,所以不顺服我的管束。我准备去讨伐他们,不知道世尊有何告诫?”如果世尊告诫的话,你就用心记下,不要有所遗漏,要和世尊说的一样。如来所言,终不会虚妄。”
大臣禹舍领受了大王的命令,即乘着宝车前往耆阇崛山。到了那里,停下车来,下车步行进入,直至世尊处。问好后,坐于一面,然后对世尊说:“摩竭王阿阇世,来向佛足跪拜叩头。阿阇世恭敬殷勤地问候:“世尊起居轻快便利吗?走路强健吗?”又问世尊:“跋祇国人自恃勇猛健壮,民众豪强,所以不顺服我的管束。我准备去讨伐他们,不知道世尊有何告诫?””
这时,阿难在世尊身后,手持扇子,正在为佛扇风。佛问阿难:“你有没有听说过,跋祇国民众之间,经常集会讨论正道?”
阿难回答,听说过。
佛告阿难:“若能这般的话,那么长幼之间和顺,民力转而更加兴盛。国家长久安定,不会被侵犯毁坏。阿难,你有没有听说过,跋祇国的君臣间和顺,上下级互相尊敬?”
阿难回答,听说过。
“阿难,若能这般的话,那么长幼之间和顺,民力转而更加兴盛。国家长久安定,不会被侵犯毁坏。阿难,你有没有听说过,跋祇国人奉行法度,知晓禁戒,不违背礼节?”
阿难回答,听说过。
“阿难,若能这般的话,那么长幼之间和顺,民力转而更加兴盛。国家长久安定,不会被侵犯毁坏。阿难,你有没有听说过,跋祇国人孝顺父母,尊敬顺从师长?”
阿难回答,听说过。
“阿难,若能这般的话,那么长幼之间和顺,民力转而更加强大。国家长久安定,不会被侵犯毁坏。阿难,你有没有听说过,跋祇国人恭敬宗庙,敬重鬼神?”
阿难回答,听说过。
“阿难,若能这般的话,那么长幼之间和顺,民力转而更加强大。国家长久安定,不会被侵犯毁坏。阿难,你有没有听说过,跋祇国人的女子,真正、洁净、无秽。不说戏笑之言,也不会去做怪诞之事?”
阿难回答,听说过。
“阿难,若能这般的话,那么长幼之间和顺,民力转而更加兴盛。国家长久安定,不会被侵犯毁坏。阿难,你有没有听说过,跋祇国人尊奉僧人,敬仰持戒者,瞻视、守护、供养,未尝感到懈惓?”
阿难回答,听说过。
“阿难,若能这般的话,那么长幼之间和顺,民力转而更加兴盛。国家长久安定,不能被侵犯毁坏。”
这时,大臣禹舍对佛说:“那国的民众,只要遵行一门法度,尚且不可去图谋,何况是具备七种法度?世尊,因为本国事物较多,今日先请辞归回了。”佛言:“可以,是时候了。” 这时,禹舍即从座而起,绕佛三圈,作揖而退。禹舍去未久远,佛告阿难:“你叫罗阅祇城附近的比丘们(受持具足戒的男性僧人称为比丘,以下在特定处外,简称出家人或僧众),全都集合到讲堂去。”
阿难回答,好的。于是便到罗阅祇城,将僧众全会集到讲堂处,对世尊说:“僧众已经集合完毕,正等您呢。”
这时,世尊即从座而起,到了讲法堂,顺座而坐。告僧众道:“我将为你们演说七种不退转的方法。认真听!认真听!好好思想啊。”
僧众回答道:“好的,世尊!愿意乐于听闻。”
佛告僧众:“七种不退转的方法是: 一,相互间屡次集会,讲论正道。那么长幼之间和顺,正法不可坏。 二,上下级间,和气同顺,互相敬重、顺意、不违逆。那么长幼之间和顺,正法不可坏。 三,尊奉法度,知晓禁戒,不违反制度。那么长幼之间和顺,正法不可坏。 四,若有出家人,有大能力守护众生。有情众生们,就应当对他尊敬、侍奉。那么长幼之间和顺,正法不可坏。 五,念护自己的心意,在一切事物中,把孝敬放在首位。那么长幼之间和顺,正法不可坏。 六,修行清净除欲,不随自己的欲望放纵身体。那么长幼之间和顺,正法不可坏。 七,先考虑他人,后考虑自己,不贪图名利。那么长幼之间和顺,正法不可坏。”
佛告僧众:“更有七种方法,能令正法增长,无有损耗。 一,安于少事,不喜好忙从多为。那么正法增长,无有损耗。 二,乐于安静寂默,不喜好多言。 三,睡眠精少,不昏沉糊涂。 四,不结党群争,说无益之事。 五,不以无德,而自我称誉。 六,不与恶人,结为伴党。 七,乐于在山林闲静之地独处。 若出家人能像这般修行,那么正法增长,无有损耗。”
佛告僧众:“更有七种方法,能令正法增长,无有损耗。是哪七种呢? 一,有信心者,相信如来是至真、正觉、十种称号具足的。 二,知道惭愧。对自己的过错,感到可耻。 三,知道愧疚。对自己所犯的恶行,感到羞涩。 四,多加听闻。懂得所受持的上、中、下善法,其中的深奥道理。清净无秽,修行清净除欲具足。 五,精进、勤苦修行,灭恶修善,勤加修习而不舍离。 六,对昔日所学习的佛法,忆念不忘。 七,修习智慧,知道生起、灭亡的道理。心中趣向于贤圣法要,灭尽一切苦的根本。 依照这七种方法修行,则正法增长,无有损耗。”
《注释》
十种称号:佛的十种称号,分别是:应受供养、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上、中、下善法:佛法原本便是上法,并不区分上、中、下。但由于每个人的根性不同,决定了暂时间内接受佛法的程度不同。佛为了能让一切众生接受理解,特意以下、中、上,分别开示,教其修习,种下得度因缘,开智慧之眼,渐渐趋向无上佛法,也就是一乘法。
佛告僧众:“更有七种方法,能令正法增长,无有损耗。是哪七种呢? 一,敬佛; 二,敬法; 三,敬僧众; 四,敬戒律; 五,敬定; 六,敬顺父母; 七,敬不放逸。 依照这七种方法修行,则正法增长,无有损耗。”
佛告僧众:“更有七种方法,能令正法增长,无有损耗。是哪七种呢? 一,观身体不洁净。 二,观食物不洁净。 三,不乐于世间。 四,心中常忆念:世间万物终归灭亡。 五,心中生起念想:万物无常变化。 六,心中念想:无常变化之苦。 七,由无常变化之苦证悟到:其实一切如幻,并不存在。 依照这七种方法修行,则正法增长,无有损耗。”
佛告僧众:“更有七种方法,能令正法增长,无有损耗。是哪七种呢? 一,修行念觉支。闲静无欲望,修行出离心,趣向无为。 二,修行择法觉支。 三,修行精进觉支。 四,修行喜觉支。 五,修行猗觉支。 六,修行定觉支。 七,修行护觉支。 依照这七种方法修行,则正法增长,无有损耗。”
《注释》
令正法增长的七种方法,又称为七觉支。
念觉支︰念是忆念,即修诸道法时,能觉了、能忆念而令定慧均等,不昏沈、不浮动。
择法觉支︰择即拣择,以智慧观察诸法时,能简别真伪,不谬取虚伪的法。
精进觉支︰对于所修法,努力精进不懈,专心一意,无有间歇。
喜觉支︰心契悟于真法而得欢喜时,因此而住于真正的法喜。
猗觉支:又名除觉支。断除诸见解、烦恼时,能觉了、弃除虚伪法,并增长真正的善根。
定觉支︰定指禅定,即禅定时,能觉了诸禅不生烦恼妄想。
护觉支:又名舍觉支。舍是舍离,即舍离所触境界时,能觉了且永不追忆虚伪不实法。
佛告僧众:“有六种不退转方法,能令正法增长,无有损耗。是哪六种呢? 一,身体常行慈悲,不伤害众生。 二,口宣仁慈,不说恶言。 三,心怀慈心,无损害破坏念头。 四,得清净的供养,利益众生。与众生共事,平等无二。 五,受持贤圣的戒律,没有缺漏,也无垢秽,坚定不动摇。 六,显现贤圣之道,救拔众生灭尽苦际。依照这六种方法修行,则正法增长,无有损耗。”
佛告僧众:“更有六种不退转方法,能令正法增长,无有损耗。 一,忆念佛。 二,忆念法。 三,忆念僧。 四,忆念戒律。 五,忆念施舍。 六,忆念天。 依照这六种心念修行,则正法增长,无有损耗。”
当时,世尊在罗阅祇城,随所适宜,安住之后。告阿难言:“你们都整装一番,我要去往竹园。”阿难回答,好的。即整装衣钵,与大众们一起,侍从着世尊,路经摩竭,到了竹园。在堂上坐后,佛便与僧众演说戒、定、慧。 由修行戒律,获得“定”这个大果报。由修行安定,获得“智慧”这个大果报。由修行智慧,获得清净心,等同于得着解脱,灭尽三漏 —— 欲漏、有漏、无明漏。既然已经得着解脱,便生出解脱智慧 —— 生死已经灭尽,清净除欲的修行已经…
《阿含经 游行经(白话文参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