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其仪容,听其说法,没有厌恶满足。 四,阿难默然地前去比丘尼众中、优婆塞众中、或优婆夷众中,这些大众见到后,都心生欢喜。阿难若对其说法,其人听后,也生欢喜心。大众观其仪容,听其说法,没有厌恶和满足。 这些便是阿难的四种未曾有的奇特气象。”
《注释》
比丘众:以上出于简略,都以僧众称呼。由于出家人各愿心、信心、精进心都不同,以致受持戒律程度不同。阿难此处具足的四种奇特气象,都出自于受持具足戒的出家人的呼应,而非所有出家人都会如此。 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也是这样。优婆塞,一般指受持五戒的居士,严格讲应按《优婆塞戒经》遵行。
当时,阿难偏坦右肩,右膝着地,对佛说道:“世尊,从四方而来的那些年老睿智、明解佛经戒律,德高望重的清净修行僧众,现前来觐见世尊。我因缘于亲近佛,所以得着他们的礼敬,互相觐见、问好。在佛灭度后,他们若不再前来,便无处去敬视了,当怎么办呢?”
佛告阿难:“你不要忧愁。各族各姓的民众,常有四种心念。哪四种呢? 一,心念佛的出生处,欢喜得想要拜见。对此忆念不忘,生恋慕之心。 二,心念佛初时得道之处,欢喜得想要拜见。对此忆念不忘,生恋慕之心。 三,心念佛转*轮之处,欢喜得想要拜见。对此忆念不忘,生恋慕之心。 四,心念佛示现般涅槃处,欢喜得想要拜见。对此忆念不忘,生恋慕之心。
阿难。我般涅槃后,各族各姓的男女,心念佛在世之时,所行的这般功德;心念佛得道时,所具有的这般神力;心念佛转*轮时,所救度的那些人;心念佛临近灭度时,所遗留的这些正法。那些男女各自前往其处,游行礼敬诸塔寺,他们在死后都得以往生天界,已经得道者除外。
佛告阿难:“我般涅槃后,若有诸佛信徒前来求道,当接受其出家,授予具足戒,不要为难他们。若是外道信徒前来求道,也接受其出家,并授予具足戒,不要试验四个月。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虽存异样的论断,但若是让其在佛门中停留小会,就会生出本同的见解。
《注释》
不要试验四月:佛在上文中开示,要试验四个月,为何此处又说不要试验呢?环境对人的感化很深刻,既能让人一心不退,又能让人偏差。而此处的外道信徒,前来出家,已经远离了外道环境,皈依佛门。寺庙僧人间互助,都能感化帮助其人。当不断地听闻佛法后,心中就会生出本同的见解,知道佛法深广,便会发愿修持。这也就是出家的功德。
当时,阿难双手合十,长跪着向前问佛:“在佛灭度后,若有比丘强词夺理,将侍从奴仆取来自己受用,应当如何对待?”
佛告阿难:“在我灭度后,若有比丘强词夺理,不顺从威仪,不接受教导告诫,你们应当共同对其处以梵檀。下令通知所有的僧众,不得和他言语,也不要和他往来,互相教授、互相共事。”
《注释》
梵檀:僧众中若有犯戒者,令其独处,其余僧众不和他说话,所以梵檀又称为「默擯」。具体请参阅般泥洹經(大一‧一八四中)作:“作梵檀罚,令众默擯,莫复与语,彼当羞惭而自改悔。”
阿难又问佛:“在佛灭度后,若有女出家人不肯领受教诲,应当如何对待?”
佛告阿难:“不要和她相见。”
阿难又问道:“假设有人和她相见了,应当如何对待?”
佛言:“不要和她说话。”
阿难又问:“假设有人和她说话了,应当如何对待?”
佛言:“应当收敛自己的心。阿难,你意思难道是说:“在佛灭度后,就不再有庇护了,受持的那些佛法就灭失了吗?”不要有这样的想法。我成佛以来所说的经戒,即是你们的庇护,是你们受持的。阿难,从今以后,接受僧众可以放下微小的约束,上下间可以相互称呼,但是应当顺从礼度,这是出家人敬顺的原则。”
佛告僧众:“你们若对于佛、法、僧众尚有疑惑,对于真道还有疑惑,抓紧时间赶快问,以致将来不会后悔。我现在还存留于世,将为你们演说。” 这时,僧众默然无语。
佛又告言:“你们若对于佛、法、僧众尚有疑惑,对于真道还有疑惑,抓紧时间赶快问,以致将来不会后悔。我现在还存留于世,将为你们演说。” 这时,僧众仍是默然无语。
佛再次告言:“你们若感到惭愧,所以不敢发问。那么就算是为了得到知识,也应当抓紧时间赶紧前来询问,以致将来不会后悔” 这时,僧众仍是默然无语。
阿难对佛言:“我相信这些僧众,信心都是清净的。没有一位僧人,怀疑佛、法、僧众,怀疑正道。”
佛告阿难:“我自己也知道,今日此众中就算是最小的僧人,也见到了正道之路,心中不再趣向恶道。如此之人,最多往返世间,历经七番生死,然后必定灭尽苦际。” 世尊即以偈颂方式,记述了一千二百名弟子所得的道果。
当时,世尊身披法服上衣,伸出金色手臂,告僧众:“每逢如来出于世间,你们都应当看作是优昙钵花一现。” 世尊再次以偈颂宣明这个道理:
右臂紫金色 佛现如灵瑞
去来行无常 现灭无放逸
所以僧众啊,你们不要放纵自己。我因为不放纵自己,自然成就来正等正觉。无量众多的善知识,也都是由于不放纵自己,所以成就了道果。一切万物,在无常变化中存在着。这是如来最后的说教。”
于是,世尊即入定于初禅。又从初禅起,入于第二禅;从第二禅起,入于第三禅;从第三禅起,入于第四禅;从四禅起,入定于虚空处;从定于虚空处起,入定于意识处;从定于意识处起,入定于意识不用功;从定于意识不用功起,入定于有想和无想间;从定于有想和无想间起,入定于灭除想。
阿难问阿那律:“世尊已经入于般涅槃了吗?”
阿那律言:“还没有,阿难。世尊现正入定于灭除想。我昔日亲自从佛处听闻:从四禅起,方才入于般涅槃。”
于时,世尊从入定于灭除想起,入定于有想和无想间;从定于有想和无想间起,入定于意识不用功;从定于意识不用功起,入定于意识处;从定于意识处起,入定于虚空处;从定于虚空处起,入于第四禅;从第四禅起,入于第三禅;从第三禅起,入于第二禅;从第二禅起,入于第一禅。 又从第一禅起,入于第二禅;从第二禅起,入于第三禅;从第三禅起,入于第四禅;从第四禅起,佛入于般涅槃了。
《注释》
四禅:《游行经﹒下》开头,佛就开示了四禅的修行。
正当其时,地大震动。诸天、世人都甚是惊慌恐怖。一切日光、月光所照不及的幽暗昏冥处,都蒙受了大光明照耀,各得相见。各处相间传出交替声:“那人生于此,那人生于此。” 其光明普广照耀,胜过诸天的光明。
当时,忉利天在空中,以文陀罗花(又名曼陀罗花,又名洋金花)、青莲花、红莲花、赤莲花、白莲花,散于如来身上,并散于会众身上。又以天界的栴檀香粉末,散于佛身上,并散于大众身上。佛已经灭度了。当时,梵天王在空中以偈颂言:
一切昏萌类 皆当舍诸阴
佛为无上尊 世间无等伦
如来大圣雄 有无畏神力
世尊应久住 而今般涅槃
释提桓因(又名帝释)又说偈颂道:
阴行无有常 但为兴衰法
生者无不死 佛灭之为乐
毗沙门天王又说偈颂道:
福树大丛林 无上福娑罗
受供之良田 双树间灭度
阿那律又说偈颂道:
佛以无为住 不用出入息
本由寂灭来 灵曜于是没
梵摩那比丘又说偈颂道:
不以懈慢心 约己修上慧
无著无所染 离爱无上尊
比丘阿难又说偈颂道:
天人怀恐怖 衣毛为之竖
一切皆成就 正觉取灭度
金毗罗神又说偈颂道:
世间失覆护 群生永盲冥
不复睹正觉 人雄释狮子
密迹金刚又说偈颂道:
今世与后世 梵世诸天人
更不复睹见 人雄释狮子
佛的母亲 摩耶又说偈颂道:
佛生楼毗园 其道广流布
还到本生处 永弃无常身
双树神又说偈颂道:
何时当复以 非时花散佛
十力功德具 如来取灭度
娑罗园林神又说偈颂道:
此处最妙乐 佛于此生长
即此转*轮 又于此灭度
四天王又说偈颂道:
如来无上智 常说无常论
解群生苦缚 究竟入寂灭
忉利天王又说偈颂道:
《阿含经 游行经(白话文参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