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含經 遊行經(白話文參考)▪P12

  ..續本文上一頁其儀容,聽其說法,沒有厭惡滿足。 四,阿難默然地前去比丘尼衆中、優婆塞衆中、或優婆夷衆中,這些大衆見到後,都心生歡喜。阿難若對其說法,其人聽後,也生歡喜心。大衆觀其儀容,聽其說法,沒有厭惡和滿足。 這些便是阿難的四種未曾有的奇特氣象。”

  

  《注釋》

  比丘衆:以上出于簡略,都以僧衆稱呼。由于出家人各願心、信心、精進心都不同,以致受持戒律程度不同。阿難此處具足的四種奇特氣象,都出自于受持具足戒的出家人的呼應,而非所有出家人都會如此。 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也是這樣。優婆塞,一般指受持五戒的居士,嚴格講應按《優婆塞戒經》遵行。

  

  

  當時,阿難偏坦右肩,右膝著地,對佛說道:“世尊,從四方而來的那些年老睿智、明解佛經戒律,德高望重的清淨修行僧衆,現前來觐見世尊。我因緣于親近佛,所以得著他們的禮敬,互相觐見、問好。在佛滅度後,他們若不再前來,便無處去敬視了,當怎麼辦呢?”

  

  佛告阿難:“你不要憂愁。各族各姓的民衆,常有四種心念。哪四種呢? 一,心念佛的出生處,歡喜得想要拜見。對此憶念不忘,生戀慕之心。 二,心念佛初時得道之處,歡喜得想要拜見。對此憶念不忘,生戀慕之心。 叁,心念佛轉*輪之處,歡喜得想要拜見。對此憶念不忘,生戀慕之心。 四,心念佛示現般涅槃處,歡喜得想要拜見。對此憶念不忘,生戀慕之心。

  

  阿難。我般涅槃後,各族各姓的男女,心念佛在世之時,所行的這般功德;心念佛得道時,所具有的這般神力;心念佛轉*輪時,所救度的那些人;心念佛臨近滅度時,所遺留的這些正法。那些男女各自前往其處,遊行禮敬諸塔寺,他們在死後都得以往生天界,已經得道者除外。

  

  佛告阿難:“我般涅槃後,若有諸佛信徒前來求道,當接受其出家,授予具足戒,不要爲難他們。若是外道信徒前來求道,也接受其出家,並授予具足戒,不要試驗四個月。爲什麼呢?因爲他們雖存異樣的論斷,但若是讓其在佛門中停留小會,就會生出本同的見解。

  

  《注釋》

  不要試驗四月:佛在上文中開示,要試驗四個月,爲何此處又說不要試驗呢?環境對人的感化很深刻,既能讓人一心不退,又能讓人偏差。而此處的外道信徒,前來出家,已經遠離了外道環境,皈依佛門。寺廟僧人間互助,都能感化幫助其人。當不斷地聽聞佛法後,心中就會生出本同的見解,知道佛法深廣,便會發願修持。這也就是出家的功德。

  

  

  當時,阿難雙手合十,長跪著向前問佛:“在佛滅度後,若有比丘強詞奪理,將侍從奴仆取來自己受用,應當如何對待?”

  

  佛告阿難:“在我滅度後,若有比丘強詞奪理,不順從威儀,不接受教導告誡,你們應當共同對其處以梵檀。下令通知所有的僧衆,不得和他言語,也不要和他往來,互相教授、互相共事。”

  

  《注釋》

  梵檀:僧衆中若有犯戒者,令其獨處,其余僧衆不和他說話,所以梵檀又稱爲「默擯」。具體請參閱般泥洹經(大一‧一八四中)作:“作梵檀罰,令衆默擯,莫複與語,彼當羞慚而自改悔。”

  

  

  阿難又問佛:“在佛滅度後,若有女出家人不肯領受教誨,應當如何對待?”

  

  佛告阿難:“不要和她相見。”

  

  阿難又問道:“假設有人和她相見了,應當如何對待?”

  

  佛言:“不要和她說話。”

  

  阿難又問:“假設有人和她說話了,應當如何對待?”

  

  佛言:“應當收斂自己的心。阿難,你意思難道是說:“在佛滅度後,就不再有庇護了,受持的那些佛法就滅失了嗎?”不要有這樣的想法。我成佛以來所說的經戒,即是你們的庇護,是你們受持的。阿難,從今以後,接受僧衆可以放下微小的約束,上下間可以相互稱呼,但是應當順從禮度,這是出家人敬順的原則。”

  

  佛告僧衆:“你們若對于佛、法、僧衆尚有疑惑,對于真道還有疑惑,抓緊時間趕快問,以致將來不會後悔。我現在還存留于世,將爲你們演說。” 這時,僧衆默然無語。

  

  佛又告言:“你們若對于佛、法、僧衆尚有疑惑,對于真道還有疑惑,抓緊時間趕快問,以致將來不會後悔。我現在還存留于世,將爲你們演說。” 這時,僧衆仍是默然無語。

  

  佛再次告言:“你們若感到慚愧,所以不敢發問。那麼就算是爲了得到知識,也應當抓緊時間趕緊前來詢問,以致將來不會後悔” 這時,僧衆仍是默然無語。

  

  阿難對佛言:“我相信這些僧衆,信心都是清淨的。沒有一位僧人,懷疑佛、法、僧衆,懷疑正道。”

  

  佛告阿難:“我自己也知道,今日此衆中就算是最小的僧人,也見到了正道之路,心中不再趣向惡道。如此之人,最多往返世間,曆經七番生死,然後必定滅盡苦際。” 世尊即以偈頌方式,記述了一千二百名弟子所得的道果。

  

  當時,世尊身披法服上衣,伸出金色手臂,告僧衆:“每逢如來出于世間,你們都應當看作是優昙缽花一現。” 世尊再次以偈頌宣明這個道理:

  

  

右臂紫金色  佛現如靈瑞

  去來行無常  現滅無放逸

  

  所以僧衆啊,你們不要放縱自己。我因爲不放縱自己,自然成就來正等正覺。無量衆多的善知識,也都是由于不放縱自己,所以成就了道果。一切萬物,在無常變化中存在著。這是如來最後的說教。”

  

  于是,世尊即入定于初禅。又從初禅起,入于第二禅;從第二禅起,入于第叁禅;從第叁禅起,入于第四禅;從四禅起,入定于虛空處;從定于虛空處起,入定于意識處;從定于意識處起,入定于意識不用功;從定于意識不用功起,入定于有想和無想間;從定于有想和無想間起,入定于滅除想。

  

  阿難問阿那律:“世尊已經入于般涅槃了嗎?”

  

  阿那律言:“還沒有,阿難。世尊現正入定于滅除想。我昔日親自從佛處聽聞:從四禅起,方才入于般涅槃。”

  

  于時,世尊從入定于滅除想起,入定于有想和無想間;從定于有想和無想間起,入定于意識不用功;從定于意識不用功起,入定于意識處;從定于意識處起,入定于虛空處;從定于虛空處起,入于第四禅;從第四禅起,入于第叁禅;從第叁禅起,入于第二禅;從第二禅起,入于第一禅。 又從第一禅起,入于第二禅;從第二禅起,入于第叁禅;從第叁禅起,入于第四禅;從第四禅起,佛入于般涅槃了。

  

  《注釋》

  四禅:《遊行經﹒下》開頭,佛就開示了四禅的修行。

  

  

  

  正當其時,地大震動。諸天、世人都甚是驚慌恐怖。一切日光、月光所照不及的幽暗昏冥處,都蒙受了大光明照耀,各得相見。各處相間傳出交替聲:“那人生于此,那人生于此。” 其光明普廣照耀,勝過諸天的光明。

  

  當時,忉利天在空中,以文陀羅花(又名曼陀羅花,又名洋金花)、青蓮花、紅蓮花、赤蓮花、白蓮花,散于如來身上,並散于會衆身上。又以天界的栴檀香粉末,散于佛身上,並散于大衆身上。佛已經滅度了。當時,梵天王在空中以偈頌言:

  

  

一切昏萌類  皆當舍諸陰

  佛爲無上尊  世間無等倫

  如來大聖雄  有無畏神力

  世尊應久住  而今般涅槃

  

  釋提桓因(又名帝釋)又說偈頌道:

  

陰行無有常  但爲興衰法

  生者無不死  佛滅之爲樂

  

  毗沙門天王又說偈頌道:

  

福樹大叢林  無上福娑羅

  受供之良田  雙樹間滅度

  

  阿那律又說偈頌道:

  

佛以無爲住  不用出入息

  本由寂滅來  靈曜于是沒

  

  梵摩那比丘又說偈頌道:

  

不以懈慢心  約己修上慧

  無著無所染  離愛無上尊

  

  比丘阿難又說偈頌道:

  

天人懷恐怖  衣毛爲之豎

  一切皆成就  正覺取滅度

  

  金毗羅神又說偈頌道:

  

世間失覆護  群生永盲冥

  不複睹正覺  人雄釋獅子

  

  密迹金剛又說偈頌道:

  

今世與後世  梵世諸天人

  更不複睹見  人雄釋獅子

  

  佛的母親 摩耶又說偈頌道:

  

佛生樓毗園  其道廣流布

  還到本生處  永棄無常身

  

  雙樹神又說偈頌道:

  

何時當複以  非時花散佛

  十力功德具  如來取滅度

  

  娑羅園林神又說偈頌道:

  

此處最妙樂  佛于此生長

  即此轉*輪  又于此滅度

  

  四天王又說偈頌道:

  

如來無上智  常說無常論

  解群生苦縛  究竟入寂滅

  

  忉利天王又說偈頌道:

  

《阿含經 遊行經(白話文參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