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含经 游行经(白话文参考)▪P2

  ..续本文上一页立定,须作的已经办了,将来不再遭受果报。”

  

  《注释》

  欲漏、有漏、无明漏:欲漏是欲界的烦恼,有漏是色界、无色界的烦恼,无明漏是三界的痴烦恼。这分别是阻碍众生脱离三界的烦恼。灭尽这三种烦恼,也就得着解脱了。

  

  

  

  当时,世尊在竹园,随所适宜,安住之后。告阿难:“你们都整装一番,将要前往巴陵弗城去。”

  

  阿难回答,好的。即整装衣钵,与大众们一起,侍从着世尊,路经摩竭,而后到了巴陵弗城,在巴陵树下坐着。

  

  这时,志愿清净的居士们(以下简称居士),听说佛与大众们,远道而来,现正在巴陵树下。即一起出城,远远地看见世尊坐在巴陵树下,容貌端正,身体诸根寂定,善于调御最胜。犹如大龙,用水沐浴后,清澄无有尘垢。三十二种相好、八十种随形好,庄严其身。大众看见后,心生欢喜,渐渐地走近佛处,向佛足头面顶礼,然后坐于一面。

  

  这时,世尊渐次为其说法,开示教导,使其获得利益,心生欢喜。诸位居士们听闻佛说法,即对佛说:“我想要皈依佛、法、圣众。唯愿世尊慈哀怜悯,接受允许我成为优婆塞。从今以后受持:戒杀、戒盗、戒淫、戒欺妄语、戒饮酒,并奉行这些戒律,不废弃遗忘。明天,我们准备摆设供养,但愿世尊与大众们垂顾、怜悯、屈身光顾。”

  

  《注释》

  优婆塞:受了三皈依、五戒,并持守戒行圆满的男性居士,才称为优婆塞。优婆塞与志愿清净的居士不同,居士是信仰佛法而不怀疑,但不一定真正按照佛法持戒修行,而优婆塞相比要精进的多,可以真正称为佛弟子中的修行人。严格地讲,优婆塞应该以《优婆塞戒经》为准则。

  

  

  当时,世尊默然许可。居士们见到佛默然许可,即从座而起,绕佛三圈,作礼归回。居士们随即为如来,建起了大堂舍。并将堂舍处整理平整,打扫、洒水、烧香,庄严地铺设宝座。供养所需都置办完后,便前往世尊处,说:“置办已齐备,正等您呢。”

  

  于是,世尊即从座而起,身体着衣,手中持钵。与大众们一起,到了那讲堂。洗手洗足,在讲堂中间坐下。僧众坐在左面,居士们坐在右面。

  

  世尊告诉居士们:“世间人毁犯戒律,会有五种减损。有哪五种呢? 一,求财,但不随心所愿。 二,即使得着,也将日益减损。 三,所在之处,不被大众尊敬。 四,丑恶名声远扬,流布闻名天下。 五,身体毁坏命终后,将入地狱中。”

  

  佛又告居士们:“世间人受持戒律,便得着五种功德。有哪五种呢? 一,诸多所求,总能如愿。 二,所有财产,增益而无减损。 三,所在之处,被大众敬爱。 四,好名声,周遍闻名天下。 五,身体毁坏命终后,必往生于天界。”

  

  

  

  这时,已经是半夜。佛告诸居士们,该各自归回了。居士们即承蒙佛的教言,绕佛三圈,向佛足顶礼而归。

  

  世尊在当日后半夜,天空星光显明时,到闲静处,天眼清彻,见到诸大神天各封宅地,连同中神、下神也各封宅地。正在当时,世尊回到了讲堂,顺座而坐。世尊明知故问阿难道:“是谁建造了这座巴陵弗城?”

  

  阿难回答:“这是大臣禹舍所造,用来防御跋祇袭击的。”

  

  佛告阿难:“建造这座城的人,正合天意。我在后半夜,天空星光显明时,到闲静之处,以天眼见到诸大神天各封宅地,连同中、下诸神也各封宅地。阿难,应当知道:诸大神天所封的宅地中,所居住之人,安乐炽盛。封与中神的宅地中,居住着中等人。封与下神的宅地中,居住着下等人。各人随己功德多少,止界于所在之处。阿难,这座巴陵弗城,贤人居住其中,商人聚集,国法真实,没有欺压陷害之事。这座城最胜,无论从哪个方向去推,也不可破坏。此城在久后,若是毁坏的话,必定是遭遇了三大灾难: 一,大水; 二,大火; 三,国民与外敌串通、合谋。 如此方能毁坏此城。”

  

  当时,在巴陵弗城中,有诸多居士们,通宵达旦,置办供养。居士到佛处说:“食物器具已经置办好了,正等您呢。”

  

  居士们在陈设齐全后,开始倒饮舀取。饮食完,用水清理后,另外铺设了个小座,坐在佛前。

  

  世尊开示道:“你们现在所在之地,贤人、智者居住其中,多有受持戒律者,修行清净除欲。善神心生欢喜,即说咒愿道:“可敬,配受敬仰。可侍奉,配受侍奉。广博施舍兼备爱心,有慈悯心,被诸天所称赞,常与良善一起,不与恶势相会。””

  

  世尊说完法后,即从座而起。在大众围绕、侍奉下,相送归回。大臣禹舍走在佛的身后,心中作念道:“今日这位姓瞿昙的沙门(佛陀)是从这座城门走出的,就命名这门为瞿昙门。”又看见如来在渡河处,就命名此处为瞿昙河。世尊离开了巴陵弗城,到了水边。当时水岸上,民众颇多。其中有乘船渡河的、有乘筏渡河的、有乘小筏子渡河的。这时,世尊与大众们一起,如同壮士屈臂伸手间,忽然到了对岸。世尊显示了施救后,即以偈颂说道:

  

  

佛为海船师  法桥渡河津

  大乘道之舆  一切渡天人

  亦为自解结  渡岸得升仙

  都使诸弟子  缚解得涅槃

  

  当时,世尊经由跋祇,游走至拘利村。在一处树林下告诫僧众:“有四种深奥法: 一,圣戒律; 二,圣定; 三,圣智慧; 四,圣解脱。 此法微妙,难以明解其意。我和你们,因为不知晓其中道理的缘故,所以长久在生死中,流转无穷。” 这时,世尊宣明了无私的得救之法后,以偈颂说道:

  

  

戒定慧解上  唯佛能分别

  离苦而化彼  令断生死习

  

  《注释》

  戒定慧:上文中,佛在竹园与僧众演说了戒定慧,请回顾。

  

  

  

  世尊在拘利村,随所适宜,安住之后。告阿难道:“全都前往那陀村。” 阿难领受教言,即着衣持钵,与大众们一起,侍从着世尊,路经跋祇,到了那陀村,止步于一处砖瓦屋舍。

  

  阿难在闲静处静默,自我思惟道:“这那陀村有十二位居士。 一,名叫伽伽罗; 二,名叫伽陵伽; 三,名叫毗伽陀; 四,名叫伽利输; 五,名叫遮楼; 六,名叫婆耶楼; 七,名叫婆头楼; 八,名叫薮婆头楼; 九,名叫陀梨舍逸; 十,名叫薮达利舍逸; 十一,名叫耶输; 十二,名叫耶输多楼。 这些人,在今世命终之后,会生往于何处呢? 另有五十人命终,更另有五百人命终,那些人会生往何处呢?” 如此作念后,即从清静处而起,到世尊处。向佛足头面顶礼,坐在一面,对佛言:“世尊,我刚才在清静处自我默念:“这那陀村里的十二位居士,如伽伽罗等,在命终之后,会生往何处呢?另有五十人命终,更另有五百人命终,他们将生往何处呢?但愿佛陀为我们解说。”

  

  佛告阿难:“伽伽罗等十二人,已经断除了出离欲界的五结扣。命终之后,往生天界。在往生处,即现般涅槃,不再回归此世间。另有五十位命终者,已经断除了三结扣:淫、怒、痴薄,并得着了斯陀含果位。返回此世间一次,便灭尽苦痛根本。更另有五百位命终者,已经断除了三结扣,并得着须陀洹果位,不再堕落在恶趣中,必定得成正道。他们往返此世间,历经七番生死,便灭尽苦痛边际。阿难,人出生后,必定有死,这是世间自然常事,何足怪异?若将每个人的死,都来问我,岂不是搅扰嘛。”

  

  阿难答言:“的确是。世尊,实是搅扰。”

  

  《注释》

  五结扣:结扣,即绳子类打的结扣,也可以理解为束缚。有情众生被这五种烦恼束缚着,所以不得出离欲界。一,贪欲。生起贪心,没有厌足。 二,嗔怒。违背自己的意愿,生起嗔心。 三,将虚妄身体当真实体。 四,外道修行者,将非戒律,守为戒律。 五,心中迷惑,道理荒谬,对佛法怀疑不能肯定。由此疑惑,迷失真理,追逐虚妄,不得出离三界。  

  

  

  

  佛告阿难:“现在将为你演说法镜,使圣弟子们,知道所生之处。得着须陀洹果位者,已经灭尽了堕落于三恶道的恶因缘。此人不过往返世间,历经七番生死。此人必定灭尽苦痛边际,也能为他人,像我这般演说这些事。 阿难,法镜的意思,就是圣弟子们得着不坏的信仰:

  欢喜地相信佛 —— 如来、无所著、正等正觉、十种称号具足。

  欢喜地相信法 —— 真正微妙之法,自然无拘束地演说,不分时节,开示涅槃之道,被智者所修行。

  

  欢喜相信僧 —— 共善、和同,所作所为都出自直白的心,没有歪曲谄媚。成就正道之果,上下和顺,法身具足。学向须陀洹,便得着须陀洹果位。学向斯陀含,便得着斯陀含果位。学向阿那含,便得着阿那含果位。学向阿罗汉,便得着阿罗汉果位。四果位,互相教授修学的八辈弟子,即是如来贤圣之众,甚可恭敬,世间的福田。

  

  相信贤圣的戒律 —— 清净无秽,没有缺漏,被明哲人所修行,因而获得三昧正定。

  阿难,这便是法镜。使圣弟子们知道所生之处。三恶道的因缘灭尽后,便得着须陀洹果位,不过历经七番生死。此人必定灭尽苦痛边际,也能为他人,像我这般演说这些事。”

  

  《注释》

  七番往返世间:《佛说四十二章经》第三十四章,记载道:有位沙门求道心切,佛劝导他,心若调顺适中,真道就可以得到了。如果急于求道,身体就会疲劳。身体如果疲劳了,意识就会生出烦恼。意识如果生出烦恼,修行就退却了。修行既然退却了,罪恶必会加于其身。但是如果心中清净…

《阿含经 游行经(白话文参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