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以名叫“烏”。而此等醫師之輩,多喜好投毒。若那只鼠崽爲你擺設食物,千萬當心不要去食用。”“烏”領受了命令,便前去追趕,到了那山中。
烏說:“你爲何以醍醐陷害大王,卻假稱那是藥。大王因此令我追趕,呼你回去。你趕緊隨我回去,自首謝罪,那樣還有存活的希望。你如果想要逃走的話,我必定現在就殺你,你終是逃脫不了。”耆婆自念道:“我雖然以巧妙方法求得這白象,然而卻還是不能逃脫。現在當再以何種巧妙方法逃走呢?”耆婆于是對烏說道:“我從早晨到現在還未進食,回去的話,必會死。你可否給我片刻時間,好到山間去吃些瓜果,飲些泉水,然後再回去受死呢?”烏見耆婆小兒因爲畏懼死亡,所以言辭中帶著辛酸和痛苦,便心生憐愍,同意了。烏說道:“快去進食,不得久留。”耆婆摘了一個梨,自己啃了一半、然後將毒藥塗藏在指甲中,去分剩下的一半。他把剩下的梨放在地上,又取來一杯水。先飲上一半,又將指甲中的毒投在剩下的水中,再放在地上。方才歎息道:“這水和梨,都是上天賜予的良藥,既清香又甜美。飲食這兩樣東西,可令人身體安康,百病皆愈,氣力兼倍啊。真遺憾,它們不長在國都之中。不然的話,百姓都能品嘗了。它偏偏生長在這深山之中,不被人知道。人即便是進了山,也只是索求其它樹上的果實。”
烏既然生性貪,便不能忍受饑渴。又聽耆婆贊歎那些是神藥,且看見耆婆已經飲食,所以覺得它們必定無毒。便取來那剩下的梨,吃了起來,又喝盡了那剩下的水。烏當即得了痢疾,腹瀉如注水。他倒在地上,起身後又頓時暈眩倒下,不能再起。耆婆前去對他說:“大王服用我配的藥,病必將痊愈。然而今日藥力未完全發揮,余毒還未排盡。我現在前往的話,大王必將殺我,你並不知道這些。你起身想要取我的解藥,以解身上中的毒,這才使病發作。這病自身並無苦痛,你千萬不要動,叁日即將痊愈。你若是起身追我話,就必死無疑。”
耆婆乘著白象離去,剛過了個村落。耆婆對一位五人長軍官(原文,伍長),說道:“這是來自大國的使者,現在忽然得了病。你們趕緊把他扛回家,好好養護。給他好好地鋪設床席,再給他麋粥喝,千萬不要讓他死去啊。他如果死了的話,那國王必會來滅你們的國家。”耆婆說完,便離去回到了本國。伍長奉命,把烏迎回家中養護。叁日到,烏身內的毒消失殆盡,便回去面見大王。他叩頭陳述道:“我真是愚癡啊,違背了大王的教令,去相信那耆婆的話。飲食了那吃剩的瓜果和水,被毒所害,得了叁日的痢疾,直到今日早上才痊愈,我自知當死。”
正在烏回國的叁日中,國王的病已經痊愈。國王追悔自己派遣烏前去。即看見烏回來,又是悲哀,又是歡喜,說道:“幸虧你沒將那小兒帶回。那時,正值我恚怒之時,小兒若來,我必將捶殺他。我得他的救恩,命保存活,卻反而要殺害他。這忤逆乖戾的罪孽,真是難以詳述啊。”國王即開始追悔前前後後被他冤枉殺害的人,然後全都厚葬他們,又賜錢財給那些蒙冤者的家屬們。國王思念著耆婆,想要報答他的救恩。即派遣使者,前去奉迎耆婆。
耆婆雖然知道國王的病已經痊愈,但心中仍存害怕,不想再前往。耆婆又到佛所,雙手捧足頂禮,對佛說:“世尊,那地方派遣使者來召喚我,我可否前往?”佛告訴耆婆:“你本在前世中立下弘誓,將來要成就功德,現在卻爲何要中止呢?你現在應當再次前往。你已經治療了他的體外病,我也當再治療他的體內病。”耆婆便隨同使者前去。
國王看見耆娑,大生歡喜。他領著耆婆和他同坐,又扶持著耆婆的手臂說道:“幸虧承蒙仁者之恩,今日才得以重生。我當何以爲報呢?我要分一半國土給你,宮女和庫中珍藏的寶物,全都分你一半。但願有幸,能讓仁者接納啊。”耆婆說:“我本是太子,雖然只是個小國,但也充足擁有人民和珍寶。我正是因爲不樂于治理國家,所以才求醫的。我應當行醫治病,而大王賜予我的土地、宮女、寶物,都沒有什麼用處。大王先前接受了我五個願望,所以體外病得以痊愈。若是再能接受我一個願望,體內病也可摘除、痊愈。”國王說:“遵從仁者的教導,請讓我再聽下那是什麼願望?”耆婆說:“願大王請佛前來,從佛處接受光明之法。”于是,耆婆便爲大王敘說佛的功德巍巍等等殊勝的尊榮。國王聽後大生歡喜,說道:“我現在就想派遣烏大臣乘坐白象前去迎候佛,可以嗎?”耆婆說:“大王不需用白象,佛明白一切事。佛在很遠,就能知道人心所想。大王只要晚上受持齋戒,自身清淨。再設置供具燒香,遠遠地向佛作禮,長跪著祈請,佛定會自來。”國王按照耆婆所說的去行。第二日,佛與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一同前來。飲食完畢後,爲王講經。國王心中得著開解,便發無上真道願心。舉國上下大小臣民,都受持五戒。人民各自恭敬地向佛行禮而去。
再說柰女。她的出生不僅奇異,而且生得聰明。她從父親那裏學習知識,博知經道、星曆諸多方術,並勝過父親。她演奏的加達聲樂,音色如梵天界發出的樂聲一般。諸迦羅越和梵志家的女兒們,共計有五百人,全都前往她那裏從學,認她爲大師。柰女常帶領著這五百位弟子,爲她們講解、教授經術,或和她們遊戲于園池中,或一起演奏音樂。國人不能明白其中緣故,便生毀謗、議論,稱呼她爲淫女。而五百位弟子,都被稱之爲淫黨。
《注釋》
加達聲樂:這是原文字句。筆者猜想是名叫加達的樂器中演奏出的聲樂。僅供參考。
再說柰女出生之時,國中還有兩位須曼女和波昙女,也同時出生。須曼女,生于須曼花中。國中有個迦羅越,常榨壓須曼,做成香膏。笮膏用的石頭邊,忽然生出一個瘤,大如彈丸。瘤日日長大,以致如同拳頭一般大小,並爆裂破開。只見石節之中有光照如同螢火,螢光射出,照耀在地上。叁日便長出了須曼。又過了叁日,結出了花朵。花朵綻放後,裏面有一小女嬰。迦羅越取來領養,取名叫須曼女。須曼女長大後,生得美麗,而且智慧才藝,僅次于柰女。
當時還有個梵志家,在浴池中自然地生長著青色蓮花,花朵開得特別大。那蓮花日日生長,形狀如同五鬥瓶。花朵綻放後,看見其中有個女嬰。梵志便抱去撫養,取名叫波昙女。波昙女長大後,也生得美麗,才明、聰明智慧,如同須曼女一般。
諸位國王,聽說這二位女子美貌絕世,便不斷前來迎娶。二位女子說:“我們生來並非出于胞胎,乃是出自于花草之中,所以與凡人不同。豈能跟隨世人那樣,再去嫁人呢?”二位女子聽說柰女聰明,世間無與倫比。柰女出生時,又與她們有著同樣的體征。便都辭別了父母,前去侍奉柰女,請求作她的弟子。這二位女子智慧聰明,學問又博達,各方面都勝過那五百位弟子。
佛當時遊走在維耶離國。柰女便帶領著五百位弟子,出城迎佛。她們頭面作禮,長跪著說道:“但願佛明日到我園中,受納我們的飯食供養。”佛默然接受。柰女回去後,設置供具。佛進入城後,國王又出宮迎佛。國王行完禮後,長跪著請佛:“願佛明日到宮中來。”佛言:“柰女剛才已經先請我了,大王的邀請可安排在後日。”國王說道:“我作爲國王,至心請佛,想必應該得蒙哀許。而那柰女只是個淫女,日日帶領著五百位淫弟子,行爲不軌。佛爲何要舍棄我,去應她的邀請呢?”佛言:“這女子並非是淫女,她在前世中有大功德,曾經供養過叁億尊佛。前世中,柰女常常與須曼和波昙,互爲姐妹。柰女最大,須曼第二,波昙最小。她們生長在大姓人家,財寶富饒。姐妹們互相繼續著,一起供養五百位比丘尼,日日施舍置辦飲食。又作衣服,使比丘尼們隨應所需,無所缺乏,全都供養。她們這般供養,直到壽命終止。叁人常常立誓言:“願我在後世中能夠逢遇佛,得以自然化生,不從胞胎而生,遠離垢穢。”如今應其本願,能夠生在值遇我的年代。但是,她們雖然在前世中供養比丘尼,卻因爲是豪富子弟,所以言語憍逸,時時戲弄比丘尼道:“諸位道人在這裏時日已久,肯定也想嫁人了吧。她們只是迫于我們的供養和監管,所以不得放縱情意。”因此如今她們遭受了這前世中余留下來的禍殃。她們現在雖然日日讀經行道,卻被他人虛妄誹謗。現在的這五百位弟子,當時也一起出力,相助供養比丘尼,同心歡喜。所以今世她們又一次地相會了,因果又再次地相隨啊。
而耆婆當時是貧窮人家的兒子。他看見柰女供養比丘尼,心中甚是仰慕喜樂,但是由于沒有資財,所以就常爲比丘尼打掃除塵。他打掃潔淨後,便發念言:“令我能掃除天下人身上的疾病和汙穢吧,若能這般便稱我的心意了。”柰女當時瞧不起耆婆貧窮,又加上耆婆很勤快,便常稱呼他爲兒子。而那些比丘尼中,只要有人得了疾病,柰女就常叫耆婆去請醫生以及合湯藥,並說:“這可令你在後世中,與我一起獲得福報。”耆婆請來的醫生,凡治療的都能痊愈。于是耆婆立誓言:“願我在後世中能成爲大醫王,常治療一切人身的四大之病,凡治療的都能痊愈。”因爲前世中的因緣,所以現在成爲了柰女的兒子。一切都如其本願。
國王聽了佛的話後,長跪著悔過自己的那些話,將請佛的日期推辭到了後日。佛在第二日,與諸位比丘一起來到了柰女的園中,一一爲她們述說其本願功德。叁位女子聽聞經後,心中開解。五百位弟子,也一起同生歡喜,都得了阿羅漢道果。佛告阿難:“你應當受持,並爲四衆講說,不要令其斷絕:“一切衆生,要謹慎自己的身行、言語、意念,不要心生憍慢,放縱自己!柰女在往昔時,因爲調戲比丘尼的緣故,所以現在被他人誹謗成淫女。你們應當修行身行、言語、意念叁業,恒發良善的願心,令聽聞的人隨喜、相信、樂于受持。你們不要口出誹謗。衆生一旦墮落在地獄中,即使出離,緣于余留的果報,也被投生爲畜生身。如此曆經百千劫,才後報爲人。即使成爲人,也貧窮下賤,聽不到正法。他生長在邪見之家,又恒常值遇惡王,身形不具足。你們應當修行、受持、讀誦,直到窮極未來際,也要常使不絕啊!””
《佛說柰女耆婆經(白話文參考)》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