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獅子月佛本生經(白話文參考)

  佛說獅子月佛本生經

  白話文參考

  編撰:王亮居士

  我是這樣聽說的。

  一天,佛在王舍城 —— 長者迦蘭陀的竹園中,與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一百位菩薩一起。當時,大衆中有一位受持具足戒的出家菩薩,名叫婆須蜜多,正在竹園中遊玩。他或順著樹上下串跳,發出猿猴般的聲音;或捉叁鈴,表演那羅戲。當時,有許多長者和過路人聚集,競相觀看。正當人衆聚集觀看時,婆須蜜多一下子串到了空中,跳上樹端,發出猕猴般的聲音。耆闍崛山中的八萬四千只金色猕猴,一時齊來聚集這位菩薩處。菩薩又演示了種種變化,令猕猴們歡喜。當時人衆各自說道:“修佛的出家人怎麼猶如兒童般地嬉戲,用幻術去誘惑人呢?這人的行爲邪惡,沒有人會去相信他了。他對鳥獸類,行與佛法不相合之事。” 像這般的惡罵聲,遍及王舍城。

  有一婆羅門信徒(原文,梵志)啓奏大王頻婆娑羅道:“修佛的出家人,行了許多與佛法不相合之事。又對鳥獸類,表演那羅戲。” 大王聽了此番話後,便嫌棄出家人。即時下令,召來長者迦蘭陀,問他道:“這些出家人聚集那麼多猕猴到您的園中,又這般地胡作非爲,如來知道不?” 長者啓禀大王道:“婆須蜜演示了很多變化,令猕猴們心生歡喜。但奇怪的是,空中反而降下花朵來供養他。臣實在不知道,怎麼會這樣?”

  《注釋》

  

  那羅戲:印度大史詩“摩河婆羅多”中有國王那羅的一段故事。那羅戲,即是演的這段故事情節。

  捉叁鈴:只能理解爲,那羅戲片段中的一個場景的表演,具體意思。

  梵志:梵,當時在古印度,是婆羅門教的最高真理和至上的神。梵志,也就是指那些信奉婆羅門教的門徒。後來佛陀出于世間,佛法興起,梵志又被稱之爲那些佛教的離欲出家者。此處指的是婆羅門信徒。

  于是,大王頻婆娑羅駕乘著名象,在前後引導下,從其住所前往佛所去。到了迦蘭陀竹園,便下了象。他遠遠地望去,只見世尊在多層的樓閣上。佛身體發出紫金色,光量有一丈六見方(古代量詞)。世尊坐在七寶花座上,身形具足叁十二種相好、八十種隨形好,每個相好之處,都放出光明,如同紫金山。又如同身處火炎中,四周被金光圍繞著,普令大衆,一起相映成金色光輝。尊者婆須蜜多和八萬四千只猕猴,身上也放出了金色。

  這時,猕猴們見到大王頻婆娑羅前來,或歌或舞,或擊鼓吹貝,作出種種舉動。還有猕猴,采來花朵奉獻給大王。大王見到這番場景後,便與大衆們一起到了佛所,向佛行禮,右繞叁圈,坐于一面。

  大王對佛說:“世尊,這些猕猴在前世中有什麼福報,以致今日身上能放出金色?又因什麼罪孽,被投生于畜生中? 尊者婆須蜜多,又在前世中,播種了什麼福德,以致今日能夠投生在長者家中,在信仰佛法的家庭中成長,心中趣向非家,出家學道?又因什麼罪孽,以致雖然投生在人中,又諸根具足,但是卻不持守戒律?與猕猴們共相爲伴,發出的歌語之聲都如同猕猴?使得外道修學者,戲笑我等學佛之人?唯願世尊,慈悲哀憫我們,爲我們分別開示演說,令心得開解。”

  佛告大王:“認真聽,認真聽,好好思想啊!我將爲你分別開示解說。在無量億時劫前,有尊佛出世,名號“燃燈佛”,十種稱號具足。在那尊佛滅度後,有許多比丘,在山嶺水澤中修行佛法,具足頭陀十二法行。他們堅定地持守禁戒,如同人保護自己的眼睛一般。由此緣故,即時便成就了阿羅漢果位,具足叁明六通,八解脫。

  《注釋》

  

  十種稱號:佛的十種稱號,分別是:應受供養、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頭陀十二法行:十二種清淨修行方式。

  1,在遠離人衆聚集的空閑寂靜處。

  2,常修行乞討食物,對所得食物不生好壞念頭。

  3,不選擇貧富,挨家挨戶步行乞討。

  4,每日僅受納一餐,以免餐數多妨礙一心修習。

  5,節製食量,防止恣意飲食,腹滿氣漲,妨損道業。

  6,中午飲食後不再飲用漿水(果汁等)。若由飲用,心生快樂,便會妨礙一心修習。

  7,穿著樸素的僧衣。若貪著好看的新衣,則損害追求真道。

  8,但持安陀會、郁多羅僧、僧伽梨叁衣(出家人叁法衣),既不多也不少。

  9,住于墳墓間。見到死屍發臭腐爛,被火燒化,或被鳥啄食,修行觀一切無常變化,苦于世間虛空,心中厭惡叁界,想要出離。

  10,效法佛陀所行,在樹下思惟求道。

  11,坐在露天的地方,使心明利,以入空定。

  12,只坐不躺臥。若安身躺臥,那麼諸多煩惱、思慮便常守候身旁。

  叁明:是六通的升華。既:天眼明,漏盡明,宿命明.。又稱爲:性空。相空。一切法空。

  六通既: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漏盡通.

  小乘聖均有可能有六通,但爲成大阿羅漢之前,均只可稱通,不可稱明

  八解脫是:

  1,爲除滅內心對外界形象之想,對外界諸多形象修習不淨之觀想。

  2,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內心之色想雖已除盡,但因欲界貪欲難斷,故觀外不淨之相,令生厭惡,以求斷除。

  3,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爲試練善根成滿,棄舍前之不淨觀心,于外色境之淨相修觀,令煩惱不生,身證淨解脫具足安住。

  4,超諸色想滅有對想不思惟種種想入無邊空空無邊處具足住解脫,盡滅有對之色想,修空無邊處之行相而成就之。

  5,超一切空無邊處入無邊識識無邊處具足住解脫,棄舍空無邊心,修識無邊之相而成就之。

  6,超一切識無邊處入無所有無所有處具足住解脫,棄舍識無邊心,修無所有之相而成就之。

  7,超一切無所有處入非想非非想處具足住解脫,棄舍無所有心,無有明勝想,住非無想之相並成就之。

  8,超一切非想非非想處入想受滅身作證具足住解脫,厭舍受想等,入滅一切心心所法之滅盡定。此中前二者依初禅與第二禅,治顯色之貪,第叁依第四禅修淨觀,皆以無貪爲性。第四至第七依次以四無色之定善爲性,第八依有頂地,以滅有所緣心爲性。又初二者各分爲二,第叁分爲四,合謂八勝處。

  那時,有只猕猴從空曠的水面上來到羅漢所。它看見羅漢坐禅入定,即拿起羅漢的坐具,披上了袈裟。如出家人的模樣一般,偏袒著右肩,手中托舉著香爐,圍繞著比丘行走。當時,那位比丘羅漢從禅定中覺醒,看見這只猕猴有善心,即彈指猕猴身上,對它說道:“法子,你今日應當發願無上道心。” 猕猴聽了比丘的話後,歡喜踴躍,五體投地,向比丘羅漢敬禮。起身後,又采來花朵散在那位比丘身上。

  當時,那位比丘即爲猕猴演說了叁皈依法:“法子,你今日隨我修學叁世佛法,應當請求接受叁皈依和五戒律。” 這時,猕猴即起身,合掌說道:“大德,請您爲我憶念作證。我今日就想皈依佛、法、僧。” 比丘告言:“你應當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又二遍、叁遍地這般反複說道。“要完全地皈依佛、完全地皈依法、完全地皈依僧。” 又二遍、叁遍地這般反複說道。 “然後,應當忏悔。”

  比丘告猕猴言:“你從前世無量劫以來,作了許多惡事:貪欲、瞋恚、愚癡、邪見、嫉妒、憍慢、誹謗、破戒,總共滿了十種惡行;又犯了五逆重罪,毀謗大乘佛經;又與女出家人淫亂,並偷盜僧人的物品,犯了衆多無量無邊的重罪。

  我與世間的緣分,于此生已經滅盡了,將來不再受輪回之苦。得大阿羅漢果位者,能除去衆生的無量重罪。爲什麼呢?因爲我剛出生時,就與大悲心一同降臨。叁世中的賢聖之士,也都是這般地與大悲心一同降臨于世間。”

  這位比丘,這般叁遍地殷勤爲猕猴述說其罪,讓它忏悔。猕猴忏悔後,比丘便接著告猕猴道:“法子,你現在心中清淨,即名爲菩薩了。從今以後,直到命終,你都要受持不殺戒。叁世諸佛,在當初還處于阿羅漢果位時,便永不再殺生了,身、口、意叁業清淨。你也要這樣啊!”

  于是,猕猴對羅漢說道:“我願作佛,聽隨大德的教語。從今日起,直到成佛,終不再殺生。” 羅漢聽了猕猴的話後,身心歡喜,即給猕猴授了五戒。“法子,從今以後,直到命終,你都要隨學佛法。叁世諸佛、諸聲聞們,身業清淨,恒不殺生,持守不殺戒。你也要這樣啊!直到命終,都要受持不殺戒。你能作到嗎?”

  猕猴回答:“我能奉行受持。” 羅漢說道:“接下來,你要依次受持不偷盜戒、不邪淫戒、不妄語戒、不飲酒戒,如同剛才所受持的一樣。” 猕猴受完戒後,阿羅漢又告言:“你應當發願。你現在是畜生之身,對追求真道有障礙。應當發願說:“我要一心勤奮精進,以求得正等正覺。”

  猕猴發願後,踴躍歡喜地走上了高山。它順著樹枝,舞動嬉戲,卻一不小心墜地而死。由于阿羅漢爲它授予五戒的緣故,所以猕猴破除了畜生業。命終後,即往生到了兜率天上,值遇一生補處菩薩(當生便可候補成佛的菩薩)。菩薩爲它,演說了無上道心。猕猴天子即時手持天花,下凡到大(江河海)水流處,來供養那位比丘羅漢。羅漢見到後,微笑告言道:“天王啊,善惡果報,如同影子般地跟隨著己身,終是不能相舍。” 這時阿羅漢以偈言說道:

  業能莊嚴身 處處隨趣趣 不失法如券 業如負財人

  汝今生天上 由于五戒業 前身落彌猴 從于犯戒性

  持戒生天梯 破戒爲濩湯 我見持戒人 光明莊嚴身

  七寶妙臺閣 諸天爲給使 衆寶爲床帳 摩尼花璎珞

  值遇未來佛 娛樂說勝法 我見破戒人 墮在泥犁中

  鐵犁耕其舌 臥在鐵牀上 融銅四面流 燒煮壞其身

  或處于刀山 劍林及沸屎 灰河寒冰獄 鐵丸飲融銅

  如是等苦事 常爲身璎珞 若欲脫衆難 不墮叁惡道

  遊處天人路 超越得涅槃 當勤持淨戒 布施修淨命

  《偈文意思》

  業力能莊嚴其身,隨其生生之處,意志趣向中不失佛法,如同本已定下的契約,又如同擁有財産的人。你今日往生天上,是…

《佛說獅子月佛本生經(白話文參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