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狮子月佛本生经
白话文参考
编撰:王亮居士
我是这样听说的。
一天,佛在王舍城 —— 长者迦兰陀的竹园中,与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一百位菩萨一起。当时,大众中有一位受持具足戒的出家菩萨,名叫婆须蜜多,正在竹园中游玩。他或顺着树上下串跳,发出猿猴般的声音;或捉三铃,表演那罗戏。当时,有许多长者和过路人聚集,竞相观看。正当人众聚集观看时,婆须蜜多一下子串到了空中,跳上树端,发出猕猴般的声音。耆闍崛山中的八万四千只金色猕猴,一时齐来聚集这位菩萨处。菩萨又演示了种种变化,令猕猴们欢喜。当时人众各自说道:“修佛的出家人怎么犹如儿童般地嬉戏,用幻术去诱惑人呢?这人的行为邪恶,没有人会去相信他了。他对鸟兽类,行与佛法不相合之事。” 像这般的恶骂声,遍及王舍城。
有一婆罗门信徒(原文,梵志)启奏大王频婆娑罗道:“修佛的出家人,行了许多与佛法不相合之事。又对鸟兽类,表演那罗戏。” 大王听了此番话后,便嫌弃出家人。即时下令,召来长者迦兰陀,问他道:“这些出家人聚集那么多猕猴到您的园中,又这般地胡作非为,如来知道不?” 长者启禀大王道:“婆须蜜演示了很多变化,令猕猴们心生欢喜。但奇怪的是,空中反而降下花朵来供养他。臣实在不知道,怎么会这样?”
《注释》
那罗戏:印度大史诗“摩河婆罗多”中有国王那罗的一段故事。那罗戏,即是演的这段故事情节。
捉三铃:只能理解为,那罗戏片段中的一个场景的表演,具体意思。
梵志:梵,当时在古印度,是婆罗门教的最高真理和至上的神。梵志,也就是指那些信奉婆罗门教的门徒。后来佛陀出于世间,佛法兴起,梵志又被称之为那些佛教的离欲出家者。此处指的是婆罗门信徒。
于是,大王频婆娑罗驾乘着名象,在前后引导下,从其住所前往佛所去。到了迦兰陀竹园,便下了象。他远远地望去,只见世尊在多层的楼阁上。佛身体发出紫金色,光量有一丈六见方(古代量词)。世尊坐在七宝花座上,身形具足三十二种相好、八十种随形好,每个相好之处,都放出光明,如同紫金山。又如同身处火炎中,四周被金光围绕着,普令大众,一起相映成金色光辉。尊者婆须蜜多和八万四千只猕猴,身上也放出了金色。
这时,猕猴们见到大王频婆娑罗前来,或歌或舞,或击鼓吹贝,作出种种举动。还有猕猴,采来花朵奉献给大王。大王见到这番场景后,便与大众们一起到了佛所,向佛行礼,右绕三圈,坐于一面。
大王对佛说:“世尊,这些猕猴在前世中有什么福报,以致今日身上能放出金色?又因什么罪孽,被投生于畜生中? 尊者婆须蜜多,又在前世中,播种了什么福德,以致今日能够投生在长者家中,在信仰佛法的家庭中成长,心中趣向非家,出家学道?又因什么罪孽,以致虽然投生在人中,又诸根具足,但是却不持守戒律?与猕猴们共相为伴,发出的歌语之声都如同猕猴?使得外道修学者,戏笑我等学佛之人?唯愿世尊,慈悲哀悯我们,为我们分别开示演说,令心得开解。”
佛告大王:“认真听,认真听,好好思想啊!我将为你分别开示解说。在无量亿时劫前,有尊佛出世,名号“燃灯佛”,十种称号具足。在那尊佛灭度后,有许多比丘,在山岭水泽中修行佛法,具足头陀十二法行。他们坚定地持守禁戒,如同人保护自己的眼睛一般。由此缘故,即时便成就了阿罗汉果位,具足三明六通,八解脱。
《注释》
十种称号:佛的十种称号,分别是:应受供养、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头陀十二法行:十二种清净修行方式。
1,在远离人众聚集的空闲寂静处。
2,常修行乞讨食物,对所得食物不生好坏念头。
3,不选择贫富,挨家挨户步行乞讨。
4,每日仅受纳一餐,以免餐数多妨碍一心修习。
5,节制食量,防止恣意饮食,腹满气涨,妨损道业。
6,中午饮食后不再饮用浆水(果汁等)。若由饮用,心生快乐,便会妨碍一心修习。
7,穿着朴素的僧衣。若贪着好看的新衣,则损害追求真道。
8,但持安陀会、郁多罗僧、僧伽梨三衣(出家人三法衣),既不多也不少。
9,住于坟墓间。见到死尸发臭腐烂,被火烧化,或被鸟啄食,修行观一切无常变化,苦于世间虚空,心中厌恶三界,想要出离。
10,效法佛陀所行,在树下思惟求道。
11,坐在露天的地方,使心明利,以入空定。
12,只坐不躺卧。若安身躺卧,那么诸多烦恼、思虑便常守候身旁。
三明:是六通的升华。既:天眼明,漏尽明,宿命明.。又称为:性空。相空。一切法空。
六通既: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漏尽通.
小乘圣均有可能有六通,但为成大阿罗汉之前,均只可称通,不可称明
八解脱是:
1,为除灭内心对外界形象之想,对外界诸多形象修习不净之观想。
2,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内心之色想虽已除尽,但因欲界贪欲难断,故观外不净之相,令生厌恶,以求断除。
3,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为试练善根成满,弃舍前之不净观心,于外色境之净相修观,令烦恼不生,身证净解脱具足安住。
4,超诸色想灭有对想不思惟种种想入无边空空无边处具足住解脱,尽灭有对之色想,修空无边处之行相而成就之。
5,超一切空无边处入无边识识无边处具足住解脱,弃舍空无边心,修识无边之相而成就之。
6,超一切识无边处入无所有无所有处具足住解脱,弃舍识无边心,修无所有之相而成就之。
7,超一切无所有处入非想非非想处具足住解脱,弃舍无所有心,无有明胜想,住非无想之相并成就之。
8,超一切非想非非想处入想受灭身作证具足住解脱,厌舍受想等,入灭一切心心所法之灭尽定。此中前二者依初禅与第二禅,治显色之贪,第三依第四禅修净观,皆以无贪为性。第四至第七依次以四无色之定善为性,第八依有顶地,以灭有所缘心为性。又初二者各分为二,第三分为四,合谓八胜处。
那时,有只猕猴从空旷的水面上来到罗汉所。它看见罗汉坐禅入定,即拿起罗汉的坐具,披上了袈裟。如出家人的模样一般,偏袒着右肩,手中托举着香炉,围绕着比丘行走。当时,那位比丘罗汉从禅定中觉醒,看见这只猕猴有善心,即弹指猕猴身上,对它说道:“法子,你今日应当发愿无上道心。” 猕猴听了比丘的话后,欢喜踊跃,五体投地,向比丘罗汉敬礼。起身后,又采来花朵散在那位比丘身上。
当时,那位比丘即为猕猴演说了三皈依法:“法子,你今日随我修学三世佛法,应当请求接受三皈依和五戒律。” 这时,猕猴即起身,合掌说道:“大德,请您为我忆念作证。我今日就想皈依佛、法、僧。” 比丘告言:“你应当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又二遍、三遍地这般反复说道。“要完全地皈依佛、完全地皈依法、完全地皈依僧。” 又二遍、三遍地这般反复说道。 “然后,应当忏悔。”
比丘告猕猴言:“你从前世无量劫以来,作了许多恶事:贪欲、瞋恚、愚痴、邪见、嫉妒、憍慢、诽谤、破戒,总共满了十种恶行;又犯了五逆重罪,毁谤大乘佛经;又与女出家人淫乱,并偷盗僧人的物品,犯了众多无量无边的重罪。
我与世间的缘分,于此生已经灭尽了,将来不再受轮回之苦。得大阿罗汉果位者,能除去众生的无量重罪。为什么呢?因为我刚出生时,就与大悲心一同降临。三世中的贤圣之士,也都是这般地与大悲心一同降临于世间。”
这位比丘,这般三遍地殷勤为猕猴述说其罪,让它忏悔。猕猴忏悔后,比丘便接着告猕猴道:“法子,你现在心中清净,即名为菩萨了。从今以后,直到命终,你都要受持不杀戒。三世诸佛,在当初还处于阿罗汉果位时,便永不再杀生了,身、口、意三业清净。你也要这样啊!”
于是,猕猴对罗汉说道:“我愿作佛,听随大德的教语。从今日起,直到成佛,终不再杀生。” 罗汉听了猕猴的话后,身心欢喜,即给猕猴授了五戒。“法子,从今以后,直到命终,你都要随学佛法。三世诸佛、诸声闻们,身业清净,恒不杀生,持守不杀戒。你也要这样啊!直到命终,都要受持不杀戒。你能作到吗?”
猕猴回答:“我能奉行受持。” 罗汉说道:“接下来,你要依次受持不偷盗戒、不邪淫戒、不妄语戒、不饮酒戒,如同刚才所受持的一样。” 猕猴受完戒后,阿罗汉又告言:“你应当发愿。你现在是畜生之身,对追求真道有障碍。应当发愿说:“我要一心勤奋精进,以求得正等正觉。”
猕猴发愿后,踊跃欢喜地走上了高山。它顺着树枝,舞动嬉戏,却一不小心坠地而死。由于阿罗汉为它授予五戒的缘故,所以猕猴破除了畜生业。命终后,即往生到了兜率天上,值遇一生补处菩萨(当生便可候补成佛的菩萨)。菩萨为它,演说了无上道心。猕猴天子即时手持天花,下凡到大(江河海)水流处,来供养那位比丘罗汉。罗汉见到后,微笑告言道:“天王啊,善恶果报,如同影子般地跟随着己身,终是不能相舍。” 这时阿罗汉以偈言说道:
业能庄严身 处处随趣趣 不失法如券 业如负财人
汝今生天上 由于五戒业 前身落弥猴 从于犯戒性
持戒生天梯 破戒为濩汤 我见持戒人 光明庄严身
七宝妙台阁 诸天为给使 众宝为床帐 摩尼花璎珞
值遇未来佛 娱乐说胜法 我见破戒人 堕在泥犁中
铁犁耕其舌 卧在铁牀上 融铜四面流 烧煮坏其身
或处于刀山 剑林及沸屎 灰河寒冰狱 铁丸饮融铜
如是等苦事 常为身璎珞 若欲脱众难 不堕三恶道
游处天人路 超越得涅槃 当勤持净戒 布施修净命
《偈文意思》
业力能庄严其身,随其生生之处,意志趣向中不失佛法,如同本已定下的契约,又如同拥有财产的人。你今日往生天上,是…
《佛说狮子月佛本生经(白话文参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