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續高僧傳卷第二十六上

  續高僧傳卷第二十六上

  感通上 正傳叁十四 附見十一。

  魏洛京永甯寺天竺僧勒那漫提傳一。

  魏榮陽沙門釋超達傳二。

  魏文成沙門釋慧達傳叁。

  東齊沙門釋明琛傳四。

  魏常山衡唐精舍釋道泰傳五。

  梁九江東林寺釋僧融傳六。

  魏末魯郡沙門釋法力傳七。

  梁蜀土青城山寺釋植相傳八。

  梁蜀土潼州沙門釋僧林傳九。

  梁荊州沙門釋慧簡傳十。

  魏涼州沙門釋僧朗傳十一。

  魏太山朗公谷山寺釋僧意傳十二。

  魏太山丹嶺寺釋僧照傳十叁。

  齊相州鼓山釋道豐傳十四。

  齊邺下大莊嚴寺釋圓通傳十五。

  齊太原沙門釋慧寶傳十六。

  齊邺下寶明寺釋僧雲傳十七。

  齊梁州薛寺釋僧遠傳十八。

  周上黨元開府寺釋慧瑱傳十九。

  隋相州大慈寺釋洪獻傳二十。

  隋東川沙門釋慧雲傳二十一(傳大士)

  隋鄂州沙門釋法朗傳二十二。

  隋蜀部灌口山竹林寺釋道仙傳二十叁。

  陳攝山棲霞寺釋慧峰傳二十四。

  隋蘇州重玄寺釋慧岩傳二十五。

  隋東都寶楊道場釋法安傳二十六(法濟)

  隋蔣州大歸善寺釋慧侃傳二十七。

  唐京化度寺釋轉明傳二十八。

  唐安州沙門賈逸傳二十九。

  唐雍州義善寺釋法順傳叁十(智俨)

  唐蒲州普濟寺釋道英傳叁十一。

  唐雍州梁山沙門釋又德傳叁十二。

  唐京師辯才寺釋智則傳叁十叁。

  唐京師律藏寺釋通達傳叁十四。

  勒那漫提。天竺僧也。住元魏洛京永甯寺。善五明工道術。時信州刺史綦母懷文。巧思多知。天情博識。每國家營宮室器械。無所不關。利益公私。一時之最。又敕令修理永甯寺。見提有異術。常送饷只承冀有聞見。而提視之平平初無敘接。文心恨之。時洛南玄武館有一蠕蠕客。曾與提西域舊交。乘馬衣皮。時來造寺。二人相得言笑抵掌。彌日不懈。文旁見夷言。不曉往複。乃謂提曰。弟子好事人也。比來供承望師降意。而全不賜一言。此北狄耳。獸心人面殺生血食。何足可尚。不期對面遂成彼此。提曰。爾勿輕他。縱使讀萬卷書。用未必相過也。懷文曰。此所知當與捔技賭馬。提曰。爾有何耶。曰算術之能。無問望山臨水。縣測高深。圍圌蹋窖不舛升合。提笑而言曰。此小兒戲耳。庭前有一棗樹極大。子實繁滿。時七月初悉已成就。提仰視樹曰。爾知其上可有幾許子乎。文怪而笑曰。算者所知。必依鈎股標候。則天文地理亦可推測。草木繁耗有何形兆。計斯寔漫言也。提指蠕蠕曰。此即知之。文憤氣不信。即立契賭馬。寺僧老宿鹹來同看。其立旁證。提具告蠕蠕。彼笑而承之。文複要雲。必能知者幾許成核。幾許菸死無核。斷許既了。蠕蠕腰間皮袋裏出一物。似今秤衡。穿五色線。線別貫白珠。以此約樹。或上或下。或旁或側。抽線[目*夾]眼。周回良久。向提撼頭而笑述其數焉。乃遣人撲子實下盡。一一看閱。疑者文自剖看校量子數成不。卒無欠剩。因獲馬而歸。提每見洛下人遠向嵩高少室取薪者。自雲。百姓如許地。擔負辛苦。我欲暫牽取二山枕洛水頭待人伐足。乃還放去。不以爲難。此但數術耳。但無知者誣我爲聖。所以不敢。提臨欲終語弟子曰。我更停五叁日往一處行。汝等念修正道勿懷眷戀。便寢疾閉戶臥。弟子竊于門隙視之。見提身不著床在虛仰臥相告同視。一僧忽欬。提還床如舊。遙謂曰。門外是誰何不來入。我以床熱故取涼。爾勿怪也。是後數日便舍命矣。

  釋超達。未詳其氏。元魏中行業僧也。多學問有知解。帝禁圖谶尤急。所在搜訪。有人誣達有之。乃收付榮陽獄。時魏博陵公檢勘窮劾。達以實告。大怒以車輪系頸。嚴防衛之。自知無活路。專念觀世音。至夜四更忽不見車輪。所在見守防者皆大昏睡。因走出外將欲遠避。以久系獄。腳遂[戀-心+足]急不能及遠行至天曉。虜騎四出追之。達惟逃必不免。因伏草中騎來蹋草並靡。雖從邊過對而不見。仰看虜面。悉以牛皮障目。達一心服死。至誠稱念。夜中虜去。尋即得脫。又僧明道人。爲北臺石窟寺主。魏氏之王天下也。每疑沙門爲賊。收數百僧互系縛之。僧明爲魁首。以繩急纏從頭至足。克期斬決。明大怖一心念觀音。至半夜覺纏小寬。私心欣幸精到彌切。及曉索然都斷既因。得脫逃逸奔山。明旦獄監來覓不見。惟有斷繩在地。知爲神力所加也。即以奏聞。帝信道人不反。遂一時釋放。

  釋慧達。姓劉。名窣(蘇骨反)和。本鹹陽東北。叁城定陽稽胡也。先不事佛。目不識字。爲人凶頑。勇健多力樂。行獵射。爲梁城突騎。守于襄陽。父母兄弟叁人並存。居家大富。豪侈鄉闾縱橫不理。後因酒會遇疾。命終備睹地獄衆苦之相。廣有別傳。具詳聖迹。達後出家。住于文成郡。今慈州東南高平原。即其生地矣。見有廟像。戎夏禮敬處于治下安民寺中。曾往吳越。備如前傳。至元魏太武大延元年。流化將訖。便事西返。行及涼州番禾郡東北望禦谷。而遙禮之。人莫有曉者。乃問其故。達雲。此崖當有像現。若靈相圓備。則世樂時康。如其有阙。則世亂民苦。達行至肅州酒泉縣城西七裏石澗中死。其骨並碎。如葵子大可穿之今在城西古寺中。塑像手上。寺有碑雲。吾非大聖。遊化爲業。文不具矣。爾後八十七年至正光初。忽大風雨。雷震山裂。挺出石像。舉身丈八。形相端嚴。惟無有首登。即選石命工雕镌別頭。安訖還落。因遂任之。魏道陵遲。其言驗矣。逮周元年。治涼州城東七裏澗。忽有光現徹照幽顯。觀者異之。乃像首也。便奉至山岩安之。宛然符會。儀容雕缺四十余年。身首異所二百余裏。相好還備。太平斯在。保定元年。置爲瑞像寺焉。乃有燈光流照鍾聲飛向。相續不斷。莫測其由。建德初年。像首頻落。大冡宰及齊王。躬往看之。乃令安處。夜落如故。乃經數十。更以余物爲頭。終墜于地。後周滅佛法。僅得四年鄰國殄喪。識者察之方知先鑒。雖遭廢除像猶特立。開皇之始經像大弘。莊飾尊儀更崇寺宇。大業五年。炀帝躬往禮敬厚施。重增榮麗。因改舊額爲感通寺焉。故令模寫傳形量不可測。約指丈八臨度終異。致令發信彌增日新。余以貞觀之初曆遊關表。故谒達之本廟。圖像俨肅日有隆敬。自石隰慈丹延綏威岚等州。並圖寫其形所在供養。號爲劉師佛焉。因之懲革胡性。奉行戒約者殷矣。見姚道安製像碑。

  釋明琛。齊人。少遊學兩河。以通鑒知譽。然經論雖富。而以征難爲心。當魏明代釋門雲盛。琛有學識遊肆而已。故其雅量頗非鴻業。時有智翼沙門。道聲載穆。遠近望塵學門若市。琛不勝幽情深忌聲略。私結密交廣搜論道。初爲屋子論議法。立圖著經。外施名教內構言引。牽引出入罔冒聲說。聽言可領。及述茫然。勇意之徒相從雲集。觀圖望經恍若雲夢。一從指授渙若冰消。故來學者先辦泉帛。此屋子法入學遂多。余有獲者不能隱秘。故琛聲望少歇于前。乃更撰蛇勢法。其勢若葛亮陣圖。常山蛇勢擊頭尾至。大約若斯。還以法數傍蛇比擬。乍度乍卻前後參差。余曾見圖極是可畏。畫作一蛇可長叁尺。時屈時伸傍加道品。大業之季。大有學之。今則不行。想應絕滅。初琛行蛇論遍于東川。有道行者深相谏喻。決意已行博爲道藝。潞州上邑思弘法華。乃往岩州林慮縣洪谷寺請僧。忘其名。往講。琛素與知識。聞便往造。其人聞至中心戰灼。知琛論道不可相抗。乃以情告曰。此邑初信。事須歸伏諸士俗等已有傾心。願法師不遺故舊。共相成贊。今有少衣裁。辄用相奉琛體此懷乃投絹十匹。琛曰。本來于此。可有陵架意耶。幸息此心。然不肯去。欲聽一上。此僧彌怖。事不獲已如常上講。琛最後入堂。赍絹束掇在衆中曰。高座法師昨夜以絹相遺。請不須論議。然佛法宏曠。是非須分。脫以邪法化人。幾許誤諸士俗。高座聞此懾怖無聊。依常唱文如疏所解。琛即喚住欲論至理。高座爾時神意奔勇。泰然待問。琛便設問。隨問便解。重疊雖多無不通義。琛精神擾攘。思難無從。即從座起曰。高座法師猶來闇塞。如何今日頓解若斯。當是山中神鬼助其念力。不爾何能至耶。高座合堂一時大笑。琛即出邑。共伴二人。投家乞食。既得氣滿噎而不下。余解喻。何所诤耶。論議不來天常大理。何因頓起如許煩惱。琛不應。相隨東出。步步歎吒登嶺。困極止一樹下。語二伴曰。我今煩惱熱不可言。意恐作蛇。便解剔衣裳。赤露而臥。翻覆不定。長展兩足。須臾之間。兩足忽合。而爲蛇尾。翹翹上舉。仍自動轉語伴曰。我作蛇勢論今報至矣。卿可上樹。蛇心若至。則有吞噬之緣。可急急上樹。心猶未變。伴便上樹。仍共交語。每作蛇論。果至如何。言語之間。奄便全身作蛇。唯頭未變亦不複語。宛轉在地舉頭自打。打仍不止。遂至于碎。欻作蟒頭。身形忽變長五丈許。舉首四視目如火星。于時四面無量諸蛇一時總至。此蟒舉頭。去地五六尺許。趣谷而下。諸蛇相隨而去。其伴目驗斯報。至邺說之。

  釋道泰。元魏末人。住常山衡唐精舍。夢人謂曰。若至某年。當終于四十二矣。泰彌惡之。及至期年遇重病。甚憂悉以身資爲福。友人曰。余聞供養六十二億菩薩。與一稱觀世音同。君何不至心歸依。可必增壽。泰乃感悟。遂于四日四夜專精不絕。所坐帷下忽見光明從戶外而入。見觀音足趺踝間金色朗照。語泰曰。念觀世音耶。比泰褰帷頃。便不複見。悲喜流汗便覺輕。所患遂愈。年四十四。方爲同意說之。泰後終于天命。更有一僧。其緣同泰。故不疏耳。

  釋僧融。梁初人。住九江東林寺。笃志泛博遊化己任。曾于江陵勸一家受戒。奉佛爲業。先有神廟不複宗事。悉用給施。融便撒取送寺。因留設福。至七日後。主人母見一鬼持赤索欲縛之。母甚遑懼。乃更請僧讀經行道。鬼怪遂息。融晚還廬山。獨宿逆旅。時天雨雪中夜始眠。見有鬼兵其類甚衆。中有鬼將帶甲…

《續高僧傳卷第二十六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