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跟儒家所講的”五常”(仁、義、禮、信、智),名異義同,與家人分享,令生敬仰,漸漸建立佛化家庭,達到皆大歡喜。
菩薩
問:什麼是菩薩?
答:「菩薩」梵語是「菩提薩埵」,簡稱覺有情,能自覺覺他,自覺者是覺人生的苦空無常道理,自己精進上求佛道。覺他者是悲愍衆生沈淪苦海,發起要下化衆生的菩提心。
菩薩以慈悲爲本,廣修六道萬行,即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又名六度波羅密。舉布施度而言有財施、法施、無畏施。財施是指用金錢、時間、物質等去救濟貧苦及有需要的人,乃至供養叁寶等。法施是用佛法去勸導人們斷惡修善。無畏施是以語言安慰于人,如對失意的人,以佛陀的教化幫助他去除心中的畏怖,使其鼓起勇氣除煩惱,複得積極人生。
若布施能達至無相、悲智雙運、叁輪體空(所講布施或做任何善事,不執彼此之相及計回報的心),如此不論出家僧侶或在家居士,均可稱爲菩薩。
打佛七
問︰什麼叫做打佛七?
答︰「打」是攻擊義,如打斷、打掉或破除。佛是覺悟。「七」是數目字,而且有兩種意思︰
( 一 )是指時間,佛教通常以七日時間爲期,精進用功修行, 期求證,又稱「打七」。
( 二 )是指第七識,我人的第七末那識,又名傳送識,此識我執很重,若遇外緣,即執著我法二相,隨生起分別計較,産生煩惱,成爲生死的根本。
打佛七是以七天的時間,將思想專注在佛號上,打破第七識我執,既無我,外境一切善惡諸法自然不成立,所講不會被世間所有人事所動搖,一切欲望所束縛,心靈自然得到淨化和解脫。
打七用功方法很多︰有打佛七,還有打襌七、觀音七、地藏七、彌陀七等。此外仍有誦經修持的楞嚴七、法華七、華嚴七等等。主要是在此種種方法中,選擇一門入手,如打佛七,專念佛名號,在此七天時間,降伏第七識,放下我執,顯現自性。古人雲︰「 ...... 打得念頭死,豎出法身活 ( 佛 ) 」。學佛要實踐,那就要多參加打佛七了。
佛歡喜日與供僧
問:什麼是佛歡喜日,又爲何要供僧?
答:七月十五日 是佛歡喜日。佛製弟子每年四月十五至七月十五此夏季時間,僧衆結集安居修行,也有僧侶在山林樹下等處,精進用功辦道。于七月十五衆僧安居圓滿解夏,佛甚爲歡喜,故稱佛歡喜日。再者七月十五,亦是衆僧發露自己或恣舉他人在安居期中所犯的過失,故又名僧自恣日。
供僧者,據《佛說盂蘭盆經》所記載,目犍連爲其母于惡道中受極度之苦,而請教佛陀解脫之方法。佛陀教誡在七月十五佛歡喜日,即僧自恣日,以衣服,湯藥,具,飲食等置于盆中,供養十方自恣僧,仗衆僧威德之力,救拔其母脫離惡道之苦。供僧是爲報答父母恩故。詳見《佛說盂蘭盆經》。
佛教提倡以孝道爲本,人人當須憶念父母,生我劬勞及養育之恩,不但今生父母,乃至過去七世父母。故每年七月十五佛歡喜日,歡迎大家發心供僧,令現在父母福增無量,過去父母皆得超升。
雞蛋可以吃否?
問:素食者,雞蛋可以吃否?
答:雞蛋是葷是素,是一有诤議之說(事)。食素者大多數人不吃雞蛋,也有人認爲蛋可以吃,亦有人說力康蛋是素食,有關(此)種種的言論。
至于素食者可否吃雞蛋(這個問題),現引古德印光大師之記載:「凡屬有知覺者,皆不宜食,雖無知覺,然有生機,如各種蛋,亦不宜食。」可知印光大師亦明確說出蛋是有生機之物,是不宜食的。至于力康蛋,雖無生機也不宜食,若然不小心食了已受精之雞蛋,便是殺生,同時更有因果報應,古今以來,由吃蛋招致受業果報的例子,不勝枚舉。再者雞蛋從母雞的下體出生,卵屬不潔之物,並惺味重,身爲佛弟子,戒殺持素,保持清淨最爲重要。
在戒律中雖也有開緣,即除有重病非此物不能治療外才可方便。現今醫學科技發達,能代替雞蛋之營養品甚多,故無論是力康蛋或是其它蛋類,清淨修道人應該戒食。
佛教婚禮
問:選擇在寺院舉行佛教婚禮,好嗎?
答:寺院是求福修慧的好地方,選擇在寺院舉行婚禮,這一對新人真有智慧。能于叁寶臺前由法師祝福和證婚,又有參加婚禮雙方眷屬及衆佛友的祝賀,便很殊勝。本苑(香港佛教律儀淨苑)也曾多次應信衆所請舉行婚禮。在婚禮中,法師以「勤、惜、誠」叁個字,對新人開示夫婦之道:「勤」是勤勞,要積極工作,把家持好;「惜」是真惜,要惜衣、惜食、惜福、惜緣,要珍惜當下的一切,常懷感恩心;「誠」是真誠,夫婦相處,不要隱瞞,要坦誠相待,和睦共處,還要尊敬長輩,孝養父母,在外多行善業,不取非份之財,以佛法的精神,作好榜樣,感化家人一起信佛,建立佛化家庭,護持叁寶。
得到法師的開示,一對新人更加明白相處之道,要以法師的教誨爲座右銘。與會親友,無不感謝叁寶恩典,同聲贊歎法師慈悲。所以說,佛教婚禮比一般婚禮更加有意義,更令人難忘呢!
圍爐
問:圍爐是什麼意思?佛堂年尾也有要圍爐?
答:「圍爐」在北方人來說,人人都知道,是歲晚一項很重要的節日;但南方人就比較少知道圍爐的意思了。其實圍爐即團年。
古人有謂:「遊子在外,歲晚返家,共慶圍爐 ….. 。」意謂一年至尾,所有因讀書、經商工作、遊玩等離家出外的人,都要在年晚回鄉,與家人團聚,並向長輩報告年來境況,恭敬供養,計劃將來。況已在家鄉眷屬當然一起團年。
佛堂爲了攝引大家,廣種善根,以俗勾牽,在晚歲亦舉行圍爐法會,于佛前上供,師父們與信衆們相聚,除師父開示外,有機會給大家向師父請教,訂定新一年的修行及護法、自他俱利的工作。圍爐包含了團聚、請教,還有給大家一個歸宿感。因爲叁寶是真正的皈依處,所以大家歲末既來到寺院圍爐,又能親近叁寶,聆聽法要,這是很有意義的團年,歡迎大家有因緣來佛堂圍爐團年!
煩惱
問:煩惱如何解決?
答:煩惱的根本是無明,無明即事理不明,愚昧的意思。由于無明導致思想不正確,引起待人處事執著或偏見,內心産生七情六欲的煩惱。人生是在順逆的環境中生存,如果心被境轉,就會帶來很多煩惱,如何解決煩惱呢?于順境快樂的時候,例如聽到悅耳之聲,贊美之言,心能做得了主,不遂波而流,得意忘形或傲慢心起;假使碰到逆境時,若受人譏笑毀謗,或失去所擁有的財富變成破産,又事業成功轉眼爲失業者,親人亦會分離等等,必須面對現實,勇于承擔,不怨天尤人,能提起放下,無論在順景或逆景,對于人生的苦樂得失,及一切的際遇看得淡泊些,不要太計較,萬事隨緣,以平常心待人處事,無明我執便漸漸破除,本具的智慧覺性不斷提高,煩惱自然迎刃而解。
拜 忏
問:爲什麼要拜忏?
答: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覺的會犯錯,有時會講錯說話,或做了損人利己的行爲,社會上最容易犯的小妄語。例如正在寫字樓辦公,但不想聽電話,便叫人告知對方不在。或爲了自己的工作地位,同事之間搬弄是非。又或者做假賬,隱瞞政府,逃稅等等,這裏包括身、口、意叁業,有心犯的罪,無心犯的是過。但自己能覺醒自己的錯處,是一件好事,內心有覺照反省,才會改錯。忏除過往之惡,悔過後不複做,就是忏悔。若常能修持忏悔的心,不覆藏,會使生活清淨自在。忏悔的方法有很多種,例如,對首忏悔,在善知識面前發露忏悔,使得清淨。立功補過,如以前口業不清淨,現今多念佛、誦經。殺生重者,護生、放生等。一切罪過,可通過拜忏的方式,在佛前虔誠忏悔,籍佛菩薩的加持,共修的力量,使業障消除,身心自在。拜忏有多種,如藥師忏、梁皇寶忏、法華忏、叁昧水忏等等。有很多道場都舉行拜忏,本苑每月第一個星期日的拜大悲忏法會。都是求忏的方法。
信佛教即是拜神嗎?
問:時常見一些人喜歡供奉黃大仙,齊天大聖,媽祖娘娘,車公等拜神的婆婆,他(她)們都稱自己是信佛的。這些都是否佛教?
答:拜神絕對不是信佛,你問的上述信仰的都是拜神,是民間信仰習俗,佛是覺悟者,主要是提高自己的悟性,而信佛與拜神不可混爲一談,信佛不主張拜神至于有些坊間,神祉神靈等,其實與佛教無關,只是一般人將風俗習慣有所混淆,以爲拜神及燒衣紙等都是佛教。佛教是一個甚深微妙的法門和信仰,志在除人們心中貪瞋癡,解脫煩惱,故不存在盲目拜神外求,抱有交易的態度。佛教中有禮佛或拜佛的內容,但是一種表達對佛的尊敬,放下自我,身心自在。 希望大家多看一些佛教的書籍,會對佛教有更好的認識,樹立正信吧!
念佛與吃素
問:不吃素可以念佛嗎? 我不是持素的,但聽人說念佛要淨口,那麼我吃過葷可以念佛或念經嗎?
答:佛教的方便之門常爲衆生而開,不持素者,當然也可以念佛或念經的。但若能持素念佛,或念經,是你對衆生有慈悲心,當然是功德無量了。有雲念經或念佛宜淨口的意思有幾個方面;一,葷食後,所講要注意的需漱口。再者要好看自己的口業,不要道叁說四、挑撥是非、時常妄語,喜歡罵人。另者要殺戒,可食叁淨肉,(1)不見到有場合在殺生,(2)沒有聽到殺時淒叫聲,(3)又不是爲我食而殺它。待條件許可時食素念佛,是爲真正的淨口。
業力
問:何謂"業力…
《佛學問與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