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道】這個名,【不可守名而生解。】就是執著了名字、語言去了解,不可!本無名字。所以說:只是世人不識,迷在情中。所以一切諸佛出來,說破此事,那麼恐汝諸人不了解,所以方便立這個【道】這個名,不可以守這個,執著這個名字,來作解、來生解。
【故雲:“得魚忘筌,】【筌】就是竹編的捕魚簍子,竹子編成的捕魚簍子。那麼捕魚,我們去溪邊、河邊捕魚,那麼捕回來的時候,魚捕得到的了,回到家,當然要把那個簍子放下,不能拿上床睡覺啊,是不是啊?得魚忘筌,意思是我們得到了真心,就要忘掉那一些文字相。【身心自然達道。】身心空性,心也空性,自自然然的,就是這樣運作。達道識心,我們達到無上道,了解我們這一顆本心,叫做達本源,【識心達本源,】水有水源,本,樹有樹的根本、水有水的源,所以我們達到樹的根、達到水的源,就找到了根本了!【故號爲沙門。”】不是我們今天剃個頭涼涼的,穿著出家衣服,就說:我是沙門!息心達道,達到本源,才叫做沙門。【沙門果者,從息慮而成,】息慮就是停止妄想,就是我們明明知道,這個境界顯現的,都是緣生緣滅的,那麼就不要刻意的,拼命的去追求,我們有多少福報,就過多少福報的日子,隨緣安分度日。就是止息,這個【息慮】,就是止息思慮、分別。息慮簡單講,就是停止分別心、執著的心,就這麼樣子。【不從學得。】不從外,不從外學得,你只要息內心裏面的,所以叫做不從學得,就是不可以從外面而學,從外面學來的,是累積的知識,跟道不相應的。【汝如今將心求心,】【將】就是用,你拿這個心,要求這個心,怎麼樣?【傍他家舍,】【傍】就是依靠。依靠別人,依靠別人,那沒有辦法的,要依靠自己啦!【只擬學取,】只希望,【擬】就是本來就准備了。你只是准備向外面去學習,我問你:【有甚麼得時?】你什麼時候可以得到本心呢?你希望從外面得,那我問你:你離開你的本心,外面是外面的境界啊,你只靠著別人的家,只想要從別人身上,學到什麼東西,卻不要在我們內心裏面,下功夫的去觀照,當下悟到你本心就在你的眼前,就在你的當下,你爲什麼要依靠別人?這樣你什麼時候可以得到佛性?可以得到開悟?所以說:有什麼得時?你不可能啦!
【古人心利,】古人的心是很利的,【才聞一言,便乃絕學。】就不必學了,他悟到了嘛!萬緣放下,對不對?萬緣放下,其實無常,你不放也是無奈啦,還是要放啦,你不放,你又能怎麼樣?是不是?古人心利,才聞一言,便乃絕學,古人的根性心太利了,只要聽到一句話,就不必學了,絕學了!無爲閑道人。【所以喚作“絕學無爲閑道人。”】絕學就不必學了,到頂端了,無心法已經知道了,本心已經顯現了,無爲就是不生不滅的、清淨的涅槃境界,閑道人,就沒事了、沒事了!【今時人只欲得多知多解,】現在的人,拼死命的知、拼死命的解,怎麼樣?【廣求文義,】廣求文章、義理,【喚作修行。不知多知多解,翻成壅塞。】【壅塞】就是阻塞。你學了很多,知見立了很多,沒有錯!比較會講話,結果呢?把這些多知多解,當作是境界,卻沒有辦法除掉煩惱,那麼怎麼樣?變成了阻塞。【唯知多與兒酥乳吃,消與不消都總不知。】那麼這個是《大般涅槃經》卷第四,裏面有說到,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女人,她養育嬰兒。那麼她因爲希望兒子快快長大,她就用那個酥啊、乳啊,就給他多吃,她不曉得到底用量要多少,只要兒子能夠吃的,拼命的弄給他吃,結果吃了不能消化的話,那就麻煩大了!是不是啊?有時候會噎死的,太飽了也不行的,因此這是佛在世發生的事情。所以說唯知,你只知道,多給這些小兒酥乳在吃,可是他能不能消化呢?消化,那麼這個就是營養,不消化就變成毒藥了!佛陀就告訴我們,如果不會消化,就變成毒性了,因爲沒辦法消化嘛!能夠消化,就化作營養,那不能消化,就變成毒,于這個小孩子無益、無益!意思就是我們要了解,消與不消,意思就是消化或者是不消化,這是指佛在世的一個女人,拿這個來比喻。我們弄了那麼多知多見,結果沒有辦法消化,統統不知道!【叁乘學道人,皆是此樣,】因爲是次第嘛!【盡名食不消者。】什麼叫食不消?後來佛陀在這個《大般涅槃經》裏面,後來就講到,因爲二乘人都是講苦、空、無常、無我,這些四個角度,可是在《大般涅槃經》講的話,佛陀就開示:我們的本性是常、樂、我、淨,哇!那麼這個真常、真樂、真我、真淨,大家就嚇一跳,很驚訝,非常驚訝!可是對二乘人來講,沒辦法消化,一下子沒辦法消化,他們二乘人修的,只要觀照無常,觀照一切皆苦,觀照一切空,觀照一切都是無我,他用這樣觀照的,那麼這是二乘人。佛陀在《大般涅槃經》最後就講:一切都 是真常、真樂、真我、真淨。一下子,二乘人沒辦法消化,沒辦法接受這個這麼究竟的義理:一切衆生皆可成佛,嚇一跳!所以【所謂知解不消,皆爲毒藥,】這些知解不消,統統變作毒藥。【盡向生滅中取。】生滅中取。【真如之中,都無此事。】真如當中,沒有這些生生滅滅建立的差別相,只一味平等,畢竟空寂,無來無去。
《傳心法要講記(4)》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