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傳心法要講記(5)▪P6

  ..續本文上一頁,想相爲塵,納想爲垢嘛!所以我們念念不著一切相,不要去執著,莫認就是千萬不要去執著前後叁際,不要懷念過去,不要憧憬著未來,不要忘記了現在放下。所以說【莫認前後叁際。】不要執著過去,不要執著現在,不要執著未來。【前際無去,】前際也沒有所謂的過去,因爲空沒有所謂來去。【今際無住,】現在也是無所執著,【後際無來。】將來的時間還沒到。【安然端坐,任運不拘。】我們安然端坐,就是任運不拘,【方名解脫。】我們的心,【安然】就是心無所事事,心無所挂礙,就坐在那個地方,好端端的就坐著,任運不拘,方名解脫,這樣叫做解脫。我們動不動就說:我們要持戒,我們要修定,我們要修慧。是不是?我們每一個人都這樣,不曉得我們本性具足,一念無心,本性具足,所以如果沒有這樣,就不名解脫了。【努力努力!此門中千人萬人,只得叁個五個,】因爲太難了!所以這個要大徹大悟,其實不是一件很簡單的事。【若不將爲事,受殃有日在。】【將】就是當。如果不把明心見性當作一回事,那麼你對明心見性要當作一回事,不當作一回事,那你就生滅六道輪回了。如果你不把明心見性當作是大事的話,你受災禍,【有日在】就是指日可待。你受這個災禍,就指日可待了,因爲因果逃不掉的。所以說,如果你不把明心見性,當作是一個很重要的事情來注意它,那麼你受災禍,那麼就指日可待了。意思就是,不相信,你等著瞧!

  【故雲:著力今生須了卻,】【卻】就是除去。【誰能累劫受余殃。”】我們無論如何要盡力,我們要著力,就是要下一番的苦功,今生須了卻,誰能夠忍受這個累劫,去遭受這個余殃,因爲因果絲毫不爽嘛,那麼我們證悟到本體,就是非因非果,那麼就可以超越了,就是再大的果報、逆境,我們也是自在無礙,誰去悟到,在因地上悟到,因就是非因,就是空性。誰在緣起法裏面悟到,緣起就是非緣、就是空性。誰在果報上悟到,誰就是非果、就是空性。空性絕大,大覺性時時都在等著我們,你只要契入,你就是自在的人、就是解脫的人,不分時間、不分空間,因性,因性本空,緣性,緣性本空,果性,果性本空,因緣果報連鎖的生滅法,在哪一個刹那之間契入,你就是佛,見自性的佛。所以釋迦牟尼佛,這很有意思的,經典這樣記載,釋迦牟尼佛在這個,看到這個東方,是不是?一個星星一閃爍,哦!他馬上證悟了,這個就是在一刹那就契入絕對。所以這個要用跳的,你用漸次第的,你用漸次第的來,你沒辦法見本性的,沒辦法的,因爲本性是無爲法,不能用切割的方式,今天見一點、明天見一點,這不是在切蛋糕的,沒有辦法的。所以想要悟入本性,但觀時節因緣,就是在等待因緣而已,多聽經、多聞法、多觀照,哪一天:哦!原來如此、原來如此!有一個大徹大悟的人,他修了老半天,修了很久很久,結果後來大徹悟了,大徹悟的時候就鼓掌、鼓掌,然後講了一句話:原來我媽媽是女人!徹悟的人,看起來就象瘋子一樣,哦!原來我媽媽是女人!誰不曉得媽媽是女的,大家都知道媽媽是女生啊,是不是?開悟的時候,竟然講這樣的話,是不是?很奇怪的:哦!原來我媽媽是女人。慢慢去參,你也不要神經病,自已在那邊裝作徹悟:哦!原來我爸爸是男人!那個不是你的境界,是不是?所以我們今生今世須了卻,要徹底的,要不然誰能夠忍受累劫的余殃呢?

  再來,《宛陵錄》,宛陵,宛陵在今天的安徽省的宣城縣,【宣】就是我們法宣的宣,【城】就是一個土,再一個成功的成。今安徽的宣城縣,就是宛陵,這是一個地名、地名,這個裴休爲和尚節錄的。問這個希運禅師,就是斷際禅師的這些語錄。

  【裴相公問師曰:】裴休就問這個希運:山中四、五百人,以前都是大叢林,你不守規矩,就把你趕出去了,現在不行了,現在有時候一個道場,才兩、叁個人,你再趕他出去就沒人了,自己也沒什麼德行剃度徒弟,又沒有人,連一個晚上叩鍾、打鼓,都沒有人。就象我們以前在這個雷音寺,我在雷音寺,那個老和尚在的時候,廣化老和尚在的時候,那很多人,四、五十個,那老和尚因爲身體不好,到臺中去看病,結果那些比丘跑的跑、死的死,逃的逃,統統沒有人、統統沒有人了,剩下我跟體智師,剩下兩個了,那糟糕了!沒人了、沒人了,大家都跑光了,因爲那個山上據說,據說啦,地理不適合男衆住,真的很奇怪,那個男衆都住不下來,不曉得是迷信還是真信,這個地理啊,真是不可思議,就是待不住,這個男的就是沒有辦法,你怎麼樣子給他好的條件,怎麼樣住都住不下來,修行沒有到一個功夫,我想這個地理還是存在的,很奇怪的!好了!沒人了,沒人的時候,那個鍾跟鼓距離很遠,因爲大殿很長嘛、大殿很長嘛,然後太高了、太高了,太高,就要爬樓梯嘛,爬樓梯嘛,樓梯上去的時候,要打、要打,沒有人啊,剩下一個人啊,如果他有事情他就忙,我就要打鼓了,咚……到最後他要接,暮鼓晨鍾嘛,晚上是先打鼓,後叩鍾嘛,對不對?早上是先打鍾再打鼓啊,到最後他要接嘛,咚……他要接鍾啊,沒辦法了,咚……沒人接鍾,就放著,把這個鼓槌放著,然後跑過去另一邊,敲一聲:锵!然後放著,又跑回來這邊,咚……又跑過去敲一聲:锵!再跑回來這邊,總共要跑六趟,要跑六趟,跑過去,跑過來……哦!那很累的!後來啊,所以懶人自有辦法,我就這樣講,咚……就不要打鍾了,咚……也不要打,過去那邊的時候,跟佛祖講:這叁聲是補之前的。锵、锵、锵!就不用跑來跑去了,沒辦法啊!只剩自己,只有一個人,你沒有辦法,這叁聲補前面不夠的,不要跑來跑去的,是不是?所以這個人少啊,師父要趕徒弟,可能就要考慮考慮了。那以前的叢林人多啊,四、五百個人,開除十個、二十個,那這沒關系的,還有好幾百個嘛,是不是?現在不行了,所以現在的人素質也差,師父對徒弟也很客氣,很客氣,因爲沒有人嘛,那麼這樣就雕塑不出一個高僧出來,師父不嚴,嚴師出高徒嘛,是不是?那你不嚴的話,他沒有辦法嘛,所以現在變成要出高徒很困難,爲什麼?師父對他很客氣啊,是不是?他有時候,徒弟比師父更凶,真的啊!師父念他兩句,他就說:我師父真是羅嗦!不知道爲什麼愈老愈糊塗!還說師父老糊塗,真是糟糕!你念他幾句,他就說師父老糊塗,沒有辦法,很難教化的。【“山中四五百人,幾人得和尚法?”】就是幾個人得到和尚的心法呢?【師雲:“得者莫測其數。】得道的人,你沒有辦法測量這個數目多少。【何故?】爲什麼?【道在心悟,豈在言說?】這個道是真正的心悟,悟到平等法、空性,放下,真的無所住,哪裏是用語言、嘴巴講的,對不對?你講得好,不如放下。所以有人說:師父!你講那麼多經典,我都沒聽完,很簡單!今天放下,今天叁藏十二部經典都看完了;明天放下,明天叁藏十二部經典全部看完了,你今天放不下,你就是十年你也放不下,你經典還沒有看完,你聽了經典聽了十年,你放不下,你一樣,大藏經沒有看完,你什麼都沒有看完啦!所以說,道在心悟,豈在言說?【言說只是化童蒙耳。”】【童蒙】就是未受啓發教育的無知孩童,沒有受到啓發教育的無知的孩童,童蒙就是無知的孩童,整個童心被蒙蔽起來,是不是啊?所以說:未受啓發教育的無知孩童,叫做童蒙,懵懵懂懂的,是不是?

  

  

《傳心法要講記(5)》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傳心法要講記(6)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