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云何不传衣?”】因为没有明心见性嘛!【师云:】师就这么说了:【“为他有心,是有为法。】因为他是用生灭心在讲经说法的,【所修所证,将为是也。所以五祖付六祖。】那么因此我们用生灭的心,是不能修到不生不灭的,我们一定要用不生不灭的本性修行。【六祖当时只是默契,得密授如来甚深意,所以付法与他。汝不见道:】难道你不了解这一层道理是吗?哪一层道理呢?【“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这初学佛啊,看了就昏了:这怎么那么多字,那么多【法】啊!其实不困难的。法本法无法,就是一切诸法之本,一切诸法之本是怎么样?就是一切法当下就是无法,【法无法】就是一切法当下就是无法,【法本】就是诸法之本。什么是诸法之本呢?一切法当下就是无法,这是诸法之本。所以说:法本,法本就是诸法之本,法无法,上面这个法就是一切法,当下就是无法,空性嘛、寂智嘛,哪里有什么法?无法法亦法,这个【无法】,如果我们的心,无法,这个法加一个【之】字,无法之法,【亦法】就是也着一个法,不行的!无法法亦法,这个无法之法,如果我说心中刻意的,要给它一个【无法】的观念,叫做无法之法,这个也是着了一个无法的法,不可以的!所以说:无法之法,亦着于法。今付无法时,现在我交代你,无法上面要加一个字,【真】无法的时候。现在我交代你一个真正的无法,哪一个是真正的无法呢?那就是应当悟到法法何曾法?就是应悟每一个法,都是当体即真,空性的寂智,那么每一个真,就法法何曾有法?哪里有什么法呢?会吧?应当悟到!所以这个偈的意思就是说,法本法无法,就是诸法之本,就是一切法当下无法,这个就是诸法的根本。无法之法,如果你拿一个心去无法,这个也着了一个无法之相,现在我如果要交代一个真无法,这个真无法,就是法法不曾经有过法。【若会此意,方名出家儿,】如果我们能够体会这个意思,这样才是出这儿,【方好修行。】出家,这个才是出世的男儿大丈夫。【若不信,云何明上座走来大庾岭头寻六祖,】如果不信:此法才是出家儿、才是好修行,不明心见性,你怎么修呢?随着情绪修行是很悲哀的,你怎么样才能够不随情绪的修行?那就是不生不灭,明心见性的法了,这一针打下去,那就永远免疫了,不会感染到生灭法了,一悟即入如来地嘛,顿超啊! 要不然这个明上座,就是惠明法师,为什么走来大庾岭,找这个六祖呢?【六祖便问:“汝来求何事?】你来干什么呢?有什么事呢?【为求衣?为求法?”】你是找这个衣,就是袈裟,或者是来求法的?【明上座云:“不为衣来,但为法来。”】我不是为衣来,我是为法而来。【六祖云:“汝且暂时敛念,】【敛念】就是收敛,收摄这个念头,就是不要放纵它执着、不要放纵它分别,暂时不要执着、不要分别,【善恶都莫思量!”】莫思量就是统统放下,不是不要去想它,善恶统统不要去执着、去分别,你放下,善恶都莫思量。【明乃禀语。】这个慧明法师就承受了六祖的开示,经过了一点少许的时间,【六祖云:“不思善,不思恶,正当与么时,】就是这个时候,不思善,不思恶,并不是说,你不要去想善,也不要去想恶,不是这个意思,这样的意思是比较肤浅的,不思善,不思恶,就是不要落入善跟恶的对立的观念,这个善、恶,是比喻一切对立的观念,六祖的修行,就是用绝对的本性来修行,你不要落入善,不要落入恶的对立,这种分别心的观念,你就在这个没有落入善恶的对立观念的时候,就是绝对的本体,就是没有一切的能所。【还我明上座父母未生时面目来!”】这个就是怎么样?父母未生时候的本来面目,我们本来的面目,就是清清净净的本性。【明于言下忽然默契,】大悟!【便礼拜云:】哦!这样我晓得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某甲】那当然是指慧明啦!说:我慧明法师,【在五祖会中,枉用三十年工夫,】这一句千万要记住的,我们这个警惕就是,不要说三十年,方法错误,有的人很急嘛、很急,离师别住,离开师父、善知识,另外自己住,他以为赶快到山上去,赶快选择到一个没有人去的地方,以为这样叫做用功,不是这样子的,就是五祖,你错用功,五祖在你面前,你一样不会用功的,这个就是心法不懂、体会不出来,乃至祖师大德在你身旁,你一样有好的环境,有好的师父在,可是你的根器不够利,那也没有办法相应。师父如果是大彻大悟,证悟的圣者,又有一个好的环境,但是你的心始终不入道,为什么?你的执着、分别,强烈的割舍不下,对不对?没有办法令心绝大的舍离,你一样的,没有用的!枉用了三十年的功夫,【今日方省前非。”】所以师父一直重复说:先建立正确的正知正见,往后你要到哪里修行,走什么路,你才有眼睛可以走路,不可以离师太早,就是这个用意。【六祖云:“如是!”】这样知道了、知道了!人家慧明是将军出身的呢,他还弄了三十年,还搞不清楚呢!我们还没有那种根性呢,也不晓得三十年要加几倍,也许六十年吧!六祖这么说:如是!以前你错用功了。【到此之时,方知祖师西来,】才了解这个达摩祖师从印度而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在言说。岂不见阿难问迦叶云:“世尊传金襕外,】金襕衣。这个金襕衣,就是佛陀在世的时候,他的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是不是啊?供养他一件金色的袈裟,后来称为金襕衣,金襕衣就是金色的袈裟。那么这个摩诃波阇波提,用手这样织成金色的毯子,供养这个如来。所以说,这个叫做金襕衣。世尊把这个摩诃波阇波提,这个姨母所供养的金襕衣传下来以外,【别传何物?”】除了传衣以外,还传什么东西呢?【迦叶召阿难,】迦叶跟阿难说:阿难!【阿难应诺。】【应】就是回答:好!【诺】就是好。阿难或者是说:什么事啊?迦叶就这么回答了,他问了一句:阿难!阿难就说:啊?【迦叶云:“倒却门前刹竿著。”】那么这一句就是禅宗语,【倒】就是反过来,除去这门前的刹杆,【刹杆】就是我们所讲的道场,或者是以前建这个塔寺,都说用:立刹、立刹,大立百货公司那个立,【立刹【来表示。那么或者禅宗建这个寺院,或者是说法的时候,有这个举这个刹杆,或者旗杆,指说法的时候。那么这个【刹杆】表示道场,或者表示法会,或者是说法都可以。那么意思就是说,一切的语言相,或者语言说法相,乃至于道场的功德庄严相,都不应当执着。那么倒却门前刹杆著,或者是念:著(zhu),应无所住这个住音,这个著字。那么意思就是,如果你想要大彻大悟,如果你想要解脱生死,入如来这个毕竟空寂的本性,你必须要倒用过来、反过来,放下,【却】就是除去。放下一切你心中,【门前】就是你的心中。一切的语言、说法、功德的执着,统统要放下!【此便是祖师之标榜也。】这就是祖师的标榜。【甚生阿难三十年为侍者,只为多闻智慧,被佛诃云:“汝千日学慧,不如一日学道。】把笔拿起来,【慧】就是知见。你千日所建立的知见,不如一日学道,把笔拿起来,道就是无心。意思就是,你千日所学的这个,建立了种种知见,不如你单刀直入的,无心、放下,这就是道,放不下,苦了自己,这一句要写起来,贴在你的门前、你的床铺旁边,你每天看:【放不下,苦了自己。】只有苦了自己,没有人会同情你的,同情你也没有用的,没有人同情你,我们同情你也没有用的。所以就象师父一样,我如果今天在意说,谁来听经、谁不来听经,那么我当然会很难过了,是不是?不!全部要放下,来跟去,这个都是生灭相,世间的常态,对不对?你来跟不来,这不关我的事情,我要放下,我要把经典讲好,把禅宗的心法,知见建立讲对,这就是我应该做的,其他你们来跟不来,这不是我挂碍的,我一直挂碍你们来跟不来,那么又被这个境所牵制,所以得不到自在的。因此说:你千日学慧,你一千日学这个建立知见的种种分别心,分别的知见,不如一日无心之道,放下!【若不学道,滴水难消。”】如果你不学这个无心之道,你所吃的,就是化作生灭的因果相,你跳不出因果的轮回的。
【问:“如何得不落阶级?”】【阶级】就次第、阶位、次第,也就是生灭因果的相续相,叫做阶级。如何才不会落入因果的生灭次第相?【师云:“终日吃饭,未曾咬著一粒米。终日行,未曾踏著一片地。】这是什么意思啊?这是指我们不着于六根一切的造作,但我们六根的任何一根,统统是绝对存在的不生不灭的心。所以你整天吃饭,你不曾经咬着一粒米,意思就是说,虽然吃饭,可是不着这些美味,法身立刻现前,所以等于清净的心在那边作用,所以等于不吃,没有咬到一粒米一样的,意思就是,清净心不着相的意思。终日行,行就是脚要踏,未曾踏着一片地,何以故?心境两忘,心境皆空,当然是绝对的本体,所以说这个都是指见法身的意思。终日吃饭,未曾咬一粒米,法身也不吃的,清清净净的存在那个地方,吃什么?终日行,未曾踏着一片地,也不执着这个来去相、生灭的因果相,没有的!【与么时,无人、我等相,终日不离一切事,】你还是要面对一切现实。【不被诸境惑,方名自在人。】就在这个时候,你就没有人相,没有我这些相了,无人相、无我相等等了,但是你虽然心无我相、无人相,但是每一天都必须面对一切事情,所以佛法是既现实又超越喽,既超越又现实,不被诸境所迷惑,这样叫做自在人。【更时时念念,不见一切相,】 意思就是告诉我们,每一个念头,他都没有着一切相,【不见】就是不着,不是没有看到一切相,不是这个意思。念念心不着一切相,就是我们一切相都是假相,不可以把假相印在这个脑筋里面,化做观念,死守那个观念,因为那个是不存在的,相是缘生缘灭的,不实在的东西,不可以把它落入观念,当作实质的境来追逐,那是不对的…
《传心法要讲记(5)》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