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傳心法要講記(5)▪P5

  ..續本文上一頁雲何不傳衣?”】因爲沒有明心見性嘛!【師雲:】師就這麼說了:【“爲他有心,是有爲法。】因爲他是用生滅心在講經說法的,【所修所證,將爲是也。所以五祖付六祖。】那麼因此我們用生滅的心,是不能修到不生不滅的,我們一定要用不生不滅的本性修行。【六祖當時只是默契,得密授如來甚深意,所以付法與他。汝不見道:】難道你不了解這一層道理是嗎?哪一層道理呢?【“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這初學佛啊,看了就昏了:這怎麼那麼多字,那麼多【法】啊!其實不困難的。法本法無法,就是一切諸法之本,一切諸法之本是怎麼樣?就是一切法當下就是無法,【法無法】就是一切法當下就是無法,【法本】就是諸法之本。什麼是諸法之本呢?一切法當下就是無法,這是諸法之本。所以說:法本,法本就是諸法之本,法無法,上面這個法就是一切法,當下就是無法,空性嘛、寂智嘛,哪裏有什麼法?無法法亦法,這個【無法】,如果我們的心,無法,這個法加一個【之】字,無法之法,【亦法】就是也著一個法,不行的!無法法亦法,這個無法之法,如果我說心中刻意的,要給它一個【無法】的觀念,叫做無法之法,這個也是著了一個無法的法,不可以的!所以說:無法之法,亦著于法。今付無法時,現在我交代你,無法上面要加一個字,【真】無法的時候。現在我交代你一個真正的無法,哪一個是真正的無法呢?那就是應當悟到法法何曾法?就是應悟每一個法,都是當體即真,空性的寂智,那麼每一個真,就法法何曾有法?哪裏有什麼法呢?會吧?應當悟到!所以這個偈的意思就是說,法本法無法,就是諸法之本,就是一切法當下無法,這個就是諸法的根本。無法之法,如果你拿一個心去無法,這個也著了一個無法之相,現在我如果要交代一個真無法,這個真無法,就是法法不曾經有過法。【若會此意,方名出家兒,】如果我們能夠體會這個意思,這樣才是出這兒,【方好修行。】出家,這個才是出世的男兒大丈夫。【若不信,雲何明上座走來大庾嶺頭尋六祖,】如果不信:此法才是出家兒、才是好修行,不明心見性,你怎麼修呢?隨著情緒修行是很悲哀的,你怎麼樣才能夠不隨情緒的修行?那就是不生不滅,明心見性的法了,這一針打下去,那就永遠免疫了,不會感染到生滅法了,一悟即入如來地嘛,頓超啊! 要不然這個明上座,就是惠明法師,爲什麼走來大庾嶺,找這個六祖呢?【六祖便問:“汝來求何事?】你來幹什麼呢?有什麼事呢?【爲求衣?爲求法?”】你是找這個衣,就是袈裟,或者是來求法的?【明上座雲:“不爲衣來,但爲法來。”】我不是爲衣來,我是爲法而來。【六祖雲:“汝且暫時斂念,】【斂念】就是收斂,收攝這個念頭,就是不要放縱它執著、不要放縱它分別,暫時不要執著、不要分別,【善惡都莫思量!”】莫思量就是統統放下,不是不要去想它,善惡統統不要去執著、去分別,你放下,善惡都莫思量。【明乃禀語。】這個慧明法師就承受了六祖的開示,經過了一點少許的時間,【六祖雲:“不思善,不思惡,正當與麼時,】就是這個時候,不思善,不思惡,並不是說,你不要去想善,也不要去想惡,不是這個意思,這樣的意思是比較膚淺的,不思善,不思惡,就是不要落入善跟惡的對立的觀念,這個善、惡,是比喻一切對立的觀念,六祖的修行,就是用絕對的本性來修行,你不要落入善,不要落入惡的對立,這種分別心的觀念,你就在這個沒有落入善惡的對立觀念的時候,就是絕對的本體,就是沒有一切的能所。【還我明上座父母未生時面目來!”】這個就是怎麼樣?父母未生時候的本來面目,我們本來的面目,就是清清淨淨的本性。【明于言下忽然默契,】大悟!【便禮拜雲:】哦!這樣我曉得了!【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某甲】那當然是指慧明啦!說:我慧明法師,【在五祖會中,枉用叁十年工夫,】這一句千萬要記住的,我們這個警惕就是,不要說叁十年,方法錯誤,有的人很急嘛、很急,離師別住,離開師父、善知識,另外自己住,他以爲趕快到山上去,趕快選擇到一個沒有人去的地方,以爲這樣叫做用功,不是這樣子的,就是五祖,你錯用功,五祖在你面前,你一樣不會用功的,這個就是心法不懂、體會不出來,乃至祖師大德在你身旁,你一樣有好的環境,有好的師父在,可是你的根器不夠利,那也沒有辦法相應。師父如果是大徹大悟,證悟的聖者,又有一個好的環境,但是你的心始終不入道,爲什麼?你的執著、分別,強烈的割舍不下,對不對?沒有辦法令心絕大的舍離,你一樣的,沒有用的!枉用了叁十年的功夫,【今日方省前非。”】所以師父一直重複說:先建立正確的正知正見,往後你要到哪裏修行,走什麼路,你才有眼睛可以走路,不可以離師太早,就是這個用意。【六祖雲:“如是!”】這樣知道了、知道了!人家慧明是將軍出身的呢,他還弄了叁十年,還搞不清楚呢!我們還沒有那種根性呢,也不曉得叁十年要加幾倍,也許六十年吧!六祖這麼說:如是!以前你錯用功了。【到此之時,方知祖師西來,】才了解這個達摩祖師從印度而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在言說。豈不見阿難問迦葉雲:“世尊傳金襕外,】金襕衣。這個金襕衣,就是佛陀在世的時候,他的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是不是啊?供養他一件金色的袈裟,後來稱爲金襕衣,金襕衣就是金色的袈裟。那麼這個摩诃波阇波提,用手這樣織成金色的毯子,供養這個如來。所以說,這個叫做金襕衣。世尊把這個摩诃波阇波提,這個姨母所供養的金襕衣傳下來以外,【別傳何物?”】除了傳衣以外,還傳什麼東西呢?【迦葉召阿難,】迦葉跟阿難說:阿難!【阿難應諾。】【應】就是回答:好!【諾】就是好。阿難或者是說:什麼事啊?迦葉就這麼回答了,他問了一句:阿難!阿難就說:啊?【迦葉雲:“倒卻門前刹竿著。”】那麼這一句就是禅宗語,【倒】就是反過來,除去這門前的刹杆,【刹杆】就是我們所講的道場,或者是以前建這個塔寺,都說用:立刹、立刹,大立百貨公司那個立,【立刹【來表示。那麼或者禅宗建這個寺院,或者是說法的時候,有這個舉這個刹杆,或者旗杆,指說法的時候。那麼這個【刹杆】表示道場,或者表示法會,或者是說法都可以。那麼意思就是說,一切的語言相,或者語言說法相,乃至于道場的功德莊嚴相,都不應當執著。那麼倒卻門前刹杆著,或者是念:著(zhu),應無所住這個住音,這個著字。那麼意思就是,如果你想要大徹大悟,如果你想要解脫生死,入如來這個畢竟空寂的本性,你必須要倒用過來、反過來,放下,【卻】就是除去。放下一切你心中,【門前】就是你的心中。一切的語言、說法、功德的執著,統統要放下!【此便是祖師之標榜也。】這就是祖師的標榜。【甚生阿難叁十年爲侍者,只爲多聞智慧,被佛诃雲:“汝千日學慧,不如一日學道。】把筆拿起來,【慧】就是知見。你千日所建立的知見,不如一日學道,把筆拿起來,道就是無心。意思就是,你千日所學的這個,建立了種種知見,不如你單刀直入的,無心、放下,這就是道,放不下,苦了自己,這一句要寫起來,貼在你的門前、你的床鋪旁邊,你每天看:【放不下,苦了自己。】只有苦了自己,沒有人會同情你的,同情你也沒有用的,沒有人同情你,我們同情你也沒有用的。所以就象師父一樣,我如果今天在意說,誰來聽經、誰不來聽經,那麼我當然會很難過了,是不是?不!全部要放下,來跟去,這個都是生滅相,世間的常態,對不對?你來跟不來,這不關我的事情,我要放下,我要把經典講好,把禅宗的心法,知見建立講對,這就是我應該做的,其他你們來跟不來,這不是我挂礙的,我一直挂礙你們來跟不來,那麼又被這個境所牽製,所以得不到自在的。因此說:你千日學慧,你一千日學這個建立知見的種種分別心,分別的知見,不如一日無心之道,放下!【若不學道,滴水難消。”】如果你不學這個無心之道,你所吃的,就是化作生滅的因果相,你跳不出因果的輪回的。

  【問:“如何得不落階級?”】【階級】就次第、階位、次第,也就是生滅因果的相續相,叫做階級。如何才不會落入因果的生滅次第相?【師雲:“終日吃飯,未曾咬著一粒米。終日行,未曾踏著一片地。】這是什麼意思啊?這是指我們不著于六根一切的造作,但我們六根的任何一根,統統是絕對存在的不生不滅的心。所以你整天吃飯,你不曾經咬著一粒米,意思就是說,雖然吃飯,可是不著這些美味,法身立刻現前,所以等于清淨的心在那邊作用,所以等于不吃,沒有咬到一粒米一樣的,意思就是,清淨心不著相的意思。終日行,行就是腳要踏,未曾踏著一片地,何以故?心境兩忘,心境皆空,當然是絕對的本體,所以說這個都是指見法身的意思。終日吃飯,未曾咬一粒米,法身也不吃的,清清淨淨的存在那個地方,吃什麼?終日行,未曾踏著一片地,也不執著這個來去相、生滅的因果相,沒有的!【與麼時,無人、我等相,終日不離一切事,】你還是要面對一切現實。【不被諸境惑,方名自在人。】就在這個時候,你就沒有人相,沒有我這些相了,無人相、無我相等等了,但是你雖然心無我相、無人相,但是每一天都必須面對一切事情,所以佛法是既現實又超越喽,既超越又現實,不被諸境所迷惑,這樣叫做自在人。【更時時念念,不見一切相,】 意思就是告訴我們,每一個念頭,他都沒有著一切相,【不見】就是不著,不是沒有看到一切相,不是這個意思。念念心不著一切相,就是我們一切相都是假相,不可以把假相印在這個腦筋裏面,化做觀念,死守那個觀念,因爲那個是不存在的,相是緣生緣滅的,不實在的東西,不可以把它落入觀念,當作實質的境來追逐,那是不對的…

《傳心法要講記(5)》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傳心法要講記(6)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