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聽了一切衆生的語言之後,我們如果有攻擊性、傷害性,那麼我們已經離道太遠了!我們多聽聽衆生的意見跟看法,有助于我們處理事情,但是我們的心不增減,心不增減,是不是啊?
【雲:“心既無相,豈得全無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化度衆生耶?”】心既然無相,怎麼能夠說,把連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度衆生都否認、否定掉呢?【全無】就是否定掉。怎麼可以全部否定掉,這個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來度衆生呢?【師雲:“叁十二相,屬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八十種好,屬色。若以色見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你不可能用色法去見到如來,意思是說,眼見一切相,如如不動,即見如來。所以月溪法師他的修行法,就是這樣子,用一念無明打破無始無明,什麼叫做一念無明?現前的六根,統統叫做一念無明,起心動念,統統叫做一念無明,是不是啊?用一念無明,怎麼樣?守住!眼見一切相,好!就用這個,眼見一切相,你就保持如如不動的心,可是保持如如不動的心是不對的,這個如如不動的心,必須與空慧相應,也就是說,我現在保持一個如如不動的心,必須絕對的智慧,絕對的存在、絕對的放下,放到最後,連放下的名詞都沒有,這個叫做:一念無明打破無始無明,因爲無始無明,就是空的執著、空的執著,我們執著有叁種,一種是我執、一種是法執、一種是空執,空執最難破,墮入空執,那就變成黑漆漆的無始無明坑道裏面,有一念清淨相,怎麼樣?但是又沒有辦法大用現前,落入無始無明,就是不能大用現前,他可以斷煩惱,就象二乘人的境界,他可以斷見思煩惱,他可以斷一切的法執,可是進入裏面,空空洞洞,什麼都沒有,雖然有一念清淨相應,這個不與實相相應。因此我們六根門頭,但用,譬如說用眼根,或者用耳根,耳根聽這個聲塵,這個聲音,塵自生滅,自性不動,這個自性不動,不是形容詞、不是形容詞,是真實的功夫,塵自生滅,自性不動,因爲自性是猶如法身、猶如虛空,它本來是不生、本來是不滅的,如果說,我眼睛見一切相,心裏感受到:不受影響,是如如不動。這個也不是大徹悟的人,這個是屬于見聞覺知。再講一遍,眼見一切相,見相的當下,就與絕對的、不生不不聞的本體相應,他不是刻意的去保持如如不動,刻意的保持如如不動,是腦筋作用,是肉體的作用,見聞覺知的六根作用,我刻意的去控製它,那是無明、那是無明,爲什麼?佛性不勉強,是自在、是自然的顯露,當我眼見一切色,我與空慧相應,絕對的空慧相應,我知道那本來就不生滅,是這樣子的功夫,就破了無始無明,而不是刻意的,我保持一個如如不動,我刻意的,聽到聲音不作分別,那如果動一個念頭,再去除掉,當我們聽到一些謾罵,我們分別以後,我們再去控製它,那功夫那還早得很!我眼睛見一切相、眼睛見一切相,我當下我就與空相應,就是解脫,它就是這麼樣和藹可親,親切的本性,本地風光就顯現出來,眼見一切相,當下就是本來的面目,它就是沒有能所、沒有來去,對不對?一切的覺性,當下與佛性全部都是相應,我沒有刻意的,要怎麼樣使它如如不動,如果我們刻意的,使它如如不動,又落入見聞覺知的腦筋作用,這個一定要判辯得很清楚,否則你沒有辦法悟到的,所以法離見聞覺知嘛,對不對?見聞覺知就是六根,就是腦筋的作用嘛,所以法要離開那一些六根所産生的腦筋作用,以前腦筋作用所建立的思想,統統要放下,叫做:不思善,不思惡,就是明上座本來的面目。就是這樣子!
【問:“佛性與衆生性,爲同?爲別?”師雲:“性無同異。】性沒有所謂的同,也沒有所謂的不同,同異是對立的名詞,本性無一物,不屬于同,也不屬于異。【若約叁乘教,即說有佛性、有衆生性。】因爲叁乘是有次第的。【遂有叁乘因果,】有因果法,就落入生滅的次第相。【即有同異。】絕對的本體空無一物。【若約佛乘,及祖師相傳,即不說如是事,唯指一心。】一心就是無心,無心,你就象虛空,我問你:虛空是同還是異?難道你還要討論它是同是異嗎?虛空什麼時候哪裏有不同?那你爲什麼要討論異呢?虛空哪裏有不同?那你爲什麼要討論一個同呢?是不是?連異相都沒有,哪談論到什麼同?它就是好端端的存在那個地方,我們的本性、覺性就是這樣,好端端的,存在我們的六根門頭,隨時用、隨時不用,統統是一樣。【非同、非異,非因、非果。所以雲:唯此一乘道,無二亦無叁,除佛方便說。”】
【問:“無邊身菩薩,爲什麼不見如來頂相?”師雲:“實無可見。何以故?】爲什麼呢?【無邊身菩薩,便是如來,】無邊身就是如來,怎麼可以以如來更見如來呢?【不應更見。】是不是?你不能說:我現在是慧律法師,我要去找一個慧律法師來。沒有啦,當下就是啦,怎麼還要找什麼呢?更覓另外一個法師,對不對?當下就是了!無邊身菩薩他就是如來,不應該以如來更見如來,絕對的東西,他就是一合相。【只教爾不作佛見,不落佛邊;】作佛見,那還是生滅的,不作衆生見,作衆生見,就落入衆生邊了。【不作衆生見,不落衆生邊;不作有見,不落有邊;不作無見,不落無邊;不作凡見,不落凡邊;不作聖見,不落聖邊。但無諸見,即是無邊身。】這一句劃下來,底下再劃下來:【若有見處,即名外道。】哇!這個太好了,真是大徹大悟的聖者!爲什麼看經典要劃重點呢?因爲這個就是關卡,就象你去找到那一關,要修行要幾個字,師父常常講:你要修行,就幾個字就夠了!但無諸見,即是無邊身。你今天爲什麼會紛擾?因爲看法不同。你今天爲什麼會放不下?因爲執著自己的見地嘛,是不是?那麼但無諸見,那你想想看,我執也沒有了、分別心也沒有了,你跟我的看法,哪裏有什麼不一樣?再惡劣的衆生,你也沒什麼不一樣啊!是不是?但無諸見,即是無邊身,若有見處,即名外道。外道者,【外道者,樂于諸見。】凡夫都喜歡執著自已的看法,外道者,樂于諸見,種種的不正見,導致一個人修行偏差,都是片面的極端,修極端的苦行啦,或是著極端的五欲六塵啦,放縱自己啦,這個也不是。【菩薩,于諸見而不動。】就是菩薩見一切相,就如如不動,不可以安立任何的見,就是執著,【見】就是執著,因爲:我的看法最正確。就是執著我的看法嘛,你的分別心很強,叫做見嘛,執著心很強,這個叫做見嘛,所以這個【見】,就表示執著跟分別。菩薩一切執著心跟分別心,統統放下,而心如如不動。【如來者,即諸法如義。】所以《維摩诘經》裏面這麼說:【所以雲:“彌勒亦如也,】你也是一樣如如不動喽,無相嘛!【衆聖賢亦如也。”】也無相可說。如就是無生,那無生當然就無滅了,如就是無滅,如就是沒有見,沒有見。因爲佛性本身有見,不須要另外安立一個知見。佛性本身有分別,對不對?有體性的分別,那麼塵是沒有體性的分別嘛,是不是?在《楞嚴經》裏面講:離諸塵而有分別性,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離諸一切塵,而有分別心、而有體性,那麼這個就是我們本來的面目嘛,《楞嚴經》就講得很清楚了!【如即無生,如即無滅。如即無見,如即無聞。如來頂,即是圓見。亦無圓見,故不落圓邊。】【圓見】就是絕對,所以任何的名詞,都在形容絕對,對不對?都在形容絕對,無生就是絕對,無滅也是絕對,無見也是絕對,無聞也是絕對,圓見了是絕對,所有的形容詞,都告訴你絕對的實相,絕對就是好端端的存在當下。【所以佛身無爲,不墮諸數。】【諸數】就是有數量。你用任何的語言、文字,一二叁四……乃至時間、空間,統統不對,因爲同一個覺性的存在,不可以任何的數量去衡量的。所以方便【權以虛空爲喻。圓同太虛,】所以方便用這個虛空來作比喻,那麼圓滿就如同太虛,【無欠無余。】這個都是比喻法。【等閑無事,莫強辯他境。】你看!絕學無爲閑道人,是不是?不除妄想不求真,你看!等閑無事,根本就沒事,萬境本閑,庸人自擾,等閑無事。所以那些大徹大悟的人就是沒事,什麼事都是沒事。莫強辯他境,不要強迫自己去分別外在的境界,令心落入執著跟對立,不要這樣子,記住!放不下,苦了自己,別人苦不了他,先苦了你自己,哎呀!師父!我放不下怎麼辦?我說:那你要辛苦一陣子了,放不下就是苦了自己嘛!【辯著便成識。】分別便著,辯著便成識,你只要一分別,怎麼樣?一執著,就變成了意識了、就變成意識了,因爲我們無量劫來,這個意識分別心太快了,太快了!【所以雲:“圓成沈識海,流轉若飄蓬。”】若飄蓬。【只道我知也、學得也、契悟也、解脫也、有道理也,強處即如意,弱處即不如意,似這個見解,有什麼用處?】底下解釋了,圓成沈識海,那麼圓成就是圓成實性,這個圓滿的、實在的、圓滿的本性,已經被意識分別心所埋覆了、所掩蓋了,所以沈入這個執著的意識的大海裏面。就是我們圓成實性,已經沈入了分別跟執著心的大海裏面了,我們化作一念的生滅,所以說:流轉若飄蓬。這個飄浮不定的蓬草,這個蓬草怎麼樣?就是比喻飄泊無依。這些草飄來飄去的……無常嘛,是不是啊?那麼只道我知也,你只說說:我知也、我學得了,我已經契悟了、我已經解脫了。只這樣說說,說:有道理也。那麼在如意的時候、強處的的時候,自己覺得精神很好,強處即如意就是說:我比人家強,生活得很好,如已意就是覺得很高興了。可是在弱處呢?就不如意了,就覺得:哎呀!比別人差。活起來就活得很辛苦了。似這個見解,這樣好象你是一個很有見解的人,這有什麼用處呢?意思就是說,你還隨著強處跟弱處來起心動念,雖然你說:我知道、我學得、我契悟、我解脫、我了解道理、有道理。有什麼用呢?意思就是說,佛法是真功夫,不是講一講,你知道了、你學得了、你契悟了、你解脫了、你有道理了,當你在強處的時候,你就春風得意,當你在弱處的時候,你就愁眉苦臉,這看起來,你好象一個很有見解,因爲你都講得出來嘛,學得了、悟到了,可是沒有用啊,爲什麼?落入對立啊、煩惱啊,所以有什麼用處呢?【我向汝道:】我向你說:【等閑無事,】萬法等閑,就好端端的擺在那個地方,【莫謾用心。】不要隨便任意的,去動到執著跟分別的念頭。底下,你就必須看這八個字,大徹大悟的叁祖所講的一句話,僧璨大師,是不是啊?【“不用求真,唯須息見。”】這個了不得!看到這一句,就知道這個是大徹悟的人講的話,不用求真,真不可求,唯須息妄,只要你趕快停止,放下……再放下……放下那一個不必要的見地的執著、分別,你慢慢的就接近聖人了,到了有一天你就:嗯!契入了、就契入了。【所以內見、外見俱錯,佛道、魔道俱惡。所以文殊暫起二見,】就是佛見跟法見,這【二見】,把筆拿起來,佛見跟法見,佛法僧嘛,你只起這個佛的見跟法的見,佛見就是著、執著:我自己是一個智慧者。法見就是認爲、執著自己:我擁有真理者。你覺得你很了不起,那麼就落入這個二見。【貶向二鐵圍山。】意思就是不夠作佛,意思主是不夠作佛。
好了!那麼明天,明天我們再從這個地方,108頁的中間,這個句號開始,中間這個句號開始。
《傳心法要講記(6)》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