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传心法要讲记(6)▪P3

  ..续本文上一页听了一切众生的语言之后,我们如果有攻击性、伤害性,那么我们已经离道太远了!我们多听听众生的意见跟看法,有助于我们处理事情,但是我们的心不增减,心不增减,是不是啊?

  【云:“心既无相,岂得全无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化度众生耶?”】心既然无相,怎么能够说,把连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度众生都否认、否定掉呢?【全无】就是否定掉。怎么可以全部否定掉,这个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来度众生呢?【师云:“三十二相,属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八十种好,属色。若以色见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你不可能用色法去见到如来,意思是说,眼见一切相,如如不动,即见如来。所以月溪法师他的修行法,就是这样子,用一念无明打破无始无明,什么叫做一念无明?现前的六根,统统叫做一念无明,起心动念,统统叫做一念无明,是不是啊?用一念无明,怎么样?守住!眼见一切相,好!就用这个,眼见一切相,你就保持如如不动的心,可是保持如如不动的心是不对的,这个如如不动的心,必须与空慧相应,也就是说,我现在保持一个如如不动的心,必须绝对的智慧,绝对的存在、绝对的放下,放到最后,连放下的名词都没有,这个叫做:一念无明打破无始无明,因为无始无明,就是空的执着、空的执着,我们执着有三种,一种是我执、一种是法执、一种是空执,空执最难破,堕入空执,那就变成黑漆漆的无始无明坑道里面,有一念清净相,怎么样?但是又没有办法大用现前,落入无始无明,就是不能大用现前,他可以断烦恼,就象二乘人的境界,他可以断见思烦恼,他可以断一切的法执,可是进入里面,空空洞洞,什么都没有,虽然有一念清净相应,这个不与实相相应。因此我们六根门头,但用,譬如说用眼根,或者用耳根,耳根听这个声尘,这个声音,尘自生灭,自性不动,这个自性不动,不是形容词、不是形容词,是真实的功夫,尘自生灭,自性不动,因为自性是犹如法身、犹如虚空,它本来是不生、本来是不灭的,如果说,我眼睛见一切相,心里感受到:不受影响,是如如不动。这个也不是大彻悟的人,这个是属于见闻觉知。再讲一遍,眼见一切相,见相的当下,就与绝对的、不生不不闻的本体相应,他不是刻意的去保持如如不动,刻意的保持如如不动,是脑筋作用,是肉体的作用,见闻觉知的六根作用,我刻意的去控制它,那是无明、那是无明,为什么?佛性不勉强,是自在、是自然的显露,当我眼见一切色,我与空慧相应,绝对的空慧相应,我知道那本来就不生灭,是这样子的功夫,就破了无始无明,而不是刻意的,我保持一个如如不动,我刻意的,听到声音不作分别,那如果动一个念头,再去除掉,当我们听到一些谩骂,我们分别以后,我们再去控制它,那功夫那还早得很!我眼睛见一切相、眼睛见一切相,我当下我就与空相应,就是解脱,它就是这么样和蔼可亲,亲切的本性,本地风光就显现出来,眼见一切相,当下就是本来的面目,它就是没有能所、没有来去,对不对?一切的觉性,当下与佛性全部都是相应,我没有刻意的,要怎么样使它如如不动,如果我们刻意的,使它如如不动,又落入见闻觉知的脑筋作用,这个一定要判辩得很清楚,否则你没有办法悟到的,所以法离见闻觉知嘛,对不对?见闻觉知就是六根,就是脑筋的作用嘛,所以法要离开那一些六根所产生的脑筋作用,以前脑筋作用所建立的思想,统统要放下,叫做:不思善,不思恶,就是明上座本来的面目。就是这样子!

  【问:“佛性与众生性,为同?为别?”师云:“性无同异。】性没有所谓的同,也没有所谓的不同,同异是对立的名词,本性无一物,不属于同,也不属于异。【若约三乘教,即说有佛性、有众生性。】因为三乘是有次第的。【遂有三乘因果,】有因果法,就落入生灭的次第相。【即有同异。】绝对的本体空无一物。【若约佛乘,及祖师相传,即不说如是事,唯指一心。】一心就是无心,无心,你就象虚空,我问你:虚空是同还是异?难道你还要讨论它是同是异吗?虚空什么时候哪里有不同?那你为什么要讨论异呢?虚空哪里有不同?那你为什么要讨论一个同呢?是不是?连异相都没有,哪谈论到什么同?它就是好端端的存在那个地方,我们的本性、觉性就是这样,好端端的,存在我们的六根门头,随时用、随时不用,统统是一样。【非同、非异,非因、非果。所以云:唯此一乘道,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

  【问:“无边身菩萨,为什么不见如来顶相?”师云:“实无可见。何以故?】为什么呢?【无边身菩萨,便是如来,】无边身就是如来,怎么可以以如来更见如来呢?【不应更见。】是不是?你不能说:我现在是慧律法师,我要去找一个慧律法师来。没有啦,当下就是啦,怎么还要找什么呢?更觅另外一个法师,对不对?当下就是了!无边身菩萨他就是如来,不应该以如来更见如来,绝对的东西,他就是一合相。【只教尔不作佛见,不落佛边;】作佛见,那还是生灭的,不作众生见,作众生见,就落入众生边了。【不作众生见,不落众生边;不作有见,不落有边;不作无见,不落无边;不作凡见,不落凡边;不作圣见,不落圣边。但无诸见,即是无边身。】这一句划下来,底下再划下来:【若有见处,即名外道。】哇!这个太好了,真是大彻大悟的圣者!为什么看经典要划重点呢?因为这个就是关卡,就象你去找到那一关,要修行要几个字,师父常常讲:你要修行,就几个字就够了!但无诸见,即是无边身。你今天为什么会纷扰?因为看法不同。你今天为什么会放不下?因为执着自己的见地嘛,是不是?那么但无诸见,那你想想看,我执也没有了、分别心也没有了,你跟我的看法,哪里有什么不一样?再恶劣的众生,你也没什么不一样啊!是不是?但无诸见,即是无边身,若有见处,即名外道。外道者,【外道者,乐于诸见。】凡夫都喜欢执着自已的看法,外道者,乐于诸见,种种的不正见,导致一个人修行偏差,都是片面的极端,修极端的苦行啦,或是着极端的五欲六尘啦,放纵自己啦,这个也不是。【菩萨,于诸见而不动。】就是菩萨见一切相,就如如不动,不可以安立任何的见,就是执着,【见】就是执着,因为:我的看法最正确。就是执着我的看法嘛,你的分别心很强,叫做见嘛,执着心很强,这个叫做见嘛,所以这个【见】,就表示执着跟分别。菩萨一切执着心跟分别心,统统放下,而心如如不动。【如来者,即诸法如义。】所以《维摩诘经》里面这么说:【所以云:“弥勒亦如也,】你也是一样如如不动喽,无相嘛!【众圣贤亦如也。”】也无相可说。如就是无生,那无生当然就无灭了,如就是无灭,如就是没有见,没有见。因为佛性本身有见,不须要另外安立一个知见。佛性本身有分别,对不对?有体性的分别,那么尘是没有体性的分别嘛,是不是?在《楞严经》里面讲:离诸尘而有分别性,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离诸一切尘,而有分别心、而有体性,那么这个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嘛,《楞严经》就讲得很清楚了!【如即无生,如即无灭。如即无见,如即无闻。如来顶,即是圆见。亦无圆见,故不落圆边。】【圆见】就是绝对,所以任何的名词,都在形容绝对,对不对?都在形容绝对,无生就是绝对,无灭也是绝对,无见也是绝对,无闻也是绝对,圆见了是绝对,所有的形容词,都告诉你绝对的实相,绝对就是好端端的存在当下。【所以佛身无为,不堕诸数。】【诸数】就是有数量。你用任何的语言、文字,一二三四……乃至时间、空间,统统不对,因为同一个觉性的存在,不可以任何的数量去衡量的。所以方便【权以虚空为喻。圆同太虚,】所以方便用这个虚空来作比喻,那么圆满就如同太虚,【无欠无余。】这个都是比喻法。【等闲无事,莫强辩他境。】你看!绝学无为闲道人,是不是?不除妄想不求真,你看!等闲无事,根本就没事,万境本闲,庸人自扰,等闲无事。所以那些大彻大悟的人就是没事,什么事都是没事。莫强辩他境,不要强迫自己去分别外在的境界,令心落入执着跟对立,不要这样子,记住!放不下,苦了自己,别人苦不了他,先苦了你自己,哎呀!师父!我放不下怎么办?我说:那你要辛苦一阵子了,放不下就是苦了自己嘛!【辩著便成识。】分别便著,辩著便成识,你只要一分别,怎么样?一执着,就变成了意识了、就变成意识了,因为我们无量劫来,这个意识分别心太快了,太快了!【所以云:“圆成沉识海,流转若飘蓬。”】若飘蓬。【只道我知也、学得也、契悟也、解脱也、有道理也,强处即如意,弱处即不如意,似这个见解,有什么用处?】底下解释了,圆成沉识海,那么圆成就是圆成实性,这个圆满的、实在的、圆满的本性,已经被意识分别心所埋覆了、所掩盖了,所以沉入这个执着的意识的大海里面。就是我们圆成实性,已经沉入了分别跟执着心的大海里面了,我们化作一念的生灭,所以说:流转若飘蓬。这个飘浮不定的蓬草,这个蓬草怎么样?就是比喻飘泊无依。这些草飘来飘去的……无常嘛,是不是啊?那么只道我知也,你只说说:我知也、我学得了,我已经契悟了、我已经解脱了。只这样说说,说:有道理也。那么在如意的时候、强处的的时候,自己觉得精神很好,强处即如意就是说:我比人家强,生活得很好,如已意就是觉得很高兴了。可是在弱处呢?就不如意了,就觉得:哎呀!比别人差。活起来就活得很辛苦了。似这个见解,这样好象你是一个很有见解的人,这有什么用处呢?意思就是说,你还随着强处跟弱处来起心动念,虽然你说:我知道、我学得、我契悟、我解脱、我了解道理、有道理。有什么用呢?意思就是说,佛法是真功夫,不是讲一讲,你知道了、你学得了、你契悟了、你解脱了、你有道理了,当你在强处的时候,你就春风得意,当你在弱处的时候,你就愁眉苦脸,这看起来,你好象一个很有见解,因为你都讲得出来嘛,学得了、悟到了,可是没有用啊,为什么?落入对立啊、烦恼啊,所以有什么用处呢?【我向汝道:】我向你说:【等闲无事,】万法等闲,就好端端的摆在那个地方,【莫谩用心。】不要随便任意的,去动到执着跟分别的念头。底下,你就必须看这八个字,大彻大悟的三祖所讲的一句话,僧璨大师,是不是啊?【“不用求真,唯须息见。”】这个了不得!看到这一句,就知道这个是大彻悟的人讲的话,不用求真,真不可求,唯须息妄,只要你赶快停止,放下……再放下……放下那一个不必要的见地的执着、分别,你慢慢的就接近圣人了,到了有一天你就:嗯!契入了、就契入了。【所以内见、外见俱错,佛道、魔道俱恶。所以文殊暂起二见,】就是佛见跟法见,这【二见】,把笔拿起来,佛见跟法见,佛法僧嘛,你只起这个佛的见跟法的见,佛见就是着、执着:我自己是一个智慧者。法见就是认为、执着自己:我拥有真理者。你觉得你很了不起,那么就落入这个二见。【贬向二铁围山。】意思就是不够作佛,意思主是不够作佛。

  好了!那么明天,明天我们再从这个地方,108页的中间,这个句号开始,中间这个句号开始。

  

  

《传心法要讲记(6)》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传心法要讲记(7)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