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请翻开108页,中间,【文殊即实智,】【即】就是代表。在佛门里面,文殊是代表实智,就是讲空。【普贤即权智。】就是讲有。【权实相对治,】权实相对治就是说,这个人着有,我们就用空来对治;这个人着空,我们就用有来对治,就是权。但是呢,究竟也无所谓的权实二智,【究竟亦无权实,】为什么呢?因为同是一个本性,【唯是一心。心且不佛、不众生,无有异见。】心,它是纯一个觉性,所以它也不着佛的见,也不着众生之见,所以无有异见,没有什么两个见。【才有佛见,便作众生见。】只要你执着有一个【佛】这个见,那么就落入了生灭的众生见,那么不管你是【有见、无见,】这个不能翻译说:有看到跟没有看到,不是这个意思。是你执着一个【有】字,或者执着一个【无】字,乃至于外道的【常见、断见,】便成二铁围山,【便成二铁围山,被见障故。祖师直指一切众生本心,】就是要求我们的本心,这祖师大德,单刀直指一切众生,应如是求心,求什么心呢?求我们的本心,我们的【本体本来是佛,不假修成,】因为修成,有修,那就是造次、生灭的东西。【不属渐次,】渐次是阶位,也是生灭,【不是明暗。】明暗是对立,也是生灭。【不是明,故无明;不是暗,故无暗。】我们的清净本性,因为不属于明跟暗,所以本性因为它不是明暗的生灭代谢的名词,因此不是【明】字,因为它不是明、也不是暗,因为它是绝对的不生灭,所以它不是明,明暗是代谢之词,生灭的因果法。所以这一句说:不是明,故无明,这个地下那个无明,这个【无】字,就是无所谓。因为本性不是明的角度来看,所以无所谓的明。本性是不生不灭,它也不是暗,所以也无所谓的暗,也不存在这个【暗】,要这样解释才对。如果你把那个上面的【无明】解释作无知、没有智慧,那就错了!因为本性是不生不灭,它不是明,所以无所谓的【明】字;它根本就不是暗,所以也无所谓的暗。底下说【所以“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所以也无所谓的无明,不能说它是无明,因为本体当下,当体即空,所以说,无所谓的【无明】这个名词。亦无无明尽,也不能说,你修行修到无明尽了,说:我修行修到无明尽了。所以说,也无所谓的无明破除掉,因为妄本来就是无体,本来就是不存在的,是因为我们眼睛有毛病,所以看到空中有花,眼睛好了,空中本来就没有花,妄本来就无根,怎么可以说它是尽呢?所以这一句话说:所以无无明,也无无明尽,所以无所谓的无明,也无所谓的把无明除掉,因为无明本来就不存在。【入我此宗门,切须在意。】如果我们想要修禅宗的心法,那么一定要注意这个地方,【如此见得,名之为法。】那么这样子悟到的话,那么就是叫做法了,名之为法了。那么因为见了法,就是见了真理了,那么什么是法呢?法是佛陀的发现和教导,佛陀的发现嘛,和教导嘛,法是事事物物皆存在,法是胜义谛的经验,是三个角度来说法。第一个,法是佛陀的发现和教导,佛陀发现了这个宇宙的真理,然后教化我们。法呢,是事事物物皆存在,因为哪一个事物的角度,都是缘起、都是性空,当下都是绝对的空性,所以说,法是事事物物皆存在。法是胜义谛的经验。第三个解释,法就是胜义谛的经验,胜义谛就是我们所谓的涅槃、第一义谛、中道、实相、一真、无所住、毕竟空,大般涅槃,那么这个就是法,所以说:如此见得,名之为法。因此任何一个因缘,你只要触动了你的本心,他就会开悟、开悟,但是因为我们的见太可怕了,太可怕了,那么你要不想生出这个见,那就信心很重要。所以一颗树,你对它有信心,这一颗树就是你的善知识;一个大石头,你对它有信心,这大石头就是你的善知识,就是这样子。所以在我们身旁的佛陀,我们如果对他没有信心,佛陀也不是我们的善知识。佛陀当时在世的时候,外道亲近佛陀,是不是啊?他整天就是除了找佛的毛病以外,他怎么会见到佛的这个真理,佛陀的伟大呢?没有的,他们就说,佛陀夺取他们的供养,一天到晚吹毛求疵的,找佛陀的麻烦,这是为见所束缚,见不到的。所以《金刚经》里面讲:信心清净,即生实相。真的是讲得非常的好,信心清净,即生实相,你对一个人有信心,你的实相法就起来了,所以师父一直解释说,不是师父的问题,不是外在境界的问题,是我们这一颗心有没有清净问题,一切法如果我们归咎到我们的内心里面,那我们就做自己的主人了,这才是学道的人,你一天到晚要求师父,给你这个、给你那个,要给到什么时候,你才没有烦恼啊?不如你当下回光返照,就见到实相了,对不对?法从心中悟,哪从善知识那边得啊?善知识能给你什么?指点,这个可以,给你增上缘,得,还是要从你身上自己去悟啊!所以名之为法,胜义谛的经验,那么这个胜义谛的经验,就必须要熏习,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一直的熏习,再一次的熏习,坐两个钟头,有两个钟头的宝贵、可贵之处;坐一个月,有一个月的可贵之处;三年有三年的熏习的力量,有一天你总是会悟。底下说:【见法故,名之为佛。】法因为无一切相可得,见到法,那胜义谛里面,就是不建立任何的相,这经验从佛陀的心胸里面展开出来,原来每一个众生统统有法,心中就有一个法。所以悟道的人的心,他的心就是自己的善知识,自己的善知识。如果自己不悟呢?求外面的善知识指点;如果自己悟了,我们的心,就是我们自己最好的善知识,永远不会迷惑嘛!是不是?
【佛、法俱无,名之为僧。】佛跟法,说俱无,就是不着佛见、不着法见,名之为僧。这一句话不是说,佛、法俱无,统统没有佛、也没有法,这个意思就是不着佛见、不着法见,这个叫做【僧】,【僧】翻译成中文叫做和合,也就是所谓无为,和合就是无为嘛,所以【唤作无为僧,】没有任何的造作,【亦名一体三宝。】一体三宝顾名思义,就知道这个是同一体性的,同一个体性的三宝。譬如说我们佛,自心中有觉照,对不对?这个是佛宝。我们自心中悟到真理,有这个法可依循,这个就是法宝了。那么内在无诤,和合无诤,内心和合无诤,这就是僧宝了。那么三宝,佛表智慧,法表真理,那么僧表和合无诤,那么都是同一个体性的,所以这个叫做一体三宝、一体三宝。【夫求法者,】哪一种人才是真正的求法呢?【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众求,】【众】就是僧,就是我们所讲的佛法僧的僧。【应无所求。】何以故?佛是智慧的代表,当体即空;法是真理的代表,当体即空;僧是和合的代表,当体即空,当然不可以着佛求,本来无一物;也不可以着法求,也是本来无一物;也不可以着众求,也是本来无一物,所以说:应无所求。【不著佛求,故无佛;】当体即空;【不著法求,故无法;】也是当下就是空性;【不著众求,故无僧。】也是当下就是空性。
109页,【问:“和尚现今说法,何得言:无僧亦无法?”】说:哎呀!老法师!你现在不是正在说法吗?你本身就是僧啊,你为什么说:没有僧也没有法呢?【师云:“汝若见有法可说,】认为这个音声是有的,【即是以音声求我。】那么音声是生灭的东西,自性清净是不生不灭的东西,所以用生灭法,去求那个不生不灭的本体,是了不可得,只能顿悟、顿入、契入而已,不可以用生灭心,求如来的大觉海,那是永远达不到的,要悟入!【若见有我,即是处所。法亦无法,法即是心。】如果看到有一个我,就是处所,【处所】就是着相。你就有着相的地方,你处所,那就着相嘛,我们就立了一个着相的位置。法也是无法,为什么呢?法当下就是我们的心,心是无形相的,哪有法可得?【所以祖师云:“付此心法时,法法何曾法?】交代这个心法,那么心法就是无法喽,那么法法何曾法呢?每一个法当体即空,就是无法可得,那么哪里有一个什么真实之法呢?一切法就是空性喽!【无法无本心,】如果我们了解无这个法之相,也没有本心的着这个相,所以说:无法无本心,无法之相、无本心之相,【始解心心法。”】你才了解我们这个本性之心法,才了解每一个念头都是无相,每一个念头都是毕竟空寂,我们才了解我们本心之大法,原来就是无法,【实无一法可得,名坐道场。】那我们一个人,当一个人认真念佛的时候,他空却了一切执着的时候,他就会有种种的瑞相,从心映现出来,心清净的时候,诸佛映现中。所以我们在这里,象我们在这里打水陆的时候,有很多人,心没有妄念的时候,见到种种的瑞相,有的人见西方三圣啦,有的人见*轮啦,有的人见到观世音菩萨啦,这个绝对不是打妄语的,他们不是妄语的。那有的人是比较夸张一点啦,怕人家不知道他很有修行,打妄语。所以见到种种的瑞相,不起胜解,若作胜解,即着群邪,只要你不把它当作是:我很有修行,就可以了。你只要心中清净,无一法可得,自然显现出来的,那个不怕。【道场者,只是不起诸见,悟法本空,】这里要划线,你要找道场,每一个人不是要找道场吗?其实很不容易的,你找到一个你理想外在的道场,你不如找到一个很好的心境,那怎么样是一个最好的心境呢?就不起诸见,悟法本空,这个最好的道场了!这徒弟刚刚出家,他就会这样子,他就今天来到这里住,看到这里不顺,他就到这个山上去。今天看这个师父的作风,他不喜欢,他生烦恼,师兄弟给他一个眼睛瞪大一点,他也不习惯,他马上要跑到山上去,那我问你:那山上的人就不会瞪你吗?你跑到山上去,就没有人,没有人,因为没有开悟,他会寂寞的呀,是不是?坐在那边他也烦啊,不晓得要作什么,整天做事,也没有那个体力啊,整天吃饭也很无聊啊,坐着,经典看不懂啊,因为他有种种的诸见,这个见也就是无聊,你不晓得做什么,经典看不懂,佛念不下去,他…
《传心法要讲记(7)》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