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若不生心、动念,自然无妄。所以云: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云:“今正妄念起时,佛在何处?”】妄念一起来,佛在哪里呢?【师云:“汝今觉妄起时,觉正是佛。】你现在觉悟到那个是妄的,当下去空,那个就是佛,意思就是你觉悟妄本无根,放下就是嘛!【可中若无妄念。佛亦无。】如果在这里面,你去体会到,能够没有妄念,那么没有妄念,那么就没有所谓的佛了,是不是?因为你有妄念,才有佛的念、佛的见,那么妄念都没有,纯一个觉性的绝对的本体,【佛】这个见也没有了。【何故如此?】为汝起心作佛见,【为汝起心作佛见,便谓有佛可成;】那么这个有佛可成。【作众生见,便谓有众生可度。起心动念,总是汝见处。】我们的起心动念都是,【汝见处】就是都是你执着的地方,都是我们执着的地方。【若无一切见。佛有何处所?】如果我们不要强迫的去执着,去安这个假相,映入我们的妄想,映入我们的心,那哪里的处所呢?佛,佛是何物啊?嗯?【如文殊才起佛见,】才起法见,【便贬向二铁围山。”】
【云:“今正悟时,佛在何处?”】他就问了禅师,说:禅师、禅师!那我们开悟的时候,佛在哪里呢?【师云:“问从何来?】你这个问,是从哪里显现出来的呢?【觉从何起?】是不是?意思就是,【问】本身也是无根,【觉】也是当下就是空性,他要找出代的根本,你父母未生前本来的面目是什么?本来无一物嘛!那本来无一物,就是本来的面目了。所以你这个问从哪里来?这个【问】字,是从哪里来的啊?觉又是从哪里起的呢?【语默动静、一切声色,】【声】就是声音。【色】就是色法。【尽是佛事,何处觅佛?】一切的音声、一切的色法,统统是佛事,哪里去找佛呢?【不可更头上安头,嘴上加嘴。】不可以头上安头,嘴上安嘴,本性上,不可以安立任何的知见就是了。【但莫生异见,】你只要不产生任何其他不同的看法,【山是山、】用一颗清净心、平等的空性心去欣赏它,【水是水,僧是僧、俗是俗,】见一切相就是实相,实相就是无相无不相,对不对?【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总不出汝心。】但莫分别,无所住。【三千世界,】【都】就是总,【都来是汝个自己。】统统是你心中的映现的实相的物,三千世界,那么统统会归到你自己的心。【何处有许多般?】哪里有那么多的种种的不同呢?因为其实都是你这一颗心啊!你心外无法,因为一切相在你的心,但莫执着、分别种种的见,那么哪里都是实相,哪里都是缘起、都是性空,哪里都是唯心所造,所以【心外无法,满目青山。虚空世界,皎皎地,】【皎皎地】就是洁净的。【无丝发许,与汝作见解。】意思就是心外无法,简单讲,你见一切境界,它都是把我们的法,如果我们用分别心,业障就会现前,如果我们用清净心,烦恼就没有,那么哪里都用清净心、哪里都用清净心……缘起性空,我们透视它,哪里都是清净心,无所住,那么什么山河大地,统统一心的东西,哪里都是我们这一颗心,看到这个茶杯,茶杯的清净心,跟看到卫生纸,卫生纸的清净心,这没有什么两心啊,同一个清净心。所以说,你只要不于一切事相做任何的见,就是清净绝对的本体,所以皎皎地,无丝发许,与汝作见解。【所以一切声色,是佛之慧目。】哎呀!一切的境界,都是佛的智慧的眼睛,为什么?清净心是一样。【法不孤起,仗境方生。】我们所谓的法,它不会单独而起来的,仗境就是籍着因缘,籍着因缘才生起来的,仗境,因为有境这个因缘嘛,是不是?【为物之故,有其多智。】这个【物】就是众生。为了度众生的缘故,所以这边要加两个字【示现】有其多,【多】就是种种,种种的智慧。为物之故,有其多智,就是为了普度众生的缘故,示现有种种不同的智慧,其实呢,佛【终日说,何曾说?】从生【终日闻,何曾闻?】何以故?一切法毕竟空性平等,不可得,说法者无法可说嘛,听法者无法可闻。【所以释迦四十九年说,未尝说著一字。”】因为一切皆空,不可得,我们《金刚经》里面,就是这样子。
【云:“若如此,】那么这样子,说了四十九年,未曾说一个字,那么按照你这样讲,【何处是菩提?”】那哪里,到底哪里是菩提,菩提是在哪里呢?【师云:“菩提无是处,】没有一个菩提的地方,让你指出来的。【佛亦不得菩提,】若有得,那么就是凡夫了,化作生灭的念了。【众生亦不失菩提。】也不曾经失这个菩提。【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求。】不可以用身体去得,菩提也不可以用心去求,一切众生当下悟道,就是菩提相。【一切众生,即菩提相。”】当下你悟到了,不生不灭,不垢不净,那么本来无一物,那么这个就是菩提相,简单讲,就是这一颗心的问题啦!
【云:“如何发菩提心?”师云:“菩提无所得,尔今但发无所得心,决定不得一法,即菩提心。】所以我们要修学佛道,就是必须要这样子,念念消归自性,归无所得,每一个念头,都消融一切的众生所执着的这个假相,我们统统把它消归清净的自性,消归无相,清清楚楚的看,清清楚楚的放下,所以说:菩提无所得,你只要发无所得心,就决定不得一法,也就是菩提心。【菩提无住处,是故无有得者。】菩提,它没有你执着的地方,无住处就是没有定处,没有它安住的地方,法无定法嘛!意思就是菩提无定处,你无所住嘛,无所住就是菩提心嘛!那么菩提无住处,就是菩提心是没有定处的,无相的地方,无相它哪里有定处呢?是故无有得、无有得。【故云:我于然灯佛所,无有少法可得。佛即与我授记。】我在然灯佛的时候,就是因为悟到没有少法可得,佛就与我授记作佛,号释迦牟尼。【明知一切众生,本是菩提,不应更得菩提。】我们很清楚的知道一切众生,只要你悟,有心学佛,有心学佛,发这个大菩提心,发大勇气、发大智慧,我们菩提当下就是,不应当头上安头,更得一个菩提。【尔今闻发菩提心,】你现在听到一个,要发菩提心了,【将谓一个心,学取佛去,】【将】就是拿。拿了一个所谓的心,要学佛了,有一个菩提心了,我们拿这个心去追,这菩提心是什么?他不晓得放下就是,你当下就是你本来的菩提心。【唯拟作佛,】我们就希望去作佛,这个心去追求佛,不晓得息念,连佛见都不可得,唯拟作佛,你的内心里面就想要去作佛,去追求了,那么这样子的话,去用追求的,【任尔三祗劫修,】就是有为造作、去追求喽,【亦只得个报化佛。】那不是法身佛,法身佛才是真佛嘛!【与尔本源真性佛,有何交涉?】有什么相干呢?嗯?跟你的本源真性佛,有什么相干呢?【交涉】就是关系。【故云:外求有相佛,与汝不相似。”】如果你向外追求有相的佛,那么跟我们的法身的本心佛,那么就不相似了,因为有相嘛!
【问:“本既是佛,那得更有四生、六道,种种形貌不同?”】他说:我们本来是佛,【哪得】就是为什么,大陆这个语言,看起来怪怪的,【哪得】,我们在台湾来讲,都是用:为什么?本来即是佛,那么为什么还有这些四生、六道,种种形貌不同呢?佛都平等相嘛、清净相嘛,为什么有这些不一样的相呢?【师云:“诸佛体圆,】诸佛的本体界是圆满的,不增不减的,【更无增减。】因为堕于六道了,【流入六道,】这个本性不增不减,所以【处处皆圆。万类之中,个个是佛。】万类之中,每一个都是佛。【譬如一团水银,】一团水银,【分散诸处,颗颗皆圆。】我们倒过水银的人就知道,我们在化学试验里面,有水银的比重,十三点多嘛,水银的比重很重嘛,但是它是液体的、液体的,水的比重是一嘛,那么水银的比重是很重的,所以一散开来,它凝聚力很强,一颗一颗颗的,这个水银,颗颗皆圆。【若不分时,只是一块。】如果不分的话,就是一大块、一大块,但是一分开来,个个都是圆的,凝聚起来也是圆的一块,一大块而已,【此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种种形貌,喻如屋舍。】譬如说屋舍,那么屋舍不一样,形貌不一样,外貌也不一样,我们现在就是【舍驴屋,入人屋。】驴子,入于这个人屋,做驴子很辛苦的,我们看过那个影片,从喜马拉雅山这边到那边,都是用驴子,那个商人,都是从这个国家到那个国家,因为山上,有钱的人开车,但是也容易坏,可是那个沙漠,有时候都要用到这个东西,长途的跋涉用驴子,那很辛苦的,载得重、很重,走了很长的路,走不动,人家主人就打了,是来还债、还债,一个人变成畜生,是很麻烦的!【舍人身,至天身。】那到天身去也很麻烦,享乐,一天到晚就享乐,那么享乐也不知修行。【乃至声闻、缘觉、菩萨、佛屋,皆是汝取舍处,】都是你取舍的地方,【所以有别。】所以有种种差别。但是【本源之性,何得有别?”】我们本来的佛性,没有什么差别的。
【问:“诸佛如何行大慈悲,为众生说法?”师云:“佛慈悲者,无缘故,】无缘,【缘】就是条件,佛的慈悲,没有任何的条件,【名大慈悲。】我们的慈悲都会有条件的,希望人家回馈嘛,所以不是无缘。名大慈悲。【慈者,不见有佛可成;悲者,不见有众生可度。】这个禅宗的定义,跟我们一般的教下的解释,是大不相同,我们教下的解释是:慈者与乐,悲者拔苦,这禅宗的心法,他的解释是完全破相的,慈者,不见有佛可成,没有成佛之相;悲者,不见有众生可度,没有度众生相,这个禅宗的解释,是大不相同。底下说:【其所说法,】这可以改作【夫】,大丈夫的夫。夫所说法,【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闻无得。】那么他所说的法,也无所谓的说,也无所谓的指示,听法的人,也无所谓的闻,也无得,一切法毕竟空寂,法无来去、生灭这种东西,一切都是如梦幻泡影的。【譬如幻士,为幻人说法。】那么这个是维摩诘叫大目犍连应如是说法,这《维摩诘经》弟子品第三。那么【这个法,】若…
《传心法要讲记(8)》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