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若不生心、動念,自然無妄。所以雲: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雲:“今正妄念起時,佛在何處?”】妄念一起來,佛在哪裏呢?【師雲:“汝今覺妄起時,覺正是佛。】你現在覺悟到那個是妄的,當下去空,那個就是佛,意思就是你覺悟妄本無根,放下就是嘛!【可中若無妄念。佛亦無。】如果在這裏面,你去體會到,能夠沒有妄念,那麼沒有妄念,那麼就沒有所謂的佛了,是不是?因爲你有妄念,才有佛的念、佛的見,那麼妄念都沒有,純一個覺性的絕對的本體,【佛】這個見也沒有了。【何故如此?】爲汝起心作佛見,【爲汝起心作佛見,便謂有佛可成;】那麼這個有佛可成。【作衆生見,便謂有衆生可度。起心動念,總是汝見處。】我們的起心動念都是,【汝見處】就是都是你執著的地方,都是我們執著的地方。【若無一切見。佛有何處所?】如果我們不要強迫的去執著,去安這個假相,映入我們的妄想,映入我們的心,那哪裏的處所呢?佛,佛是何物啊?嗯?【如文殊才起佛見,】才起法見,【便貶向二鐵圍山。”】
【雲:“今正悟時,佛在何處?”】他就問了禅師,說:禅師、禅師!那我們開悟的時候,佛在哪裏呢?【師雲:“問從何來?】你這個問,是從哪裏顯現出來的呢?【覺從何起?】是不是?意思就是,【問】本身也是無根,【覺】也是當下就是空性,他要找出代的根本,你父母未生前本來的面目是什麼?本來無一物嘛!那本來無一物,就是本來的面目了。所以你這個問從哪裏來?這個【問】字,是從哪裏來的啊?覺又是從哪裏起的呢?【語默動靜、一切聲色,】【聲】就是聲音。【色】就是色法。【盡是佛事,何處覓佛?】一切的音聲、一切的色法,統統是佛事,哪裏去找佛呢?【不可更頭上安頭,嘴上加嘴。】不可以頭上安頭,嘴上安嘴,本性上,不可以安立任何的知見就是了。【但莫生異見,】你只要不産生任何其他不同的看法,【山是山、】用一顆清淨心、平等的空性心去欣賞它,【水是水,僧是僧、俗是俗,】見一切相就是實相,實相就是無相無不相,對不對?【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總不出汝心。】但莫分別,無所住。【叁千世界,】【都】就是總,【都來是汝個自己。】統統是你心中的映現的實相的物,叁千世界,那麼統統會歸到你自己的心。【何處有許多般?】哪裏有那麼多的種種的不同呢?因爲其實都是你這一顆心啊!你心外無法,因爲一切相在你的心,但莫執著、分別種種的見,那麼哪裏都是實相,哪裏都是緣起、都是性空,哪裏都是唯心所造,所以【心外無法,滿目青山。虛空世界,皎皎地,】【皎皎地】就是潔淨的。【無絲發許,與汝作見解。】意思就是心外無法,簡單講,你見一切境界,它都是把我們的法,如果我們用分別心,業障就會現前,如果我們用清淨心,煩惱就沒有,那麼哪裏都用清淨心、哪裏都用清淨心……緣起性空,我們透視它,哪裏都是清淨心,無所住,那麼什麼山河大地,統統一心的東西,哪裏都是我們這一顆心,看到這個茶杯,茶杯的清淨心,跟看到衛生紙,衛生紙的清淨心,這沒有什麼兩心啊,同一個清淨心。所以說,你只要不于一切事相做任何的見,就是清淨絕對的本體,所以皎皎地,無絲發許,與汝作見解。【所以一切聲色,是佛之慧目。】哎呀!一切的境界,都是佛的智慧的眼睛,爲什麼?清淨心是一樣。【法不孤起,仗境方生。】我們所謂的法,它不會單獨而起來的,仗境就是籍著因緣,籍著因緣才生起來的,仗境,因爲有境這個因緣嘛,是不是?【爲物之故,有其多智。】這個【物】就是衆生。爲了度衆生的緣故,所以這邊要加兩個字【示現】有其多,【多】就是種種,種種的智慧。爲物之故,有其多智,就是爲了普度衆生的緣故,示現有種種不同的智慧,其實呢,佛【終日說,何曾說?】從生【終日聞,何曾聞?】何以故?一切法畢竟空性平等,不可得,說法者無法可說嘛,聽法者無法可聞。【所以釋迦四十九年說,未嘗說著一字。”】因爲一切皆空,不可得,我們《金剛經》裏面,就是這樣子。
【雲:“若如此,】那麼這樣子,說了四十九年,未曾說一個字,那麼按照你這樣講,【何處是菩提?”】那哪裏,到底哪裏是菩提,菩提是在哪裏呢?【師雲:“菩提無是處,】沒有一個菩提的地方,讓你指出來的。【佛亦不得菩提,】若有得,那麼就是凡夫了,化作生滅的念了。【衆生亦不失菩提。】也不曾經失這個菩提。【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求。】不可以用身體去得,菩提也不可以用心去求,一切衆生當下悟道,就是菩提相。【一切衆生,即菩提相。”】當下你悟到了,不生不滅,不垢不淨,那麼本來無一物,那麼這個就是菩提相,簡單講,就是這一顆心的問題啦!
【雲:“如何發菩提心?”師雲:“菩提無所得,爾今但發無所得心,決定不得一法,即菩提心。】所以我們要修學佛道,就是必須要這樣子,念念消歸自性,歸無所得,每一個念頭,都消融一切的衆生所執著的這個假相,我們統統把它消歸清淨的自性,消歸無相,清清楚楚的看,清清楚楚的放下,所以說:菩提無所得,你只要發無所得心,就決定不得一法,也就是菩提心。【菩提無住處,是故無有得者。】菩提,它沒有你執著的地方,無住處就是沒有定處,沒有它安住的地方,法無定法嘛!意思就是菩提無定處,你無所住嘛,無所住就是菩提心嘛!那麼菩提無住處,就是菩提心是沒有定處的,無相的地方,無相它哪裏有定處呢?是故無有得、無有得。【故雲:我于然燈佛所,無有少法可得。佛即與我授記。】我在然燈佛的時候,就是因爲悟到沒有少法可得,佛就與我授記作佛,號釋迦牟尼。【明知一切衆生,本是菩提,不應更得菩提。】我們很清楚的知道一切衆生,只要你悟,有心學佛,有心學佛,發這個大菩提心,發大勇氣、發大智慧,我們菩提當下就是,不應當頭上安頭,更得一個菩提。【爾今聞發菩提心,】你現在聽到一個,要發菩提心了,【將謂一個心,學取佛去,】【將】就是拿。拿了一個所謂的心,要學佛了,有一個菩提心了,我們拿這個心去追,這菩提心是什麼?他不曉得放下就是,你當下就是你本來的菩提心。【唯擬作佛,】我們就希望去作佛,這個心去追求佛,不曉得息念,連佛見都不可得,唯擬作佛,你的內心裏面就想要去作佛,去追求了,那麼這樣子的話,去用追求的,【任爾叁祗劫修,】就是有爲造作、去追求喽,【亦只得個報化佛。】那不是法身佛,法身佛才是真佛嘛!【與爾本源真性佛,有何交涉?】有什麼相幹呢?嗯?跟你的本源真性佛,有什麼相幹呢?【交涉】就是關系。【故雲:外求有相佛,與汝不相似。”】如果你向外追求有相的佛,那麼跟我們的法身的本心佛,那麼就不相似了,因爲有相嘛!
【問:“本既是佛,那得更有四生、六道,種種形貌不同?”】他說:我們本來是佛,【哪得】就是爲什麼,大陸這個語言,看起來怪怪的,【哪得】,我們在臺灣來講,都是用:爲什麼?本來即是佛,那麼爲什麼還有這些四生、六道,種種形貌不同呢?佛都平等相嘛、清淨相嘛,爲什麼有這些不一樣的相呢?【師雲:“諸佛體圓,】諸佛的本體界是圓滿的,不增不減的,【更無增減。】因爲墮于六道了,【流入六道,】這個本性不增不減,所以【處處皆圓。萬類之中,個個是佛。】萬類之中,每一個都是佛。【譬如一團水銀,】一團水銀,【分散諸處,顆顆皆圓。】我們倒過水銀的人就知道,我們在化學試驗裏面,有水銀的比重,十叁點多嘛,水銀的比重很重嘛,但是它是液體的、液體的,水的比重是一嘛,那麼水銀的比重是很重的,所以一散開來,它凝聚力很強,一顆一顆顆的,這個水銀,顆顆皆圓。【若不分時,只是一塊。】如果不分的話,就是一大塊、一大塊,但是一分開來,個個都是圓的,凝聚起來也是圓的一塊,一大塊而已,【此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種種形貌,喻如屋舍。】譬如說屋舍,那麼屋舍不一樣,形貌不一樣,外貌也不一樣,我們現在就是【舍驢屋,入人屋。】驢子,入于這個人屋,做驢子很辛苦的,我們看過那個影片,從喜馬拉雅山這邊到那邊,都是用驢子,那個商人,都是從這個國家到那個國家,因爲山上,有錢的人開車,但是也容易壞,可是那個沙漠,有時候都要用到這個東西,長途的跋涉用驢子,那很辛苦的,載得重、很重,走了很長的路,走不動,人家主人就打了,是來還債、還債,一個人變成畜生,是很麻煩的!【舍人身,至天身。】那到天身去也很麻煩,享樂,一天到晚就享樂,那麼享樂也不知修行。【乃至聲聞、緣覺、菩薩、佛屋,皆是汝取舍處,】都是你取舍的地方,【所以有別。】所以有種種差別。但是【本源之性,何得有別?”】我們本來的佛性,沒有什麼差別的。
【問:“諸佛如何行大慈悲,爲衆生說法?”師雲:“佛慈悲者,無緣故,】無緣,【緣】就是條件,佛的慈悲,沒有任何的條件,【名大慈悲。】我們的慈悲都會有條件的,希望人家回饋嘛,所以不是無緣。名大慈悲。【慈者,不見有佛可成;悲者,不見有衆生可度。】這個禅宗的定義,跟我們一般的教下的解釋,是大不相同,我們教下的解釋是:慈者與樂,悲者拔苦,這禅宗的心法,他的解釋是完全破相的,慈者,不見有佛可成,沒有成佛之相;悲者,不見有衆生可度,沒有度衆生相,這個禅宗的解釋,是大不相同。底下說:【其所說法,】這可以改作【夫】,大丈夫的夫。夫所說法,【無說無示;其聽法者,無聞無得。】那麼他所說的法,也無所謂的說,也無所謂的指示,聽法的人,也無所謂的聞,也無得,一切法畢竟空寂,法無來去、生滅這種東西,一切都是如夢幻泡影的。【譬如幻士,爲幻人說法。】那麼這個是維摩诘叫大目犍連應如是說法,這《維摩诘經》弟子品第叁。那麼【這個法,】若…
《傳心法要講記(8)》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