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114頁,倒數第叁行,或作一機、一境,揚眉、動目,只對相當,便道契會,【得證悟禅理也。】也許在一種機緣,在某一種境界,那麼揚個眉、動個目,這個【只對】,這個只對就是,【只】就是適合,【對】:相應,適合又相應、相當,便道契會,得證悟禅理也。【忽逢一人不解,】如果碰到一個人不解,有人不了解,心裏【便道:】別人都不知道,【都無所知。對他若得道理,】如果對他,就是別人,對別人從自己這個地方,得一個道理,【心中便歡喜;】表示我們的功夫比他好,我們功夫比他好,他從我們這邊,得到了這個道理嘛!【若被他折伏,不如他,】比不上對方,比個高下,結果比輸了,【便即心懷惆怅。】【惆怅】就是愁悶、感傷,或者是失意,若有所失的樣子。【如此心意學禅,有何交涉?】用這樣取舍心、高下心、鬥爭的心、勝負的心來學禅,那跟禅了不相幹、了不相幹。所以這一句話,整句的意思就是說,實然碰到有一個人,不了解道理,然後就說對方很無知、無所知,那麼對方就來請問他了,他就告訴他一些道理,那麼對他若得道理,就是對別人從自己的地方,從己處得個道理,心中就很歡喜了,表示我們高于他。如果被對方折服了,不如他,心就懷這個失意、惆怅、感傷,那麼這麼樣子心意來學禅,有什麼交涉呢?【任汝會得少許道理,只得個心所法,】只得個心所法,【禅道總沒交涉。】你這樣子,任你會得少許一些道理,只得個心所法,心所法就是說不是絕對的,心所要跟心王相應嘛,是不是?那禅它不是的,心所就是動念,這還是個動念,五十一個心所法,那表示說,還是在執著跟動念的角度,禅道總沒交涉,這禅道,當下就是絕對的存在,不生不滅的本體。底下說:【所以達摩面壁,都不令人有見處。】都不讓、不允許我們,有一點點的這個執著,見上的執著。【故雲:忘機是佛道,】這個【機】就是機巧,機智分別。忘掉這一些不必要的小聰明,就是忘掉這一些世俗的、機智的分別心,那就是佛道了,我們一定要抛下這些虛僞的假面具。所以說:【分別是魔境。】我們每天給這個外境,帶給我們多少的困擾,其實也不是外境困擾我們,我們要說自己沒有智慧,不懂得放下內在那種假相,被這個假相,緣生緣來的假相,搞得沒有辦法修行,真心用不出來,每天用的都是妄心。【此性縱汝迷時,亦不失;悟時,亦不得。】我們的本性,我們現在迷失了,但是從來沒有丟掉,就是你覺悟了,你也沒有得到,爲什麼?好端端的,都是一直在你的面前,從來沒有離開過,好端端的就擺在前面。所以【天真自性,本無迷悟。】迷是對悟講的,悟是對迷講的,虛空無所謂的迷跟悟這個名詞。它早就存在了,法身也是。盡十方虛空界,【盡十方虛空界,元來是我一心體。】本來就是我們同一個心體,【縱汝動用造作】算你動用造作,【豈離虛空?】我們不管怎麼樣子的行住坐臥,一切的造作,它不能離一虛空,我們現在就是這樣子,不可以離開虛空。【虛空本來無大、無小,】爲什麼?虛空沒有比較嘛,好端端的擺在那個地方,我們的清淨本性也是這樣。它是【無漏、無爲,】【漏】就是煩惱。它從來沒有煩惱,因爲它不著相嘛,這個相粘不到它,不要被相粘住了,被粘住了,就不好修行了。那麼它是無爲,它沒有任何的造作。【無迷、無悟。】迷是對悟講的,悟是對迷講的,這是兩碼事,迷跟悟,這個是腦筋在作用,我們說悟,其實是方便,那是對迷才講悟,就象虛空一樣,它從來沒有迷,也沒有悟,爲什麼?它從來沒有來、也沒有去,是自本以來,它就是擺在那個地方,清淨自性就是這樣,無所謂迷,更無所謂的悟。【了了見,無一物。】這個要讀:了了(liao liao)見,你不要給人讀錯,讀成了了(le le)見,那你麻煩大了!了了見,無所見,哇!很清楚的見,用本性,它自有見,對不對?所以我們說戒定慧、知見等等。無一物,【亦無人,】因爲無一切人相嘛!【亦無佛。】爲什麼無佛呢?一個覺性啊,佛是什麼東西啊?他到底用什麼來講,叫做佛呢?不可以叁十二相,八十種好見如來,那佛是什麼東西?絕對的本體是什麼?他當然是無佛了。【絕纖毫的量,】【纖毫】就是絲毫,絕絲毫一點點的量。【是無依倚,】這完全不能用依靠的,【無粘綴,】那麼就是粘著、執著,這個【綴】就是相連的、相續的,相連、相續的。不要粘著、不要執著,而且【綴】就是連續的一直執著的,當我們發現我們很執著,那我們就走入黑洞裏面、陷阱裏面,趕快回光返照,可是那個還不是本性,本性是,記住!無師智、它是自然智,它是好端端的就擺在那個地方,說:我今天迷了,我動一個念頭去覺悟它。那是犯了作病,止作任運的作病,本性非作故,何以故?一向純覺。我現在,前一秒種是迷了,我下一秒鍾悟了、悟了,那這個還是迷,悟了迷,那這個悟,它還是迷,爲什麼呢?因爲本性從來不迷、也從來不悟,它就是好端端的擺在那個地方,是不是?所以我們一定要了解,慢慢的去體會,這個虛空就是法身,法身就是虛空,它無量劫以來,它從來不增也不減,不生也不滅的,法本不生,法本不滅嘛,是不是?說迷是對悟講的,說悟是對迷講的,當然只有說,法身當然是所謂無迷跟無悟啦!【一道清流。】就是清淨之流。【是自性,是無生法忍。】這個【忍】就是印可,印章的【印】,可以的【可】。我們的自性,它當下就是無生的法印,無生的法印。我們印章蓋下去才生效,這個【忍】,就是印可的意思。就是講證悟了,對這個無生法,他就證到那個實際理地的這個境界了。【何有擬議?】有什麼可以討論的呢?【真佛無口,不解說法。真聽無耳,其誰聞乎?珍重!”】何有擬議就是不可思議喽,真正的佛、法身的佛,那就無口啦,真正的佛,我們這個真的是佛心的話,那是不可以用口的,那是音聲。不解說法,也不可以去解這個法,因爲法本不生,法本不滅,你所有的解,都落入言前方便,不是究竟,叫做不用去解說這個法。真正的佛的心,是不用口的,也不用解說這個法,那麼真聽是無耳的,真正的聽,真正的聽就是聞性,這個聽,是聽那個無聲的,不生不滅的本性,如如不動的本性,聲音一直顯現出來……而我們的自性是如如不動,也不受影響,這是真聽,是不必靠耳朵的,耳朵是肉也、耳朵是肉耳,那肉做的話,五蘊本空啊,所以一切都是幻覺、幻覺。所以真聽,如果是清淨法身,不來不去,不生不滅,那個如如不動的本性的聞,那是不必用耳朵的,說:其誰聞乎?這到底是誰在聞呢?一切法既然無我,那麼無我就是平等了,那麼是誰在分別、執著聞呢?珍重!
116頁,【師本是閩中人,】這個希運禅師,黃檗禅師本是閩中人,那麼閩中就是福建,福建。【幼于本州黃檗山出家。】小孩子的時候,在本州的黃檗山出家,【額間隆起如珠,】額間隆起,額在這個地方,額頭,小時候就是那個頭怪怪的,是不是?隆起來,布袋戲裏面那個老和尚,他也是隆起來,這就不是普通人,額間隆起如珠。【音辭朗潤,】【朗】就是開朗,【潤】就是圓潤。他的聲音、語辭,是開朗圓潤、圓潤。【志意沖澹。】這個【澹】跟淡水河的【淡】是相通的,這個【澹】,這個字我是已經會念了,還刻意的去找辭彙,果然跟我想的一樣,我想這個【澹】跟淡水河的【淡】,應該是通用的,結果看了,是真的是通用。【沖澹】就是虛寂、淡泊的意思,這個人對什麼事,都很平常心、很淡泊,也不會跟人家爭長短,也不會跟人家爭是非,他什麼名利都看得很淡泊,這個是很有根器的人,非常有根器的人。他跟我大不相同,我沒辦法,我從小就很喜歡錢,很喜歡錢,因爲很窮啊!長大了,發現這個錢就是假相,不過還是很喜歡看啦,你們不喜歡看錢嗎?喜歡看而已啦,不會貪,喜歡看。【後遊天臺,】後來遊這個天臺,遊天臺山。【逢一僧如舊識,】【如】就是好象,【舊識】就是好象認識很久了,認識很久了,就一起走,【乃同行。】就一起走。【屬澗水暴漲,】這個澗水,這個【屬】字,就是剛好遇到,這個【屬】字不是交代,交代的話,要加一個口部,或是有所屬,這個念屬(shu)叁聲屬,【屬】就是剛好遇到。【澗水】是兩山的夾縫冒出來的水,叫做澗水暴漲,可能是下雨啦,水集中起來,就産生這個澗水暴漲。到這個地方,【師倚杖而止,】我們這個希運禅師,拿了一支拐杖就停止了,駐足在前面。【其僧率師同過。】那個出家衆就領著這個希運禅師,想一同過去,這個希運禅師,這個黃檗禅師就給他考考試,看這個人自不自私。【師雲:“請兄先過。”】請你先過去吧!這個出家衆、這個比丘僧,也不看左邊、右邊、後面,也不跟這個黃檗禅師一起過去,打個招呼,他就自己,【其僧即浮笠】就是鬥笠啦,這個很厲害的哦,就象在看電影一樣的,這個鬥笠一拿起來抛在水中,就踏到那個鬥笠上面,【于水上便過。】哇!就如履平地一樣的,這個跟電影的情節是一樣的,這要是我們現在啊,沒有坐船,那沒有辦法啦,用鬥笠?對不對?你用再大的鬥笠,都會沈下去的。【師雲:“我卻共個稍子作隊,】這個【稍子】就是小子,小子、小人,小乘人的意思,自私自利的意思,稍子就是小子,我卻共一個這個自私的人,一起作這個隊伍,表示覺得很可恥。【悔不一棒打殺。”】哎呀!很後悔不一棒打死。
【有僧辭歸宗,】有僧辭這個歸宗,有一個出家人,辭這個歸宗禅師,這個歸宗,他是智常禅師,歸宗叫做智常禅師,智慧的【智】,【常】就是無常那個常字。智常禅師。那麼這個歸宗。這要講一下,這個歸宗禅師,是唐代的歸宗智常禅師,他有一段斬蛇的因緣,顯示這個自在無礙機法這個故事。智常禅師是馬祖道一禅師的徒弟,…
《傳心法要講記(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