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114页,倒数第三行,或作一机、一境,扬眉、动目,只对相当,便道契会,【得证悟禅理也。】也许在一种机缘,在某一种境界,那么扬个眉、动个目,这个【只对】,这个只对就是,【只】就是适合,【对】:相应,适合又相应、相当,便道契会,得证悟禅理也。【忽逢一人不解,】如果碰到一个人不解,有人不了解,心里【便道:】别人都不知道,【都无所知。对他若得道理,】如果对他,就是别人,对别人从自己这个地方,得一个道理,【心中便欢喜;】表示我们的功夫比他好,我们功夫比他好,他从我们这边,得到了这个道理嘛!【若被他折伏,不如他,】比不上对方,比个高下,结果比输了,【便即心怀惆怅。】【惆怅】就是愁闷、感伤,或者是失意,若有所失的样子。【如此心意学禅,有何交涉?】用这样取舍心、高下心、斗争的心、胜负的心来学禅,那跟禅了不相干、了不相干。所以这一句话,整句的意思就是说,实然碰到有一个人,不了解道理,然后就说对方很无知、无所知,那么对方就来请问他了,他就告诉他一些道理,那么对他若得道理,就是对别人从自己的地方,从己处得个道理,心中就很欢喜了,表示我们高于他。如果被对方折服了,不如他,心就怀这个失意、惆怅、感伤,那么这么样子心意来学禅,有什么交涉呢?【任汝会得少许道理,只得个心所法,】只得个心所法,【禅道总没交涉。】你这样子,任你会得少许一些道理,只得个心所法,心所法就是说不是绝对的,心所要跟心王相应嘛,是不是?那禅它不是的,心所就是动念,这还是个动念,五十一个心所法,那表示说,还是在执着跟动念的角度,禅道总没交涉,这禅道,当下就是绝对的存在,不生不灭的本体。底下说:【所以达摩面壁,都不令人有见处。】都不让、不允许我们,有一点点的这个执着,见上的执着。【故云:忘机是佛道,】这个【机】就是机巧,机智分别。忘掉这一些不必要的小聪明,就是忘掉这一些世俗的、机智的分别心,那就是佛道了,我们一定要抛下这些虚伪的假面具。所以说:【分别是魔境。】我们每天给这个外境,带给我们多少的困扰,其实也不是外境困扰我们,我们要说自己没有智慧,不懂得放下内在那种假相,被这个假相,缘生缘来的假相,搞得没有办法修行,真心用不出来,每天用的都是妄心。【此性纵汝迷时,亦不失;悟时,亦不得。】我们的本性,我们现在迷失了,但是从来没有丢掉,就是你觉悟了,你也没有得到,为什么?好端端的,都是一直在你的面前,从来没有离开过,好端端的就摆在前面。所以【天真自性,本无迷悟。】迷是对悟讲的,悟是对迷讲的,虚空无所谓的迷跟悟这个名词。它早就存在了,法身也是。尽十方虚空界,【尽十方虚空界,元来是我一心体。】本来就是我们同一个心体,【纵汝动用造作】算你动用造作,【岂离虚空?】我们不管怎么样子的行住坐卧,一切的造作,它不能离一虚空,我们现在就是这样子,不可以离开虚空。【虚空本来无大、无小,】为什么?虚空没有比较嘛,好端端的摆在那个地方,我们的清净本性也是这样。它是【无漏、无为,】【漏】就是烦恼。它从来没有烦恼,因为它不着相嘛,这个相粘不到它,不要被相粘住了,被粘住了,就不好修行了。那么它是无为,它没有任何的造作。【无迷、无悟。】迷是对悟讲的,悟是对迷讲的,这是两码事,迷跟悟,这个是脑筋在作用,我们说悟,其实是方便,那是对迷才讲悟,就象虚空一样,它从来没有迷,也没有悟,为什么?它从来没有来、也没有去,是自本以来,它就是摆在那个地方,清净自性就是这样,无所谓迷,更无所谓的悟。【了了见,无一物。】这个要读:了了(liao liao)见,你不要给人读错,读成了了(le le)见,那你麻烦大了!了了见,无所见,哇!很清楚的见,用本性,它自有见,对不对?所以我们说戒定慧、知见等等。无一物,【亦无人,】因为无一切人相嘛!【亦无佛。】为什么无佛呢?一个觉性啊,佛是什么东西啊?他到底用什么来讲,叫做佛呢?不可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见如来,那佛是什么东西?绝对的本体是什么?他当然是无佛了。【绝纤毫的量,】【纤毫】就是丝毫,绝丝毫一点点的量。【是无依倚,】这完全不能用依靠的,【无粘缀,】那么就是粘着、执着,这个【缀】就是相连的、相续的,相连、相续的。不要粘着、不要执着,而且【缀】就是连续的一直执着的,当我们发现我们很执着,那我们就走入黑洞里面、陷阱里面,赶快回光返照,可是那个还不是本性,本性是,记住!无师智、它是自然智,它是好端端的就摆在那个地方,说:我今天迷了,我动一个念头去觉悟它。那是犯了作病,止作任运的作病,本性非作故,何以故?一向纯觉。我现在,前一秒种是迷了,我下一秒钟悟了、悟了,那这个还是迷,悟了迷,那这个悟,它还是迷,为什么呢?因为本性从来不迷、也从来不悟,它就是好端端的摆在那个地方,是不是?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慢慢的去体会,这个虚空就是法身,法身就是虚空,它无量劫以来,它从来不增也不减,不生也不灭的,法本不生,法本不灭嘛,是不是?说迷是对悟讲的,说悟是对迷讲的,当然只有说,法身当然是所谓无迷跟无悟啦!【一道清流。】就是清净之流。【是自性,是无生法忍。】这个【忍】就是印可,印章的【印】,可以的【可】。我们的自性,它当下就是无生的法印,无生的法印。我们印章盖下去才生效,这个【忍】,就是印可的意思。就是讲证悟了,对这个无生法,他就证到那个实际理地的这个境界了。【何有拟议?】有什么可以讨论的呢?【真佛无口,不解说法。真听无耳,其谁闻乎?珍重!”】何有拟议就是不可思议喽,真正的佛、法身的佛,那就无口啦,真正的佛,我们这个真的是佛心的话,那是不可以用口的,那是音声。不解说法,也不可以去解这个法,因为法本不生,法本不灭,你所有的解,都落入言前方便,不是究竟,叫做不用去解说这个法。真正的佛的心,是不用口的,也不用解说这个法,那么真听是无耳的,真正的听,真正的听就是闻性,这个听,是听那个无声的,不生不灭的本性,如如不动的本性,声音一直显现出来……而我们的自性是如如不动,也不受影响,这是真听,是不必靠耳朵的,耳朵是肉也、耳朵是肉耳,那肉做的话,五蕴本空啊,所以一切都是幻觉、幻觉。所以真听,如果是清净法身,不来不去,不生不灭,那个如如不动的本性的闻,那是不必用耳朵的,说:其谁闻乎?这到底是谁在闻呢?一切法既然无我,那么无我就是平等了,那么是谁在分别、执着闻呢?珍重!
116页,【师本是闽中人,】这个希运禅师,黄檗禅师本是闽中人,那么闽中就是福建,福建。【幼于本州黄檗山出家。】小孩子的时候,在本州的黄檗山出家,【额间隆起如珠,】额间隆起,额在这个地方,额头,小时候就是那个头怪怪的,是不是?隆起来,布袋戏里面那个老和尚,他也是隆起来,这就不是普通人,额间隆起如珠。【音辞朗润,】【朗】就是开朗,【润】就是圆润。他的声音、语辞,是开朗圆润、圆润。【志意冲澹。】这个【澹】跟淡水河的【淡】是相通的,这个【澹】,这个字我是已经会念了,还刻意的去找辞汇,果然跟我想的一样,我想这个【澹】跟淡水河的【淡】,应该是通用的,结果看了,是真的是通用。【冲澹】就是虚寂、淡泊的意思,这个人对什么事,都很平常心、很淡泊,也不会跟人家争长短,也不会跟人家争是非,他什么名利都看得很淡泊,这个是很有根器的人,非常有根器的人。他跟我大不相同,我没办法,我从小就很喜欢钱,很喜欢钱,因为很穷啊!长大了,发现这个钱就是假相,不过还是很喜欢看啦,你们不喜欢看钱吗?喜欢看而已啦,不会贪,喜欢看。【后游天台,】后来游这个天台,游天台山。【逢一僧如旧识,】【如】就是好象,【旧识】就是好象认识很久了,认识很久了,就一起走,【乃同行。】就一起走。【属涧水暴涨,】这个涧水,这个【属】字,就是刚好遇到,这个【属】字不是交代,交代的话,要加一个口部,或是有所属,这个念属(shu)三声属,【属】就是刚好遇到。【涧水】是两山的夹缝冒出来的水,叫做涧水暴涨,可能是下雨啦,水集中起来,就产生这个涧水暴涨。到这个地方,【师倚杖而止,】我们这个希运禅师,拿了一支拐杖就停止了,驻足在前面。【其僧率师同过。】那个出家众就领着这个希运禅师,想一同过去,这个希运禅师,这个黄檗禅师就给他考考试,看这个人自不自私。【师云:“请兄先过。”】请你先过去吧!这个出家众、这个比丘僧,也不看左边、右边、后面,也不跟这个黄檗禅师一起过去,打个招呼,他就自己,【其僧即浮笠】就是斗笠啦,这个很厉害的哦,就象在看电影一样的,这个斗笠一拿起来抛在水中,就踏到那个斗笠上面,【于水上便过。】哇!就如履平地一样的,这个跟电影的情节是一样的,这要是我们现在啊,没有坐船,那没有办法啦,用斗笠?对不对?你用再大的斗笠,都会沉下去的。【师云:“我却共个稍子作队,】这个【稍子】就是小子,小子、小人,小乘人的意思,自私自利的意思,稍子就是小子,我却共一个这个自私的人,一起作这个队伍,表示觉得很可耻。【悔不一棒打杀。”】哎呀!很后悔不一棒打死。
【有僧辞归宗,】有僧辞这个归宗,有一个出家人,辞这个归宗禅师,这个归宗,他是智常禅师,归宗叫做智常禅师,智慧的【智】,【常】就是无常那个常字。智常禅师。那么这个归宗。这要讲一下,这个归宗禅师,是唐代的归宗智常禅师,他有一段斩蛇的因缘,显示这个自在无碍机法这个故事。智常禅师是马祖道一禅师的徒弟,…
《传心法要讲记(9)》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