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一日在茶堂內坐,南泉下來,問:“定慧等學,明見佛性,此理如何?”】這個道理是怎麼樣呢?【師雲:】十二時中,十二時,以前沒有時間,以前是十二個時辰,子醜寅卯辰巳午未……它一個時間是兩個鍾頭的,所以是十二時中。我們現在稱:二十四個小時中,那麼古人沒有二十四個小時,二十四個小時是西洋人的刻劃的。【“十二時中,不依倚一物。”】哎呀!沒有靠一個東西啦,絕對的本體,你要靠什麼東西?沒有能所的意思,十二時中,就是從早上到晚上,都是這麼絕對的,活生生的存在。【泉雲:“莫便是長老見處麼?”】難道這個是你真正的見處嗎?是真的是你的功夫嗎?【莫便】就是難道。莫便是長老見處麼?難道這是你真正悟道的這種見地、這種功夫嗎?【師雲:“不敢!”】不敢!【泉雲:“漿水錢且置,】【漿】就是JUICE就是較濃的汁液,什麼果汁漿啦,就是果汁那一類的,或是米漿啦、水果漿啦!這漿水的錢且置,就不用談了,單單你腳上,【草鞋錢教什麼人還?”】教什麼人還呢?是不是啊?出家人都是用施主的東西嘛,你這個鞋子上,穿的是教誰還呢?【師便休。】【便休】就是停止了,就不說話了,不說話了。後來這個沩山,那麼後來沩山禅師舉此因緣就問仰山,那麼這個,等一下這個沩山跟仰山,這個很重要,這兩個也是很重要,我們先講這個沩山,他是靈祐禅師,沩山靈祐禅師,西元771年至853,那麼是唐代的出家人,這個是沩仰宗的初祖,他是福州人,俗姓趙,法名叫做靈祐。十五歲的時候,那麼隨這個建善寺的法常律師出家,在杭州龍興寺受戒,先後碰到寒山、拾得,這個人福報比較大,碰到普賢跟文殊了,是不是?二十叁歲到江西,參谒百丈懷海禅師,爲上首弟子,在懷海禅師那個地方頓悟、頓悟,因此就承這個百丈之法,那麼後來就在大沩山建這個道場,叫做同慶寺,皇帝命名叫做同慶,大家一起來慶祝,同慶寺。後來跟裴休都有來往問答,那個名聲大噪。後來這個沩山靈祐,他的命運比較不好,爲什麼呢?因爲這個會昌法難的時候,在唐武宗的會昌法難,滅佛,唐武宗滅佛,然後就逼迫這些出家人還俗,然後這個一些大徹大悟的人,沒辦法了,就躲起來,到處躲起來,因爲看到出家人就抓,要不然就砍頭,沒有人敢現僧相,這個唐武宗,【叁武滅佛】嘛,唐武宗滅佛。後來他就藏在這個市井之間,要不然命都沒有了!到宣宗大中元年,就是西元847年,佛教就恢複了,大衆就迎他回到這個舊寺,可是呢,他沒有穿出家的衣服,因爲穿了太久的在家衣服了,那麼這個裴休,這個在家居士了解他的德行,就親臨勸請,然後希望他再回到出家的這個身分,出家身分。因爲這個沩山靈祐禅師,住山總共住了四十年,大揚宗風,世人稱爲沩山靈祐禅師,那麼大中七年正月圓寂,世壽八十叁,法臘六十四,那麼死後敕封【大圓禅師】,那有語錄、警策各一卷傳世,這個是沩山靈祐禅師。那麼再來就是仰山慧寂禅師,仰山,慧寂,智慧的慧,寂滅的寂,慧寂禅師,仰山慧寂禅師,西無840到916,活了七十七歲,西元840到916,是唐代的禅宗的一個出家人,是一個祖師。俗姓姓葉,就是我們一般俗姓,葉什麼、葉某某啊,葉啓田的這個葉。九歲的時候,那麼跟這個和安寺的通禅師出家,十七歲的時候,自己砍斷兩個指頭立誓落發,那麼參谒應真禅師,了悟了禅宗的這個旨意,不久到沩山靈祐禅師之內,這個沩山靈祐把他印可,後來更往江陵受戒,深研律藏,那個時候,他已經大徹大悟了,大徹大悟了,又回到沩山,他因爲感念他的師父,人家就說:哎呀!仰山慧寂禅師,你已經大徹大悟了,你可以去弘法了。他說:不!我要感恩師恩、感謝師恩。所以他已經是大徹大悟的聖者了,他一樣在他的師父旁邊十五年,十五年哦,不離開他的師父,他因爲感念他的恩師,是不是?兩個人,師父徹悟,徒弟也是悟道,按照道理來講是平等的,但是他一樣不壞這個世俗的禮貌,他就是跟他師父做侍者,做十五年,十五年都不離開。你看這個一個悟道的人,他有多麼感恩的心,哪象我們現在的,徒弟不凶我們就算很好了,沒有這樣子,以前的人,他懂得感恩,他懂得飲水思源,樹木有根,所以以前的人修行,很容易成就,信心清淨。現在的人不一樣了,動不動他就每天一天到晚批評他的師父,不一樣了,大不相同!難怪現在的人,悟道的人少之又少,牛角一樣的。互相激揚宗門。那麼唐僖宗的時候,遷這個大仰山,大振沩山之法道,叫做沩仰宗,一個沩山,一個仰山,兩個合起來叫做沩仰宗,我們稱爲仰山,所以有稱爲【仰山小釋迦】,這個慧寂禅師,智慧的慧,寂滅的寂,號稱爲【仰山小釋迦】。你看這個修行的功夫,稱他叫做小釋迦,你想想看!跟智者禅師一樣的封號,這樣子的功夫,還做他的師父的侍者十五年,現在的徒弟哪有象這樣,講兩句,明天就不見人影了,差太多了!唐朝那種根性,離我們現在大概一千多年。那麼五代十國的後梁,貞明二年示寂,世壽七十七,後來敕封叫做【智通禅師】。好!這兩個禅師都看完了,諸位看回來,【後沩山舉此因緣,問仰山:】那個時候,【“莫是黃檗】【構】就是伸長手臂來取物,【構他南泉不得麼?”】意思就是,比不上的意思,難道是黃檗禅師境界,沒有辦法跟南泉相提並論嗎?要不然爲什麼他,師便休,爲什麼黃檗禅師就停止不說話了呢?【仰山雲:“不然,】這絕對不是這樣子喽!【須知黃檗有陷虎之機。”】再大的老虎碰到他,都要墮進他的圈套裏面哦,很厲害!所以說,這個最狡猾奸詐的,那沒有一個比禅師更厲害的,他挖一個坑讓你跳進去,然後說你這樣不對,挖一個坑讓你跳進去,說你這樣不對,是不是?黃檗禅師有陷虎之機,他很厲害的!【沩山雲:“子見處,得與麼長!”】與處長就是,【子】就是你。哦!你這個見處,能夠跟這個境界是一樣的哦,【與處】就是這個處、這個境界是一樣的哦,表示贊歎他,哦!你這個看法跟這個境界,都是跟他們一樣的哦!
底下,【一日普請,】普請就是供養啦,要普請大衆來供養。【泉問:“什麼處去?”】意思就是:你要去哪裏啊?黃檗禅師就說【師雲:“擇菜去。”】就是我去選擇好菜來供養大衆,【泉雲:“將什麼擇?”】你用什麼方法來選擇呢?哎呀!黃檗禅師就把刀子拿得高高的,【師豎起刀子。】喂!用這一支啊,我用刀子來選擇啦,看好的,我就把它砍起來了!這個刀子就比喻智慧,就用刀子,是不是啊?來選擇好菜。【泉雲:“只解作賓,不解作主。”】你這種方式,這個用智慧,就譬如隱含的智慧,【賓】,賓就是方便,那個【主】,不可以當作是本體,本體是不生不滅的東西,智是方便啦,那麼體是究竟啊,只解賓,不作主。那麼這個禅宗,常常用賓主的關系來解釋,是不是啊?【師扣叁下。】認同,那就知道了,是不是?所以說,最高境界也不必說什麼話。象現在啊,如果用這一套,不行的,你不懂裝懂嗎?對不對?如果有一天,我的侍者進來,法清進來,我就跟他敲叁下,待會就看到他買叁碗芋仔冰回來了。我當時叫你去買叁碗芋仔冰回來?聽不懂啊,是曉得是敲什麼意思。現在用這一套是不行的,會買芋仔冰還不錯,搞不好可能會買叁粒雞蛋回來。所以說,以前的禅師,大徹大悟的人他都不必講話啦,敲敲打打,比比手勢,他統統知道你在講什麼,不可言說,是不是啊?
有一天,底下,【一日五人新到,同時相看,】你看我、我看你啦,怎麼樣?【一人不禮拜,】不頂禮啦,因爲他表示他很有辦法啦!【以手畫一圓相而立。】就站在那個圓圈裏面,以手畫一個圓相,畫一個圓圈圈,他就站在裏面。【師雲:“還知道好只獵犬麼?”】哪一個人能夠知道,哪一只是好的獵犬呢?好的獵犬,他可以捕這個獵物啊!意思就是,你知不知道哪一個人才叫做上根利智的?你這樣一來的話,就這麼狂妄,你知不知道,他表示他境界很高喽,畫一個圓圈喽,是不是啊?他就問了:還知道好只獵犬嗎?你知不知道哪一個、哪一只是最好的,捕獵物的這個獵犬呢?意思是哪一個人的根器是最利的,他可以找到佛性啊!【雲:“尋羚羊氣來。”】要捕這個獵物,找這個羚羊的氣來。【師雲:“羚羊無氣,】聞不出來,【汝向什麼處尋?”雲:“尋羚羊蹤來。”】蹤,這個蹤有這個形影,找這個羚羊的蹤迹,是不是啊?【師雲:“羚羊無蹤,】這個沒有腳印呢?沒有這個形影,怎麼辦呢?沒有腳印可以尋呢?【蹤】就是腳印喽!【汝向什麼處尋?”雲:“尋羚羊迹來。”】一個蹤、一個迹嘛,【迹】也是腳印啦!本來這個【蹤】,意思是形影、影像,那麼這個【迹】是腳印,這樣來解釋比較好。【師雲:“羚羊無迹,】如果羚羊連腳迹都沒有,【汝向什麼處尋?”雲:“與麼則死羚羊也。”】有羚羊,一定有腳迹的嘛!黃檗禅師就不說話了,【師便休。】知道這個人沒開悟啦!【來日升座退,】【退】就是退下來,升座開示以後就退下來了。【問昨日尋羚羊僧出來,】站出來,【其僧便出。】以爲他要贊歎他幾句話。【師雲:“老僧昨日後頭未有語在,作麼生?”】你覺得如何呢?我都沒有回答你的話,未有語在,我統統沒有說話啊,你覺得如何呢?按照道裏來,【其僧無語。】其僧無語,就講不出話來。意思就是說,這個【羚羊】比喻作我們的本體、本性,哪一個人,【好只獵犬】就是上根利智的人,可以找到我們的本性。他說:羚羊可以用氣來找、用蹤來找、用迹來找。可是本性是無形相的東西啊,用這樣找來找去的,是找不到本性的啦!所以說,他一直說沒有這個氣,沒有這個蹤,也沒有這個迹,佛性本來就沒有這個東西,你怎麼找呢?後來這個出家人,就認爲那個是死羚羊,意思就是,妙用不能現前,所以知道這個人就沒有開悟。其僧無語了!【師雲:“將謂是…
《傳心法要講記(10)》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