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傳心法要講記(10)▪P4

  ..續本文上一頁真如了!你這麼生擬斷他,你怎麼如何斷他?【喻如陽焰,】陽焰剛剛已經講過了,這個春天的開始的時候,這個荒郊野外、沙漠的地帶,日光映地,輝映著這個飛揚塵土、塵埃,看起來好象真的,又似幻境,似光又似水,這渴鹿見到水就奔,奔來就飲,到時候看不到水,這個叫做渴鹿陽焰。【你道近,十方世界,求不可得;】最近的了,我們的佛性是最近的了。【始道遠,看時只在目前;】你說很近了,你跑到十方世界去,你找不到的,它是很遠的,不悟的話就很遠了!你說很遠,悟道的人就很近了,就在你的眼睛前面啊,是不是啊?你說大嘛,象虛空,你說小的,比針孔更小,本性沒有大小的。【你擬趁他,】也就是去追逐了,【他又轉遠去;】又轉得很遠了;【你始避他,】你開始避他,【他又來逐你。】他離不開你的。【取又不得,舍又不得。既若如此,故知一切法性自爾,】一切法本來就是生生滅滅,本來當體即空,當下就是不生不滅的涅槃,【即不用愁他、慮他。】太棒了!如果諸位!你會的話,任何時間發生什麼事情,就安住如如不動,放下就是,即不用愁他、不用慮他,你不要去煩惱他,你不要去分別他,就沒事,一點辦法都沒有,他拿我們一點辦法都沒有,正因爲我們實在沒有辦法,去克製我們的情緒,克製我們的執著跟著相,所以我們會活得很累,我們也會活得很辛苦,弄得自己焦頭爛額,彼此之間又不歡喜,又不愉快,是不是?

  好!121頁,前面算來第二行,第十個字,【如言:】如果說,【前念是凡,後念是聖。】前一念是凡夫,後面一念卻變成聖人,【如手翻覆一般,】前面翻來、後面又翻來,這是在對立上的角度來說,【此是叁乘教之極也。】因爲我們絕對的本體猶如虛空,凡,當體不生不滅,聖,也是不生不滅,沒有翻來翻去的對立的相,那麼這個叁乘,小乘、中乘、大乘,不是最上乘,所以這是叁乘教之最終點,就是這樣說。【據我禅宗中,】禅宗裏面的,【前念,且不是凡;後念,且不是聖。前念,不是佛;後念,不是衆生。】爲什麼呢?在絕對的本體裏面,無所謂的聖,無所謂的凡,所以這個唯識學裏面,轉識成智,那個【轉】字也是方便說,弄了一個轉,是因爲衆生迷了,由迷轉悟,那麼如果有轉的話,悟也會轉成迷,所以我們應該講:本來就沒有所謂的迷,哪來的悟?爲什麼?好端端的在那個地方,正因爲我們不了解,這個當下畢竟空寂的這個本體,所以我們才轉來轉去的。所以後面這一句話說:【所以一切色,是佛色;】這個意思要注意聽,一切色的意思就是,當悟道人證悟的時候,一切色法都不能動搖到我們的清淨心,所以一切色法無礙,這個叫做一切色是佛色,這個一定要了解這個道理。就是一切有形相的東西,它都不能障礙我們這一顆清淨心啦!我們沒辦法啦,我們只要一點點的那個,那就執著得不得了了,甚至于就是說一句話,都要好幾年不講話,我們沒有辦法啦,一點辦法都沒有,除了內心裏面那一些煩惱的沖動性以外,再來加上外在的這個緣起性空的道理又不懂,看到什麼,就執著什麼,看到什麼,就陷入什麼景象,一點辦法都沒有。所以我們一切色是迷惑色,迷惑顛倒,一切色是無明色,看到什麼就是著什麼,甚至于自己稍微持一點戒律,就:我持戒,你們都不持戒。我精進,我好精進念佛,你們都懈怠懶惰。這個自我,也是一種陷阱,衆生就是這個坑跳出來,又跳到另外一個坑,就永遠挖洞,永遠跳進去。我們一切相不著,我們沒有洞可以跳了,說你要跳甲的洞比較深,還是跳到乙的洞比較淺?聰明的人,我兩個洞都不要跳進去,我兩個洞統統不要跳進去,我才不傻瓜呢!跳進深的洞會摔死啊,跳進淺的洞會半死啊,我爲什麼要跳下去?有的認爲說:哎呀!跳到比較淺的那個坑洞裏面,那個人比較聰明。我說:那個還是很笨啊,統統不跳進去,不是很好嗎?對不對?哪有說是非跳進去不行的,執著就是自己的坑道,就是非跳進去不行,知道吧!

  【一切聲,是佛聲。】何以故?因爲塵自生滅,自性不動嘛!聲音,聲生,聲音,可是我們的聞性呢?那還是不動,如果我們的聞性隨著這個聲音而去,第一聲,譬如說,聲不聲?聲!有聲音嘛、有聲音,聞不聞?聞!聞不聞?聞!那我們不敲,聞不聞呢?還是聞啊,就是一片寂靜,它還是聞,聞性不會動的啊,聞性還是存在的嘛!如果說,我聞性隨著這個,聞不聞?聞!現在不敲了,聞不聞?不聞,那糟糕了!那你不能聞的話,隨著聲音而消失了,再敲,你就聞不到了。聞性不會隨著聲音而跑掉的,聞不聞?還是聞到聲音啊,現在不敲,聞不聞?還是聞啊!爲什麼?沒有聲音,一片寂靜,它還是聞啊,聞性還在作用啊,不生不滅的清淨本性還在作用啊,是不是?有沒有聲音?有!有聲音了。現在有沒有聲音?沒有聲音,這樣講是對的啦,對不對?這個敲下去,有沒有聲音?有聲音。現在不敲了,有沒有聲音?沒有了。這樣講就對了!可是我們換過來,用本性的角度來說呢。聞不聞?聞啊!聞不聞?聞,還是聞啊,爲什麼?聞到寂靜,一片寂靜聲嘛,它繼續聞嘛,是不是?再繼續敲,它還是聞,就是不敲,它還是聞啊,聞性不動嘛,它一直在作用嘛、存在,它不須要你外面的塵,聲音動、靜,它統統聞啊,是不是啊?這個叫做不生不滅的清淨覺性,永遠在作用,是不是?這很簡單嘛,是不是?這沒什麼!所以說要知道,一切聲是佛聲,就是一切聲音,統統化作我們的覺性,也不受到聲音的影響。【舉著一理,】一理就是性空之理,【一切理皆然。】舉這個緣起性空嘛,那麼一切,這個空性,哪裏都是一樣。【見一事,見一切事。】爲什麼?這一個緣起就是空性,空性就是絕對的平等,那麼一切事當然都是空性,可以貫串一切事。【見一心,見一切心。】一心就是純一覺性,那麼見就見到一切,你到哪裏都是用一個純一個覺性的,畢竟空寂的心在看,那哪裏都是平等啦,沒有什麼煩惱,沒有什麼來去的,只要你照見五蘊皆空,那哪裏就是覺性。【見一道,見一切道,那一定的道理嘛,哪裏有道,哪裏統統是解脫。一個見道的人,看到一棵樹悟道;看到茶壺他也悟道;上廁所小便,他也悟道;誦經他也悟道;拜佛也悟道。所以師父重複的告訴大家說:哎呀!法會如果悟到心法,法會就是究竟。辦這個法會,如果不悟到這個心法,所有法會都是方便法,拜了好幾年的梁皇,貪嗔癡還是沒有除掉,那有什麼用呢?它的意義在哪裏呢?拜山,這個山從那個山、大的山拜到小的山,統統拜了,拜了那麼山,內心裏面的煩惱還在,你拜山的意義在哪裏?我們要問,參禅就是要起疑心,我們要問自己:我們這些舉動,它的意義在哪裏?對不對?如果拜山拜了以後,反而執著說:我很有修行。那糟糕了!那拜山不但沒有解脫,還增加一個我慢。所以說,一切法都是這樣子的,一塵不染的,用這種心去修行。見一道,就見一切道,【一切處無不是道。】真是講得太好了!哪裏統統是道,是不是啊?爲什麼一切處?一切處都是緣起、都是性空,這是小乘,對小乘人、二乘人的講法。那麼大乘人,因心成禮,一切處無不是道,萬法唯心所造,哪裏都是心。所以二乘人講緣起性空,因爲他離不開見聞覺知,六根的這個思想,所建立的這個根、塵、識的這個思想。那麼大乘不是,大乘這個當下唯心所造,因心成禮,畢竟空寂。所以說:一切處無不是道,哪裏都是緣起,哪裏都是性空,當然一切法,都是從緣起展開來的,大乘也是不例外,緣起是一切法的根本,也就是性空學是一切法的根本。這個注意!緣起跟性空,這個可以劃等號的、劃等號,這是開悟的人講的話,但是講:不變跟隨緣,這個是沒有開悟的人,才講這樣子的話的。緣起跟性空,這可以劃等號,緣起,就是因爲它是無常,有生生滅滅,有因、有緣、有果,緣起跟性空,這個可以劃等號,這是大徹悟的人講的話,是可以這樣,但是不變跟隨緣,這個不能劃等號的,這個是無明,不變跟隨緣,怎麼可以劃等號呢?不變跟隨緣,你怎麼劃等號?隨緣就是有增有減、有因緣果報,這個叫做隨緣,有生生滅滅叫做緣嘛,那它會變的啦,那個不變,不可以劃等號,等于隨緣的呀,這是中國人沒有悟道的人講的話呀,這是無始無明啊,這是沒有開悟才這樣講的呀,不變隨緣,這是不對的呀!隨緣就一定要變,他講不變,是指當體即空,而不是說有個不變的東西,如果有一個不變的東西,叫做自性見,如果你認爲清淨的本性,有一個不變的東西,那叫做自性見,它不是觀念,它是契入無常的空性,當下它就是解脫的實證的東西,而不是說,有一個不變的東西,在那邊等著你,不是這樣子,一切都是緣起法,而緣起法裏面體悟,沒有過去、沒有現在、沒有未來,當體即空,是這樣子講不變,是可以的。所以緣起跟性空,中間可以劃等號,因爲它無自性,但是你把不變跟隨緣劃等號,那就完蛋了!就外道,自性見的外道。所以很多的注解也沒有悟,然後亂寫一通,然後後來的人,就是這樣照本宣科,也不知所以然嘛,因爲聽不懂,自己也不懂啊,不變隨緣,隨緣不變,很好聽嘛,是不是這樣子?那你完蛋了!好了!說:一切處無不是道。【見一塵,十方世界、山河大地皆然。】都是這樣子的。【見一滴水,即見十方世界一切性水。】何以故?都是空性嘛!是不是?所以在《楞嚴經》裏面,性色真空,真空性色,【又見一切法,即見一切心。】一切法本空,【一切法本空,心即不無,】不無就是有啊,【不無即妙有。】是不是啊?負負得正嘛,不無,沒有一個無,那當然是有啦。【有亦不有,】不有就是無了,有也就是沒有嘛,有也就是無。【不有即有,】那無就是有嘛,是不是啊?所以【即真空妙有。】爲什麼加一個【真】呢?叫做絕對,當你一切法,都能夠進入絕對的空性的時候,那麼那一些煩惱全部都沒有了,所産生的就是不可思議清淨的心所産生的作用,這個叫做妙有,妙有就是大用現前,所以真空就是體性寂然,妙有就是大用現前,用不離體嘛,體用一如,所以叫做真空妙有。

  

《傳心法要講記(10)》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