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真如了!你这么生拟断他,你怎么如何断他?【喻如阳焰,】阳焰刚刚已经讲过了,这个春天的开始的时候,这个荒郊野外、沙漠的地带,日光映地,辉映着这个飞扬尘土、尘埃,看起来好象真的,又似幻境,似光又似水,这渴鹿见到水就奔,奔来就饮,到时候看不到水,这个叫做渴鹿阳焰。【你道近,十方世界,求不可得;】最近的了,我们的佛性是最近的了。【始道远,看时只在目前;】你说很近了,你跑到十方世界去,你找不到的,它是很远的,不悟的话就很远了!你说很远,悟道的人就很近了,就在你的眼睛前面啊,是不是啊?你说大嘛,象虚空,你说小的,比针孔更小,本性没有大小的。【你拟趁他,】也就是去追逐了,【他又转远去;】又转得很远了;【你始避他,】你开始避他,【他又来逐你。】他离不开你的。【取又不得,舍又不得。既若如此,故知一切法性自尔,】一切法本来就是生生灭灭,本来当体即空,当下就是不生不灭的涅槃,【即不用愁他、虑他。】太棒了!如果诸位!你会的话,任何时间发生什么事情,就安住如如不动,放下就是,即不用愁他、不用虑他,你不要去烦恼他,你不要去分别他,就没事,一点办法都没有,他拿我们一点办法都没有,正因为我们实在没有办法,去克制我们的情绪,克制我们的执着跟着相,所以我们会活得很累,我们也会活得很辛苦,弄得自己焦头烂额,彼此之间又不欢喜,又不愉快,是不是?
好!121页,前面算来第二行,第十个字,【如言:】如果说,【前念是凡,后念是圣。】前一念是凡夫,后面一念却变成圣人,【如手翻覆一般,】前面翻来、后面又翻来,这是在对立上的角度来说,【此是三乘教之极也。】因为我们绝对的本体犹如虚空,凡,当体不生不灭,圣,也是不生不灭,没有翻来翻去的对立的相,那么这个三乘,小乘、中乘、大乘,不是最上乘,所以这是三乘教之最终点,就是这样说。【据我禅宗中,】禅宗里面的,【前念,且不是凡;后念,且不是圣。前念,不是佛;后念,不是众生。】为什么呢?在绝对的本体里面,无所谓的圣,无所谓的凡,所以这个唯识学里面,转识成智,那个【转】字也是方便说,弄了一个转,是因为众生迷了,由迷转悟,那么如果有转的话,悟也会转成迷,所以我们应该讲:本来就没有所谓的迷,哪来的悟?为什么?好端端的在那个地方,正因为我们不了解,这个当下毕竟空寂的这个本体,所以我们才转来转去的。所以后面这一句话说:【所以一切色,是佛色;】这个意思要注意听,一切色的意思就是,当悟道人证悟的时候,一切色法都不能动摇到我们的清净心,所以一切色法无碍,这个叫做一切色是佛色,这个一定要了解这个道理。就是一切有形相的东西,它都不能障碍我们这一颗清净心啦!我们没办法啦,我们只要一点点的那个,那就执着得不得了了,甚至于就是说一句话,都要好几年不讲话,我们没有办法啦,一点办法都没有,除了内心里面那一些烦恼的冲动性以外,再来加上外在的这个缘起性空的道理又不懂,看到什么,就执着什么,看到什么,就陷入什么景象,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我们一切色是迷惑色,迷惑颠倒,一切色是无明色,看到什么就是著什么,甚至于自己稍微持一点戒律,就:我持戒,你们都不持戒。我精进,我好精进念佛,你们都懈怠懒惰。这个自我,也是一种陷阱,众生就是这个坑跳出来,又跳到另外一个坑,就永远挖洞,永远跳进去。我们一切相不著,我们没有洞可以跳了,说你要跳甲的洞比较深,还是跳到乙的洞比较浅?聪明的人,我两个洞都不要跳进去,我两个洞统统不要跳进去,我才不傻瓜呢!跳进深的洞会摔死啊,跳进浅的洞会半死啊,我为什么要跳下去?有的认为说:哎呀!跳到比较浅的那个坑洞里面,那个人比较聪明。我说:那个还是很笨啊,统统不跳进去,不是很好吗?对不对?哪有说是非跳进去不行的,执着就是自己的坑道,就是非跳进去不行,知道吧!
【一切声,是佛声。】何以故?因为尘自生灭,自性不动嘛!声音,声生,声音,可是我们的闻性呢?那还是不动,如果我们的闻性随着这个声音而去,第一声,譬如说,声不声?声!有声音嘛、有声音,闻不闻?闻!闻不闻?闻!那我们不敲,闻不闻呢?还是闻啊,就是一片寂静,它还是闻,闻性不会动的啊,闻性还是存在的嘛!如果说,我闻性随着这个,闻不闻?闻!现在不敲了,闻不闻?不闻,那糟糕了!那你不能闻的话,随着声音而消失了,再敲,你就闻不到了。闻性不会随着声音而跑掉的,闻不闻?还是闻到声音啊,现在不敲,闻不闻?还是闻啊!为什么?没有声音,一片寂静,它还是闻啊,闻性还在作用啊,不生不灭的清净本性还在作用啊,是不是?有没有声音?有!有声音了。现在有没有声音?没有声音,这样讲是对的啦,对不对?这个敲下去,有没有声音?有声音。现在不敲了,有没有声音?没有了。这样讲就对了!可是我们换过来,用本性的角度来说呢。闻不闻?闻啊!闻不闻?闻,还是闻啊,为什么?闻到寂静,一片寂静声嘛,它继续闻嘛,是不是?再继续敲,它还是闻,就是不敲,它还是闻啊,闻性不动嘛,它一直在作用嘛、存在,它不须要你外面的尘,声音动、静,它统统闻啊,是不是啊?这个叫做不生不灭的清净觉性,永远在作用,是不是?这很简单嘛,是不是?这没什么!所以说要知道,一切声是佛声,就是一切声音,统统化作我们的觉性,也不受到声音的影响。【举著一理,】一理就是性空之理,【一切理皆然。】举这个缘起性空嘛,那么一切,这个空性,哪里都是一样。【见一事,见一切事。】为什么?这一个缘起就是空性,空性就是绝对的平等,那么一切事当然都是空性,可以贯串一切事。【见一心,见一切心。】一心就是纯一觉性,那么见就见到一切,你到哪里都是用一个纯一个觉性的,毕竟空寂的心在看,那哪里都是平等啦,没有什么烦恼,没有什么来去的,只要你照见五蕴皆空,那哪里就是觉性。【见一道,见一切道,那一定的道理嘛,哪里有道,哪里统统是解脱。一个见道的人,看到一棵树悟道;看到茶壶他也悟道;上厕所小便,他也悟道;诵经他也悟道;拜佛也悟道。所以师父重复的告诉大家说:哎呀!法会如果悟到心法,法会就是究竟。办这个法会,如果不悟到这个心法,所有法会都是方便法,拜了好几年的梁皇,贪嗔痴还是没有除掉,那有什么用呢?它的意义在哪里呢?拜山,这个山从那个山、大的山拜到小的山,统统拜了,拜了那么山,内心里面的烦恼还在,你拜山的意义在哪里?我们要问,参禅就是要起疑心,我们要问自己:我们这些举动,它的意义在哪里?对不对?如果拜山拜了以后,反而执着说:我很有修行。那糟糕了!那拜山不但没有解脱,还增加一个我慢。所以说,一切法都是这样子的,一尘不染的,用这种心去修行。见一道,就见一切道,【一切处无不是道。】真是讲得太好了!哪里统统是道,是不是啊?为什么一切处?一切处都是缘起、都是性空,这是小乘,对小乘人、二乘人的讲法。那么大乘人,因心成礼,一切处无不是道,万法唯心所造,哪里都是心。所以二乘人讲缘起性空,因为他离不开见闻觉知,六根的这个思想,所建立的这个根、尘、识的这个思想。那么大乘不是,大乘这个当下唯心所造,因心成礼,毕竟空寂。所以说:一切处无不是道,哪里都是缘起,哪里都是性空,当然一切法,都是从缘起展开来的,大乘也是不例外,缘起是一切法的根本,也就是性空学是一切法的根本。这个注意!缘起跟性空,这个可以划等号的、划等号,这是开悟的人讲的话,但是讲:不变跟随缘,这个是没有开悟的人,才讲这样子的话的。缘起跟性空,这可以划等号,缘起,就是因为它是无常,有生生灭灭,有因、有缘、有果,缘起跟性空,这个可以划等号,这是大彻悟的人讲的话,是可以这样,但是不变跟随缘,这个不能划等号的,这个是无明,不变跟随缘,怎么可以划等号呢?不变跟随缘,你怎么划等号?随缘就是有增有减、有因缘果报,这个叫做随缘,有生生灭灭叫做缘嘛,那它会变的啦,那个不变,不可以划等号,等于随缘的呀,这是中国人没有悟道的人讲的话呀,这是无始无明啊,这是没有开悟才这样讲的呀,不变随缘,这是不对的呀!随缘就一定要变,他讲不变,是指当体即空,而不是说有个不变的东西,如果有一个不变的东西,叫做自性见,如果你认为清净的本性,有一个不变的东西,那叫做自性见,它不是观念,它是契入无常的空性,当下它就是解脱的实证的东西,而不是说,有一个不变的东西,在那边等着你,不是这样子,一切都是缘起法,而缘起法里面体悟,没有过去、没有现在、没有未来,当体即空,是这样子讲不变,是可以的。所以缘起跟性空,中间可以划等号,因为它无自性,但是你把不变跟随缘划等号,那就完蛋了!就外道,自性见的外道。所以很多的注解也没有悟,然后乱写一通,然后后来的人,就是这样照本宣科,也不知所以然嘛,因为听不懂,自己也不懂啊,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很好听嘛,是不是这样子?那你完蛋了!好了!说:一切处无不是道。【见一尘,十方世界、山河大地皆然。】都是这样子的。【见一滴水,即见十方世界一切性水。】何以故?都是空性嘛!是不是?所以在《楞严经》里面,性色真空,真空性色,【又见一切法,即见一切心。】一切法本空,【一切法本空,心即不无,】不无就是有啊,【不无即妙有。】是不是啊?负负得正嘛,不无,没有一个无,那当然是有啦。【有亦不有,】不有就是无了,有也就是没有嘛,有也就是无。【不有即有,】那无就是有嘛,是不是啊?所以【即真空妙有。】为什么加一个【真】呢?叫做绝对,当你一切法,都能够进入绝对的空性的时候,那么那一些烦恼全部都没有了,所产生的就是不可思议清净的心所产生的作用,这个叫做妙有,妙有就是大用现前,所以真空就是体性寂然,妙有就是大用现前,用不离体嘛,体用一如,所以叫做真空妙有。
《传心法要讲记(10)》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