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傳心法要講記(9)▪P2

  ..續本文上一頁這馬祖道一禅師,會講,等一下會講。那麼這個歸宗智常禅師,他的籍貫,或者是生年、往生的年都不曉得,沒有記載。他住在廬山歸宗寺,所以那個【歸宗】是個道場,歸宗那個道場,就象這個文殊講堂一樣的,這文殊講堂,【講堂】,是不是啊?那麼這個【歸宗】,這是個寺,他的真的本名叫做智常,智慧的智,平常的常。那麼這個在廬山的歸宗寺弘揚宗風,他往生以後,封號叫做【至真禅師】,至真,至聖先師那個至,叫做至真禅師。他這裏有個公案,斬蛇的公案,這是一個學禅的人都應該知道,很有趣的!他說,這個歸宗智常禅師,有一次在除草,以前不是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嗎?是不是?除草。有一個專門講經的出家人,因爲在教下滿通達的,可是對宗下,他一點辦法都沒有,一個大徹大悟的人,叁藏就在他一心當中,一個教下的人,不悟,他始終摸不著他在做什麼東西。有一個會講經的出家人,來參這個專門心法的,禅宗的歸宗智常禅師,剛好有一條蛇過來,有一條蛇過來,哎呀!這個歸宗智常禅師,看到那個講經的法師在旁邊,他一下子拿鋤頭來,啪!斬斷,一下子就鋸斷它,把蛇鋸斷了。這個講經弘法的法師,學問相當好啦,可是就是沒有開悟啦,這個講經的法師就跟他講說:我啊很久就向往你這個歸宗智常禅師,而我今天來看,你在除草當中,一下子就把那一條蛇鋸成兩段,你原來只是一個粗行的沙門。粗行就是說:你的行爲很醜陋、很暴惡,我這麼景仰的一個人,竟然連蛇都宰掉、都幹掉它,又把它弄成兩段。當然嘛,學教的人他就是看眼前嘛,就凡夫也是一樣,看眼前嘛,不曉得那個是聖人。人家這個歸宗智常禅師,不但不生氣,他就說,歸宗禅師就說:哦!你罵我!你罵我粗行沙門。那麼就問他了:是你粗?還是我比較粗啊?粗魯的【粗】。是你粗?還是我粗?然後他又問了,什麼叫做粗?要先把【粗】這個定義,先定義看看,才知道是你粗還是我粗啊?他說:什麼是粗?是不是?智常禅師:你講的,是你問我:是你粗?是我粗?那我現在問你:什麼叫做粗?這個智常禅師,拿這個鋤頭舉得很高,這樣叫做粗。那我問你:什麼叫做細啊?因爲粗是對細講的嘛,細是對粗講的嘛!那個智常禅師就把那個鋤頭放低一點、放低一點,然後簡單的做那個斬蛇的動作,點一下,什麼叫粗?就這樣子,什麼叫細,就把它放下,稍微比一下要斬蛇的手勢。他說:哦!就是這樣子,依照這樣子而修行哦!他說,因爲他教下他不懂嘛,他沒有開悟嘛!然後智常禅師就跟他講說:按照我這樣粗跟細的來修行,暫且不要說啦,你在什麼地方看到,用什麼東西看到我斬蛇?你是用眼睛呢?眼睛這個是肉體,會壞的東西啊,不真啊。你是用眼識呢?眼識是執著的東西啊,也是妄想啊,你是用眼睛,是五蘊皆空啊,所構成的四大本空,五蘊無我,你是用肉體的眼睛,肉眼看呢?還是用這個分別心的眼根看呢?那也是妄想啊!意思就是說,按照這個粗、細修行,你先擺一邊,那你是用什麼東西,你什麼處見我斬蛇?何處見我斬蛇?這下僧無對!他是講經嘛,他根本沒開悟嘛,這下回答不出來了。表示說我們要用真心,我們講經說法不悟,他都是用意識心、妄心,就問他。所以宗下、宗門的人,他心境絕對了解教下的人,他一定了解的。教下的人,他不一定了解宗下的人,了解心法,他沒有辦法了解,他每天都在文字上遊戲啊,講來講去,講這個執著這個、講那個執著那個,所以教下的人,就是專門研究佛法的人,常常罵,罵那個禅師:這些禅師啊,神經兮兮的,瘋瘋顛顛的!可是他承認他們是大徹大悟的人,因爲他們在講什麼,教下的人都聽不懂。所以宗下的人、開悟的人,他一定了解教下的人,教下的人,沒有辦法了解這個宗下的人是什麼,因爲人家是悟道的境界啊!象我們以前,看過這個禅宗的種種公案,哪個都是神經兮兮的,讓你也覺得:這怎麼會這樣子?也是很不可思議,對不對?因此我們要了解,這個是諸位慢慢去參,是你粗?還是我粗?不過我們沒有開悟的人,不要學人家那一套哦,學人家那一套,人家再問了,你就回答不出來了,人家是從本性流露出來的,你不可以依樣畫葫蘆哦,你依樣畫葫蘆,會被人家恥笑的哦!底下,有一個出家人,就拜辭了這個歸宗智常禅師,這個智常禅師,【宗雲:“往甚處去?”】你要到哪裏去啊?他說:哎呀!我來你這裏這麼久,都沒有學到什麼東西。【雲:“諸方學五味禅去。”】我這個諸方,我到另外一個地方,我學這個五味禅。諸位!把筆拿一下,我簡單告訴你,什麼叫五味禅,就是五種禅,那麼這個是宗密大師對禅的一個分析,有五種的,有淺深跟階級次第的,五味禅。第一個叫做外道禅,先寫一下:外道禅,第二個叫做凡夫禅,第叁個叫做小乘禅,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第四個就是大乘禅,那麼第五個就是最上乘禅,先寫一下五味禅,然後我們再來稍微做解釋一下,什麼叫做五味禅?這個五味,五味禅就是五種交雜一起修的這個禅,這是對一味禅來對襯講的,不是稱五味禅,要不然就是稱一味禅,這最主要就是斥責這五種交雜的如來禅,相對于那個只有一味的祖師禅,來作比較的。第一個叫做外道禅,這外道禅就是帶著有執著的一顆心,欣上厭下,哎呀!欣賞天界的,欣賞境界比較高一點的天界,厭下就是厭離這個色界粗糙的這個心識、粗糙的煩惱,這個叫做外道禅,用一顆執著的心、去分別的心、計較的心,欣上厭下,所以稱爲外道禅,稱爲外道禅。第二個叫做凡夫禅,凡夫禅要修禅行善啦,第二個就是凡夫禅,什麼叫凡夫禅呢?他心相信因果,正信因果,他正信因果,正信佛教的【正信】。他相信這個因果,他相信因果,他就會行善啊,但是他還是跟外道一樣,用欣厭的心態去修行,對于天界,哇!他很欣賞;我行善,將來可以到天界去。欣上界,而厭這個下界,所以因爲這樣子對立的、取舍的心去修行,這個叫凡夫禅。第叁個叫做小乘禅,小乘禅就是悟到我空的道理,就是人空,我們天臺講就是偏真,偏真之理,小乘禅。第四個叫做大乘禅,大乘禅就是悟到我空跟法空,這兩種空性所顯的真理而修行者,這就不得了了!破我執跟破法執了,這個不得了了,但是還是不究竟。最後一個,叫做最上乘禅,最上乘禅是什麼意思呢?哦!這個就比較偉大了,就是頓悟自心本來清淨,原來就沒有煩惱,本自具足無漏的智性,此心即是佛,畢竟無異,依此而修,稱爲最上乘禅。這個最上乘禅,又稱爲如來清淨禅,或者是一行叁昧,或者是真如叁昧,或者是一切叁昧的根本,也就是達摩門下輾轉相傳的,當下悟道,也就是將達摩所傳的禅,稱爲如來最上乘禅,以不同于四禅八定,那個大小乘的諸禅定。所以說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這個都不是佛陀所傳下來的那個禅,也不是達摩西來所傳的禅,達摩西來所傳的禅,是最上乘禅。那麼講了這個五味禅,就是對一味禅所講的,那麼就更清楚了!說歸宗大師,智常禅師,就是歸宗問了:你往什麼處去啊?雲:諸方學五味禅去。五味禅。【宗雲:“諸方有五味禅,】有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有最上乘禅,【我這裏只是一昧禅。”】我這裏只有一味,一味就是祖師禅,祖祖相傳,即心即佛。【雲:】就說了:【“如何是一味禅?”】哎呀!這個歸宗禅師,棒子拿起來,就一棒的打下去了,【宗便打。】啪!就打下去了!這個出家比丘,這個比丘僧,哎呀!一打下去一痛,就講了,怕他再打第二次,【僧雲:“會也!會也!”】【會也!會也】就是我懂了!我懂了! 這個歸宗禅師,他知道他沒有開悟嘛,是不是啊?他一講:會了!會了!意思就是:我懂了!我懂了!【宗雲:“道!道!”】【道!道!】就是說,馬上說!馬上說!這個出家比丘,准備要開口的時候,【僧擬開口,】這個歸宗禅師又打,一棒又打下去了,這個無上的禅是不能講的,你一講就不對了,再開口就打了,是不是啊?當下就是,你講什麼東西啊?離心意識、離言說相的,你講什麼都不對啦!【宗又打。】歸宗禅師又打下去了,被打得受不了了,這個比丘僧趕快離開了。後來就到這個黃檗斷際禅師這個地方來,【其僧後到師處,】這黃檗禅師就問了:【師問:“甚麼處來?”】什麼地方來呢?【雲:“歸宗來。”師雲:“歸宗有何言句?”】【言句】就是教化。他有什麼說法沒有?這歸宗禅師平常用什麼來說法呢?用什麼來說法,有什麼言句呢?【僧遂舉前話。】僧遂舉前話。那麼這個比丘僧,因此就把這個因緣就講給他聽了,哎呀!那這個內行的人一聽就知道了,最上乘禅,連開口都不對了,是不是?說什麼東西呢?不可說!不可說!說的話,動念就打,就不對,叫你要默契,開什麼口呢?【師乃上堂,】在禅堂裏面,【舉此因緣雲:“馬大師出八十四人善知識,】什麼叫馬大師?就是馬祖道一禅師,這個很重要,這個人你不得不懂的,這個一定要講的,馬祖建叢林,百丈訂清規。那這個不知道,百丈叫做懷海禅師,馬祖叫做道一禅師。這個馬大師,就是馬祖道一禅師,這個馬祖,不是我們北港林默娘那個媽祖,這個馬祖,他是很了不起的,大徹大悟的聖者,馬祖道一禅師!馬大師出生是709,那麼他的入滅是788,709到788,他總共活了八十歲。那麼是唐代的一個出家人,那麼他的上人,是懷讓禅師,是四川省的人,俗姓是姓馬,世間人稱他馬大師,或稱爲馬祖,所以不只是說,神道教的有媽祖,我們佛教也有一個馬祖,我們這個馬祖是男的,他那個媽祖是女的,我們這個馬祖是佛,因爲是悟道了就是佛嘛,與佛的境界是一樣的,這個媽祖,還在六道輪回裏面的天人,有的人講,她是觀世音菩薩示現的,這個都是後來穿鑿附會的啦,不可考啦,媽祖是林默娘。馬祖名叫做道一,這個容貌很奇特的哦,他容貌有什麼奇特呢?他走路象牛,可是看起…

《傳心法要講記(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