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传心法要讲记(7)▪P2

  ..续本文上一页会活得很无奈的,活得很无奈的,因为他认为找外面的道场。那么师父认为,外面的道场应该是其次,我们内心这个道场,可是很重要的,要是内心这个道场找到了,那不得了了,处处都是安住的,不起诸见,就是不要起任何的执着,哪里都是道场,悟法本空嘛、悟法本空嘛!可是我们要了解,我们无始劫来这个执着,是非常厉害的,太快了,那个速度太快了,你叫他不起心、不动念、不执着,那太难了、太难了!大部分的人都发脾气,发完的时候再哭一哭,然后再忏悔,他很清楚的哦,都是这样子喽,把儿子打一打,然后自己哭一哭,然后再诵《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没办法!都是先冲动完了、发泄完了,然后再回光返照:啊!这样不行、这样不行。我们的业力太快了,比我们的清净心比较快一点。所以这个也要下一番的功夫,不起诸见,悟法本空,这是真道场,释迦牟尼佛都是一直要叫我们找寂灭道场,一乘的寂灭道场,就是这个。

  【唤作空如来藏。】我们叫它叫做空如来藏。【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绝对的本体不生不灭,法无来去相、法无生灭相、法无增减相,一切法不可得相,来参参看,本来无一物,何处有什么尘埃?【尘埃】就是烦恼,哪个地方惹你烦恼呢?是我们心不安啊!【若得此中意,逍遥何所论!”】逍遥自在,有什么可以说明的呢?不必去说它啦,我们太逍遥了,太自在了、太自在了!象悟这个法是很重要的,我以前去过一个道场,这个比丘尼出家三十几年了,因为师父也很少讲这个心法,她就做法会啊、打打佛七啊、打打禅七啊,法会啊怎么样,这三十几年来,都没有教导她如何在空性下手,结果后来我去到那个道场看,这个比丘尼跟那个比丘尼,意见老是不同,你怎么样子,她就是很烦恼,在我这样子去看,我是觉得没什么事情,一点事情都没有,她们看就是事情很重、很多,所以如果我们对心性有所下功夫,我们去消弭于无形,这个烦恼会消弭于无形,他什么都可以原谅你,没有关系,什么都可以宽恕你,烦恼真的是要有一点智慧,才可以照得破,因此我们要想得到自在,真的是要在心法下手。

  【问:“本来无一物,无物便是否?”】意思就是说,本来没有一物,那么我现在无物,就是了吧?【师云:“无亦不是,】他认为无物,又着一个【无】,你现在用一个【无】,又变成有了,是不是啊?【菩提无是处,】因为菩提,【是】就是肯定。菩提没有一个定处,哪有一个【无】字可得呢?所以菩提无是处,【是处】就是定法啦,菩提没有定法可得啦,是不是?你用一个【无】字,那也是定法,那变成是一个有了,无也不是,菩提无是处,也没有所谓的无知解,也不能说无知解,【亦无无知解。”】也不可以当作它是无知解,因为它是知见很清楚的,所以不可以说它无知。

  【问:“何者是佛?”】说:什么是佛啊?【师云:“汝心是佛,】你的心就是佛,你只要肯绝对的舍离,令心慈悲喜舍,住于无所住心,那么你的心就是我们的佛。【佛即是心,】不二,【心佛不异。】佛由心中悟啊,是不是啊?所以说:心就是佛,佛就是我们这一颗心,【故云:“即心即佛。若离于心,别更无佛。”】那个【别】字应该排在第三个字,他在这里排在第一个字,语意不顺,他是:别更无佛;那么:若离于心,更无别佛,那么这样就更顺。你都离开这个心了,另外你没有佛可得。

  【云:“若自心是佛,】如果我们的心是佛,【祖师西来,如何传授?”】是不是?那既然我们的心是佛,那么祖师西来,自心是佛,根本就不必传嘛,是不是啊?因为我们当下这颗心就是佛,那你传什么东西呢?也没有东西来到我这里啊,就不必传来传去了。【师云:“祖师西来,唯传心佛。】什么是心佛呢?【直指汝等心,本来是佛。心心不异,】心就是佛的心跟众生的心,没有什么差别,心心不异,佛心、众生心,这没有什么差别的,只要你悟到平等法,【故名为祖。】那么一个人心中平等,那当然不会起诸见,就没有什么烦恼了,没有什么烦恼。所以我们来自一颗无明的心,处处着、处处见、处处分别,释迦牟尼佛就想尽一切的法,方便叫你放下这个执着,放下这个见,放下这个烦恼。【若直下见此意,即顿超三乘一切诸位。】如果我们直下透得过,了解这一层道理,心心不异这个道理,心即是佛这个道理,那么三乘一切诸位,【本来是佛,不假修成。”】不必去造作,因为造作是生灭的东西,说:我要修行、我要修行。那是方便说,一切皆方便,方便即究竟,悟道的人,方便就是究竟,不悟道的人,一切他统统是方便,为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在相上里面打转,那当然就不叫做修行了,对不对?圣者见体嘛,凡夫见相,圣人见到不生不灭的本体嘛,众生见到千差万别的生灭的差别相嘛,这当然就是叫做众生嘛,看到什么执着什么、看到什么执着什么嘛,是不是?所以说:本来是佛,不假修成。

  【云:“若如此,十方诸佛出世,说于何法?”】十方诸佛出世,他到底说什么法呢?【师云:“十方诸佛出世,只共说一心法。】就是纯一个心法。【所以佛密付与摩诃大迦叶。】其实这个大字就不必了,【摩诃】就是大嘛,摩诃就是大,摩诃迦叶嘛!【此一心法体,尽虚空,遍法界,】在这里,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我们看到:尽虚空界,遍法界,不要把它变成说,我们这个心由窄小,来遍布整个法界扩大,不可以由小来扩大这个法界,这个还是生灭的,这个变成一种落入观念的心,这不是实证的心法,我们往往会把虚空变得很大,是不是?那是因为我们现在定位在人类的很小,身体很小,那么我们要怎么样去体认这个尽虚空,遍法界呢?一切相莫着,哪里都是平等,是这个意思。尽虚空界,遍法界,你只要处处不着,处处缘起性空,那哪里都是平等,你要这样悟,才是正理。【名为诸佛理。论这个法,岂是汝于言句上解得他?】如果论到这个法,这不是你用语言上去讨论,或者是章句去分析,可以去体悟的,我们清净的本性,也不是在一则巧合的机缘,【亦不是于一机、】或者是某一个境界上,那么容易就可以见得到他的,【一境上见得他。】因为他是法离见闻觉知,法必须离开这个六根所建立的假相,六根所建立的缘起的假相,想相为尘,纳想为垢,那么这个都是不实在的,所以我们必须在六根建立的假相,当下就离他,所以叫做:法离见闻觉知,一切法要离开六根所建立的假相,如果建立了六根的假相,而去接纳,我们变成内守幽闲,犹为法尘,我们内守幽闲,我们守住那个落谢的影子,那个也不是我们本来的面目。因此我们不可以,在眼耳鼻舌身意所建立的假相里面,拼命的对立、拼命的执着,因为这些缘起法是不实在的,因此修行,那么他要能够顿悟,就能够契入我们的本体。用什么证明呢?证明说一切法,到最后都必须要顿悟呢?我们每天都在念《心经》的时候,那个就是顿悟: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这不是顿悟是什么?照见、透视它,当下五蕴就是空性的东西,是不是?他才没有今天除掉一点、明天除掉一点,那是指习气,众生的业力的习气来说,对清净的本体界来讲的话,他是要一时顿现的,所以叫做:照见五蕴皆空。他是当体就透过,透过智慧,绝对的存在,所以那个也是顿悟。【此意唯是默契得,】那么这个只是暗暗的相应,暗暗、暗地里来相应,明心见性,我们的本性,要私下、暗地里的相应。【这一门名为“无为法门。”】无为法就是不假造作,认识了无为法,你是世间的等闲人,这世间就没什么事了!

  110页,【若欲会得,但知无心,忽悟即得。】你看那个【忽】字,忽悟就实然,就表示说因缘成熟了,迷迷糊糊,实然知道了,真的不可思议哦,真的不可思议,悟道,他就是这样子啦,他也不在意的,就有一天,他竟然悟道了:啊!原来是这样子的!就象这开枪,红心在哪个地方,近视眼看不到,拼命的开枪,今天打、明天打,后来打得很准了,砰!一枪打中了,是不是啊?哦!原来本性就是这么一回事,啊!我知道了!是不是啊?哈哈大笑了、哈哈大笑了,所以有时候悟道的时候,会疯疯颠颠的。若欲会得,但知无心,忽悟即得,迷迷糊糊的就得到了,因为他是下过功夫的,他讲那个【忽悟】,就是不是很在意,你很在意的,你反而得不到:我要开悟、我一定要开悟。那你永远不能悟了,这一分执着心就不能悟了。你可以精进修行,但是不能执着于说:我一定要开悟。那么这样子的话,还是一个开悟的相,那不行!【若用心拟学取,】【拟】就是准备,或者是解:思量,或者是揣测。如果我们用心去思量:本性是什么?我们好好的去学取。哇!那糟糕了!本性不能由外面,象知识一样的学的,不行的。这个本性一定要从内心里面自己去悟的,从外面学来的,都属于无知,纯属于无知,从外而学来的,都不是自己的东西,不是自家珍宝。如果我们用一个心拟学取,想要思量、揣度,说:本性是什么?我们来去向它学取,去得到一个本性,【即转远去。】那愈转就愈远了!【若无岐路心、一切取舍心,心如木石,始有学道分。”】如果没有歧路心,【歧路】就是走向差错的路,或者是误解,或者是指分别心。如果你不走错路,有正念,那么这个【无】字,再用一次,也没有一切的取舍心,无歧路心、无一切的取舍心,这个【无】还要再用一次。你这个心,没有取、没有舍,见到好的,就是拼命的执着嘛;见到不好的,拼命的舍掉,取舍都是见,都是分别心的产物。心如木石,木石就是如如不动,心就象无情物这个,木石就是,这个表示说,木石是表法的,是表示如如不动的这一颗心。始有学道分,你看!这个多不容易的,第一个,要拥有正念,第二个,要放下取舍,第三个,要心学习木石的如如不动。才开始有一点学道的分了、学道的分了,…

《传心法要讲记(7)》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传心法要讲记(8)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