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傳心法要講記(7)▪P2

  ..續本文上一頁會活得很無奈的,活得很無奈的,因爲他認爲找外面的道場。那麼師父認爲,外面的道場應該是其次,我們內心這個道場,可是很重要的,要是內心這個道場找到了,那不得了了,處處都是安住的,不起諸見,就是不要起任何的執著,哪裏都是道場,悟法本空嘛、悟法本空嘛!可是我們要了解,我們無始劫來這個執著,是非常厲害的,太快了,那個速度太快了,你叫他不起心、不動念、不執著,那太難了、太難了!大部分的人都發脾氣,發完的時候再哭一哭,然後再忏悔,他很清楚的哦,都是這樣子喽,把兒子打一打,然後自己哭一哭,然後再誦《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沒辦法!都是先沖動完了、發泄完了,然後再回光返照:啊!這樣不行、這樣不行。我們的業力太快了,比我們的清淨心比較快一點。所以這個也要下一番的功夫,不起諸見,悟法本空,這是真道場,釋迦牟尼佛都是一直要叫我們找寂滅道場,一乘的寂滅道場,就是這個。

  【喚作空如來藏。】我們叫它叫做空如來藏。【本來無一物,何處有塵埃?】絕對的本體不生不滅,法無來去相、法無生滅相、法無增減相,一切法不可得相,來參參看,本來無一物,何處有什麼塵埃?【塵埃】就是煩惱,哪個地方惹你煩惱呢?是我們心不安啊!【若得此中意,逍遙何所論!”】逍遙自在,有什麼可以說明的呢?不必去說它啦,我們太逍遙了,太自在了、太自在了!象悟這個法是很重要的,我以前去過一個道場,這個比丘尼出家叁十幾年了,因爲師父也很少講這個心法,她就做法會啊、打打佛七啊、打打禅七啊,法會啊怎麼樣,這叁十幾年來,都沒有教導她如何在空性下手,結果後來我去到那個道場看,這個比丘尼跟那個比丘尼,意見老是不同,你怎麼樣子,她就是很煩惱,在我這樣子去看,我是覺得沒什麼事情,一點事情都沒有,她們看就是事情很重、很多,所以如果我們對心性有所下功夫,我們去消弭于無形,這個煩惱會消弭于無形,他什麼都可以原諒你,沒有關系,什麼都可以寬恕你,煩惱真的是要有一點智慧,才可以照得破,因此我們要想得到自在,真的是要在心法下手。

  【問:“本來無一物,無物便是否?”】意思就是說,本來沒有一物,那麼我現在無物,就是了吧?【師雲:“無亦不是,】他認爲無物,又著一個【無】,你現在用一個【無】,又變成有了,是不是啊?【菩提無是處,】因爲菩提,【是】就是肯定。菩提沒有一個定處,哪有一個【無】字可得呢?所以菩提無是處,【是處】就是定法啦,菩提沒有定法可得啦,是不是?你用一個【無】字,那也是定法,那變成是一個有了,無也不是,菩提無是處,也沒有所謂的無知解,也不能說無知解,【亦無無知解。”】也不可以當作它是無知解,因爲它是知見很清楚的,所以不可以說它無知。

  【問:“何者是佛?”】說:什麼是佛啊?【師雲:“汝心是佛,】你的心就是佛,你只要肯絕對的舍離,令心慈悲喜舍,住于無所住心,那麼你的心就是我們的佛。【佛即是心,】不二,【心佛不異。】佛由心中悟啊,是不是啊?所以說:心就是佛,佛就是我們這一顆心,【故雲:“即心即佛。若離于心,別更無佛。”】那個【別】字應該排在第叁個字,他在這裏排在第一個字,語意不順,他是:別更無佛;那麼:若離于心,更無別佛,那麼這樣就更順。你都離開這個心了,另外你沒有佛可得。

  【雲:“若自心是佛,】如果我們的心是佛,【祖師西來,如何傳授?”】是不是?那既然我們的心是佛,那麼祖師西來,自心是佛,根本就不必傳嘛,是不是啊?因爲我們當下這顆心就是佛,那你傳什麼東西呢?也沒有東西來到我這裏啊,就不必傳來傳去了。【師雲:“祖師西來,唯傳心佛。】什麼是心佛呢?【直指汝等心,本來是佛。心心不異,】心就是佛的心跟衆生的心,沒有什麼差別,心心不異,佛心、衆生心,這沒有什麼差別的,只要你悟到平等法,【故名爲祖。】那麼一個人心中平等,那當然不會起諸見,就沒有什麼煩惱了,沒有什麼煩惱。所以我們來自一顆無明的心,處處著、處處見、處處分別,釋迦牟尼佛就想盡一切的法,方便叫你放下這個執著,放下這個見,放下這個煩惱。【若直下見此意,即頓超叁乘一切諸位。】如果我們直下透得過,了解這一層道理,心心不異這個道理,心即是佛這個道理,那麼叁乘一切諸位,【本來是佛,不假修成。”】不必去造作,因爲造作是生滅的東西,說:我要修行、我要修行。那是方便說,一切皆方便,方便即究竟,悟道的人,方便就是究竟,不悟道的人,一切他統統是方便,爲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在相上裏面打轉,那當然就不叫做修行了,對不對?聖者見體嘛,凡夫見相,聖人見到不生不滅的本體嘛,衆生見到千差萬別的生滅的差別相嘛,這當然就是叫做衆生嘛,看到什麼執著什麼、看到什麼執著什麼嘛,是不是?所以說:本來是佛,不假修成。

  【雲:“若如此,十方諸佛出世,說于何法?”】十方諸佛出世,他到底說什麼法呢?【師雲:“十方諸佛出世,只共說一心法。】就是純一個心法。【所以佛密付與摩诃大迦葉。】其實這個大字就不必了,【摩诃】就是大嘛,摩诃就是大,摩诃迦葉嘛!【此一心法體,盡虛空,遍法界,】在這裏,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我們看到:盡虛空界,遍法界,不要把它變成說,我們這個心由窄小,來遍布整個法界擴大,不可以由小來擴大這個法界,這個還是生滅的,這個變成一種落入觀念的心,這不是實證的心法,我們往往會把虛空變得很大,是不是?那是因爲我們現在定位在人類的很小,身體很小,那麼我們要怎麼樣去體認這個盡虛空,遍法界呢?一切相莫著,哪裏都是平等,是這個意思。盡虛空界,遍法界,你只要處處不著,處處緣起性空,那哪裏都是平等,你要這樣悟,才是正理。【名爲諸佛理。論這個法,豈是汝于言句上解得他?】如果論到這個法,這不是你用語言上去討論,或者是章句去分析,可以去體悟的,我們清淨的本性,也不是在一則巧合的機緣,【亦不是于一機、】或者是某一個境界上,那麼容易就可以見得到他的,【一境上見得他。】因爲他是法離見聞覺知,法必須離開這個六根所建立的假相,六根所建立的緣起的假相,想相爲塵,納想爲垢,那麼這個都是不實在的,所以我們必須在六根建立的假相,當下就離他,所以叫做:法離見聞覺知,一切法要離開六根所建立的假相,如果建立了六根的假相,而去接納,我們變成內守幽閑,猶爲法塵,我們內守幽閑,我們守住那個落謝的影子,那個也不是我們本來的面目。因此我們不可以,在眼耳鼻舌身意所建立的假相裏面,拼命的對立、拼命的執著,因爲這些緣起法是不實在的,因此修行,那麼他要能夠頓悟,就能夠契入我們的本體。用什麼證明呢?證明說一切法,到最後都必須要頓悟呢?我們每天都在念《心經》的時候,那個就是頓悟: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這不是頓悟是什麼?照見、透視它,當下五蘊就是空性的東西,是不是?他才沒有今天除掉一點、明天除掉一點,那是指習氣,衆生的業力的習氣來說,對清淨的本體界來講的話,他是要一時頓現的,所以叫做:照見五蘊皆空。他是當體就透過,透過智慧,絕對的存在,所以那個也是頓悟。【此意唯是默契得,】那麼這個只是暗暗的相應,暗暗、暗地裏來相應,明心見性,我們的本性,要私下、暗地裏的相應。【這一門名爲“無爲法門。”】無爲法就是不假造作,認識了無爲法,你是世間的等閑人,這世間就沒什麼事了!

  110頁,【若欲會得,但知無心,忽悟即得。】你看那個【忽】字,忽悟就實然,就表示說因緣成熟了,迷迷糊糊,實然知道了,真的不可思議哦,真的不可思議,悟道,他就是這樣子啦,他也不在意的,就有一天,他竟然悟道了:啊!原來是這樣子的!就象這開槍,紅心在哪個地方,近視眼看不到,拼命的開槍,今天打、明天打,後來打得很准了,砰!一槍打中了,是不是啊?哦!原來本性就是這麼一回事,啊!我知道了!是不是啊?哈哈大笑了、哈哈大笑了,所以有時候悟道的時候,會瘋瘋顛顛的。若欲會得,但知無心,忽悟即得,迷迷糊糊的就得到了,因爲他是下過功夫的,他講那個【忽悟】,就是不是很在意,你很在意的,你反而得不到:我要開悟、我一定要開悟。那你永遠不能悟了,這一分執著心就不能悟了。你可以精進修行,但是不能執著于說:我一定要開悟。那麼這樣子的話,還是一個開悟的相,那不行!【若用心擬學取,】【擬】就是准備,或者是解:思量,或者是揣測。如果我們用心去思量:本性是什麼?我們好好的去學取。哇!那糟糕了!本性不能由外面,象知識一樣的學的,不行的。這個本性一定要從內心裏面自己去悟的,從外面學來的,都屬于無知,純屬于無知,從外而學來的,都不是自己的東西,不是自家珍寶。如果我們用一個心擬學取,想要思量、揣度,說:本性是什麼?我們來去向它學取,去得到一個本性,【即轉遠去。】那愈轉就愈遠了!【若無岐路心、一切取舍心,心如木石,始有學道分。”】如果沒有歧路心,【歧路】就是走向差錯的路,或者是誤解,或者是指分別心。如果你不走錯路,有正念,那麼這個【無】字,再用一次,也沒有一切的取舍心,無歧路心、無一切的取舍心,這個【無】還要再用一次。你這個心,沒有取、沒有舍,見到好的,就是拼命的執著嘛;見到不好的,拼命的舍掉,取舍都是見,都是分別心的産物。心如木石,木石就是如如不動,心就象無情物這個,木石就是,這個表示說,木石是表法的,是表示如如不動的這一顆心。始有學道分,你看!這個多不容易的,第一個,要擁有正念,第二個,要放下取舍,第叁個,要心學習木石的如如不動。才開始有一點學道的分了、學道的分了,…

《傳心法要講記(7)》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傳心法要講記(8)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