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傳心法要講記(7)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請翻開108頁,中間,【文殊即實智,】【即】就是代表。在佛門裏面,文殊是代表實智,就是講空。【普賢即權智。】就是講有。【權實相對治,】權實相對治就是說,這個人著有,我們就用空來對治;這個人著空,我們就用有來對治,就是權。但是呢,究竟也無所謂的權實二智,【究竟亦無權實,】爲什麼呢?因爲同是一個本性,【唯是一心。心且不佛、不衆生,無有異見。】心,它是純一個覺性,所以它也不著佛的見,也不著衆生之見,所以無有異見,沒有什麼兩個見。【才有佛見,便作衆生見。】只要你執著有一個【佛】這個見,那麼就落入了生滅的衆生見,那麼不管你是【有見、無見,】這個不能翻譯說:有看到跟沒有看到,不是這個意思。是你執著一個【有】字,或者執著一個【無】字,乃至于外道的【常見、斷見,】便成二鐵圍山,【便成二鐵圍山,被見障故。祖師直指一切衆生本心,】就是要求我們的本心,這祖師大德,單刀直指一切衆生,應如是求心,求什麼心呢?求我們的本心,我們的【本體本來是佛,不假修成,】因爲修成,有修,那就是造次、生滅的東西。【不屬漸次,】漸次是階位,也是生滅,【不是明暗。】明暗是對立,也是生滅。【不是明,故無明;不是暗,故無暗。】我們的清淨本性,因爲不屬于明跟暗,所以本性因爲它不是明暗的生滅代謝的名詞,因此不是【明】字,因爲它不是明、也不是暗,因爲它是絕對的不生滅,所以它不是明,明暗是代謝之詞,生滅的因果法。所以這一句說:不是明,故無明,這個地下那個無明,這個【無】字,就是無所謂。因爲本性不是明的角度來看,所以無所謂的明。本性是不生不滅,它也不是暗,所以也無所謂的暗,也不存在這個【暗】,要這樣解釋才對。如果你把那個上面的【無明】解釋作無知、沒有智慧,那就錯了!因爲本性是不生不滅,它不是明,所以無所謂的【明】字;它根本就不是暗,所以也無所謂的暗。底下說【所以“無無明,亦無無明盡。”】所以也無所謂的無明,不能說它是無明,因爲本體當下,當體即空,所以說,無所謂的【無明】這個名詞。亦無無明盡,也不能說,你修行修到無明盡了,說:我修行修到無明盡了。所以說,也無所謂的無明破除掉,因爲妄本來就是無體,本來就是不存在的,是因爲我們眼睛有毛病,所以看到空中有花,眼睛好了,空中本來就沒有花,妄本來就無根,怎麼可以說它是盡呢?所以這一句話說:所以無無明,也無無明盡,所以無所謂的無明,也無所謂的把無明除掉,因爲無明本來就不存在。【入我此宗門,切須在意。】如果我們想要修禅宗的心法,那麼一定要注意這個地方,【如此見得,名之爲法。】那麼這樣子悟到的話,那麼就是叫做法了,名之爲法了。那麼因爲見了法,就是見了真理了,那麼什麼是法呢?法是佛陀的發現和教導,佛陀的發現嘛,和教導嘛,法是事事物物皆存在,法是勝義谛的經驗,是叁個角度來說法。第一個,法是佛陀的發現和教導,佛陀發現了這個宇宙的真理,然後教化我們。法呢,是事事物物皆存在,因爲哪一個事物的角度,都是緣起、都是性空,當下都是絕對的空性,所以說,法是事事物物皆存在。法是勝義谛的經驗。第叁個解釋,法就是勝義谛的經驗,勝義谛就是我們所謂的涅槃、第一義谛、中道、實相、一真、無所住、畢竟空,大般涅槃,那麼這個就是法,所以說:如此見得,名之爲法。因此任何一個因緣,你只要觸動了你的本心,他就會開悟、開悟,但是因爲我們的見太可怕了,太可怕了,那麼你要不想生出這個見,那就信心很重要。所以一顆樹,你對它有信心,這一顆樹就是你的善知識;一個大石頭,你對它有信心,這大石頭就是你的善知識,就是這樣子。所以在我們身旁的佛陀,我們如果對他沒有信心,佛陀也不是我們的善知識。佛陀當時在世的時候,外道親近佛陀,是不是啊?他整天就是除了找佛的毛病以外,他怎麼會見到佛的這個真理,佛陀的偉大呢?沒有的,他們就說,佛陀奪取他們的供養,一天到晚吹毛求疵的,找佛陀的麻煩,這是爲見所束縛,見不到的。所以《金剛經》裏面講:信心清淨,即生實相。真的是講得非常的好,信心清淨,即生實相,你對一個人有信心,你的實相法就起來了,所以師父一直解釋說,不是師父的問題,不是外在境界的問題,是我們這一顆心有沒有清淨問題,一切法如果我們歸咎到我們的內心裏面,那我們就做自己的主人了,這才是學道的人,你一天到晚要求師父,給你這個、給你那個,要給到什麼時候,你才沒有煩惱啊?不如你當下回光返照,就見到實相了,對不對?法從心中悟,哪從善知識那邊得啊?善知識能給你什麼?指點,這個可以,給你增上緣,得,還是要從你身上自己去悟啊!所以名之爲法,勝義谛的經驗,那麼這個勝義谛的經驗,就必須要熏習,一而再,再而叁的,重複一直的熏習,再一次的熏習,坐兩個鍾頭,有兩個鍾頭的寶貴、可貴之處;坐一個月,有一個月的可貴之處;叁年有叁年的熏習的力量,有一天你總是會悟。底下說:【見法故,名之爲佛。】法因爲無一切相可得,見到法,那勝義谛裏面,就是不建立任何的相,這經驗從佛陀的心胸裏面展開出來,原來每一個衆生統統有法,心中就有一個法。所以悟道的人的心,他的心就是自己的善知識,自己的善知識。如果自己不悟呢?求外面的善知識指點;如果自己悟了,我們的心,就是我們自己最好的善知識,永遠不會迷惑嘛!是不是?

  【佛、法俱無,名之爲僧。】佛跟法,說俱無,就是不著佛見、不著法見,名之爲僧。這一句話不是說,佛、法俱無,統統沒有佛、也沒有法,這個意思就是不著佛見、不著法見,這個叫做【僧】,【僧】翻譯成中文叫做和合,也就是所謂無爲,和合就是無爲嘛,所以【喚作無爲僧,】沒有任何的造作,【亦名一體叁寶。】一體叁寶顧名思義,就知道這個是同一體性的,同一個體性的叁寶。譬如說我們佛,自心中有覺照,對不對?這個是佛寶。我們自心中悟到真理,有這個法可依循,這個就是法寶了。那麼內在無诤,和合無诤,內心和合無诤,這就是僧寶了。那麼叁寶,佛表智慧,法表真理,那麼僧表和合無诤,那麼都是同一個體性的,所以這個叫做一體叁寶、一體叁寶。【夫求法者,】哪一種人才是真正的求法呢?【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衆求,】【衆】就是僧,就是我們所講的佛法僧的僧。【應無所求。】何以故?佛是智慧的代表,當體即空;法是真理的代表,當體即空;僧是和合的代表,當體即空,當然不可以著佛求,本來無一物;也不可以著法求,也是本來無一物;也不可以著衆求,也是本來無一物,所以說:應無所求。【不著佛求,故無佛;】當體即空;【不著法求,故無法;】也是當下就是空性;【不著衆求,故無僧。】也是當下就是空性。

  109頁,【問:“和尚現今說法,何得言:無僧亦無法?”】說:哎呀!老法師!你現在不是正在說法嗎?你本身就是僧啊,你爲什麼說:沒有僧也沒有法呢?【師雲:“汝若見有法可說,】認爲這個音聲是有的,【即是以音聲求我。】那麼音聲是生滅的東西,自性清淨是不生不滅的東西,所以用生滅法,去求那個不生不滅的本體,是了不可得,只能頓悟、頓入、契入而已,不可以用生滅心,求如來的大覺海,那是永遠達不到的,要悟入!【若見有我,即是處所。法亦無法,法即是心。】如果看到有一個我,就是處所,【處所】就是著相。你就有著相的地方,你處所,那就著相嘛,我們就立了一個著相的位置。法也是無法,爲什麼呢?法當下就是我們的心,心是無形相的,哪有法可得?【所以祖師雲:“付此心法時,法法何曾法?】交代這個心法,那麼心法就是無法喽,那麼法法何曾法呢?每一個法當體即空,就是無法可得,那麼哪裏有一個什麼真實之法呢?一切法就是空性喽!【無法無本心,】如果我們了解無這個法之相,也沒有本心的著這個相,所以說:無法無本心,無法之相、無本心之相,【始解心心法。”】你才了解我們這個本性之心法,才了解每一個念頭都是無相,每一個念頭都是畢竟空寂,我們才了解我們本心之大法,原來就是無法,【實無一法可得,名坐道場。】那我們一個人,當一個人認真念佛的時候,他空卻了一切執著的時候,他就會有種種的瑞相,從心映現出來,心清淨的時候,諸佛映現中。所以我們在這裏,象我們在這裏打水陸的時候,有很多人,心沒有妄念的時候,見到種種的瑞相,有的人見西方叁聖啦,有的人見*輪啦,有的人見到觀世音菩薩啦,這個絕對不是打妄語的,他們不是妄語的。那有的人是比較誇張一點啦,怕人家不知道他很有修行,打妄語。所以見到種種的瑞相,不起勝解,若作勝解,即著群邪,只要你不把它當作是:我很有修行,就可以了。你只要心中清淨,無一法可得,自然顯現出來的,那個不怕。【道場者,只是不起諸見,悟法本空,】這裏要劃線,你要找道場,每一個人不是要找道場嗎?其實很不容易的,你找到一個你理想外在的道場,你不如找到一個很好的心境,那怎麼樣是一個最好的心境呢?就不起諸見,悟法本空,這個最好的道場了!這徒弟剛剛出家,他就會這樣子,他就今天來到這裏住,看到這裏不順,他就到這個山上去。今天看這個師父的作風,他不喜歡,他生煩惱,師兄弟給他一個眼睛瞪大一點,他也不習慣,他馬上要跑到山上去,那我問你:那山上的人就不會瞪你嗎?你跑到山上去,就沒有人,沒有人,因爲沒有開悟,他會寂寞的呀,是不是?坐在那邊他也煩啊,不曉得要作什麼,整天做事,也沒有那個體力啊,整天吃飯也很無聊啊,坐著,經典看不懂啊,因爲他有種種的諸見,這個見也就是無聊,你不曉得做什麼,經典看不懂,佛念不下去,他…

《傳心法要講記(7)》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傳心法要講記(8)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